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记忆——胡辣汤篇
最近投出去的paper,接连被打回来,心情阴郁异常。上午十点多在查地图,偶然发现一家逍遥胡辣汤店,顿时眼眶就有些潮湿,赶紧跟F大的SG发微信说,正好他也刚起(昨天刚考完试,睡得时间有点长),就约了在F大附近的这家店吃早饭。。。
今年是在北京生活的第六年,之前从来没有在北京的街道看到过卖胡辣汤的。曾经有段时间,还跟朋友抱怨,这么大的北京城,怎么就没有卖胡辣汤的。分析的结果是:胡辣汤这种特色小吃,适合小城镇慢节奏的生活。早上出门,约仨俩好友,慢悠悠的晃到小吃店,找店家要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倒上小磨油,再加上油条或者烙馍,喜欢的还可以要个卤蛋。一顿热量适中、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的早餐就齐活了。席间,扯扯淡、吹吹牛,呱嗒一下家长里短,一幅典型的中原腹地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就出来了。而在帝都,快节奏的生活使人极少有时间坐下来慢慢吃顿早餐,拥堵的早高峰使所有提起来都眉头紧蹙。于是,早餐时刻见到最多的还是,在地铁口等着进站排起的长龙和附近兜售手抓饼及豆浆等食物的小贩;而胡辣汤只能趁热喝的特点,使它在帝都几无立足之地。后来慢慢就淡了这个念头,只是每次回家,下了火车先去吃一碗解解馋。
坐公交去的时候,还在想这应该是六年来在北京吃的第一碗胡辣汤。而记忆中最早关于胡辣汤的时刻,应该是初中的时候,那时候住校,每到周末放假回家。在学校的食堂,早餐主要的吃食就是胡辣汤,记得那时候还是用的饭票,3两一碗。跟现在不一样,那时候都是用的自己的碗,吃完之后自己刷。一开始都是搪瓷的大圆缸,加上一个三两的馒头,一碗就管饱。那是2000年前,学校条件艰苦,食堂没有座椅,练棚子都没有。不过食堂附近有一片空地和一片松树林,平时都是几个同学围起来一圈,大家蹲在地上,一边吃一边聊得也蛮开心。下雨的话,就在食堂附近的前沿过道下避雨,左手拿着馒头,右手端着碗,一边吃同时还要防止路过的人挤到饭碗。但因为人太多,下雨天饭洒在身上的事情经常发生。
那时候大家日子过的都比较节俭,学校也注意培养大家的节约意识,班里面同学都认为不浪费食物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不过也有些问题,部分同学以吃的少为正确导向。当时每周五天住校,一共15顿饭,如果按一顿饭1个馒头,1碗胡辣汤或者稀饭一共6两算的话,一周正好9斤饭票。有一周,我就一共吃了9斤,可周五下午放学前,跟后面的女生聊了几句,发现她一周只吃了6斤多,顿时我就生气了:怎么能让人吃的比你少,成绩还比你好?回家一本正经的跟我爸讲,我下周要吃少点。顿时被我爸喝止,并且更惨,要求一周至少吃到20斤。我嘀咕了一下,一顿按1斤算,一周也才15斤,其他5斤怎么办? “不行,吃不了这么多。” “我不管,一周给你这么多,你要是吃不完,我就把剩的饭票扔了。” “老师说不让浪费粮食” “那你就吃完” 我。。。
到初三的时候,学校建起了新的食堂,为了卫生和支付方便,也不再用饭票,开始刷卡。但是,因为刚改进,大家一时还是不太适应要在窗口排队。每次吃饭的时候,还是一窝蜂的挤到窗口那里把碗递进去。有一次,我去的稍晚,看到有个窗口正在排队,想着这群刚来的傻孩子真傻,还排队。我就趁机挤到前面去买饭,结果,还没等拿回碗,就被教务主任一把从后面抓住。问我是哪个班的?名字叫啥?我就老实说了。没想到他来一句:还挺诚实;好,回去吧。我还挺高兴,原来他认识我,幸好我没说谎。于是就拿回自己的碗,灰溜溜的跑到队尾去排队。 结果吃过饭,就看到我名字被写在教学楼前面旗杆底下的小黑板上。。。还公示了一星期。。。那段时候遇到同学就会被告知:你名字被写上去了啊。。。
后来到上高中,学校附近的有座桥,那附近有好多卖胡辣汤的,早饭的时候,便经常跟同学去吃。这个时候,物价慢慢的有些上涨,从5毛一碗涨到1块,现在可能要到3块了。那时候经常一块去吃的玩伴,现在也大多都结了婚、生了孩子,过起了幸福快乐的小日子。
前几天,《锵锵三人行》里面,窦文涛问到李纯恩,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作为《星厨驾到》美食评审的李纯恩来说,可谓吃遍天下美食。没想到他的回答是:红烧肉。他说:“作为食物,其实是一种情感和记忆,因为我小时候很穷在上海,没东西吃。那我差不多到20岁这样过来十几年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碗浓油赤酱的红烧肉,肉端上来的时候是颤抖的,是活的,放在那儿,三碗白饭,不跟人家分享。因为是觉得这个是世界上最好的美食。然后,你想知道你最喜欢吃什么,只要你饿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最喜欢吃的东西。我一饿,我就想三碗白饭,一碗红烧肉,虽然现在吃不下三碗白饭,但是想还是那么想。”
