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诗人顾牧丁与《未穗集》、《萩华集》(2017.2.2增补,2019.7.28再补)

顾牧丁先生,江苏涟水人,著名的现代诗人、文学理论家。原名顾祝漪,笔名牧丁、朱实、穆汀、顾曼鸥、顾石帆。他的生平在《中国现代文学词典(诗歌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和《中国涟水》网《涟水名人》中均有记载。顾牧丁,生于涟水县南禄乡徐圩村,早年入江苏省立石湖乡村简易师范学习,1936年左右开始诗歌创作(据顾牧丁先生自言,其诗歌创作不晚于1933年,此处遵《中国现代文学词典》中记载),1937年初夏任江苏涟水《新涟报》助理编辑,与赵永刚、吕浦克、史成章等自发组织抗日宣传团“爝火文艺社”,“拟去江南宣传募捐抗日,刚到淮阴即被国民党政府禁止,自行解散,随江南难民流亡四川”。抗战爆发后在成都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并在《笔阵》等报刊发表大量诗歌、诗论等,1940年创办并主编小型诗刊《诗星》。1941年6月在成都参与创办《诗歌生活》丛刊,任编委,并任成都莽原出版社总编辑。此后辗转担任大中中学、成都西北中学、四川省立成都女师教员、铭贤学院、铭贤中学、阴唐中学、温江女师、成都女子职业学校等学校教员。解放后,顾牧丁先生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南开大学、郑州大学等大专院校任教,1976年病逝于郑州大学,终年60岁,著有诗集《寒云集》、《未穗集》、《荻华集》(实为《萩华集》,《中国现代文学词典(诗歌卷)》、《涟水名人》记载皆误)等,重要论著有《目录学引论》、《书史学》、《文艺学引论》及《文心雕龙选注》等。 在顾牧丁先生早期诗作中,《未穗集》、《萩华集》是两部比较重要的作品,然而因为相隔年代久远,相关资料缺失,使得关于这两部诗集的记载甚少,甚至出现了《中国现代文学词典(诗歌卷)》记错了《萩华集》的名称(误作《荻华集》)和出版时间(《未穗集》、《萩华集》均误作1941年出版)的情况,《中国涟水》网《涟水名人》中亦把《萩华集》误作《荻华集》。《未穗集》、《萩华集》究竟是怎样的诗集,出版与收录情况究竟如何?且听慢慢道来。 1937年以后,顾牧丁先生就因抗战爆发随江南难民流亡四川。到达四川后,他积极创作,先后在《笔阵》、《华西文艺》、《西南文艺》、《国民公报》、《诗》、《华西日报》、《飞报》、《新民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1940年经人介绍,他开始担任成都《新中国日报》副刊校对,同时任《新民报》“海星诗页”栏目编辑,1940年创办并主编小型诗刊《诗星》。1941年6月在成都参与创办《诗歌生活》丛刊,任编委,并任成都莽原出版社总编辑。这是顾牧丁先生个人诗歌创作的黄金期,《中国现代文学词典(诗歌卷)》也因此称他为“抗战时期西南地区颇为活跃的诗人”。而此时的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占领武汉后,开始改变策略,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1940年初汪精卫集团投敌叛国,国内抗战热情陷入阶段性低谷。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涌现出很多有识之士、爱国青年,他们用诗歌、杂文、话剧等形式试图唤醒沉睡的国民,顾牧丁先生的《未穗集》、《萩华集》就出版于这一时期。 《未穗集》,海星诗丛之一,海星诗社1940年1月完成,1940年9月出版于成都。是书开本短小,约为六十四开本,仅38页,抗战土纸本。按写作时间为序,共计收录顾牧丁先生创作诗歌作品七首,分别为《我们,走了》《异国的朋友》《他们去了,你呢》《给自己及所怀念的人》《赠诗二章》《追记在我最爱的那个姑娘的遗像下》《迎送黄寅晓姊》。这些诗句大致作于1937年11月的淮阴至1939年11月的成都,这正好是顾牧丁先生发起组织的“爝火文艺社”向江南募捐抗日失败后,从淮阴流亡到成都的这段旅程。字里行间,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一个爱国青年的热血与激情,诗句中有“日本法西斯强盗轰炸机巨响”(《我们,走了》),有“争生存射出的子弹”(《我们,走了》),有在陕西凤翔遇见的争取“我们朝鲜的自由,人类的自由”的异国朋友(《异国的朋友》),也有在西安后方医院遇见的“名字下注上潜逃”的士兵(《他们去了,你呢》),还有“热情像火”却最终化作“临汾的车站上,那一淌的血迹”的乡下姑娘(《追记在我最爱的那个姑娘的遗像下》)以及带回了“南洋的热情”的黄寅晓姊姊(《迎送黄寅晓姊》)。