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泾,一个被冷落的古镇(上)
偶然间听过枫泾古镇的名字,不知为何,竟勾起心中的些些向往。我去过的古镇,有西塘,有丽江,这两个都是浸泡在酒吧文化里的古镇,热闹!像枫泾这类冷冷清清的古镇,我都会不自觉地在脑海里想象它的风貌。终于,在一个清冷的冬日,得闲的我就这样被驱使着前往了。
要在闵行区梅陇上车,然后乘坐一个小时的公交到达金山。下车的地点就在枫泾牌楼那儿。这个时候,看到类似古代院落的一个建筑,正门的匾额上书“枫泾古镇”四字。我以为这就是我要到达的地方,但后来了解后才知道这只是一个景点而已。我临走都不知道这个景点的名字,记为S景吧,这是后话。景点照例是要门票的,像我这样没买票的少年当然是进不去了。不过我这个少年向来对景点兴致也不大,出门在外,权当散散心了。于是乎,就打听着前往古镇处。
吃过午饭,打听着古镇的入口处,听说是从牌楼处进入。这个说法对于我这种不知牌楼谓何物的懵懂少年来说,总是有点不确切。不过我也不问那么多了,想着自己探索一番也是能找到的。反正我就往那个方向去了。这个时候,在一个小门处,看到有人扒拉着一个像地铁口那样的旋转口进去了。我心里就犯嘀咕,这里莫不是古镇的入口?可这儿明明写着“出口”啊。算了,不管那么多了,我也学着他的样子,将旋转口往后扒拉一下,自己身子探进去,在将旋转口往前扒拉一下,这样人就可以进去了。刚刚进去的那人回头看了我一眼,想说着什么;但还是没说,自己进到一个房间去了,大概是工作室之类的小房间吧。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院落。院子里没有一个人,衬着冬日的萧瑟,甚是相配。这荒败的院落也没什么可看的,我就顺着前面的一个小院过去。
这就是“金圃宅第”,院内的厅堂正门上书写着“启秀堂”三个繁体字。我对这些文化古迹啥的也没什么概念,完全是后来凭着照片在还原。堂内有两个小小的界门,一个写着“北镇”,另一个自然就是“南镇”了。这预示着枫泾原是分南北两镇的,为古吴越分界线,直到建国后才合二为一的。顺着“北镇”进去(其实是从界门旁边的走廊进去),墙壁上立着的是一幅幅枫泾风貌图,整个枫泾的风貌就浓缩在这些图里面了。一幅幅图从右往左整齐地用“一二三四五”标示好,鉴于实在没什么可说的,我也就不怕罗列了:
一、枫泾大事记
二、枫泾地名由来
三、枫泾吴越界河
五、枫泾宗教
六、枫泾——金山农民画发源地
七、枫泾暴动
八、枫泾历代帝王
咦,这么少了四呢?我也不知道,估计是我漏拍了,或是景点忘挂上去了。之前说过,我是对文物没什么概念的人,自然对这些也提不起兴趣了。这里面真正能引起我真正兴趣的,也就是农民画了,算是对文化的一种膜拜。就我感觉,农民画爱用重油彩;但也不尽然。像这些花鸟鱼虫的静物画,就像是国画的风格,格调以绿色清雅为主。其余的都是油画了。其中的一幅,有个小姑娘被鲜花簇拥,胸口佩戴着大红花,许是那个时代的风格吧。最大气的还是这幅屋舍田园图,一条笔直的小河,河两边整齐地排列着一幢幢屋舍,与远处的田野交相辉映。我想,这大概是那个时代的风貌吧,不知道是不是留存至今。什么?你告诉我这可能不是一幅画。我细致地观察了下,还真发现了一台“穿帮”的空调。可别说,照相机的黄昏乡村,还真有一种画中的意境。照片的重点可能是最正面的那个墙面,各种动物的平面图画在墙上,就是金山独有的农民画合集了。农民画的创作还真不讲究,直接在墙壁上了事。还真是,那时经常就是一人墙上画,一群人围观,每个人都笑意昂昂。