而胡辣汤之与我,缅怀最深的还是儿时的回忆和家乡的味道。
写的时候,正好看到小马哥在朋友圈晒结婚照,祝福满满~
今年是在北京生活的第六年,之前从来没有在北京的街道看到过卖胡辣汤的。曾经有段时间,还跟朋友抱怨,这么大的北京城,怎么就没有卖胡辣汤的。分析的结果是:胡辣汤这种特色小吃,适合小城镇慢节奏的生活。早上出门,约仨俩好友,慢悠悠的晃到小吃店,找店家要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倒上小磨油,再加上油条或者烙馍,喜欢的还可以要个卤蛋。一顿热量适中、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的早餐就齐活了。席间,扯扯淡、吹吹牛,呱嗒一下家长里短,一幅典型的中原腹地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就出来了。而在帝都,快节奏的生活使人极少有时间坐下来慢慢吃顿早餐,拥堵的早高峰使所有提起来都眉头紧蹙。于是,早餐时刻见到最多的还是,在地铁口等着进站排起的长龙和附近兜售手抓饼及豆浆等食物的小贩;而胡辣汤只能趁热喝的特点,使它在帝都几无立足之地。后来慢慢就淡了这个念头,只是每次回家,下了火车先去吃一碗解解馋。
坐公交去的时候,还在想这应该是六年来在北京吃的第一碗胡辣汤。而记忆中最早关于胡辣汤的时刻,应该是初中的时候,那时候住校,每到周末放假回家。在学校的食堂,早餐主要的吃食就是胡辣汤,记得那时候还是用的饭票,3两一碗。跟现在不一样,那时候都是用的自己的碗,吃完之后自己刷。一开始都是搪瓷的大圆缸,加上一个三两的馒头,一碗就管饱。那是2000年前,学校条件艰苦,食堂没有座椅,练棚子都没有。不过食堂附近有一片空地和一片松树林,平时都是几个同学围起来一圈,大家蹲在地上,一边吃一边聊得也蛮开心。下雨的话,就在食堂附近的前沿过道下避雨,左手拿着馒头,右手端着碗,一边吃同时还要防止路过的人挤到饭碗。但因为人太多,下雨天饭洒在身上的事情经常发生。
那时候大家日子过的都比较节俭,学校也注意培养大家的节约意识,班里面同学都认为不浪费食物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不过也有些问题,部分同学以吃的少为正确导向。当时每周五天住校,一共15顿饭,如果按一顿饭1个馒头,1碗胡辣汤或者稀饭一共6两算的话,一周正好9斤饭票。有一周,我就一共吃了9斤,可周五下午放学前,跟后面的女生聊了几句,发现她一周只吃了6斤多,顿时我就生气了:怎么能让人吃的比你少,成绩还比你好?回家一本正经的跟我爸讲,我下周要吃少点。顿时被我爸喝止,并且更惨,要求一周至少吃到20斤。我嘀咕了一下,一顿按1斤算,一周也才15斤,其他5斤怎么办? “不行,吃不了这么多。” “我不管,一周给你这么多,你要是吃不完,我就把剩的饭票扔了。” “老师说不让浪费粮食” “那你就吃完” 我。。。
到初三的时候,学校建起了新的食堂,为了卫生和支付方便,也不再用饭票,开始刷卡。但是,因为刚改进,大家一时还是不太适应要在窗口排队。每次吃饭的时候,还是一窝蜂的挤到窗口那里把碗递进去。有一次,我去的稍晚,看到有个窗口正在排队,想着这群刚来的傻孩子真傻,还排队。我就趁机挤到前面去买饭,结果,还没等拿回碗,就被教务主任一把从后面抓住。问我是哪个班的?名字叫啥?我就老实说了。没想到他来一句:还挺诚实;好,回去吧。我还挺高兴,原来他认识我,幸好我没说谎。于是就拿回自己的碗,灰溜溜的跑到队尾去排队。 结果吃过饭,就看到我名字被写在教学楼前面旗杆底下的小黑板上。。。还公示了一星期。。。那段时候遇到同学就会被告知:你名字被写上去了啊。。。
后来到上高中,学校附近的有座桥,那附近有好多卖胡辣汤的,早饭的时候,便经常跟同学去吃。这个时候,物价慢慢的有些上涨,从5毛一碗涨到1块,现在可能要到3块了。那时候经常一块去吃的玩伴,现在也大多都结了婚、生了孩子,过起了幸福快乐的小日子。
前几天,《锵锵三人行》里面,窦文涛问到李纯恩,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作为《星厨驾到》美食评审的李纯恩来说,可谓吃遍天下美食。没想到他的回答是:红烧肉。他说:“作为食物,其实是一种情感和记忆,因为我小时候很穷在上海,没东西吃。那我差不多到20岁这样过来十几年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碗浓油赤酱的红烧肉,肉端上来的时候是颤抖的,是活的,放在那儿,三碗白饭,不跟人家分享。因为是觉得这个是世界上最好的美食。然后,你想知道你最喜欢吃什么,只要你饿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最喜欢吃的东西。我一饿,我就想三碗白饭,一碗红烧肉,虽然现在吃不下三碗白饭,但是想还是那么想。”
而胡辣汤之与我,缅怀最深的还是儿时的回忆和家乡的味道。
写的时候,正好看到小马哥在朋友圈晒结婚照,祝福满满~
![]() |
学院南路明光村西公交站北侧100米处的胡辣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