贪爱亲方如水动
![]() |
网上找了很多个版本,无著贤造颂、严定、如石译的,林钰堂先生的讲解,还是蛮切意的。故作分享。
佛子行三十七颂
01. 此生幸得暇满船,自他须渡生死海,故于昼夜不空过,闻思修是佛子行。
02. 贪爱亲方如水动,瞋憎怨方似火燃,痴昧取舍犹黑暗,离家乡是佛子行。
03. 远恶境故惑渐减,离散乱故善自增,心澄于法起定见,依静处是佛子行。
04. 常伴亲友还离别,勤聚财物终弃捐,识客且遗身舍去,舍现世心佛子行。
05. 伴彼若使三毒长,并坏闻思修作业,能转慈悲令丧失,远恶友是佛子行。
06. 依彼若令恶渐尽,功德犹如初月增,则较自身尤爱重,依善知识佛子行。
07. 自身仍陷生死狱,世间神等能救谁?故于依止不虚者,皈依三宝佛子行。
08. 诸极难忍恶趣苦,能仁说为趣业果,故虽遭遇命难缘,终不造罪佛子行。
09. 三有乐如草头露,是须臾顷坏减法,故于无转解脱道,起希求是佛子行。
10. 无始时来悯我者,母等若苦我何乐?为度无边有情故,发菩提心佛子行。
11. 诸苦由贪自乐起,佛从利他心所生,故于自乐他诸苦,修正换是佛子行。
12. 彼纵因贪亲盗取,或令他夺一切财,犹将身财三时善,回向于彼佛子行。
13. 吾身虽无少过咎,他人竟来断吾头,于彼还生难忍悲,代受最是佛子行。
14. 纵人百般中伤我,丑闻谣传遍三千,吾犹深怀悲悯心,赞他德是佛子行。
15. 纵人于众集会中,攻吾隐私出恶言,于彼还生益友想,倍恭敬是佛子行。
16. 我以如子爱护人,彼若视我如寇仇,犹如母对重病儿,倍悲悯是佛子行。
17. 同等或诸寒微士,虽怀傲慢屡欺凌,吾亦敬彼如上师,恆顶戴是佛子行。
18. 虽乏资财为人贱,复遭重病及魔侵,众生罪苦仍取受,无怯弱是佛子行。
19. 虽富盛名众人敬,财富量齐多闻天,犹观荣华无实义,离骄慢是佛子行。
20. 倘若未伏内瞋敌,外敌虽伏旋增盛,故应速兴慈悲军,降伏自心佛子行。
21. 五欲品质如盐滷,任己受用渴转增,于诸能生贪着物,顿时舍是佛子行。
22. 诸所显现唯自心,心体本离戏论边,知已当于二取相,不着意是佛子行。
23. 设若会遇悦意境,应观犹如夏时虹,虽现美丽然无实,离贪着是佛子行。
24. 诸苦犹如梦子死,妄执实有起忧恼,故于违缘会遇时,观为虚妄佛子行。
25. 求觉尚需舍自身,何况一切身外物,故于身财尽舍却,不望报是佛子行。
26.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岂可能?故于三有不希求,勤护戒是佛子行。
27. 欲享福善诸佛子,应观怨家如宝藏,于诸众生舍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
28. 唯求自利二乘人,犹见勤如救头燃,为利众生起德源,发精进是佛子行。
29. 甚深禅定生慧观,能尽除灭诸烦恼,知已应离四无色,修静虑是佛子行。
30. 无慧善导前五度,正等觉佛不能成,故具方便离三轮,修智慧是佛子行。
31. 若不细察己过失,道貌岸然行非法,故当相续恆观察,断己过是佛子行。
32. 因惑说他佛子过,徒然减损自功德,故于大乘诸行者,不道彼过佛子行。
33. 贪图利敬互争执,闻思修业将退修,故于亲友施主家,离贪着是佛子行。
34. 粗言恶语恼人心,复伤佛子诸行仪,故于他人所不悦,绝恶言是佛子行。
35. 烦恼串习则难治,勇士明持念正器,贪等烦恼初生时,即摧坏是佛子行。
36. 随于何时行何事,应观自心何相状,恆系正念与正知,修利他是佛子行。
37. 勤修诸行所生善,为除众生无边苦,咸以三轮清净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头一个说「此生幸得暇满船」,他说我在这一生,很庆幸我有这个暇满的人生。这里「船」的意思是,使我能渡过轮回的大海。他的意思是说,我有这个暇满的人生就有如有了船一样。所谓「暇满」,去看一下辞典,什么圆满,什么圆满,什么圆满,就是真正暇满人生,不是说你生为人就暇满人生,有的没有时间学佛,没有机会知道佛,然后你想修又不能修,什么困难都可以有。要是你知道修、又能修、又有环境修什么,你就不得了,有没有?所以头一句庆幸说,我现在是知道佛法而且有心要修,而且有时间来修了。那么有了这样的工具要怎么办呢?要「渡生死海」。生死海就是轮回,六道里面就是生死不断,你要渡这个海不是只有为自己,是自他都要渡的,因为不渡的话总是在里面苦嘛。有了这个船,我们现在要希望把自己及所有其他一切有情呢,都能藉这个船,藉这个身体的修行来超越轮回。因此怎么办呢?昼夜不空过。就是说不管白天晚上,我们不要让这个光阴虚度了。那么不虚度的话,我们要做什么呢?要做「闻思修」。它这个都说什么是佛子行,什么是佛子行,就是皈依于佛,那么就有如佛的儿子、女儿嘛。那么佛子应该要怎么做?他头一句说,既然有了暇满人生,不要时间浪费,要闻佛法、思佛法、修佛法,就是这样子。
