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巷民谣春晚不见不散,1月15日身为嘉宾我读诗。
任知老师在豆瓣日记《南国是我的一个梦想》中写到1996年大学毕业后学经济的他对于未来甚是一片迷茫,听取了学长的建议之后远赴深圳,不热爱的职业做过,热爱的职业寻觅时又屡屡碰壁,最终还是回到文艺这条路的建设当中来了。在八里台新修建的人行天桥上,我和任知老师表达过我的不解,对于一个学经济出身的人,也南下过深圳的人,最后怎么还是兜转回到文艺这条极为困窘贫瘠的路上来的。这篇文章的出现解除了我的疑惑的同时坚定了我的信心。
任知老师说,年轻人,尤其是天津人,一定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多出去闯荡,甚至出国看看,他自我举例说是去过远方异域磨炼才回来的,见识过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而后再回到家乡。与其说离开是为了回来,不如说在见识了那么些个遍地带着香味的南国诱惑之后,依然能静下心回到诗中来,回到意境无穷又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当中来。正如《南国是我的一个梦想》结尾中写到的那样“时间在什么时候都是生命”, 他那也平凡也不平凡的未来,也明确也迷茫的答案,一如任知老师的诗中那矛盾到极致的美感。(媒体人王柠)
任知是孤独的,但是孤独中有他的坚守与担当,正如他在《雨天》一诗中所写:“我在昏噩中发现 彻入骨髓的孤绝 是生命之大美”。读了他的诗论,我很同意他的这段话,相信这也是他的夫子自道:“诗人是污泥中的莲花,诗歌是无名无利无求无欲的象牙之塔,人心中坚不可摧的最后堡垒。我个人提倡一种精英式的写作,将诗歌当做‘心灵的艺术’,而不单只一种表达工具。小情爱和琐事也要写出高水平来,题材不分高低贵贱的。诗歌是为时代而作,也是未来而作。”的确,从诗歌题材上来看,任知的取材范围很是广泛,有对自然和普通人尤其是挣扎在生活底层人的观察与思考,有对爱与人生的描述与思考,还是被日常生活细节所勾起的许多灵感、哲思与顿悟……所有这些,他都在诗中记录下来,读者从中能够读出他的灵魂来。(诗人宋晓贤)
访谈诗人任知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诗的?诗歌对您意味着什么?在您创作的过程中,有什么人、书或者事情对您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大约1994年上大学时就开始写诗歌,那时正赶上世纪末人文思潮的最后一波。受同学和周围环境影响,在图书馆大量阅读文学、哲学作品。国外第一个冲击我的是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他诗中撼人的力量、冲天的豪气,还有他的血性、叛逆、坚韧溶入我的血液,一直影响至今。然后是帕斯捷尔纳克、米沃什、里尔克、卡瓦菲斯等名家的作品,国内当然是“朦胧诗”北岛、顾城、芒克及后来“第三代”诗人。“第三代”诗人的优秀的作品使我认识到口语的活力,这得益于我对《现代主义诗歌大观》和《灯心绒幸福的舞蹈》这两本书阅读。诗歌之于我是“照亮自己内心,照亮他人内心”,也是精神困惑自我拯救的方式。海子引发的“麦地狂潮”曾让我沉迷于避世的理想主义,然而过后立即意识到自己诗的空洞和远离现实,只有介入当下才是出路,从而从学院趣味中脱离出来。尤其是世纪之交的盘峰论争(知识分子和民间的论争)对我震动很大,当然接触到大量的民刊和各地诗人也廓清了我对现代诗的整体意识。
在您的作品里,哪一首诗或者哪几首诗是您更中意的?有什么原因吗?
