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山去 | 这场妙趣丛生的山会,喜乐欢闹皆年味儿
赶山去!
这三个字,最近着实刷爆了小编的朋友圈。
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赶山”二字,绝对有随时唤起记忆的魔力。小时候赶山,不亚于过年狂欢的一次彩排。一大早匆匆扒拉几口饭便出了门,也不骑自行车,赶山全凭“11路”撒欢地跑。跑着跑着,耳朵尖子通红,鼻子头上冒汗,到了地方一看:呵!早已人山人海!
越是人多越开心,一头扎进人堆里都挤得走不动路,才叫热闹、兴盛、繁荣,有赶头!烤地瓜、摊煎饼的摊子是我们的最爱,排上好久的队,从老大爷手里接过滚烫的烤地瓜,撕开烤干的外皮,顾不得烫,趁着热气咬上一口,喷香啊!
赶山,赶的是乐趣,图个热闹、看个新鲜。赶山的时候到了,年就不会太远了。

2017年1月15日,在朱家林举办的“赶山去”山会,不仅唤起了众多人关于赶山的记忆,更是将传统赶山和现代艺术相结合,成为了一份让所有人找回年味儿的新春之礼。

赶年集、赏民艺、购真味、看大戏。朱家林,赶山去!



“赶山去”山会是一次传统的山会,因为它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传统赶山的精华;它又不同于传统赶山,因为现场融合了众多现代艺术、生活元素。“土”与“趣”,竟在这里彼此融合,相得益彰。

年味儿,怎能没有中国红?火红的小棉袄,寓意着来年的好运道!

来自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吸引了多少大人孩子们的目光。非遗,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

这些手艺人纯手工做出来的物件,才是真正有温度的物品,不是吗?


"文化进万家·共圆中国梦"基层惠民演出,为山会又加了一道文艺大餐,村民们在聚精会神的看着。他们当中很多人这辈子也没见过几次这种演出,这样的时刻对他们来说,该是幸福与满足的吧!


这里没有批量印刷的春联,每一幅春联和福字都是书法家现场书写的。还有我们的木板年画,都是我们对新年的希冀,对每一个人的美好祝福。


就连唐僧师徒四人都来朱家林了!连齐天大圣都玩得兴起,按捺不住向我们的书法家老师求字呢。


小陀螺,不停转,和商店里的高级玩具比起来,这小小的陀螺似乎更让小朋友爱不释手!

红红绿绿的大花生,酸酸甜甜的煮糖梨,还有香喷喷刚出锅的窝窝头……小编的唾液腺已经失控。

绿色环保的农产品,还带着土地的气息,绝对让你过个健康年!


“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都说冰糖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透着那酸。糖葫芦好看,它竹签儿穿,象征幸福和团圆。把幸福和团圆连成串,没有愁来没有烦……”

朱家林村90岁老人田玉兰说,她从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多人,今天真热闹。看到几个艺人在敲打花花绿绿的非洲鼓,老人凑上去,大伙热情让座,只一会老人就敲得很合鼓点了,大家向她伸出大拇指,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本次山会用“雅俗共赏”四个字来形容,该是最贴切不过了。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杯茶饮过,在大观书院挥毫泼墨、在89号仓库研琢手作,看美女画师杜安笔下传神,赏缶制陶器巧夺天工。

【最感人的瞬间】老友相逢,喜极而泣。或许没有这次山会,她们此生难再相见。
同样是今天,一位村里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拉着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宋老师的手,就要哭出来,她说:“谢谢你,没有你,我们看不到这样的大集。我们已经老了,走不动了,也快死了。谢谢你!”

【最暖心的笑容】是什么让这位老奶奶笑得如此开心呢?冬天很冷,工作很累,但我想所有的工作人员看到这样的笑容,心里都是温暖的。

赶山的人们走走停停,买一些年货,尝一尝小吃,求一幅书法,听一段大戏……找寻记忆中浓浓的年味,年真的近了……
一场“赶山去”山会,我们有文化艺术(文艺演出、茶艺、陶艺、根雕、面塑、年画、书法、木作、剪纸、书画、精致手工),更有乡村美味(绿色蔬果、五谷杂粮、特色面食、鸡鱼肉蛋)。但最令我们欣慰的,是穿行于小村的人潮中,既有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也有远道而来的城里人。年关将近之际,他们呼朋唤友、扶老携幼,带着如阳光般明媚的心情和满满的幸福感到朱家林“赶山”。
“赶山去”的意义、朱家林的意义,终将在你们身上,得到彰显。
明年此时,朱家林的下一次“赶山去”,我们再见!
(本文图片来自网友们精彩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