那么第二个是说「贪爱亲方如水动,瞋憎怨方似火燃,痴昧取舍犹黑暗,离家乡是佛子行」,这个是说世间的过患。你对于亲的这一方面贪爱,啊!我喜欢谁呀,我跟谁有什么关系呀,这些就好像船遇水在波动一样,使得你这个人就整天在那里忙东忙西。而另外一边呢,「瞋憎怨方」,就是说你不喜欢的、你生气的,这一些方面的呢,又像火来烧。你想船遇到火烧不是完蛋了吗?就把你这个宝贵的人生虚耗了。那么「痴昧取舍犹黑暗」,因为你的痴心,不能了解万法平等而起了分别、而起了取舍,这个就像黑暗。黑暗对这个船有什么不好?黑暗中也没有星月可以指点,你乱开就很危险嘛。所以他说世间的这一些,对我们的暇满人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你要怎么办呢?离家乡。他这个的意思是出离。其实重点不在说跑到别的地方去,重点是说你不要被你生长的环境里的这些关系、这些东西,把你绑住了,害得你都没有时间,心也没有办法向佛法,时间上也不许可你修行,就是鼓励你出离就是了。
那么出离有什么好处呢?「远恶境故惑渐减」,就是说因为你从这个坏的环境,所谓「坏的环境」不是说一定是苦的环境,你很舒服、很享受,使得你心不知道说要利用时间修佛,这一生白渡过了,从佛法来讲,那也是坏的环境。那么你要是能够远离世间,不管它好坏,远离世间的话呢,那么你的迷惑会慢慢减少。什么迷惑呢?你整天想着世间的谁跟谁的什么关系,跟人家比较谁高谁低、谁好谁坏,恨谁啊,喜欢谁啊,那这样子你忘记了人生无常,什么都最后一场空啊,时间很宝贵啊,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啊,你如果不修的话,老、病、死来没有办法,这些你都不懂。那么你要是远离那一套,没有这些吸引、干扰,你慢慢心就清净了。心清净的时候呢,就不再去搞那些老套,那么这样的时候,你的迷惑就减少了。「离散乱故善自增」,他说你心不在那里东跑西跑,身体不在那里东忙西忙,这样的结果,你没有这些这么纷杂生活的时候呢,「善自增」,什么善呢?本有的这个善良的天性,就慢慢起来了。「心澄于法起定见」,你的心要是能够很清明的,都是在法上的话,那么你才有可能有很坚固的正见,佛法的正见。这个定见不是说一个固执己见,而是说佛法的正见才能够在你心中坚定的成立了。「依静处是佛子行」,所以你要怎么办?你要尽量减少这些无谓的应酬什么,自己要能够安静的,这个静也不是说非你一个人不可,你要是有几个人都是一起要修行,都能够真的在一起不说长说短,都是一起做功课,那也可以,主要是说你要能够远离世间,那么得一个清净,能够有很安详的心地,有时间做修行,那么这样就叫做「依静处」。到静的地方来住,那么是佛子行。你也可以说在静的地方居住,或者说依靠安静的地方,两个解释都可以的。
「常伴亲友还离别,勤聚财物终弃捐」,他是说你现在世间常常在一起的这一些亲戚朋友,迟早要离别,即使你不要,总有人要死嘛。再来「勤聚财物」,你这么努力要积聚的这些东西呢,不管是财是物,总是也许遇到水火、遇到强盗,或者最后死了,不是还是要丢吗?不想放也不行!「识客且遗身舍去」,就是说我们的心识只是像一个客人,它最后还是要把身体放下离去嘛。就是说连身体也不能永远保有,对不对?所以因为看穿了世间一切最后都是得放掉的,所以舍现世心。就是学佛的人,你应该怎么样呢?所有对现世任何的贪着,都要完全丢开,乾脆不管了,只想佛法去了。
再来这个是要说远恶友了。如果你陪着这个人呢,使你的三毒,贪、瞋、痴,都增长了,而且使你在闻、思、修上面,想要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做,或者坏了,所谓坏就是说本来我们听到说,应该舍离世间了,他又跟你讲,唉!你舍离的话怎么过日子?跟你讲一些世间的想法,使你又起了疑惑,这种也是坏。一方面是妨碍你,使你不能去做,也是坏;一方面是使你佛法上退转,起了其他念头,都是坏。就是能够破坏你在佛法上进修的呢,而且「能转慈悲令丧失」,比方说本来你听到说,噢!我没有慈悲,我作的功课、功德,我都要回向给一切众生。可是有人就跟你讲说,啊呀!你自顾不暇,你的业那么重,你应该先回向给你自己啊。你一听,想说这样好像也对,你这样一做的时候使得你慈悲心又少了,你又变成在想自己,那么这个也是不对。凡是这样子的呢,是叫做「恶友」。这个恶不是说他一定是坏人,而是说他对你修行上来讲,是不好的。那么这一类的人,我们就要离开了,就要远离他,避开他喽。
那如果有一个人你跟他作朋友呢,「令恶渐尽」,可以使得恶慢慢的都没有了,「功德犹如初月增」,而且使得你的功德,所谓功德要注意了,福德跟功德是有差别的。福德的话是你做好事,好事有好报,这叫「福德」;「功德」是说你做了好事,而且你懂得回向一切众生早日成佛,这才是功德,有菩提心在内才成功德。那么你的功德怎么样呢?「犹如初月增」,能够像新月,新月不是慢慢满起来吗?这样一直增长。「则较自身尤爱重」,如果有这样的好的佛友,你对他要比对自己还要更爱、更敬重。依靠这样的善知识,是学佛的人应该做的。这里其实是等于讲,不管是师、友,能使你恶渐渐尽,功德渐增的,那么你就要尽量的跟他在一起,因为这样子彼此都有益。对他有什么好处?他能够使人往佛道走,对他也是好,积功累德嘛,对不对?