在2000年-2002年底我才逐渐找到自己的发声部,写了许多关注底层生活、关注当下、在场的诗,这些诗写了边缘人内心的疼痛和人在社会中茫然尴尬的状态。像《树村歌手老周》(民谣歌手周云蓬),而《怯懦的姿势》《拆掉我的纪念馆》则体现了个人对生活的对抗和隐忍的态度,生活中压抑挫折对心灵的戕害。另外一类是具有荒诞感的诗,像《逃离》、《杀人游戏》、《碎片》、《内心深处的掌声》主要是从超现实出发,挖掘人类共性的东西,而且将之推到极致。其中有残酷的场景,斐然所思的结局,以期达到惊悚的效果。此后我又脱离对现实的追问,转而着眼于内涵和个人境界的探寻,抛弃了固有的价值判断,像《旅程》、《静》、《天目山麓》着眼于对生命禅意的挖掘。
诗作就是表现自己荒诞的存在,否定人存在的意义,否定人与人沟通的可能。在我看来:人所经历的以及追寻的是那些不间断无序挥之不去的印记,诗人形象地表述出来。在宏观上则是从此岸到彼岸、形而下到形而上的一种精神超越。诗即血质,无法摆脱血肉之躯的喜怒哀乐,竭力挣脱世俗的羁绊和意识中和偏狭。从某种意义来说,每首诗都具有心灵的暗示和象征,其所蕴有的含义总比它向作者所表达的要丰富,也总比它向读者所直接阐明的要丰富。否则它就不能构成一首诗。
在如今忙碌的社会中,您觉得还有多少人会静下心来读诗?如何看待诗歌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关系?
社会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阵痛,很多是隐性的矛盾,可能会越演愈烈。将物质追求作为第一要旨时,社会主体价值必然出现“中空”的现象,人们的精神无所皈依,陷入迷乱与喧嚣之中。如今多元价值的时代,每个人有多种选择,尤其是网络资讯的发展,规避了作品的受限和遮蔽。诗歌对于当下依然起着提供一方净土的作用。诗歌令人洞悉情理,心念澄明,也让人愈发纯粹。目前仍有一部分读者热爱着诗歌,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意义更为重要。像最近辛波斯卡诗选《万物静默如谜》、聂鲁达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以及国内的《新诗典》都受到读者的青睐。本质诗歌与大众没有藩篱,读诗写诗是一种身心的冶炼,于人生汲取有益的东西。作为诗人可以让诗歌再进校园,进入公共区域。比如邀请国外诗人开研讨会、编辑民刊、开朗诵会,近距离与读者交流。我个人创办过诗歌网站,主编过《个》诗刊,在天津开过讲座,在微博上介绍些好诗,这都是尽些绵薄之力,各种普及诗歌方式需要的是细水长流,而剔除急功近利的心态,因为它通常不会立竿见影。
如何评价自己的诗歌,您认为诗歌应该是一种理想主义,还是更偏重于现实?
理想主义也罢,现实主义也罢,其实诗歌最关键的是传达思想,展现一种对社会周遭的态度。现实主义不是艺术创造的唯一原则,但它永远独立为一个侧面。诗人无法脱离时代,不是与世隔绝,必须进入社会的内核,融入这个时代。我个人喜欢介入生活,体悟生命中喧哗和躁动。不断更新颠覆自我,清醒地面对这个世界。我的标准就是诗不能丧失作为“人”的标准,挖掘人性固然不可缺,还有在人性中衍生出“光芒”来。另外凌空蹈虚是禁忌,我喜欢在低处飞翔,一方面看清现实,另一方面超越现实。
您觉得诗歌的力量来自哪里?
诗人之于写作,旨在于心灵的救赎,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与心性、性格有关。写作在现世很难成为一门职业,但职业精神却是诗人成功的要素,一个诗人的价值需要通过衡量作品含金量来体现。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是由表及里由里及外,作为物质生活完全为了服务于内心的写作。就像哲学家斯宾诺莎以磨镜片为生;威廉斯一边行医,一边写诗;英国作家毛姆做过情报工作,后来写作出间谍小说《埃申登》,而意大利诗人萨巴大半生在故乡经营一家小书店,其余时间写作。对于人而言生活最重要,而对于一名诗人而言,只有他(她)即将写出的佳作尤为重要,如果两者有机的结合,无论是怎样的人生,都与内心的指向辐辏而行,殊途同归。
最后,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怎么由诗人转型为日本文化学者的?