堂内的玻璃展柜内存放的是古时候的文物,包括陶艺、钱币、古书籍等。我对这些都不是很了解,第一次见只是感受着满满的沧桑感。也许是从土里出来的缘故,陶艺和钱币都或多或少沾上泥土的颜色或是锈迹的斑驳。只不过,我一眼就认出了袁大头,与古时候的孔方兄是极为不同的,想是电视剧看多了的缘故。古书籍里,除了镇志之外,还有医学类的,以及文化名人的词本了。我想,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枫溪竹枝词》一百首了。外头长廊处印刻有完整的词一百首的石碑,以此为证,这亦是后话。枫泾的文化名人还真是不少,做过官进过仕的也大有人在。只不过古往今来这么多人,能够真正叫得上名的又有几何?能在这样个小小展馆留下细微痕迹,也算是不枉平生了。
最后的一个看头,当属于一个古建筑的模型。古建筑应是一个大的府邸,就像电视剧里的那样,你还能数得出,这里是“西厢房”,那儿是“东厢房”。果不其然,这就是“金圃宅第”的模型,下面的介绍正是这样写着呢。可惜的是介绍那块拍的太糊了,对于具体的介绍我也看不清晰了。好了,这也不是我兴趣所在,给的笔墨已经不少了。
这样,我就从后门而出,进过进士坊、举人坊、状元坊,就从一个大门处出来了。出门后的所见,完全是豁然开朗。原来,刚刚的地方只是枫泾古镇的一个类似于博物馆所在,仅仅是它的一个缩影。而我现在所处的地方,真正才是一个古镇。古镇有种江南水乡的情调,一条小河静静地流淌,沿河而建的房屋可以用“鳞次栉比”来形容。这时候,一条电动船呼啸而过;呼过一阵,发动机又关掉了,换做船头立着的妇女撑浆,船尾的男人背手扶着发动机,不知几个意思。我拍的照片里,水波褶皱成一群,泛着莹莹波光,衬托着小船远去的景象。这一切看来,倒别有一番滋味,尤其是水面透亮的皱纹,像一条条沧桑的直线,映托着来去的影子。
这就是古镇的影子,不繁华,不热闹,偶尔的一声发动机的轰鸣,也在倏忽间戛然而止了。我回头望一望我出来的小园,发现院门上有“涉趣”二字,听上去别有一番情调。舍去?涉趣!唯有舍去才能涉趣吧,我想。补充一句后话,这里的小园,也就是坐落“金圃宅第”的小园,就是我前文所提S景。
沿着河岸慢慢走着,去领略小镇特有的风俗。首先入眼帘的是“爱之旅”。这是两个小人的雕塑,以生萌活泼见喜。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他们的动作都一样,将双手别在背后,弯腰凑到前去,嘴对嘴作亲昵状。我抓拍的照片下,恰好一只单身狗溜过,增加了几分诙谐的效果。
静物的拍摄也是一种尝试。祈福树下挂满了祈福牌,我单单挑选了最稀疏的地方拍了下,试试效果。取景稍微远点,正好映衬着树木光秃秃的效果和祈福牌稀疏挂在枝头的景象。这个世界总有些热闹的地方,也有像这样冷落的枝丫。也许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吧。
继续走,是河岸的小店。小店的人好像挺喜欢在店外挂个小装饰什么的,这家的人挂的就是一盆小花。花呈紫色,包围着中间的小白,和花心点点的黄。这好像是这一排唯一还在开放的盆景了,这冬日,甚是冷清,独有你了。
没想到这游记竟到了写不完的地步了。写到这儿,我也是累得不行了,有必要再写下去吗?本身地讲,写作不是我特长,写游记更是个考验细腻的活儿,怕是出色匠人才能得心应手。不管怎么说,今天还是歇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