「自身犹筑生死狱,世间天等能救谁?故于救度不虚者,皈依三宝佛子行」。这里是讲,你真正皈依、彻底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为什么呢?他说其他的世间的神,他本身还在轮回里面,所以叫做「还在生死狱里」,就是说他还不能超出轮回的意思。「生死狱」是指轮回的意思。那么像这样子自身都在轮回里,他能够救谁呢?意思是说,他就不能彻底的解脱啦,也不能给你彻底的解脱。所以世间的神,这个「世间」,佛法所谓「世间」,还没超出轮回都叫「世间」,所以他说,因此在救度上,就是你要皈依而不虚者,「不虚」就是能够得彻底解脱。其他的你皈依,暂时得一个好处,可是还是免不了轮回,从这样来看还是不实在嘛。能够救度不虚的呢,就是你要皈依佛、法、僧了。
「诸极难忍恶趣苦,能仁说为趣业果」,他说所有那些很难以忍受的恶道的苦,就是畜牲、饿鬼、地狱的这些苦。「能仁」是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说这个是什么?说是「趣业果」。他以前趋向的那些业的果,就是他以前所习于做的那些业的果。因为恶趣的苦是业果嘛,所以即使我们遇到说,噢!这个事情你要一个选择,你做不做?你不做的话你会死,这样叫做「命难缘」。遇到这样的情况,甚至是自己生命交关的当头呢,「终不造罪佛子行」,他说,我宁可死,不要造罪。因为我了解了释迦牟尼佛说,造罪的话将来会堕落,会更苦,所以「终不造罪」,生死关头还是不要造罪,这是我们学佛应该要注意的。
「三有乐如草头露」,三有是什么?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就是说这些地方虽然也有种种的乐,可是呢,「如草头露」,意思说不长久、不能久远。草头的露太阳一出来不久就没有了。三有里面的乐是不久远的。「是须臾顷坏灭法」,就是说一下子不能长久的。「故于无转解脱道,起希求是佛子行」,因为那些都不长远,因此对于这个「解脱道」,他讲无转是什么?是不会再有移转了。就是这条路走的话就一定是可以到彻底解脱的。对于这个呢,我们要起希求心啰。
「无始时来悯我者」,从没有开始的始,就是不知多长远以前,就可怜我、照顾我的人,「母等若苦我何乐」,他这里是讲众生。因为众生从佛教观念讲,生生世世轮回的话,不是我父亲就是我母亲,这样的想法。那么这些曾经这样好好照顾我的父母们,他们如果有苦,那我有什么快乐可言呢?于我心难道会快乐吗?想到自己的父母在受苦,就不可能快乐起来。「为度无边有情故」,因此呢,为了要度这些如父、如母的有情,「发菩提心」。我们就要发什么菩提心?希望他们能够彻底得解脱,早点成佛。
「诸若由由贪自乐起」,所有的苦是怎么样来的呢?贪自乐。你贪于自己的快乐、自己的享受就好了。你这样子贪自己的享乐的时候呢,就是所有苦的根源了。为什么?你想自己好就好,那你做的事就会害到别人,跟人家争夺什么、什么,嫉妒别人啊。那么至于佛呢?苦是这样来的,佛从哪里来呢?是「从利他心所生」,成佛的他就想说,这个苦不是只有我一个嘛,大家都有苦,怎么样可以找到一个大家都可以跑出去的途径,这样子出来的,佛是这样子出来的。「故于自乐他诸苦,修正换是佛子行」,因此要怎么办?自己的快乐和其他有情的种种苦,「修正换」,练习把它换过来。这什么意思?自己任何享受都想到佛。比方说你要吃一顿好的,喝一杯好茶,或者什么,你先想供佛,然后想说,我的受用就是希望一切众生也都同样的享受,这样子就是把自己的好的都推出去了。另一边呢,其他人的苦,你看到种种的苦,你就观想说,噢!希望我能替他受,把他们的苦都收过来,希望因为我这样的观想使得他的苦会减轻。那这个呢,(弟子:会吗?)对!一方面是修,一方面你会有一个问题说,那你只是心理上这样想,真的对他会有帮助吗?会。怎么样叫「会」?
举一个最近的例子,这也不是只有这个例子。朱秀丽,她的姐姐,她昨天打电话来说,她姐姐两天前过世了,她姐姐叫「朱秀兰」,在汉城。她姐姐在今年四月的时候都已经是癌症末期,已经扩散全身的,那个之前一两个月吧,她就替她姐姐求,做火供、送宝瓶。结果过一两个月,她回到汉城,四月回到汉城的时候,她姐姐就完全没有痛,从那时候到最后,虽然癌症扩散却没有痛,胃口很好,吃的比她还多。本来化疗那个头髮都没有的,头髮又长出来了。所以这表示什么?这就是说众生的这些问题,我们世间看是科学解释啊,这个病啊,这什么,这什么。这一方面,继续进行,病还是继续啊,但是应该有病她为什么好像没有病?她为什么没有痛?她为什么可以吃得下,头髮又长出来?因为她的业经过这个献瓶、火供的加持,业替她消了。业消的结果她没有苦啊!而且等于多活六个月,照人家那时候讲,四月回去应该已经都不在了,多活六个月以上。所以这里就告诉你说,你要是深信法界一体,你好好修,有可能达到这个。佛、菩萨因为是平等对众生,他没有说我只救这个,不救那个。为什么有的灵有的不灵?是因为心纯不纯。你这个真的是为人家做,还是你拿着这个名目在那里搞钱?就不一样嘛。知道吗?所以这个就要拿这种实例来讲,而且不是只有这个例子。
香港又一个叫「蔡志坚」,他也讲,说有哪一个,我不晓得是给他祈祷而已还是做什么,那一个也是化疗结果非常好,就是出乎平常的情况之上,好到什么地步?医生要写一篇报告,作为案例。有这样的事情。所以不要怀疑说,教我们这样修干什么?有用,将来有用。现在看不到,现在还没有整个人投入还看不到,将来有用。(弟子:那多活六个月有什么好?)你这个问题很好。她这个多活六个月有什么好?头一个呢,她没有苦,这也是不得了。你正在苦是二十四小时,一秒都停不住。然后再来,她要是懂的话呢,她应该利用这个时间念佛、拜佛,早点消业,积集往生资粮。但是她要是不懂呢,还是最少有什么好处?就是让我们大家看到说,佛力其实真的是不可思议,增加我们的信心嘛!有没有?这样也是一个好处啰。
