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胖说艺术是未来最有钱途的行业,把看画展当作第一笔教育投资吧
作者: 木子 中资海派图书
插画展上
妈妈A严肃脸:“你要专心看,要看出每幅画的创意和细节 。”
妈妈B即兴脸:“来,你给妈妈讲个故事吧!”
孩子A哭诉脸:“你拍完照就走,我都没时间看了,这样有意思吗?”
孩子B嫌弃脸:“有什么好看的,太无聊了,我要出去找爸爸。”
上周六,木子到深圳保安图书馆看博洛尼亚插画展,偶遇全球最美插画之余,还旁听了许多“亲子观展对话”。听到上面这些话语时,木子的内心戏也特别足:
要看出创意和细节,这样的要求麻麻你自己做得到吗?
动不动就要对着一组插画即兴讲故事,这可比看图作文还难啊!
原画就在眼前不抓住机会看,手机拍照失真不说,画面反光还会让照片亮起“紧急出口”的绿灯吧。
太无聊要出去找爸爸?当麻麻使尽浑身解数引导孩子看画展时,爸爸都到展馆门口了却不进来?
调侃归调侃,其实这些家庭都走在尝试看懂画展的路上,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对艺术欣赏的意识,或许已经走在前4%了。
只是,这种观展的打开方式不太合适。
其实,木子也不太能“看懂”插画,所以观展时也是靠扫码听解说来辅助欣赏插画的。学中文的人会对文字更敏锐,当看到武政谅《我的小镇》这组插画时,九儿的解说给了我惊艳的感觉——
九儿:
他的画有生活的细节。越生活,越生动。
楼与楼之间,有一种向上的趋势,让人的视觉整个集中地往后走,有一种纵深感。这幅画的颜色选择得比较多,但由于他用大面积的灰色调进行调整,起到了收纳的作用,把其它琐碎的颜色都收纳在一起。整个画面统一中又有变化,而且,有画玛丽莲梦露的画家——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在里面,很时尚。
惊艳之余,木子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九儿看插画时,可以联想到波普艺术和日本的收纳文化,我却只能从她的解说中才能看懂这些道道呢?明明,我在大学的美学选修课上也了解过波普艺术,我的房间里也摆放着无印良品的收纳盒。
关于这个问题,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给了我一个参考答案——
她从小渔村来到城里读大学,发现 “十八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等等,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是补不来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属于知识范围,不属于内在涵养。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天浇水的心爱植物。但是生活艺术,应该是一种内化的气质,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
这种“对生活艺术的笨拙”,也出现在我身上。小时候没接受过系统的艺术启蒙,长大后再来学习,记住的往往只是知识。进入艺术展馆,真正地站在画作面前时,却总会遗忘那一串钥匙。看见一幅画,只需要准备眼睛;但欣赏一幅画,则需要早早地备下丰盛的人文学识。待学识渐渐内化为个人气质,我们的感官与想象,才可敞开来欣赏艺术。
看到这里,很多粑粑麻麻或许会困惑:自己“不懂艺术”,要怎样对孩子进行艺术启蒙呢?系统地了解一个领域,最好的方式是阅读。然而,高深的艺术史著作,自己读来还磕磕碰碰,又怎么对小朋友进行讲解呢?即使讲了,也很难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吧!
如果有一本书,可以洞悉孩子的心理,通过讲述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趣味故事,让孩子从浅至深、由近及远地感知系统的艺术史,就好了!
在一百多年前,一位热衷于推行“在家教育”的校长,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为孩子们写了一本有趣的艺术启蒙书——《希利尔讲世界艺术史》(是的,这位校长名叫“希利尔”)。
艺术
从孩子在纸上涂鸦的习惯,聊到人类最初的画作;从用面团捏小狗,侃到古埃及的神庙;从用积木搭房子,延伸至英国巨石阵的建法……在他笔下,艺术和孩子手中的泥巴,原来可以如此贴近。为孩子从小搭建与艺术亲近的氛围,他们在吸收人文学识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把艺术内化为自己的气质。这种气质,如呼吸般自然。
尽职的粑粑麻麻,会在旁敦促孩子阅读;有智慧的粑粑麻麻,会为孩子选择可读性强的好书:让他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可以找到趣味坚持读下去。
带孩子看画展,也是相似的:“看创意”、“讲故事”的强制要求,并不是智慧的打开方式。如果孩子已经做好了感知艺术的内在准备,他们的审美品位,自会引导他们欣赏艺术品。
希利尔系列:世界艺术史,世界历史,世界地理
温情链接:https://shop13297440.wxrrd.com/
长按二维码
为孩子准备
最有人文气息的新年礼物
插画展上
妈妈A严肃脸:“你要专心看,要看出每幅画的创意和细节 。”
妈妈B即兴脸:“来,你给妈妈讲个故事吧!”
