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故乡还回得去吗
查看话题 >关于故乡的一封信
好几次你问我,重庆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我犹豫着描述几句,沉默之后又对自己的回答意犹未尽。心里大概不满,一个刻在核心记忆的地方,我却无法给出一个同样分量的评价,甚至中肯也说不上。一瞬间涌上的感受很多,像胡乱叠加的油彩,分不清本来颜色。人言:入乎其内,故能写之。那么,借着这次回来,虽不能周全,我也来粗略勾画几个碎片。
连续两天,我来到江边。一次是长江更上游的河岸,一次是两江交汇的老码头。冬季水清,两江的界线已不明晰。从小家人就教我认,左侧青蓝的是嘉陵江,右边浑黄的是长江。通常,墨滴入清水,很快便晕开,相互篡改了性格。于是年幼的我想不明白,这两股水旷日持久的对峙是为了什么。人的言语和个性多受栖息之地的影响,比如,京城平川上自产四方规矩,江南鱼米之地配合吴侬软语。那么,对极性的水也必定滋养出对极性的人,有点儿潇洒,有点儿粗野。好多唐诗宋词里都抒发着诗人官场失意,贬谪蛮夷的郁郁不得志,而贬谪前往的其实多是巴蜀。古人云,少不入川。古人又云,蜀道难。如此凶险,又如此安逸,这样的矛盾之上,便是我理解的这座城的立意。
最近几个夏天都会有洪峰过境。沿着滨江路往下走,就会碰到一波一波的人,摇着扇子,牵着狗,趴在栏杆上看水。他们说你看江面好宽,你看江心屿已经完全消失,你看水多浑流得多急,南滨路如何被淹掉,私家车如何撤离,公交如何改道,种种种种。每个人说着差不多的话,走一段感叹一次,相互点头,再重复感叹一次。这水一天不退,退还是不退,永远都是这城市的主题。当人们谈论水的时候在谈论什么,而当人们不谈水的时候能谈论什么。后来很多时候我想到关于语言,关于虚无,关于身份,关于nostalgia,总能回想起这个场景。
前天,一个老友带我去看一处年后要拆的老街。石板路旁边的黄桷树,强健的根系死死缠着大石头,像泼开来的水;颤颤巍巍的木质平房,有的贴着“危楼”的标签;几个老居民,无所事事,在路边嗑花生,闲话;路边青苔托着些果皮纸屑,有点儿脏。我们在唯一一间小茶馆里,点上一壶花茶,吃点山楂糖。聊了许久,出门,过个东水门大桥,差不多起步价,马上就到了上城的中心。高楼在雾霾之中显得更有压迫感,新建的WFC对面又新挖了工地,有点儿脏。离工地不远有间地下书店,我高中时期喜欢光顾,在那儿买过几本植物图谱。
昨晚,我与另一个老友喝酒,喝完以后沿着嘉陵江散步,看轻轨在对岸山腰,像条虫爬过。不一会儿就走到了跟你提过的钢架桥。重庆两条江上大大小小的桥里,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座。这天它却没有开灯,水面上也没有它的倒影。它像是躲着我,忽然隐匿在晚十一点的夜色中。大学有段时间,每次回来我都会拿罐啤酒,来到一座桥下,在滩涂上随便找块石头坐着发呆。城市在身后比我高二三十米的岸上,像另一个世界。眼前是零零星星的航标灯,载满钢条经过的轮船。到了九点或是十点,大桥的霓虹会照常熄掉,然后我起身回家。
今天,我开车带一个老友上南山,来到一间能俯瞰城市的书店,可惜有雾霾也看不清什么。她最近几年回渝时间比我更少,都不清楚眼前一片混沌背后,到底哪里是哪里。她感慨全中国真的再找不到这样的城,发展那么快,房价那么低。这里的人平日很急躁,很即兴,又真正乐其俗,安其居。她说你看重庆现在多么挤,有钱人都搬去渝北,有点儿树,可以溜个狗跑个步,而你和我好像还是适合这个大垃圾场,你和我都是那种可以周围喧嚷,但继续看书,睡得安稳的人。