南开大学毕业后,我从事过多种职业,四处奔波,在北京、深圳等地工作过。做过互联网、外贸出口、进口、生产管理、报社编辑,纪录片编剧,不断被生活磨砺,但从未放弃过写作。我曾为假日100天人文版编辑,在昆明生活新报、广州信息时报、上海时代报、北京青年报开专栏,写作题材不限于诗歌,诗评、小说、随笔,更多是影评、乐评、书评。目前主要精力放在日本文化和民国女画家的研究,并为某些出版社和杂志策划选题。出版有诗集《孤屿心》和日本随笔集《完全治愈系》等著作,我的日本电影书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2009年生活遭受重创,对于官方学院民间诗坛都心存失望,写诗歌需要心无旁骛,抛去对名利的虚妄和嗔念,此后我完全自发性创作,同时更多时间注重受众和社会影响,无疑文化人身份,比如在日本文化、民国绘画、生活美学方面,让我在公共区域提高受众,知名度大增,如此下去,即可打破旧有园囿,只要诗心不变,照样可以反哺自己的诗歌。
对于天津我有着深刻的叛离和眷念,一方面是由于熟悉而苛责,尤其是文化环境方面的意见;另一方面是不断离开后归来,在天津致力于推广日本电影的活动,2011年6月12日社会山“国民说事”沙龙,做了关于“日本新锐导演群像”的讲座;从2014年12月到2016年1月每逢每月最后一个周日在薄荷糖咖啡馆连续一年讲解了十几名日本导演;2016年12月24日下午在智慧山文化中心先是放映《秋刀鱼之味》,随后做了“今村与小津:反叛与传统的碰撞”的讲座。
2016年1月2号参加了后巷诗歌会,此后结缘,多次观看民谣演出登台朗诵,2017年1月15日民谣春晚我作为唯一的诗人嘉宾出现;我的诗集《孤屿心》正在重新设计排版印刷,发布式也会会选在老合大哥的后巷。
《塑胶厂记实》
做塑胶厂主管
每天泡车间
打工妹早晨七点上班
晚上十点后休息
如因事出厂
请假半天
扣五十元
私企没有“劳动法”,
只有超负荷劳动,
注塑机两块铁砧
辗坏多少手臂
工伤无人问
态度强硬清出厂
他们不按月发工资
平时吃白菜汤面团
年底秋后算账,
中间辞职拿不到钱
可怜的打工妹
每天对抗我
而我总笑着说:
“偷懒时别让老板看见。”
因为我是主管,有时也发怒
“快、快、快干,
今天出来的产品必须装完。”
炙热的塑料品,沉闷的车间
她们流着汗,手不能停
有时我也睁一眼闭一眼
民工是最廉价的机器
他们脸上
没写着丝毫怨言
有个沉默的陕西姑娘
她看起来还是孩子,
干活却极卖力
她有次同我聊天说:
“你这人挺好,
不象原来那家伙总大呼小叫,
还动手打人,象对待奴隶似的。”
(1999年写于深圳,选自《70后诗集》)
《怯懦的姿势》
我坐在报纸上
坐在马桶上
坐在公交车上
坐在不是我的女人的身上
有人提议说:
你该站着或者趴着
你该躺着或撅着
你该骂着或者被骂
可我不愿也不敢
我不敢闯进超市砸商品
不敢在摇滚现场打警察
更不敢拉一帮流氓去广场杀人
昨日晚报讯:
一青年男子拦住一妙龄少女
他先杀后奸尸
然后肢解放进冰箱
当他吃的还剩大半个屁股时
被警方发现
我现在就是
坐在那张报纸上
《大独裁者》
我们不复有彩色的生活
黑白统治世界
大独裁者占据唯一的城市让它空着
这城市千万条路似脉络伸展
出口都有重兵把守的哨卡
在这座城市只有这一个人
他成了孤魂野鬼
他不知道为何这样
所有高楼大厦门窗紧闭
店铺内商品落满尘灰
秋叶穸簌地落下
立交桥下晃动着一个惆怅的身影
他总是摆着没有含义的姿势
心象这座城市被掏空
这使之懊恼,
他不知找谁发泄
他莫明痛苦也许来自
早期电影的寂静
或许还有那些朦胧的话外音
《对白》
四年前
男:行吗
女:你有套嘛
男:恰巧有一个
女:跟别的女人剩下的?
