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五种分离心,你的价值≠你做的事
昨天听Coach Lily成长部落关于治愈“我不够好”的讲座,提到了分离心。所谓分离心,简单说来就是把事情和人分开,就是指将做的事、取得的成就、行为等外在表现与结果和人的价值分开。在我理解中,就是让你得到一面镜子,让你看到更加真实的自我。
最早知道“分离心”这个词是在亲子教育中,当你对你的孩子说出: “你的某些行为我认为不妥当,我可能会不认可,觉得你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但是对你这个人,无论发生什么,我都爱你。” 你的孩子会感受到他接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接纳。你爱你的孩子,一定不是因为他为你做了多少事情、能以后帮你光耀门楣、给你养老。你爱他,仅仅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抛开外在所有一切,他对于你,他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而且是非常非常高的一种价值。这种价值感常常存在于亲密关系、情感、身份中,也是宗教意义所在。
我们常抱有“我的价值=我做的事”的信念,我们也常常以这个信念来判断其他人,然而这个信念的正确性却值得每个人深入思考。你认为一个乞丐、罪犯或者身患重疾的孤儿,他们的生命是否还有价值?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这个信念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天性中有从众的心理?从社会眼光来看,我们受过的教育教给我们要做一颗螺丝钉,一块砖一块瓦,哪里需要哪里搬,然而人性角度上的关怀、每个与众不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个体生命的热情与能量,却没有给于足够多尊重和关注。
举两个例子:
一位朋友向我倾诉,他在某公司担任司机职位,因与老板交情深,所以来之前就谈好不会长久让他做司机,只是一个过渡,但已经过去了几个月仍没有工作变动迹象,他不喜欢司机工作的琐杂,看不到成长和希望。我分析说,你对于他的价值要远远大于月薪1万块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本身对他具有价值,他刚来北京创业,而你已经定居北京多年,人脉广,对北京非常熟悉了解,他无论是想咨询一些什么事情,有些什么事情想找人商量,你都是一个靠谱的小伙伴。你不是冲着他的钱来的,他无需提防你,这种信任感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培养起来。再有,因为他经常出差,有你在他知道无论他的家里面发生什么事情,都还有你在北京,他可以非常放心的去任何地方,去多久都行。你跟他的太太也是旧相识,他们吵架了闹别扭了,你可能简单地说几句话,就可以缓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有一位全职主妇朋友,从生育第一个孩子开始就不上班了,现在生了二胎,近10年来一直在家相夫教子。在很多人眼光看来,她的价值可能就低于一个事业女性,即使她老公收入数倍于普通人。但我不这么认为,她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常让我自愧不如。这种把孩子教育好、把一家四口照顾好,和上班赚个几千块钱之间,到底哪件事情的价值更高呢?她也是个基督徒,就是在前几年她婚姻出现危机、对自我产生怀疑的时候,开始信仰基督教的,我猜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宗教信仰给了她这种价值感,让她明白对于她的家人,她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价值,不是金钱能够衡量。
1、分离当下发生了什么-你的评判
《正念 专注内心思考的艺术》中说,静静观望是正念的一种做法,以一种专注的思想来操控自己的注意力,只注重当下,不做任何评判。
《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评判一旦产生,无论好或坏,就已经造成分别,也就有了苦恼。

2、分离你的思维-你的心灵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说小我,是指现实世界被潜意识控制的我。就是那个驾车的马夫,而非乘客,也就是真我。真是个绝妙的比喻。
家排系统中讲究身心灵的统一,很多人比如我,过于依赖大脑思维,因为智商高脑袋比较发达,脑袋过去带给自己的好处也比较多,所以就非常信赖它。忽视身体和心灵需要。通过觉察三者的不统一,能让你更多倾听内心的声音,而不是被你的思考、思维牵着走,去做很多你其实内心抗拒,而你觉得应当做、社会需要你做、其他人觉得你应该做的事情。比如高薪却并不符合自己愿景、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人们常说,觉察到了,就等于已经改善了一半,这句话我很认可,比如有一天我忽然觉察到我很不耐烦和某个人打电话,总想着急说再见把电话挂掉,于是我审视了一下我和她之间的关系,更多是我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从那之后忽然间我打很多电话都心平气和,无论是对谁,因为我发现症结不在他人而在我自己身上。觉察就像头顶的一道微光,照耀你看不到的心灵角落,但也常为你打开一扇从未开启的窗隙。