我的朋友说这是一座“无主之城”,缺了人物的一张老照片,时间叠加,又转瞬即逝。对此,我常常想到日本的泛灵,草木鸟兽,白鬼横行,谈不上有个主持的神明。每个人都有极强的主人翁意识,无论贫穷还是显赫,谈吐起来都像是这里山河的主人。主人一多就有些乱。哪里造了片楼盘或者挖了个地基,都像是在自家后花园动了土,总要指点江山几句。哪家开发商平的地,哪桩是暗箱的交易,说起来都像是亲自过手的买卖。这样的主人翁意识,便催生出一种强大的自豪感。前几个月有部片子叫《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剧情本身据说没什么可圈可点,但那段时间,好多故乡的朋友,包括几个阅片标准甚高的人士,都推荐我去看,理由只因一个——此片在重庆取景。大家向我留言“看看我大重庆”。相比,前段时间全篇上海话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也没见得身边的上海人如此奔走相告:“听听我大上海”。由此可见,火锅,烈日,江流,上下坡的十八梯,吊脚楼,码头工,山城的一切,使人身上的地域身份多么分明。
在我看来,这样的身份认同有凝聚力,却又阻碍了对其他文化的接受程度。新文化往往最先通过餐饮的形式到来,在别处横行的日本菜江浙菜泰国菜法国菜,起初在这里多么碰壁。大家一尝,哎哟,要么寡淡,要么甜得发腻,要么食之无味,要么故做精致。于是得出结论,外面的人哪懂吃,还是火锅串串江湖菜有味道。占领人心要先通过胃,于是,为了一方市场,来到这里的各种菜要先调整姿态,符合当地人口味,方能换取人气。但这一改,往往改掉了文化该有的态度,有些不伦不类。现在这样的局面有所改善。意大利人韩国人日本人若去沿海开个馆子,用心经营,总能很快吸引一票常客;而山城人的固执,则把这样的过程,拉得无比漫长。山城人念家,走到哪儿都垂涎着故乡的辣,什么胆固醇血脂油腻刺激,毫不在意。
如果菜也分三六九等,那么川湘菜的格调,或许不如广粤或者淮扬。原因在于,食材不如人意,才通过辛辣佐料来刺激味蕾;而盛产各种鱼鲜海货的富庶地方,食材本身的质量已经完美,回归本味就好,乱加味道只会暴殄天物。重口味背后往往是历史上的青黄不接,捉襟见肘。因此,别处有点生活品质的人,很少夫妻肺片,辣子鸡丁,红烧大肠;多是白玉豆腐,清蒸鲥鱼,龙井虾仁。然而这里的人是不管也不怕的。再体面的人,哪家苍蝇馆子的火锅串串好吃,也是要去的。管他地沟油,管他桌椅油腻,管他马路边吃饭加吃灰,管他老板恶言相向爱理不理,也是要老老实实去排队的。无形之间,这里人和人之间的种种壁垒,似乎就没那么厉害了。一起相约哪个摊子吃一碗小面,然后出来,你开你的豪车,我骑我的三轮,再见。这不稀奇。
我很喜欢这里的爽快直接,但也喜欢别处的礼让三分。我很喜欢这里的打成一片,但也喜欢别处的自在疏离。你要是问我喜欢吃什么,那就更说不上来,川菜上海菜粤菜西北菜,日式泰式西式美式,有同样的吸引力。有一朋友有小面情结,一日我留言到“现在已不怎么吃辣”,她回“食不能忘本”。是不是有点可惜?抬起头回想一下,寄托在某些符号之上的“本土情结”似乎在我这里也早已蒸发干净。水码头、十八梯、吊脚楼、江湖菜、言子儿、上坡下坡的大汗淋漓,这些东西固然不会忘却,但好像从来未心驰神往。
似乎也不是这样。只是经常地,我这个人,“要吃饭吃面还是来点小菜,我都吃得惯”。身边的人从各地回渝之前,一堆欲望清单——火锅小面凉粉鸡杂水煮鱼。我似乎没有这种欲望。外出旅游之前,一堆品尝列表,鱼丸肠粉面皮咖喱,哪家最正宗哪家老字号,我也没有这种需求。走到哪里,肚子叫了,那么就近坐下来吧。我只知道,哪里天比较蓝,市民爱种点花草,晚上抬头一看有星星,几条人不多的路可以闲晃,哪里就能成为我的安家之所。因为有个家我再也找不回来了。食之本,故乡之本,于我而言,早已不是一个空间概念——不是在外面混的疲了累了,随时跳辆火车搭架飞机,假寐几个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就可以回去的地方,而是在时间深处,模糊了轮廓,再也敲不开的一扇门。