男:知道你来,特意买的
四年后
男:第一次来
你知道我会做
女:知道,不然怎么找你
男:我是想跟你在一起才做的
女:你知道我为什么折磨你?
男:是通过伤害,让我记住你
女:不,伤害没用
我想让以后的女人
无法容忍我这么地爱你
男:这太残忍了
女:是你毁灭了我所有的希望
男:离开我会让你更幸福
女:你太不是东西了
男:你是聪明人,你捆住了我,跟你我没戏
女:相信你,才会找你
即使你表现得没出息
我也信你,要么我是瞎子
男:亲爱的,请你离开我
我看得出你比我痛苦
女:磨灭人的希望最为残酷
由痴迷、热望到冷静、绝望,一步步坠入深渊
每到夜里我会困扰,爱你,值得嘛?
男:你早该清楚是个过客
永恒是骗人的东西,死了才会永恒
永恒到你想折腾我,也找不到
女:你知道我多恨你?
男:你已经报复过了
女:今天可能是咱俩的最后一天
男:是啊,每天都是最后的一天
随后两人做爱,啜泣,喘息。
透过窗帘微弱的光
掩饰不住清凉。
(2009年6月)
《雨天》
淅沥的雨下了三天
路边的积水 溅湿行人的裤脚 摊贩将蔬菜递给顾客
早点部里人头攒动 有人在馄饨里加了勺盐 有人舀起一勺老豆腐吧唧着嘴
这时我被生活熏染 为人每天吃早点到车站 上班而感慨
凄惶的雨让我发冷 消解了先前的激动
雨打湿了镜片 模糊我眼前视线
我在昏噩中发现 彻入骨髓的孤绝 是生命之大美
死人在我们身边 活人让你可有可无
雨今晨下的叫“现在” 早晚会下的 我们美其名日“将来”
《轮渡》
从我家到她家
要倒一次公车
需要一个半小时
等于绕了个大弯
有时我们骑着车
坐轮渡过河
这样就省去一个钟头
记得岸边有个海鲜市场
回来时去那买点虾蟹
附近有家大型超市
她根据海报
早已选出想买的日用品
通常她回家带点换洗衣服
我们一起吃她奶奶
做的可口饭菜
随后去楼下公园遛弯
到服装市场买碟
她只有在超市里
显得兴奋
推着小车麻利快
迅速找到该买的东西
我挑电影盘时
她则逛服装店
最后什么都不买
我提议给她买时
她也拒绝
有次逛店
我们都觉得
那羊绒围巾好看
买了一人一条
都戴上了
彼此对笑
自分手后
我再没见过她
也没再去她家
那家超市倒闭了
跨海大桥建成
轮渡停运
我曾打车
从桥上经过
透过玻璃窗
向远处张望
江流奔涌
水上浮出
旧日光影
她变了
我也变了
江边城中村
成了高层公寓
眼前的一切
变得朦胧
轻雾似薄纱
仿佛踏歌而来
(2014年8月)
《不合时宜的想象》
距离我家25公里
坐轻轨25分钟
可以找到个巨坑
忘不了手机里视频
二度爆炸刹那
犹如广岛原爆
闻到的呛人空气
想起昨天我讲座
提到的今村昌平电影
医生在岛上治完病
在海上行船惊然
看到肝脏形状蘑菇云
妙龄女子经过一场黑雨
几年后洗澡时
随手抓落的大片秀发
然而这些
不知燃烧何物的消防官兵
倏忽间气化 升天
镜头的哭泣和信息的混乱
人们如今忘记了细节
我想是一年零四个月前的雨
冲刷掉了这一切
今天圣诞的雾霾
掩盖了这一切
还有这个
不善反省的民族
可以国难兴邦 精神胜利
这场人间浩劫
姑且总有办法
算到日本人帐上吧
2016年12月25日此诗写给塘沽爆炸的逝者
任知,“70后”代表诗人、评论家,现居天津,职业写作。1995年开始诗歌创作,毕业于南开大学。有诗歌和文论被收入《诗歌与人:中国70年代出生诗人大展》、《葵》、《中国新诗年鉴》、《诗探索》、《“70后”诗集》、《被遗忘的经典诗歌》、《世界诗人》、《中西诗歌》、《中国诗人》、《诗歌月刊》等刊物和选本。应邀参加人民大学诗歌节、北欧(昆明)奈舍诗歌周、南开大学穆旦诗歌节。主办“个”天津仲夏端午现代诗会,主编先锋诗歌民刊《个》。著有诗集《孤屿心》。对诗歌、日本文化感兴趣可关注“任性知日”(renzhijp)。