3、分离自己-拥有的物质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看过的《济公游记》吗?济公活得何等自在。一无所有,才能专注于自身和心内,不为外物所役。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年代,物质极大丰富,每个人都被物质厚厚地包裹着。拥有越多,有时候觉得它们珍贵,觉得它们是你的一部分,但也因此会感到负累,也许是你的毕业证、你的保险单、你的金首饰、你写过的却因为封站再也找不回来的文字、你买的书、你的衣服、你满满当当的家产。

4、工作上,分离你的成就-你的能力
如果我的一份事业或者一个项目做失败了,并不一定代表我就是个失败的人,相应的,如果我有一份事业或者一个项目做成功了,也不一定代表我就能把其他所有的事情都做成功,我就是个成功人士。站在一个更客观、更局外人的角度上,公平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工作成就和工作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分离我们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结果。可能我们对某件事情抱有很大的希望,也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我们非常期待能够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但事情却事与愿违,就是所谓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我们要把过程和结果分开。
人生在世几十年,大部分人都会遇到沟沟坎坎,有人前半生辛苦后半生幸福,有人可能相反。比如我一位亲戚,担任村支书,家中两个儿子,老大开长途货运赚了不少钱,老二是公务员,儿媳均漂亮孝顺,不管是大家还是小家庭都很富足,村里面也算是风光无两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老大忽然某一年出了交通事故,欠下了几十万元债款,老二家生了一位唐氏儿,一下子两件巨大的苦难就降临到这个家庭,大家都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但一家人仍乐观、团结地生活,老二将房子抵押帮哥哥还债,老爷子帮老二家照顾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家里的媳妇都外出打工赚钱,想让这个家能生活地更好。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我们这个家族所具备的善良、勤劳、乐观的生命的韧性。
我已结婚10年,身边有不少同龄人已经离婚、二婚、或者在分居中。有时候我在想,我之所以和小久感情还很坚定,是因为我们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而且我们选择共同面对,更重要的,我们都很幸运地没有遇到我们朋友们的那些狗血的婆媳矛盾、第三者插足、经济上巨大的起落等境遇,如果我们遇到了,也许我们也会跟他们一样。

5、亲子关系中,分离你以为的-你收到的反馈
这一点是我自己很个人的一项体验。因为我一直相信言传身教,一直以我女儿是个跟我一样的人而不是我的从属的尊重感来对待她,我自己是知书达理的人,孩子在我看来也一直不错,聪明、活泼、博学,所以当某天我忽然发现她真的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以及有课后班老师跟我说她对人比较不讲礼貌的时候,我是一种又吃惊、又其实自己内心早就知道但不重视的复杂感受。
我每天和她生活在一起,每天眼睛盯着她看,怎么看怎么好,我觉得她很聪明好像什么都知道都懂,我无需刻意教授她什么,所以几乎没有什么分离心。但我从未意识到,她还只是一个6岁的孩子,有很多东西她是不懂不知道的,很多东西如果我不教给她,它们是不会自动像电波一样传输进她的脑袋里的,比如你问孩子你知道垃圾桶是做什么的、公交车每天从哪里开来、爸爸妈妈上班赚钱是怎么回事,他们给出的答案一定令你感到讶异。她也不可能情绪上非常稳定像个大人一样(看看《樱桃小丸子》你就知道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都在每天想些什么)另外,因为孩子一直在家庭里面,父母爷爷奶奶都对她非常宠爱,那么她可能就并不知道在外面跟别人交往的时候,需要注重礼节礼貌,不能像对待家里人一样过于随便。当课后班老师告诉我这些,我才忽然意识到,对于6岁的女儿,我并没有有意识地去教过她去辅导过她,要礼貌用语,要尊敬师长,要团结友爱。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需要你提问,以及从孩子那里得到反馈,看她的理解是不是跟你认为的一样。需要你跳脱出来,看到孩子和自己家庭的不足之处(并不是为了比较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以前看兰海的《超级育儿师》,我就挺惊讶的,这些参加报名的家庭怎么这么奇葩呀,正常人家都还好吧,就因为太奇葩了所以外人一眼都能看到症结所在呀?我抱着这样的想法。——事实上后来我才明白,我自己何尝不是看不到自己家里的问题?何尝不是需要一些分离心和点拨呢?
如果说觉察是一点微光,那么这种出于觉察目的的比较就是一面镜子吧(孩子本身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让你看到真实的自我。

如果我们始终对核心自我有充分的认识了解,充分的肯定和接纳,那么,无论外面发生什么,因为我们保有一个非常温暖的、固定的内核,就不容易被很多繁杂的事情所打扰,所影响。我们就能非常目标明确、又轻松地前进在我们热爱又风景美丽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