我问朋友,几时回渝。答,过几年吧。而我记得,几年前同样问题,也得来了同样答案。我跟他们拥抱,毕竟我也是明天就飞。我喜欢这里的心,就像我喜欢一个人:要讲什么硬性条件是讲不出来的,因为讲得出来的一切,都可能在别处被超越,只是一团心底的模糊感觉,有微微暖意罢了。
连续两天,我来到江边。一次是长江更上游的河岸,一次是两江交汇的老码头。冬季水清,两江的界线已不明晰。从小家人就教我认,左侧青蓝的是嘉陵江,右边浑黄的是长江。通常,墨滴入清水,很快便晕开,相互篡改了性格。于是年幼的我想不明白,这两股水旷日持久的对峙是为了什么。人的言语和个性多受栖息之地的影响,比如,京城平川上自产四方规矩,江南鱼米之地配合吴侬软语。那么,对极性的水也必定滋养出对极性的人,有点儿潇洒,有点儿粗野。好多唐诗宋词里都抒发着诗人官场失意,贬谪蛮夷的郁郁不得志,而贬谪前往的其实多是巴蜀。古人云,少不入川。古人又云,蜀道难。如此凶险,又如此安逸,这样的矛盾之上,便是我理解的这座城的立意。
最近几个夏天都会有洪峰过境。沿着滨江路往下走,就会碰到一波一波的人,摇着扇子,牵着狗,趴在栏杆上看水。他们说你看江面好宽,你看江心屿已经完全消失,你看水多浑流得多急,南滨路如何被淹掉,私家车如何撤离,公交如何改道,种种种种。每个人说着差不多的话,走一段感叹一次,相互点头,再重复感叹一次。这水一天不退,退还是不退,永远都是这城市的主题。当人们谈论水的时候在谈论什么,而当人们不谈水的时候能谈论什么。后来很多时候我想到关于语言,关于虚无,关于身份,关于nostalgia,总能回想起这个场景。
前天,一个老友带我去看一处年后要拆的老街。石板路旁边的黄桷树,强健的根系死死缠着大石头,像泼开来的水;颤颤巍巍的木质平房,有的贴着“危楼”的标签;几个老居民,无所事事,在路边嗑花生,闲话;路边青苔托着些果皮纸屑,有点儿脏。我们在唯一一间小茶馆里,点上一壶花茶,吃点山楂糖。聊了许久,出门,过个东水门大桥,差不多起步价,马上就到了上城的中心。高楼在雾霾之中显得更有压迫感,新建的WFC对面又新挖了工地,有点儿脏。离工地不远有间地下书店,我高中时期喜欢光顾,在那儿买过几本植物图谱。
昨晚,我与另一个老友喝酒,喝完以后沿着嘉陵江散步,看轻轨在对岸山腰,像条虫爬过。不一会儿就走到了跟你提过的钢架桥。重庆两条江上大大小小的桥里,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座。这天它却没有开灯,水面上也没有它的倒影。它像是躲着我,忽然隐匿在晚十一点的夜色中。大学有段时间,每次回来我都会拿罐啤酒,来到一座桥下,在滩涂上随便找块石头坐着发呆。城市在身后比我高二三十米的岸上,像另一个世界。眼前是零零星星的航标灯,载满钢条经过的轮船。到了九点或是十点,大桥的霓虹会照常熄掉,然后我起身回家。
今天,我开车带一个老友上南山,来到一间能俯瞰城市的书店,可惜有雾霾也看不清什么。她最近几年回渝时间比我更少,都不清楚眼前一片混沌背后,到底哪里是哪里。她感慨全中国真的再找不到这样的城,发展那么快,房价那么低。这里的人平日很急躁,很即兴,又真正乐其俗,安其居。她说你看重庆现在多么挤,有钱人都搬去渝北,有点儿树,可以溜个狗跑个步,而你和我好像还是适合这个大垃圾场,你和我都是那种可以周围喧嚷,但继续看书,睡得安稳的人。
我的朋友说这是一座“无主之城”,缺了人物的一张老照片,时间叠加,又转瞬即逝。对此,我常常想到日本的泛灵,草木鸟兽,白鬼横行,谈不上有个主持的神明。每个人都有极强的主人翁意识,无论贫穷还是显赫,谈吐起来都像是这里山河的主人。主人一多就有些乱。哪里造了片楼盘或者挖了个地基,都像是在自家后花园动了土,总要指点江山几句。哪家开发商平的地,哪桩是暗箱的交易,说起来都像是亲自过手的买卖。这样的主人翁意识,便催生出一种强大的自豪感。前几个月有部片子叫《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剧情本身据说没什么可圈可点,但那段时间,好多故乡的朋友,包括几个阅片标准甚高的人士,都推荐我去看,理由只因一个——此片在重庆取景。大家向我留言“看看我大重庆”。相比,前段时间全篇上海话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也没见得身边的上海人如此奔走相告:“听听我大上海”。由此可见,火锅,烈日,江流,上下坡的十八梯,吊脚楼,码头工,山城的一切,使人身上的地域身份多么分明。
