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今天看到《绿皮火车》,看了几页就扔下了,他写得还不如微博好看呢。但是书这东西它不是出版给你一个人看的,你永远不会知道读者想看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编辑是凭什么来决定要出一本书的,是自己的直觉(对那些自带粉丝的明星书除外,还得除过那些已经出名的作家的新作品)?还是靠数据?但一本书出来总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觉得没有必要。这也是很神奇的一件事吧。尤其是有些书你可能现在不喜欢,换作是几年前遇到,你一定会觉得好到不行。
总之一句话,权利在人民手中。作者只能提供选择,读者有权选择。这也算是一点民主吧,至少有权利了。作为一个读者别侮辱烂书,很可能这会成为一个人的起点,你的评价伤害了那个人,这是暴力。但是这和豆瓣一星不一样,你如果不说话(攻击或者侮辱),只给一颗星,那只是一个个人记录,而呈现给公共的也只是一个消费者的反馈数据。而至于有时的乌合之众现象(暂且这么说),它一方面让我们认识了时代的审美标准,另一方面就像张定浩说的需要知识分子从伦理出发来警告,我觉得最好有人从乌合之众里站出来来面对或者抵御(理性的),这让我们会看到需求和伦理(或者伦理和需求)两者的偏离,这往往预示着伦理的偏转方向,权利在人民手中(始终是一个事实)。文学始终没有扭转潮流的力量,但是他会见证,他比也是人写的历史更靠谱。
来自 豆瓣App
白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阳具的意义 (1人喜欢)
- 2024(不必)总结,2025(先这样)计划 (1人喜欢)
- 传统妻子的兴衰 (1人喜欢)
- 2024纽约客年度图书 (5人喜欢)
- 康纳·奥马利是“男性圈”的吟游诗人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