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很好
(一)
去年春天的时候,去了一趟绍兴,离开之后,一直念念不忘。这不忘之情越来越浓,以至于不得不写点什么来纪念,今日终于得闲,可以在文字里再忆绍兴。
到达绍兴的时候,已是晚上九点多钟,从汽车站出来,下着小雨,地图上显示离客栈不远,两三站公交的距离。幸运的是,这小城的公交依然还在运行,尽管雨夜里街上的行人已经不多。
下了车,走几步,就到了蕺山老街的入口——题扇桥直街。
绍兴的奇妙之处在于,它的古城不像是湖南的凤凰,也不像是同属江浙的西塘,都需要特意前往。绍兴的古城区安静地分布在现代化的城市之中。你不经意间右拐,就会发现自己的脚下,已是承载着百年历史的青石板路。或是你沿着石板路一直往前漫步,忽然间又身处车水马龙之中,却还未回过神来。
巷子里更加安静,商铺的木板门早已关上,但屋檐下依旧亮着泛黄的灯或是灯笼,仿佛在等待迟归的旅人。屋内的人大概早已安睡,偶尔会听见窗子里传出的低语声。下着小雨的春夜,细细的雨丝弥漫在空气之中,打湿了石板路,这样的时刻,难免有一种时空交错之感。我难掩心中的兴奋,却仍不敢高声喧哗,生怕扰人清梦。
前面有一座拱桥,桥下的流水也静静地流淌着,没有声响。目光沿着河水蔓延,可以看到半空中有一座亮着灯的塔,夜将山峰遮盖起来,单单给人留下这塔。你无从判断它有多远,无从感受到它有多高,但抬起头时,它就在那里亮着,让人向往着。
(看似一座平常的桥,没想到大有来历,那晚的灯光太朦胧,并未真切地看清楚桥下的题字。今日才真正了解其背后的典故——“竹扇题字”:当年,王羲之路过这座桥,见一老婆婆拎了一篮六角形的竹扇在市集上叫卖。扇子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样的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上前和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了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见他写得这样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市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筐竹扇很快就卖完了。因此典故,这座桥也被称作“题扇桥”。)
过了题扇桥,便到了蕺山街,屋檐下挂着各式各样的风筝,原来每年的3、4月份,在会稽山下的大禹陵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风筝节,我们并未遇上,不过头顶上五彩斑斓的风筝也足以让人去细细欣赏了。
给客栈的主人打过电话,他送来钥匙,带我们推开一间临街的木门,便匆匆离去。我们在屋里放下背包,还是决定去夜里走上一遭。
(二)
实际上,同行的朋友不久前已经来过一次绍兴,而这次是专程陪我游览。因此,我偷了懒,没有做攻略,想着去鲁迅故里瞻仰一番,就算是完成了最大的心愿。没想到的是,绍兴远不止有鲁迅。
第二天仍不免赖床,等收拾完毕已接近中午,巷子里热闹起来,沿街的店铺开了门,行人来来往往,和昨夜的静相比,明朗许多。虽然蕺山老街也算是绍兴的一处景点,但显然没有那么商业化,有改造过的商铺,也有居住在此的老绍兴人,二楼的木质晾衣杆上的白衬衫,洁白如新。
昨夜悬于空中的塔已经切切实实地出现在不远处的山顶上,吸引人前往。我指着它,问客栈的主人,那是会稽山吗?她笑笑,不是,会稽山在另一个方向,这是蕺山。原来如此,既然来了,那就去吧。
沿着这条街走到尽头,发现了“墨池”,才知我们在书圣故里度过了一夜。(墨池,相传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他每日在池边练字,练完就在池中洗笔,久而久之竟将一池水洗成了墨色。另,还有一说,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至于墨池真正在哪,其实不必疑惑,因为王羲之酷爱书法,他一生在许多地方作官,留下几个洗笔墨池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为蕺山并不算绍兴出名的景点,故而上山的路上并未遇上什么游人,颇有“空山新雨后”之感。(蕺山是绍兴古城内的三座主要小山之一,蕺即蕺草,也称作岑草,《吴越春秋.句践入臣外传》中云:“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该山因多产此草而得名。蕺山又名王家山,源于王羲之故居就在山脚。)
没有花费太大的力气,就到了山顶,也终于要一睹那座塔的真面目。这座塔叫做“文笔塔”,也被称为“王家塔”,关于此塔历史,我从塔内的碑中摘录至此,若有兴趣,可读一读。
