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锯岭想到
看完《血战钢锯岭》,为之动容。
未经历过战争的人,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未感受到人性的人,能体验到人性的璀璨;未拥有信仰的人,能渴望得到自己的信仰.....这些都是空泛但是真实的第一印象。我无法告诉谁战争的真实,人性的感悟以及信仰的力量。我所拥有的较之那个年代的男主角,以及那样一群人实在太少,但我仍然希望可以为身处和平富足年代的自己发声,哪怕微渺,也成敬意。
我已经很久没有在电影院流过泪,这有点奇怪,在这样一部有些残酷的战争片。也许很多人是在后面,德斯蒙德不懈挣扎,一次又一次重回战场,祈祷:“主啊,请让我再找到一个,再找到一个,再一个....”的时候感动。我也不例外,但我想说的是在片前半部分,德斯蒙德因为自己的信仰不愿拿枪,而被欺辱,殴打,甚至被关在监狱错过自己唯一的婚礼,不知不觉泪流满面。为什么你不告诉他们你的想法,为什么不做样子拿起枪,为什么不直接离开?为什么?也许我知道答案。我看着他伤痕累累却又默默地继续工作,哪怕是不作为一个步兵的身份也要留下。许多人不理解,认为这是懦弱的表现。坚持自己最大的危机就是与众人为敌,与流言蜚语作伴。让我想到我们这个年龄特有的固执与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坚持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幼稚却是我们最真实的反映。为什么而坚持的我已经忘了,但是那份不被理解的委屈,坚持自我的倔强,以及默默继续的无声反抗依旧深存我的心中。德斯蒙德于战争,我于生活,即使不被理解又怎样,心中呐喊于无声,仍是坚持。
也许那就是信仰,不论是在战争还是生活,我们需要找到为之坚持的信仰。从前我不理解那些信仰基督教,佛教,道教的人,现在我有些明白了。信仰可以成为支撑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亦可以成为人生为之奋斗的理由。信仰对于所有人都是适用的,日本是对天皇的信仰,德斯蒙德是对上帝的信仰。他们都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其实无所谓对与错。日本人守护自己的国土,美国人力图占领日本,他们都有自己的理由,却很难说清是非黑白。柴静在《看见》中写道:“真伪之间无谓对错,唯怨讼是之大敌。”每个人对于事情有不一样的理解,对于战争亦然。然而德斯蒙德不同,他所做的,拯救生命,却是跨越了国籍,种族,立场...是建立在人类最基本的存在上。这是最为纯粹的欲望:活下去。这也是信仰所带来。
李安借助比利·林恩这部电影说到:每个人对于战争的看法不同,是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德斯蒙德告诉我们,他的位置不能决定他对于生命的看法,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珍惜。也许如同但丁所言:“唯有经历过地狱的人,才有支撑起天堂的力量”。只有知道生命的可贵,才会去珍惜生命。
向他们致敬!
创建于 10:2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