这是第十二条,「彼纵因贪亲盗取,或令他夺一切财,犹将身财三时善,回向于彼佛子行」,就是说,如果对方因为贪心,他本身自己来强取你的东西啊,强盗嘛,盗取或者偷啊,或者「令他」,或者叫别人来把你所有的财物都抢夺去了。不管抢夺什么东西去了,虽然别人对你这样呢,你还要怎么样?「犹将」就是还仍然将,「身财三时善」,就是说自身或者自己的财物,所做的善,「三时」是早、中、晚。就是说不管什么时候做的善,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财力所做的任何善呢,回向的时候还是要包括这些人,那么这样才是佛子行。就是你没有记恨、没有跟人家计较,这样子。即使他对你这么坏,你还是替他回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了解说,除非一切都是究竟成佛的话,这个轮回不会停;轮回不停的话,众生的苦不会停,有没有?那你要彻底解决一切众生苦,你一定要说一切都好才能好,这样子。
那么第十三个说,「吾身虽无少过咎,他人竟来断吾头,于彼还生难忍悲,代受罪是佛子行」,就是说虽然我本身其实没有过错的,可是别人要来砍断我的头,就是要害我的命,这种事为什么会有呢?你看,很多那些冤狱,有没有?死刑犯都有被冤枉的嘛!那你本身遇到这个事的时候呢,对他还是要生悲心哪,什么样的悲呢?就是难忍能忍。所谓「难忍悲」,就是说难忍还是能够忍过去,那样的悲心。而且想成什么?代受。想说我这个当然是被害死了,可是呢,我是替别人受苦啰,要想成这样子。那么你要是能做到这样子,那就是说你本来是被害的,变成说我自愿去死,你心态完全转变,这就是符合一个佛的弟子应该做的事。
第十四条,「纵人百般中伤我」,即使有人千方百计的说我怎么坏啊,造谣啊什么,「丑闻谣传遍三千」,噢!把真的、假的都跟你说得大家都知道,三千大千世界都知道了,「吾犹深怀悲悯心」,我还是要深深的抱着一种悲悯的心,悲悯什么呢?悲悯说,这个人有时间不懂得好好去修行、去求解脱,反而在这里造业,造业的结果就是大家纠缠嘛,纠缠对彼此都没有好处啊。那么不但这样呢,而且「赞他德是佛子行」,讲到这些人的时候,我们没有讲任何坏话,反倒还只是提出他的好处来,啊!这个人有什么好处呀,这个人什么、什么,这样子的。就是等于说以德报怨啰,而且本身呢,没有那种怨恨心理,还是悲悯的心,这样的话才符合佛子应该做的事。
第十五条说,「纵人于众集会中,攻吾隐私出恶言」,就是说现在一大堆人在了,哇!这个人把我隐私的事情讲出来给大家知道,而且「出恶言」,就是骂喽,说你做这种事的人怎么样、怎么样。那么这种时候呢,「于彼还生益友想」,对他还是想成说,啊!这是我的好朋友,对我有帮助。为什么呢?就是说,我有这个隐私当然是我有什么不对啰,那么我自己要忏悔,要对众发露是很不容易的,现在他替我对众发露了,那么我忏悔这个过恶呢,就容易了。「倍恭敬」,就是说对这样的人,反倒要加倍的恭敬。就是说,啊呀!多亏他这样帮忙,我自己讲不出来的,现在讲出来,我罪业就轻了,这样子。
第十六条,「我以如子爱护人」,说我是像自己的小孩一样的来爱护他。讲到这个,我想插入讲一些,就是我们近来不是今年刚做了三次火供吗?头两次灰烬都是现狗形,有没有?头一次是一隻大狗跟一隻小狗背对背这样躺着;第二次呢,是大狗揹着小狗,而且头转过来看着小狗;那最近这一次呢,是大猪,然后背上也是揹着一隻小猪嘛。那一方面我自己解释是说,因为我现在有弟子啊,这表示我在照顾小孩了。另一边呢,我是说很巧的是,不久前台湾一个弟子,他寄一个蛮大的一个印来,那个印的上面就是弥勒佛揹着一个小孩。后来我已经请闵耀中他去大陆的时候带去,就是要交给王浩去刻什么呢?就是刻「众生如子,乐于负荷」。我说怎么这么巧,有没有?这个印哪,跟这几次的火供,都正好碰在一起。所以现在讲到这里,就提一下这个事情。而且我以前有一个感应的那个印,刻「景命之灯」,「景命」是大命的意思,大的命。那一句话是怎么得到的?是梦里面得到。就是说,我在睡觉的时候,自己在想说,啊!对众生就是要像对自己的小孩什么,这样一想,就得那一句话出来,说「景命之灯」。就是说,能够这样想就是照亮我们修行的生活,就是这一句话,你要对众生就像对自己的小孩子。
那么现在这样讲说,我爱护别人呢,好像自己小孩一样。如果你虽然是这样对他,他还是跟你处不来,把你当作仇人、当作坏人,「寇仇」嘛,「寇」是坏人,对不对?把我当坏人、当仇人这样子对待我。这样的时候怎么办呢?已经对他那么好,他还是对你这样喔!「犹如母对重病儿」,就是说即使遇到这样的情况呢,还是要像母亲对生了重病的小孩一样,他生病没办法就是这样。那也是对的,因为那样的人,他是心病嘛,心里有种种的成见啦,还有对人,他的想法都是,啊!都是你害我、都是你害我。他的问题都变成别人害他,那你要怎么办?你就想说,啊!就像母亲遇到儿子生重病,你就只能原谅喽。他是病才这样子,没病他不会这样子。「倍悲悯」,就是特别,加倍的反倒要怜悯他,这样才是「佛子行」。那这里他被悲悯的话,讲的只是你的心态,你心态对他要加倍的悲悯;那么在做的上面,你要宽容、要忍让,这样子。他讲的只是心态嘛,所以我加了说,你要怎么做,这样子。
然后第十七,说「同等或诸寒微士」,跟我是一样身份的人,或者呢,甚至,古时候的人观念当然有说寒微,就是说比我们穷啰,比我们地位低下啰。一般社会上来讲只是跟你平等或者比你环境还差的人呢,纵然他是心怀傲慢,常常欺负你,已经是在社会上来讲认为是比你低下的人,他还带着傲慢的心,常常要欺负你,这时候我们怎么办呢?「吾亦敬彼如上师」,还是要恭敬他如上师一样。这个也是没有错,有一种修法,叫「常不轻」,就是说对一切众生都视为像佛一样,所以他还是敬他像敬上师一样。对一个修密宗的人来讲,敬上师就是最尊敬啰。敬到什么地步?「恆顶戴是佛子行」,就是常常观想,把这些人观想跟上师一样在你的顶上,为什么要这样呢?你要是能做到这样子,就是你完全没有那种,本身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傲慢,有没有?而且完全没有记恨,说他欺负你。这很不容易了,没有骂他就很棒了,还把他想成跟上师一样在头顶上,你看,尊敬到这个地步。但是你从另一边来讲,你真的懂得无我,你从无我那边来讲的话,这有什么困难啊?没有困难嘛!有困难是因为你还有我执在,所以你做不到的时候,你就想说,噢!这就是我的我执,反倒是要去掉,我心有不对的地方。而且最重要就是说,你有这个我执,你自己会因之而苦啊,要了解,所以要放弃。