孩子A哭诉脸:“你拍完照就走,我都没时间看了,这样有意思吗?”
孩子B嫌弃脸:“有什么好看的,太无聊了,我要出去找爸爸。”
上周六,木子到深圳保安图书馆看博洛尼亚插画展,偶遇全球最美插画之余,还旁听了许多“亲子观展对话”。听到上面这些话语时,木子的内心戏也特别足:
要看出创意和细节,这样的要求麻麻你自己做得到吗?
动不动就要对着一组插画即兴讲故事,这可比看图作文还难啊!
原画就在眼前不抓住机会看,手机拍照失真不说,画面反光还会让照片亮起“紧急出口”的绿灯吧。
太无聊要出去找爸爸?当麻麻使尽浑身解数引导孩子看画展时,爸爸都到展馆门口了却不进来?
调侃归调侃,其实这些家庭都走在尝试看懂画展的路上,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对艺术欣赏的意识,或许已经走在前4%了。
![]() |
只是,这种观展的打开方式不太合适。
其实,木子也不太能“看懂”插画,所以观展时也是靠扫码听解说来辅助欣赏插画的。学中文的人会对文字更敏锐,当看到武政谅《我的小镇》这组插画时,九儿的解说给了我惊艳的感觉——
![]() |
九儿:
他的画有生活的细节。越生活,越生动。
楼与楼之间,有一种向上的趋势,让人的视觉整个集中地往后走,有一种纵深感。这幅画的颜色选择得比较多,但由于他用大面积的灰色调进行调整,起到了收纳的作用,把其它琐碎的颜色都收纳在一起。整个画面统一中又有变化,而且,有画玛丽莲梦露的画家——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在里面,很时尚。
惊艳之余,木子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九儿看插画时,可以联想到波普艺术和日本的收纳文化,我却只能从她的解说中才能看懂这些道道呢?明明,我在大学的美学选修课上也了解过波普艺术,我的房间里也摆放着无印良品的收纳盒。
![]() |
关于这个问题,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给了我一个参考答案——
她从小渔村来到城里读大学,发现 “十八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等等,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是补不来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属于知识范围,不属于内在涵养。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天浇水的心爱植物。但是生活艺术,应该是一种内化的气质,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
这种“对生活艺术的笨拙”,也出现在我身上。小时候没接受过系统的艺术启蒙,长大后再来学习,记住的往往只是知识。进入艺术展馆,真正地站在画作面前时,却总会遗忘那一串钥匙。看见一幅画,只需要准备眼睛;但欣赏一幅画,则需要早早地备下丰盛的人文学识。待学识渐渐内化为个人气质,我们的感官与想象,才可敞开来欣赏艺术。
看到这里,很多粑粑麻麻或许会困惑:自己“不懂艺术”,要怎样对孩子进行艺术启蒙呢?系统地了解一个领域,最好的方式是阅读。然而,高深的艺术史著作,自己读来还磕磕碰碰,又怎么对小朋友进行讲解呢?即使讲了,也很难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吧!
如果有一本书,可以洞悉孩子的心理,通过讲述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趣味故事,让孩子从浅至深、由近及远地感知系统的艺术史,就好了!
在一百多年前,一位热衷于推行“在家教育”的校长,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为孩子们写了一本有趣的艺术启蒙书——《希利尔讲世界艺术史》(是的,这位校长名叫“希利尔”)。
![]() |
艺术
从孩子在纸上涂鸦的习惯,聊到人类最初的画作;从用面团捏小狗,侃到古埃及的神庙;从用积木搭房子,延伸至英国巨石阵的建法……在他笔下,艺术和孩子手中的泥巴,原来可以如此贴近。为孩子从小搭建与艺术亲近的氛围,他们在吸收人文学识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把艺术内化为自己的气质。这种气质,如呼吸般自然。
尽职的粑粑麻麻,会在旁敦促孩子阅读;有智慧的粑粑麻麻,会为孩子选择可读性强的好书:让他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可以找到趣味坚持读下去。
带孩子看画展,也是相似的:“看创意”、“讲故事”的强制要求,并不是智慧的打开方式。如果孩子已经做好了感知艺术的内在准备,他们的审美品位,自会引导他们欣赏艺术品。
![]() |
希利尔系列:世界艺术史,世界历史,世界地理
温情链接:https://shop13297440.wxrrd.com/
长按二维码
为孩子准备
最有人文气息的新年礼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