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海无邮
这两天小梨子君我又温了一遍《北京遇见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的电影,很感动于电影里那对老夫妇的坚贞爱情,有着传统老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虽身处海外却仍怀着浓浓的中国故土情。也很喜欢汤唯和吴秀波这一对诠释的云中锦书,漂洋过海的浪漫爱情。
书信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很小的时候我就对绿油油的邮箱桶充满好奇。又圆又直地立在邮局门口,幻想着里面也住着绿色又圆又长的毛毛虫。听大人解释才知道那是用来寄信的,于是便幻想着人们塞进去邮箱桶的信都变成了绿色的毛毛虫,邮递员打开邮箱后又都变成蝴蝶翩翩起舞飞走了。
这种幻想到了上小学才有了真相,因为老师教了我们写信。这才明白信不会变成毛毛虫,但蝴蝶的印象依然存在,所以在小学时代,在我个人倔强的意识里,信都是有蝴蝶翅膀的。于是对信的幻想变成了遐想,脑海里开始在打草稿,写些什么呢?寄给谁呢?
到了初中已经渐渐懂得些道理,离家也远了,距离产生了,终于有了写信的理由,可以写给爸爸妈妈,也可以写给朋友。可是信终究还是没寄成,写了信却忽然发现还要贴邮票这档子事。没有了邮票,蝴蝶的翅膀是飞不起来的,在那个1毛钱也很珍贵的少年时代,没有什么过硬的理由,着实就因为舍不得不多的零花钱,我的少年寄信梦就永远成泡影了。现在回头再想起此事,唏嘘不已。
再到后来,寄信的事儿渐渐不再放在心上。也许有了遗憾,才发现书本上那些古代贤人遗留下来的成为我们课文的书信体文言文是多么打动人心。在交通极度不发达的古代,能收到朋友的来信是多么喜悦的事情,家书也成为了承载思念的厚重礼物,弥足而珍贵。思念如鸿,随着气候迁徙的鸟儿成为了信使的象征,可以想见,鸿雁行行,秋风起,游子也如落叶般飘摇,只不过,叶可归根,雁有飞羽,依人却不能还。心事声声颤笔尖,言语切切落纸上,情千千,心万万,便都在封藏在一纸书信中。
《北遇西2》这部电影勾起了我许多的往事回忆,也唤起了我内心的"锦书"情节。《解忧杂货店》里的浪矢老爷爷用书信的方式开创解忧的互通方式;中国的民间故事里,也有这样的说法:在七夕节的夜晚,栖身在葡萄藤架下,便可以听到银河鹊桥上牛郎与织女的窃窃私语。对于牛郎织女而言,喜鹊是他们无法言恩的信使吧!
说到信使,便又让我忆起了三年前暑期好友寄明信片给我的旧事。好友远赴川藏骑行,跟着一票驴友,为了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的信念就从江城出发了。到了一目的地,忽然心生感慨,在一张明信片写下连日来的感受,寄给了还在象牙塔里幻想的我。好友把明信片塞进邮筒后就给我发来短信,“摘了一片藏云送给你,看看是它先到还是我先回”。
40天后,好友回来了,明信片却还没到。
“不应该啊~怎么这么久还没寄到,我骑自行车的都回了。”
“我想是云儿中途遇了冷,变成雨,落没了,嘻嘻。”
“早知道,我就直接带回来了。”
“没事,你怎么会想着给我寄明信片这种东西,你多拍些照片给我看不就好了?”
“照片是有好多,我只是觉得寄明信片你会更喜欢一些。”
说完,我矫情地没接他的话,大概是被他说中了,想说感谢却又开不了口,他觉得会就让他觉得会好了。
日复一日,是又过了5个月吧,明信片终于寄到,却是新年开学的时候。
“藏云终于来了,在天上过了个春节才肯飘下来。”
“啊~居然要了这么久,感谢邮局的不弃之恩!也好,就当是我送你的新年礼物吧。”
“好,最棒的新年礼物!”
现今,又是年关的时候了,看了这部关于书信传奇的电影,想起了与友人的旧事,今后还会再有吗?我想,还会再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