第十八个说,虽然因为我缺乏资财,我穷苦啊,「资财」通常只是讲财物,其实也可以说,比方说资质低,就是我能力低,那么「为人贱」,别人就看不起你喽,啊!这么笨哪,啊哟!连这个都拿不出来,啊哟!这么差什么的。已经够惨了,偏偏业很重,又得了重病,或者修行的时候呢,有魔干扰什么,哇!即使这么惨了,就是说已经又贫寒,能力又差,又重病了,又有魔障了,咦?「众生罪苦仍取受」,你修那个观想说,把一切罪苦收进来,不要这样说,噢!我自己都顾不了了,我还去替别人怎么样吗?没有。因为你修的是无我大悲,无我的话,你不为个人这点事情就被它绑住,你要超越这一点。大悲呢,这个大悲心是法身的事情,不是我们肉体怎么样的问题,所以你还是一样观想说,你反倒想成说,噢,我现在这个病,这个魔啊,就是替众生在担当一样,还是要观所有众生罪业,苦啊,都把它收过来喽。那么「无怯弱是佛子行」,就是说这种心完全住于法,做呢,完全照法做的话,它法本教你这样做嘛,你完全照做,没有任何说害怕啦、不敢啦什么,这么勇勐的话呢,才是佛子行。那这里呢,你真的无我的时候,你就是会这么勇敢,你就是照法想,都是说一切众生一体,一切一体就敢这样做。而且呢,你看,为什么?就是说空行勇父、空行勇母,其实就是讲这个意思。就是说他照着空性来做,「空行」的意思是这样。那么他照着空性来做呢,他完全没有世间顾虑,也连自己个人安危都没有想,所以他就是勇父、勇母,他的勇是这样来的。不是那个说,根本没有考虑到就乱搞那种莽夫之勇,不是这样,不是鲁莽的勇。
第十九个,「虽富盛名众人敬,财富量齐多闻天」,虽然是那么有名的人,万众景仰,大家听到这个人都很尊敬,很值得尊敬,那就是有德啰,有能力啰,大家敬重你。而且不但这么好,还「财富量齐多闻天」,「多闻天」就是毗沙门天王,哇!财富跟毗沙门天王一样,那还得了,有没有?已经这么名利双收的人,「犹观荣华无实义」,还是想说世间的这一切,没有实在的意思,为什么呢?头一点,它不长久嘛,终究都得放掉的;第二点,你如果只是积聚在个人的一个小圈子里面,这几个人好,其他的都在苦,也没有意义。所以从慈悲啦,无常啊,都觉得说,啊呀!这个不是什么东西。它这里讲说「离骄慢是佛子行」,就是说因此对这些名利上的事情,没有引以为骄傲而产生自大的心理。但其实更重要的是,这边只是负面的来讲,就是说你不要因此而骄慢,另一边来讲,他看到这些,除非能够利益众生是没有实义的,就是要运用这些来弘法,积极面要这样子。
那么「倘若未伏内瞋敌,外敌虽伏旋增盛」,他说如果本身会生气,这个敌人没有先把它调伏的话,即使你外面的敌人已经被你降服了呢,也是随时又会更多起来,为什么?因为你生气,生气不是又会跟人家斗了吗?就会惹事出来了嘛。所以他的意思是说,里面这个瞋心,这个敌人是应该要先调伏的,外面的才会渐渐的能够真的彻底慢慢解决。所以他说,你要怎么办呢?「速兴慈悲军」,你心里这个瞋心怎么样能够把它降伏呢,就是要慈悲。慈悲大了,慈悲广了,那么你心里这个瞋就容易调伏了,而且他说「降伏自心佛子行」,他强调的就是说,你要先把自心里面的这些瞋降伏了。那同理呢,这条虽然只是说瞋,不是只有瞋,有贪、瞋、痴、慢、疑五毒啰,对不对?贪、瞋、痴、慢、疑都是可以用慈悲降伏,为什么!因为你慈悲的话就是你能想到一切众生最后都成佛嘛,你从那个眼光看的话,个人的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你很容易超越。
那么他说「五欲品质如盐滷」,五欲上的享受,就是我们这些色、声、香、味、触,这方面的享受呢,其实它的质地是像什么呢,是像盐滷的东西,怎么讲?「任己受用渴转增」,就是说,哎!吃起来的时候说,啊呀,这个好吃,这个好吃。可是任你吃多了呢,啊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倒就越来越渴了,因为它本身是有这个问题在。那么他这样讲的意思是说,我们通常享用的这些,从佛法看它,基本的一个品质就是它是苦,为什么叫「苦」呢?因为你受用过多的时候,你就觉得不但乏味而且怕起来了,有没有?什么东西都不能过多啊!所以他基本上认为都是苦。那么「于诸能生贪着物」,对于所有这些你会有贪心说,啊!这个很好啊,这个很美啊,这个我要啊,这个什么的,这些东西呢,「顿时舍是佛子行」,你已经有正见在,你一遇到这些,一起了贪心,你就想说,啊呀!其实搞多了就是麻烦嘛,有没有?所以何必再去重复、重复这种过错?又去花了好多心血弄弄弄弄弄,结果只是摆着;你能用多少?只是增加你的问题而已。你已经看穿了结局是那样,所以一起了贪心就能够放掉,这样才是佛子的行径。
第二十二条,「诸所显现唯自心」,就是说其实你一切可以感觉到的,这「显现」不是只是看到,所有你感觉到的呢,在一个意义上讲,都只是你自己心的作用而已,因为离开你的这些心,能够认识它,能够感觉的话,就没有这些东西嘛,你所有的经验,所有能够感觉到的,都是自己心的作用,那么从这样来想的时候,这个自心能够作用的这个,它的本体、它的心体是怎么样的呢?「心体本离戏论边」,它在根本上,这个心的体在根本上是离开戏论和边见的。所谓「戏论」就是说不管你怎么讲,怎么理论解释,那是我们人编出来的东西啊!在实际的经验里面完全没有这些你的观念这些东西,没有哇!这些是我们自己编一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从这边看是这样,他从那边看是那样,所以叫「戏论」。而且「边」是指边见,因为你凡是有见都是从某一边看嘛,没有办法,所以「无见之见」就是说你要离于这些一偏之见。那他说我们的经验本身,你去根本上推究的话,它是也没有戏论,也没有边见的。「知已」,已经了解,已经知道的话,知道这些道理的话呢,「当于二取相」,应当对于「二取」,所谓「二取」就是取两边,有对立的执着。所有是因为对立而产生的这些执着呢,「不着意」,就是说就不要去管它了,心不要被这些绑住了,这样才是「佛子行」呀!