顾牧丁先生在这些诗篇中反复提到前进、呼喊、抗争,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呼吁民众“去了,向着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去了!”(《异国的朋友》)“去了,像屋角小河里喧嚣的流水,去了……”《他们去了,你呢》,去向哪里?不言而喻,就是呼吁和号召民众去抗战的第一线去,为争取全民族的自由与独立而战,这些诗篇虽然短小,却无不凝聚着诗人一颗炽热的报国的心。在《未穗集》的封底,顾牧丁先生记录了自己的四册诗集的名称,除了《未穗集》、《萩华集》之外,还有1937年6月出版于上海的《寒云集》和即将出版的《愤恨 歌赞》。 《萩华集》,海星诗社1940年9月出版于成都,亦为六十四开本,50页,也是抗战时期的土纸本。是书由何以绘画,画面上依稀是两位军人,一位提枪前行,一位似在回望,画面右下方署名“以”字。扉页,牧丁先生自题“爱是独立底尊严!”作者署名则署作“顾曼鸥”。本书较《未穗集》收录更多,收录两编六辑共计23首诗篇,分别为顾牧丁先生的《农民自卫军》《牧马》《洗马》《距离》《黄昏笛》《诗人》《梦星鼠梦》《画》《空》《失题》《诗诗人》《海》《星》《寂寞的死》《灰色的钟楼》《白鸟的歌》《美丽是苦的》《生命的厌倦》《请放心,不要笑》以及署名“徐叔萍遗作”的四首《她死了》《播种的人》《拾棉女》《淮堤黄昏》。在《萩华集》的题记中,顾牧丁先生回顾了自己过去七年的诗歌创作,如此算来,顾牧丁的诗歌创作应始于1933年,而非1936年。而《中国现代文学词典(诗歌卷)》中认为他的诗歌创作始于1936年,大概是因为这一年,顾牧丁参加了南京中国青年文艺作者协会,并在《作者》上发表了一篇《打铁匠》,这或可看作顾牧丁正式走上文坛的一个标志。顾牧丁自言过去的诗“有时功夫若臧克家,有时清新若戴望舒,这以后我挣脱了他们的枷锁”,这次挣脱枷锁的契机或即来自从淮阴流亡到成都的这段旅程,在流亡的旅途上顾先生看到了和过去皆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失掉了一些朋友,同事却增加了更多的新朋友,我也就走出了书页上的学习,走进了活生生的人底海里,生活底海里,我得了比书页上多了多少倍的收获!”但不论生活如何改变,“诗要自然,这是我四年前的话,现在的意见仍是”。如果说《未穗集》中的顾牧丁还沉浸在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中,沉浸在旅途上的风霜雨雪里,诗中所流露的感情炽热得冒火且又直白到渗血,那么等到了四川成都这一抗战的大后方,诗人的情绪不可避免的慢慢归于平静,开始可以静下心来慢慢沉淀自己的诗思。所以《萩华集》中,除了在1938年写于西安的《农民自卫军外二章》中还能看到“背荷枪弹、扶着耕犁”的武装农民(《农民自卫军》),看到“拄着枪,宁静的作于崖石上,两眼注视在远方”的女游击队员(《牧马》),看到“才出院”的只剩一条腿却站立着擦洗战马的“张怀民”(《洗马》),在其余的篇幅中,顾牧丁开始从生活中提炼诗的意象,开始歌唱“开在鲜血旁的曼陀罗”(《距离》),歌唱“吹出我自己的歌”的笛声(《黄昏笛》),歌唱“原野上,小草在风头上吹着哨子”(《画》)以及“骑匹苦难的马,握一把睿慧卫正义的剑”的战斗诗人。这些诗句大多由诗人创作于泊居成都的日子里,那时候,老天让诗人的世界满是隐晦黯淡,却又独独给了诗人一扇拨云见日的窗,透过这扇窗户,我们清晰的看到了诗人崇尚自然且不放弃抗争的鲜热的灵魂。在《萩华集》的最后,还收录了徐叔萍的四首遗作。徐叔萍的生平已不可考,但从四首诗创作的地点(新浦、三涟古城、阜宁、石湖)来看,他(或她)应该是顾牧丁过去的同伴,或许是“爝火文艺社”的志同道合者,又或许是从淮阴一路走到成都的同路人,顾牧丁在自己的诗集中收录了朋友的四篇遗作,也是希望后人不要忘却千千万万经历过那段苦难历程的无名的国人。 1939年初,顾牧丁、贺敬之、李方立、程芸平等在成都发起成立“海星诗社”,社址在成都东城根中街81号,诗社成立后,创办诗壁报、编印《新民报》“海星诗页”,还编辑出版了《诗星》月刊以及“海星诗丛”、“诗长征丛书”两个丛书,诗社的参与者还有张天梭、李岳南、张秋君、牛汉、叶菲洛、时有恒等人,郭沫若也曾为诗社题写刊头及“海星诗社”的匾额。“海星诗丛”一共出版了多少诗集,已无从查考,目前已知除了顾牧丁的《未穗集》、《萩华集》之外,还有蒂克著《小兰花》、魏荒弩译《爱底高歌》、雷石榆著《在战斗中歌唱》、李岳南著《哀河北》、彭桂萼著《边塞的军笳》、覃子豪的《自由的旗》、婴子的《季候风》等。1942年8月,顾牧丁离开成都到外地任教,海星诗社随即解散。
收皮囊的恶魔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且说一段曲坛掌故 (11人喜欢)
- 民国上海怡社京昆剧词二种杂记 (2人喜欢)
- 从全福班名伶到平声社曲师——陈凤鸣生平杂记(未定稿) (9人喜欢)
- 周信芳访苏演出纪略(未定稿) (16人喜欢)
- 苏州曲友葛缉甫及其《可读庐曲谱》(2025.2.25增补一稿)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