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父母是原点
从最近的很多欺凌事件中,看到了我和我妈之间关系的影子。可以解释一部分我的感受,她的行为,还有我的后续行为。
最近关于欺凌事件,看了一个留守小朋友被欺凌后自杀的调查视频,一个温州女孩群体欺凌事件还有一个青岛女孩杀母的视频。这些视频都讲述了,被暴力控制胁迫没有被合适关爱的少年的反应。这些孩子有些成为了牺牲品,有些从受害者变成了施暴者。
我妈是典型的窝里横。不理解我和她的界限。小时候被她打,经常会被指着鼻子说,忍住忍住。我得忍住,不然会被打得更狠。
视频里,记者问施暴的女孩,你们打人的时候,受害者哭,你们会怎么办。女孩说,可能会打得更狠。还有个女孩被打以后,归顺施暴小群体的老大,而被其他施暴的女孩人为脑子有病。
其实女人打人的时候(不知道男人施暴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对方一般是小孩或者其他女性,被打的人哭的话,会引发打人者的内疚和焦虑,于是打得更狠。但如果对方没有做出顺从的行为,也会被认为攻击是无效的,所以也会打的更狠。这绝对是一个典型的困境。 看过男人,例子有我爸和三姨父被老婆打的时候,都是一言不发,我爸是坚决忍着,不跑不还手,三姨夫会夺门而出……如果处在这样的位置,如何安抚女人实在是个问题。大约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位置,是永远无法解决的,因为这样的女人不会自己反省。受害者的任何反应,对她们来说,都是不可接纳的。 她们的攻击,只能在自己打得累了,或者发泄差不多了,才会停止。但实际上,这种暴力发泄,对她们自己的情绪状态改善的程度也很少。记者问,打完了以后,开心吗。女孩回答,打完就打完了嘛, 没有变开心。
这些施暴的女孩,最后被判了一年左右的刑期。社会对她们的行为,最终给了一个界限。不知道她们最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不会成为母亲,并且养育出什么样的小孩。女孩子们也开始反省了,她们的回答特别真诚和真实。对受害的女孩,这些惩罚也是一个回应,也许某种程度上可以给她们安全感。但她们由被伤害产生的情绪反应,会不会让她们陷入另外一个把伤害向他人传递的循环,真是不得而知。
黑龙江女孩陈欣然因为父母没有任何沟通,把自己送进管理学校,被殴打和限制自由,产生了无法遏制的愤怒。父亲是强势的,但母亲是弱势的,她试图控制母亲来要挟父亲,让父母把直到成年的抚养费给她,进一步断绝关系,离开父母的控制。视频中的真实记录,妈妈说,我是你妈。女孩回答,是我妈怎么了,是我妈就可以随意伤害我吗。那段被突然送进管理学校的经历,是一个特别突然和破坏性的经历,瞬间把她对父母的信任破坏殆尽。而后父母对她的容忍一部分也是认识到伤害,而做出的让步。妈妈确实是弱势和温柔的,但是在视频里,她也没有做出陈欣然希望的回应。实际上,陈欣然小姑娘希望得到什么回应,什么可以安抚她,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父母一厢情愿认为自己没有错误,把女孩的暴烈归咎于交友不慎。法学教授的点评,说六岁以前,孩子是学规矩的。小姑娘伤害了弱势的母亲,某种程度上,也是向强势的父亲认同了。她没有直面强势的父亲,而去选择伤害弱势的母亲。
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有巨婴的倾向。他们无穷尽地希望关爱和包容,希望无条件的爱,这部分是动物的本能,然后触碰到底线,懂得界限。有机会懂得界限的人,行为和情感都能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而没有缓慢建立界限的人,因为关系中破坏性的行为,会受到严重伤害。界限是一定会有的,如果发现和接受,可能是一个缓慢而需要技巧的过程。所谓有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爱要同时存在,才能让孩子在安全温暖中学会规矩,和进退,表达情感,理解他人。
我自己的经历是12岁左右,父母突然合伙吓唬我,关于不读书,或者读不好书的话,就让我退学,然后早点家人,不管是瞎子瘸子都可以的,然后生小孩。大概本来就不是非常相信父母,所以他们说什么坏事我就相信什么。被胁迫的努力在短期以内是有效的。过了高一以后,我就进入了非常的困惑时期,在很好的高中里,没有办法维系经常考第一名的虚荣,没有这样的虚荣,我妈也进入了焦虑,进一步地攻击我。最后两年,是反复的循环。我爸在这个过程中,是完全不存在的。12岁到18岁,他是几乎不存在的,更不要提18岁以后。估计他是没有办法在这么焦虑的妈妈身边生活。我唯一钦佩他的,是他的忍耐能力。