然后现在是第二十三条,「设若会遇」,如果遇到,「会遇」就是遇到了。「悦意境」,让你很快乐的环境、情况啊。「应观犹如夏时虹」,就要怎么样想呢?想说这是像夏天所看到的彩虹。「虽现美丽然无实」,虽然看起来很美,但是彩虹这个是空中的,你也抓不住的,「无实」是这个意思,很美可是抓也抓不到,碰也碰不到啊。「离贪着是佛子行」,所以呢,因此你虽然看它美丽,你就不贪、不着、不执取啰。就是任何好环境你都不要贪着了。二十四,「诸苦犹如梦子死」,遇到所有的苦的时候呢,你要怎么想?这就像梦里面梦到自己的小孩死掉了。那么你在梦里,梦到自己的小孩死掉了,你以为是真的,你就好伤心啊,好那个啊,但是你醒过来一看,啊!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只是一场厄梦。那么我们人生的一切呢,最后一看,你在当时觉得这是个好了不得的事情啊,多大、多重、多苦恼、多什么,过后一看,也是跟梦一样,有没有?所以他说,因此人生的事,其实在这个意义上,就是说事后看,醒过来的时候一看,也是像梦一样,当时烦恼也其实是不必了。所以你遇到违缘的时候,他这个用「会遇」是说碰到了,你碰到了,「违缘」就是逆境。碰到逆境的时候呢,你就想说,这个就像作梦一样啰,不是很实在的,过了就好了,过了就好了,那你就不纠缠在里面,不被苦所缚。
第二十五,他说为了求得正觉,还需要连自己的身体都要舍,为什么呢?这个意思并不是叫你说现在就要去自杀,不要去管身体,也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是说你真正那个觉悟,你一定要能够心不被这个身体绑住,你要放得下,心不再说还老是非想这个身体不可,不然你的心怎么去看一切众生的苦,怎么去看一切众生希望他们成佛什么,有没有?你的心跑不掉的话,跑不掉自身的话,那你是不可能的。要是连自身都能够不顾,心能够离开,能够真的不被它绑住的时候,那不用讲身外一切物啰,对我们的生命来讲哪里有比身更重要的?身都需要说心能够放得下的话,那身外物更不用谈了。那么「故于身财尽舍却」,所以他说你在实修上呢,你要做到说身财这些是可以给的,可以放得掉的,你要做得到这样子,而且「不望报」,你不但可以给,而且不是存着一个心说,噢!因为这样我希望得什么。你一这样子就还是纠缠在因果里面嘛,有没有?你就不能得解脱。你要得解脱的人就是,你说噢!真正觉悟的话这些早就看穿了,身体总有一天死掉嘛,所以不要被这个身体绑住了。每个人都会死;我们这一生要好好用在说,到时候不得不死的时候,这一生好好用过了,做了有意义的事。所以要达到这一些呢,你要练习说这些要放得开,心也可以不管它,实际上也可以放得出去,而且不能存求报的心理,求报的话就是对「我」没有放掉嘛,还是有我执在,那你就不可能得解脱。(弟子:可是我们求报有可能是说希望别人得报。)不是,这里的报,对啦,你如果说因为我是做这些舍得呢,是因为我求一切众生成佛,那么因果上我们希望众生因此得到,这个是可以的,它这里说「不望报」是不望个人的得报啦。而且求众生成佛也不能执着一定的果报,才是解脱嘛。
下面一个,他说「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岂可能」,一个人不守戒的话,那么要利益自己都不可能,怎么能够成就他人的利益?就是说那你更谈不到去造福一切众生,使他成佛了。这里为什么说没有戒就不行?是说一个人做事总是要想到,比方说戒,害人的不可以做,利他的要做,那你害人的你还是做,利他的你又不做,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坏人。你自己果报一定是坏的,所以你自利都不成了。他这里是强调说,你要守这些戒,但是戒你要一条一条搞清楚,也是很难的,重点是要知道这些戒的主要方向,不要做害人害己的事啊,要做利人利己的事啊什么,然后如果自己跟别人的利益冲突的时候,宁可利益他人啊什么,这样的意思。所以「故于三有不希求」,「三有」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这里面的所有东西,甚至连禅定什么的都不要贪着,任何境界什么都不贪着,因为这些都还是轮回内的东西。「勤护戒是佛子行」,重点是说做一个佛子,要勤于守护戒律,照佛讲的去做。
第二十七个,「欲享福善诸佛子,应观怨家如宝藏」,他说这些学佛的人,如果希望得到这些福啊,善啊,这些好的东西的话,善就是德、德行,你行善你就有德嘛。你如果要享受,福是说做好事有福报,善的话是说你做好事有德,你要有福、有德的话,要怎么办?「观怨家如宝藏」。跟你纠缠的这些呢,你把他们当一个宝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是,你要是能够在里面去挖掘的话,是可以得到宝。这什么意思?就是把怨家当成你修行的对象。他对你怨,他对你恨,对你什么不好,这正是你可以修的地方。你跟他在一起,他这样搞搞搞,你就像挖进矿了,矿不是先要挖很多土吗?他这些怨恨哪,什么的,这些就是那些土啊。你在这里是要求什么?是求成佛啊!他里面的宝藏是,他原来也是佛啊,你原来也是佛啊,你要得这个佛出来的话呢,你就利用他这些土,能够挖得开,你就成佛。怎么样挖得开?你不当一回事嘛。他对你的这些你都能忍,你容忍、容忍,然后又欢欢喜喜的,你怎么样子对他,他总是恩将仇报,(弟子:逆增上缘。)对啊!逆增上缘哪。而且你看,所以「于诸众生舍怨心」,一方面呢,你不是以怨报怨,对不对?你没有报,而且「修安忍」,就是我们刚刚讲说容忍、容忍嘛。你容忍到无不容忍的时候,你就无不乐容忍了,对不对?那么这样的时候出来的宝藏就是什么?他也成佛,你也成佛。