在我看来,这样的身份认同有凝聚力,却又阻碍了对其他文化的接受程度。新文化往往最先通过餐饮的形式到来,在别处横行的日本菜江浙菜泰国菜法国菜,起初在这里多么碰壁。大家一尝,哎哟,要么寡淡,要么甜得发腻,要么食之无味,要么故做精致。于是得出结论,外面的人哪懂吃,还是火锅串串江湖菜有味道。占领人心要先通过胃,于是,为了一方市场,来到这里的各种菜要先调整姿态,符合当地人口味,方能换取人气。但这一改,往往改掉了文化该有的态度,有些不伦不类。现在这样的局面有所改善。意大利人韩国人日本人若去沿海开个馆子,用心经营,总能很快吸引一票常客;而山城人的固执,则把这样的过程,拉得无比漫长。山城人念家,走到哪儿都垂涎着故乡的辣,什么胆固醇血脂油腻刺激,毫不在意。
如果菜也分三六九等,那么川湘菜的格调,或许不如广粤或者淮扬。原因在于,食材不如人意,才通过辛辣佐料来刺激味蕾;而盛产各种鱼鲜海货的富庶地方,食材本身的质量已经完美,回归本味就好,乱加味道只会暴殄天物。重口味背后往往是历史上的青黄不接,捉襟见肘。因此,别处有点生活品质的人,很少夫妻肺片,辣子鸡丁,红烧大肠;多是白玉豆腐,清蒸鲥鱼,龙井虾仁。然而这里的人是不管也不怕的。再体面的人,哪家苍蝇馆子的火锅串串好吃,也是要去的。管他地沟油,管他桌椅油腻,管他马路边吃饭加吃灰,管他老板恶言相向爱理不理,也是要老老实实去排队的。无形之间,这里人和人之间的种种壁垒,似乎就没那么厉害了。一起相约哪个摊子吃一碗小面,然后出来,你开你的豪车,我骑我的三轮,再见。这不稀奇。
我很喜欢这里的爽快直接,但也喜欢别处的礼让三分。我很喜欢这里的打成一片,但也喜欢别处的自在疏离。你要是问我喜欢吃什么,那就更说不上来,川菜上海菜粤菜西北菜,日式泰式西式美式,有同样的吸引力。有一朋友有小面情结,一日我留言到“现在已不怎么吃辣”,她回“食不能忘本”。是不是有点可惜?抬起头回想一下,寄托在某些符号之上的“本土情结”似乎在我这里也早已蒸发干净。水码头、十八梯、吊脚楼、江湖菜、言子儿、上坡下坡的大汗淋漓,这些东西固然不会忘却,但好像从来未心驰神往。
似乎也不是这样。只是经常地,我这个人,“要吃饭吃面还是来点小菜,我都吃得惯”。身边的人从各地回渝之前,一堆欲望清单——火锅小面凉粉鸡杂水煮鱼。我似乎没有这种欲望。外出旅游之前,一堆品尝列表,鱼丸肠粉面皮咖喱,哪家最正宗哪家老字号,我也没有这种需求。走到哪里,肚子叫了,那么就近坐下来吧。我只知道,哪里天比较蓝,市民爱种点花草,晚上抬头一看有星星,几条人不多的路可以闲晃,哪里就能成为我的安家之所。因为有个家我再也找不回来了。食之本,故乡之本,于我而言,早已不是一个空间概念——不是在外面混的疲了累了,随时跳辆火车搭架飞机,假寐几个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就可以回去的地方,而是在时间深处,模糊了轮廓,再也敲不开的一扇门。
我问朋友,几时回渝。答,过几年吧。而我记得,几年前同样问题,也得来了同样答案。我跟他们拥抱,毕竟我也是明天就飞。我喜欢这里的心,就像我喜欢一个人:要讲什么硬性条件是讲不出来的,因为讲得出来的一切,都可能在别处被超越,只是一团心底的模糊感觉,有微微暖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