到如今,我大约知道他们的错误,但是我还在疑惑我的界限在哪里是模糊的,哪里是超越了实际满足的可能性。至少对于无条件的爱的执念确实是该停止了,不存在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被爱,作为母体的一部分受到的爱,和作为独立的个体得到的爱,在我这里也是有所混淆的。我得到的爱,并非是作为独立个体的所得,被攻击也是因为母体的自我攻击。当我不能够作为她的工具,满足她的全能幻想的时候,我就是应该被攻击的。就好象,我对待我自己,如果不能完成某些任务,我就要被自己惩罚。应该考虑的是,接纳自己,失败的自己也是值得被爱的。我妈还停留在这个阶段里面。读书到博士,让她特别满足。一度内心有矛盾,想要向她不希望的地方走,来作为反抗。我的理智很艰难地让自己维持在大概正确的方向上。因为没有全心全意,效率也是很低。许多事情做得困难和缓慢。自己接纳自己,爱自己,无论失败还是成功,我都是值得被爱的。
那个西北偏远地区的小孩,父母是懦弱的。他在学校里被欺凌,索要钱财,已经进入了极限。他欠了高利贷,一百多块钱就把孩子推入了绝境。无论如何被欺凌,他都没有想起来反抗。在父母,学校,欺凌者给他定下的规矩里,他已经没有选择可以做了。所以最后把自己吊死了。
有时候,把孩子局限在父母的关系里,是非常有害的。因为父母已经不能够给孩子提供成长的能量,又不懂得放手,让孩子没有其他选择的权利,进而做出可怕的选择,不论毁人还是毁己。黑龙江的小姑娘和西北的小男生,都试图自己去找工作,无论做什么,目的都是获得经济独立。这个时候,父母都没有认识到自己已经无能为力的事实,没有鼓励孩子的独立。对孩子来说,独立也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这个选择的努力是有些微弱的,一次尝试被制止,孩子就放弃了。大约对于孩子来说,对社会的信任,要建立起来也是需要时间的。
孩子的生存也是很艰难的。要体谅他们作为依赖者的没有选择还有对于物质和情感的强烈需求。因为是弱者,所以需要很多关爱,接纳新鲜事物和向外拓展,需要很多勇气。这些力量的来源,无论是父母亲戚朋友还是路人甲乙丙丁都是可以的。
最近关于欺凌事件,看了一个留守小朋友被欺凌后自杀的调查视频,一个温州女孩群体欺凌事件还有一个青岛女孩杀母的视频。这些视频都讲述了,被暴力控制胁迫没有被合适关爱的少年的反应。这些孩子有些成为了牺牲品,有些从受害者变成了施暴者。
我妈是典型的窝里横。不理解我和她的界限。小时候被她打,经常会被指着鼻子说,忍住忍住。我得忍住,不然会被打得更狠。
视频里,记者问施暴的女孩,你们打人的时候,受害者哭,你们会怎么办。女孩说,可能会打得更狠。还有个女孩被打以后,归顺施暴小群体的老大,而被其他施暴的女孩人为脑子有病。
其实女人打人的时候(不知道男人施暴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对方一般是小孩或者其他女性,被打的人哭的话,会引发打人者的内疚和焦虑,于是打得更狠。但如果对方没有做出顺从的行为,也会被认为攻击是无效的,所以也会打的更狠。这绝对是一个典型的困境。 看过男人,例子有我爸和三姨父被老婆打的时候,都是一言不发,我爸是坚决忍着,不跑不还手,三姨夫会夺门而出……如果处在这样的位置,如何安抚女人实在是个问题。大约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位置,是永远无法解决的,因为这样的女人不会自己反省。受害者的任何反应,对她们来说,都是不可接纳的。 她们的攻击,只能在自己打得累了,或者发泄差不多了,才会停止。但实际上,这种暴力发泄,对她们自己的情绪状态改善的程度也很少。记者问,打完了以后,开心吗。女孩回答,打完就打完了嘛, 没有变开心。
这些施暴的女孩,最后被判了一年左右的刑期。社会对她们的行为,最终给了一个界限。不知道她们最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不会成为母亲,并且养育出什么样的小孩。女孩子们也开始反省了,她们的回答特别真诚和真实。对受害的女孩,这些惩罚也是一个回应,也许某种程度上可以给她们安全感。但她们由被伤害产生的情绪反应,会不会让她们陷入另外一个把伤害向他人传递的循环,真是不得而知。