第二十八个说,「 唯求自利二乘人,犹见勤如救头燃」,他这里讲二乘大概是讲声闻、缘觉吧。他说,噢!这些修二乘的人只是说自己好就好了。因为那些的修法是说,自己先修好才能救别人。所以看起来好像只顾自己,因为他赶快要求自己解脱嘛,自己先解脱才能救别人,那么他说,「犹见勤」还看到他们呢,那么勤快,好像救头燃。好像头烧了当然要赶快去找水,或者什么,把它灭掉嘛。为了求自己解脱,都还那么勤快,那我们现在是大乘的,而我们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这是我们的德的根本,我们的大乘的根本是说,为了使一切众生早日成佛啊,那么我们更应该精进了,奋发精进。
第二十九,「甚深禅定生慧观,能尽除灭诸烦恼」,这样讲的话就是空性定了。因为能够生智慧,佛法来讲都是只有「了空」慧,就是他进入很深的禅定,深到什么地步呢?连最微细的我执都已经突破,那么他看一切都不一样了。以前看都是边见,就是有一边对立的,他融入了一切一体,他看一切是一体的,他没有只看到哪一边。那么一到了这个地步,就能够完全的除灭所有的烦恼了。因为烦恼的根本是这些执着,是对立的心态。已经没有对立,有什么烦恼呢?「知己应离四无色,修静虑是父佛子行」,已经知道的话,你要离开四无色,就是无色界的四种禅定。离于这个而来修静虑,才是佛子行。就是说你不要停在无色界的阶段,你要进入空性定,这一个是这样的意思。
再来第三十,「无慧善导前五度,正等觉佛不能成」,你如果没有空性的智慧,来好好的教导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的话呢,无上正等正觉的这个佛是不能成就的。我有写过〈无限的六度〉,我有讲过那个嘛,那个英文也有啊。这个里面我就讲说传统的六度,这个次第是有道理的,先修布施再持戒什么,有没有?然后呢,传统上还再讲一个,就是说你这些每一个修,你都要有空性,都要「三轮体空」,就是没有对方,没有自己,也没有所做的这个,都要能够空掉,都没有执着。那么我那个〈无限的六度〉里面有讲说,而且是每一度里面都有其他的度在内,那样子圆融的讲法。有空去看那些。它这里主要是讲说,前五度都还是要在空性的智慧里面来做,才是正确的修这五度,就是讲三轮体空的意思。噢!你看后面就是这样写了,其实我讲的时候我没有看后面的。他说因此呢,「故具方便离三轮、修智慧是佛子行」,「具方便」,就是说你要修前面五度的时候,你要有种种的做法,这叫做「方便」。你实际上去修五度啰,但是呢,要离三轮。就是离于对我、对于对方,还有对于所做的这种执着了。那么你修这样的智慧,才是一个佛子应该做的事情。
第三十一个说,「若不细察己过失」,如果不仔细的察自己的过失,那么「道貌岸然行非法」,自己有过失也不去仔细的体察,然后表面上披着什么法衣,什么、什么,看来好像很伟大,可是做的又跟法不合,这样的话就糟糕了。所以他说「故当相续恆观察」,就是说你在心里面,要常常仔细的反省。「断己过是佛子行」,你常常观察反省自己干什么?就是说你能够在细微的地方,都把自己的过错,心里的那种有错误的见解,起了瞋心什么的,都能够一直观察,而且把他完全清除掉的话呢,才是佛子行。这里我要讲一个,就是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修法,但是有时候你老是在观自己的过错,有的人就变成太被这些想法绑住了。他听到一个戒呢,他就寸步难行,而且想说,糟糕了,这样子的话,这样也不可以做,那样也不可以做,整天在想说,我又糟糕了,我又一个什么念,我又一个什么,那这样子也是很难修行,你变成绑在那里,有没有?所以我是强调什么呢?像我在写那个〈佛法习定入门〉,我就强调,种种修法我选的是什么,就是让你的心往积极正面的去,不要被这些绑住。你心要是都是念佛,那你自然就没有瞋心,没有坏念,没有什么什么,这样就好了。不然免得你被绑在那里,很危险。真的,因为我们人是习惯我执的,你观察观察,你又整天在想说,我糟糕了,我怎么样,我怎么样。然后佛友们一见面,又是你怎么样,我怎么样,烦恼又起来了。所以只是专心念佛,是最好的方法啰。
然后下面一个说,就是因为你自己还在迷惑,所以你说其他学佛人的过失。怎么讲说是因为你还在迷惑呢?就是你还有执着嘛!你还有我、人、众生这些见解的话,你才说,啊呀!谁错了,谁好差,谁又不对了,有没有?你要是已经自己超越这些的时候,你也不会有时间,还有,你忘记了无常,时间多宝贵啊,要精进啊。你时间浪费在讲别人,他也不听你的,那不是浪费?还惹起烦恼来,你说他,他不承认,怎么办?你说他,他不听,怎么办?浪费了嘛。所以说你自己还在迷惑,才会说别人错。「徒然」就是说无谓的把自己的功德都损掉了,怎么讲?你本来可以去积功德的,你没有再积功德;你本来已经有一些功德的,因为你这样批评人家,陷入彼此的斗争什么,不是又使你的功德都少了吗?因此呢,修大乘的,心是在一切众生成佛,这样的修行人,「不道彼过」,你不讲别人的过错。这个真的很重要,因为你在那里骂得很痛快的时候,你忘记说你是被一种执着绑住了。而且从另一边来讲呢,推广来讲,真正我们要好好修的话,世间的事少惹、少管,不要去管,因为管多了就是跟这个一样嘛。
