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游必有方"中“方”字的意思,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游历的方向(线路),有人说是常(固定地方),有人说是安身立命的方法,有人说是安顿、照应父母的办法。《礼记·玉藻》的“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朱熹称“游必有方”是“如已告云之东,则不敢更云西”,都是方向、线路的意思;郑玄注谓“方犹常也”,皇侃引《礼记·曲礼》云“为人子之礼……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是固定地方的意思;牛泽群认为孔子这是在批评避世隐者——隐者遁迹山林、离群索居,是无法尊亲、复礼、施仁的——则是把它理解为安身立命的方法;南怀瑾认为方指方法,他说:“父母老了没人照应,子女远游时必须有个安顿的方法,这是孝子之道。” 哪一种说法,较为合理呢?我倾向于第一种即方向(线路)。“方”是针对“游”而言的,说它是自己安身立命、安顿照应父母的方法,未免太迂回曲折、深文周纳了;“游”字有游历、移动的意思,固定地方,两者搭配,语法上不太讲得通。 为什么父母在世,远游就应该有一定的方向、线路呢?这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方便父母思念自己时知道该朝哪一个方向翘首盼归,减轻忧愁;二是万一有事,也可以托人捎信,及时赶回家。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