蕺山毓秀,学风素炽。文笔塔上,文光射斗。饱学之士,萃集讲学。举凡乡贤,多会于此。更有高中状元者,游山折桂,传为千古佳话,由此绍兴士子考前必到文笔塔,登高远眺,寻梅折桂,以期高中。此风颇盛于明、清。盛世修文,蕺山重光。恢复高考后,绍兴学子又屡传捷报,夺魁折桂。 绍兴符志辑录,绍兴(山阴、会稽)自唐证圣元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止,共出进士一千三百九十名(文科一千二百十六名,武科一百七十四名),其中状元一十九名(文科十一名,武科八名)。人才之盛,海内罕见。为隆盛学风,一增游兴,特在塔内绘制绍兴府历代文、武状元像。蕺山文笔塔历来为绍兴府城文气渊薮,畅游蕺山,慨叹古今,以崇前贤,以励后人。
只需要在门卫处交上两元的门票,就可进入塔内参观。文笔塔一共六层,沿着塔内的木梯拾级而上,塔内第二层绘清朝绍籍文武状元像,三层为明朝文武状元像,四层介绍元代科举(元代打压科举,不特绍兴,整个长江以南皆无一人得中状元)。五层绘制宋朝绍籍状元像。六层简介绍籍两院院士。拾级而上,观览之余,登顶远眺,蕺山风貌,一收眼底。
每登上一层,视野便更开阔一些,从脚下的蕺山之景,不断放大,一直到整个绍兴城。塔顶的风很大,檐下的铃铛叮当作响,靠近栏杆时我竟有些恐高之感,但放眼望去,这种感觉被另一种辽阔的意境所替代。目光所及之处,有隔城相望的会稽山,有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有高楼耸立的CBD,有绿荫繁茂的山林草木……
下得山来,再次步入车水马龙之中,只能抱着“蕺山好风日,留醉于山翁”之意了。
(三)
接下来,便是这次绍兴之行的重头戏了——最期待的鲁迅故居,然而也留下了最大的遗憾。
越城区内的几个景点,相隔并不远,步行也可到达,但一起床就选择了登高,我们都有些疲劳,于是还是决定用老办法——坐公交。
公交车不断前行,我内心也更加难以平静,即将看到挂着梅花鹿的、刻有“早”字书桌的三味书屋,即将看到有着“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的百草园,即将看到鲁迅先生儿时的住所……毕竟,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语文课本中,总少不了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而这一次,是将这些年透过文字的想象与现实相联系的时刻,也是在文字外最接近鲁迅先生的一刻。
也许是感情胜过了理智,也许是还未回过神来,也许忘了这终究是一场游览景点的活动,下了公交没走几步便遇上了招揽生意的黑导游,200元即可跟着他体验乌篷船、参观鲁迅故居、三味书屋以及听他讲解,我就这样犯下了此次旅行最大的错误,没有多少犹豫就跟着他开始了这场期待已久的探访。
想象中的探访应当是,边轻声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边走过那些书中的场景,闭上眼想象片刻:鲁迅先生当年是如何在这园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捉蟋蟀、拍雪人、捕鸟,他是如何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到达先生的家了,如何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走到第三间的书房。
带我们游览的中年大叔口音很重,本以为他是绍兴本地人,结果一问,他竟说不是,我更觉得有些失落。大叔的步履很快,大概是想要尽快做完这一单生意,我们只好亦步亦趋地跟随,偶尔停下来拍一拍照片,便匆忙赶往下一个景点,最终,不到1个小时就结束了这场探访。而很久之后才得知,游览鲁迅故居只需要带上身份证换取免费门票,更加深了我的遗憾,不得不怪自己的偷懒。
沿着鲁迅中路,便可走到咸亨酒店,几经改造的咸亨酒店早已没有了孔乙己当年驻足的模样,但仍旧保留了“当街一个曲尺形大柜台的”格局,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面是临街的长桌和条椅,里面则是点菜的大堂。我未着长衫,也不必入内了。照例点了一碗黄酒和一盘茴香豆,在与柜台相邻的条椅就座。绍兴的黄酒,是鲁迅先生的钟爱,于我来说,却颇不习惯。茴香豆略硬,似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醇香。一碗黄酒,两人共享,彼此喝起来都觉得有些艰难,但仍旧抱着“让我们干了它”的豪情,一饮而尽。
从咸亨酒店出来,又回到车水马龙之中,不赶时间,在绍兴城内转一转也无妨。绍兴可供游览的景点实在太多,没走多久,便到了仓桥直街,这里是绍兴有名的老街,民居大多是明末清初的建筑,部分被改造作商业用途,部分仍旧生活着当地居民,青石板路、小桥流水,一切江南水乡生活都可以在这里寻得踪迹。我们悠闲地穿梭其中,嬉戏打闹的场景历历在目,却又像一场梦,也许是那一刻发自内心的欢笑的缘故。
夜幕逐渐降临,我们也踏上了归途,于我,这更像是一场暂别,我渴望着与绍兴再次相见。
历数古今,有生活于会稽山下的大禹、越王勾践、西施、王羲之、谢灵运、贺知章、陆游等,更有近代出自绍兴的蔡元培、秋瑾、鲁迅、周作人、周恩来……从这些人物中,我们可以一窥绍兴的历史和底蕴。它是古越国,是会稽郡,是越州,更是绍兴府。
若是有机会,必会再访绍兴,登会稽山一览越城风貌,于兰亭中一诵《兰亭集序》。
(图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