再来三十三,「贪图利敬互争执」,贪图要得利啊,要得到人家来尊敬你啊,这比方说,两个都是修行人,就是说,啊!那个不行,他那个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你如果存心是说因为这样讲的话,别人就对你比较好,别人比较尊敬你啊什么,这样的话,因这样而争执的话,「闻思修业将退修」,就是说你本来应该在闻思修上努力的,都会退步了。「故于亲友施主家,离贪着是佛子行」,所以修行人对亲友啊、施主啊,你都不要去贪着了。因为你贪着的结果,会希望有比较多的亲友、施主对你好的话,那么你就难免要抢信众,就互相攻击,那样的结果你自己修行上就退步了。
然后呢,「粗言恶语恼人心」,讲粗暴的话啰,讲坏话啰,使人家听了心里不舒服啊,起烦恼啊。而且比方说你都讲别人坏,那人家听你讲都是听到一些坏事情,那他心也不清净嘛,所以这些都是不好的。而且「复伤佛子诸行仪」,那么你一个人变成整天都在那里骂人、讲粗话等等,人家看你也是很不像嘛,你这个说是修行的人,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么「故于他人所不悦,绝恶言是佛子行」,就是说会使人听了难过的这些坏话,那么就完全不再讲了。
第三十五,「烦恼串习则难治」,就是说你这个心里想东想西这些烦恼,你如果「串习」,就是你一直连着,变成习惯了,那么这个烦恼就很难把它消除。因为你老是想这些烦恼的事不放嘛,他已经烦恼习惯了就很难改啰,对不对?那么「勇士明持念正器」,就是说这个空行勇士,依着空性来修的这些人呢,他应该了解什么事情?「明」是了解的意思。「持念正器」,真正的法器的话呢,要持念什么?就是继续念着正念啰,就是修行人应该要了解说,作为一个真正的法器的话呢,他应该要持念正法。就是要老是念佛,老是持咒这样子了,那这样子你的烦恼才能够断嘛,对不对?你不想这些佛号、这些咒语的时候,烦恼就又有机会继续下去了。那么「贪等烦恼初生时」,你现在是要念佛持咒,一察觉到说有贪哪、烦恼这些起来了,「即摧坏是佛子行」,就是说贪啊这些,一察觉你就要把它摧坏,但是怎么样摧坏呢?并不是你说,噢,我要把你打死。这念头怎么样把它打死啊?不可能。所以方法呢,就是马上回到正念上,一回到正念上它就没有了。这样才是真的摧坏。
第三十六,「随于何时行何事」,不管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应观自心何相状」,就要想啰,正在做事的时候,不管做什么事,噢,这个地方其实是这样,就是说你不一定能察觉你自己的心态,不察觉你不用说特别要去察觉,那还专门惹麻烦、惹事一样,知道吗?因为我们的解决是说尽量想正念,就是想佛号就好了。但是虽然已经在持佛号,发现说,噢,一个杂念来是一个贪心,一个杂念来是一个瞋心什么,你要是感觉到的时候,它这里说「应观」的意思,应该是这样,就是你要是能感觉到了,你察觉到了有出什么杂念、世间念了,「恆系正念与正知」,你马上回到佛号去,这样就对了,马上回到咒语去就对了。为什么呢?头一个,这样子就是系到正念上;第二个,这就是回到正知了,因为我们选择念佛的时候,就是已经是想过了嘛,想过说这样子才是解脱的路,所以不用再去想了,这个时候也不要再去想,啊!那个是世间念无用了什么的。不是了,马上就回来,就是回到正念与正知了。那么「修利他是佛子行」,就是说,他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这样,如果你不能马上回到念佛号上的时候,你至少要想说,我这个地方有问题是为什么?因为不是利他的念,就要以利他的心来对治它。如果你不能马上回到正念,使它完全没有的话,那么你要以利他的心来对治你的这个坏的念,这样子。其实呢,你要是能回佛号,也是利他,因为我们的佛号不是为哪一个念嘛,是为一切众生成佛念嘛!
第三十七个,「勤修诸行所生善」,就是说种种的修行,你很努力的去做,那么这样所生的这个善果,目的是什么呢?「为除众生无边苦」,都是菩提心啰,目的在除众生的无边苦。因为众生只要所有的苦都除尽的时候,本来清净他就成佛嘛。所以这里只讲除无边苦,其实意思是要他成佛。我们所做的任何一切,是要他离苦得乐,究竟成佛。那么因此不管做什么所得的善,回向的时候怎么办?回向菩提。就是回向一切众生早日成佛。那么要怎么样回向菩提呢?「三轮清净慧」。就是你必需真的有那个空性的智慧,看到说离于做者、离于受者、离于所做,三者都空,就是都不执着,完全都不执着,那么这样的回向才能真的回向到菩提去。你如果还在那里想说,啊!我有做了多少、多少,怎么样、怎么样,那些有想法、有计算的,都还是没有真正回向到菩提去。要回向就是说,看到说本来就是无可执着,不用想,那么念是念了说回向一切众生,也没有执着说,噢!好像今天存了一百万。没有这种事,有没有?完全都解脱。那么这为什么这样很重要呢?这样的话呢,修行才又不会变成执着嘛!(弟子:可是你初学的时候都还是一定要算啊!)对,对啦!你在算,算没有关系啊,算只是记录说我做了多少,以便养成做功课的习惯。但是心里不要执着说这样是有多少功德嘛!就是不要执着任何执着,这样子你练习惯了,就等于做过忘记、做过忘记一样的话,当然是要回向,回向以后马上又忘记了,都回空性去,那么呢,你修的就你也得解脱嘛,这样子。好了,今天把〈佛子行三十七颂〉讲完了,希望这篇出来能帮助很多人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