黑龙江女孩陈欣然因为父母没有任何沟通,把自己送进管理学校,被殴打和限制自由,产生了无法遏制的愤怒。父亲是强势的,但母亲是弱势的,她试图控制母亲来要挟父亲,让父母把直到成年的抚养费给她,进一步断绝关系,离开父母的控制。视频中的真实记录,妈妈说,我是你妈。女孩回答,是我妈怎么了,是我妈就可以随意伤害我吗。那段被突然送进管理学校的经历,是一个特别突然和破坏性的经历,瞬间把她对父母的信任破坏殆尽。而后父母对她的容忍一部分也是认识到伤害,而做出的让步。妈妈确实是弱势和温柔的,但是在视频里,她也没有做出陈欣然希望的回应。实际上,陈欣然小姑娘希望得到什么回应,什么可以安抚她,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父母一厢情愿认为自己没有错误,把女孩的暴烈归咎于交友不慎。法学教授的点评,说六岁以前,孩子是学规矩的。小姑娘伤害了弱势的母亲,某种程度上,也是向强势的父亲认同了。她没有直面强势的父亲,而去选择伤害弱势的母亲。
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有巨婴的倾向。他们无穷尽地希望关爱和包容,希望无条件的爱,这部分是动物的本能,然后触碰到底线,懂得界限。有机会懂得界限的人,行为和情感都能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而没有缓慢建立界限的人,因为关系中破坏性的行为,会受到严重伤害。界限是一定会有的,如果发现和接受,可能是一个缓慢而需要技巧的过程。所谓有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爱要同时存在,才能让孩子在安全温暖中学会规矩,和进退,表达情感,理解他人。
我自己的经历是12岁左右,父母突然合伙吓唬我,关于不读书,或者读不好书的话,就让我退学,然后早点家人,不管是瞎子瘸子都可以的,然后生小孩。大概本来就不是非常相信父母,所以他们说什么坏事我就相信什么。被胁迫的努力在短期以内是有效的。过了高一以后,我就进入了非常的困惑时期,在很好的高中里,没有办法维系经常考第一名的虚荣,没有这样的虚荣,我妈也进入了焦虑,进一步地攻击我。最后两年,是反复的循环。我爸在这个过程中,是完全不存在的。12岁到18岁,他是几乎不存在的,更不要提18岁以后。估计他是没有办法在这么焦虑的妈妈身边生活。我唯一钦佩他的,是他的忍耐能力。
到如今,我大约知道他们的错误,但是我还在疑惑我的界限在哪里是模糊的,哪里是超越了实际满足的可能性。至少对于无条件的爱的执念确实是该停止了,不存在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被爱,作为母体的一部分受到的爱,和作为独立的个体得到的爱,在我这里也是有所混淆的。我得到的爱,并非是作为独立个体的所得,被攻击也是因为母体的自我攻击。当我不能够作为她的工具,满足她的全能幻想的时候,我就是应该被攻击的。就好象,我对待我自己,如果不能完成某些任务,我就要被自己惩罚。应该考虑的是,接纳自己,失败的自己也是值得被爱的。我妈还停留在这个阶段里面。读书到博士,让她特别满足。一度内心有矛盾,想要向她不希望的地方走,来作为反抗。我的理智很艰难地让自己维持在大概正确的方向上。因为没有全心全意,效率也是很低。许多事情做得困难和缓慢。自己接纳自己,爱自己,无论失败还是成功,我都是值得被爱的。
那个西北偏远地区的小孩,父母是懦弱的。他在学校里被欺凌,索要钱财,已经进入了极限。他欠了高利贷,一百多块钱就把孩子推入了绝境。无论如何被欺凌,他都没有想起来反抗。在父母,学校,欺凌者给他定下的规矩里,他已经没有选择可以做了。所以最后把自己吊死了。
有时候,把孩子局限在父母的关系里,是非常有害的。因为父母已经不能够给孩子提供成长的能量,又不懂得放手,让孩子没有其他选择的权利,进而做出可怕的选择,不论毁人还是毁己。黑龙江的小姑娘和西北的小男生,都试图自己去找工作,无论做什么,目的都是获得经济独立。这个时候,父母都没有认识到自己已经无能为力的事实,没有鼓励孩子的独立。对孩子来说,独立也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这个选择的努力是有些微弱的,一次尝试被制止,孩子就放弃了。大约对于孩子来说,对社会的信任,要建立起来也是需要时间的。
孩子的生存也是很艰难的。要体谅他们作为依赖者的没有选择还有对于物质和情感的强烈需求。因为是弱者,所以需要很多关爱,接纳新鲜事物和向外拓展,需要很多勇气。这些力量的来源,无论是父母亲戚朋友还是路人甲乙丙丁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