詩與遠方·2017·第五屆·民谣春晚
2017年1月15日周日晚
天津后巷站 演出阵容 共九组
王宝&王友 贺刚 钟浩 许德梁
茶季杨李柏凝 陈亮&浮尘乐队
大痒痒/白阳 刘欣怡 诗人任知
【老合的后巷】作为天津独立原创音乐演出现场,一直秉承着为独立原创音乐人创造和提供演出平台,为广大钟爱音乐的乐迷们提供观看现场演出的场地,[后巷]会一直坚持服务于音乐人及乐迷、推广诗歌戏剧原创音乐等文艺形式的宗旨。
天津后巷地址:(河东区新开路与华捷道交口工商银行与食湯之间小巷内)咨询电话:18602279082 、18722259263 购票及咨询微信: tianjinhouxiang
任知老师说,年轻人,尤其是天津人,一定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多出去闯荡,甚至出国看看,他自我举例说是去过远方异域磨炼才回来的,见识过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而后再回到家乡。与其说离开是为了回来,不如说在见识了那么些个遍地带着香味的南国诱惑之后,依然能静下心回到诗中来,回到意境无穷又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当中来。正如《南国是我的一个梦想》结尾中写到的那样“时间在什么时候都是生命”, 他那也平凡也不平凡的未来,也明确也迷茫的答案,一如任知老师的诗中那矛盾到极致的美感。(媒体人王柠)
![]() |
任知是孤独的,但是孤独中有他的坚守与担当,正如他在《雨天》一诗中所写:“我在昏噩中发现 彻入骨髓的孤绝 是生命之大美”。读了他的诗论,我很同意他的这段话,相信这也是他的夫子自道:“诗人是污泥中的莲花,诗歌是无名无利无求无欲的象牙之塔,人心中坚不可摧的最后堡垒。我个人提倡一种精英式的写作,将诗歌当做‘心灵的艺术’,而不单只一种表达工具。小情爱和琐事也要写出高水平来,题材不分高低贵贱的。诗歌是为时代而作,也是未来而作。”的确,从诗歌题材上来看,任知的取材范围很是广泛,有对自然和普通人尤其是挣扎在生活底层人的观察与思考,有对爱与人生的描述与思考,还是被日常生活细节所勾起的许多灵感、哲思与顿悟……所有这些,他都在诗中记录下来,读者从中能够读出他的灵魂来。(诗人宋晓贤)
![]() |
访谈诗人任知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诗的?诗歌对您意味着什么?在您创作的过程中,有什么人、书或者事情对您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大约1994年上大学时就开始写诗歌,那时正赶上世纪末人文思潮的最后一波。受同学和周围环境影响,在图书馆大量阅读文学、哲学作品。国外第一个冲击我的是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他诗中撼人的力量、冲天的豪气,还有他的血性、叛逆、坚韧溶入我的血液,一直影响至今。然后是帕斯捷尔纳克、米沃什、里尔克、卡瓦菲斯等名家的作品,国内当然是“朦胧诗”北岛、顾城、芒克及后来“第三代”诗人。“第三代”诗人的优秀的作品使我认识到口语的活力,这得益于我对《现代主义诗歌大观》和《灯心绒幸福的舞蹈》这两本书阅读。诗歌之于我是“照亮自己内心,照亮他人内心”,也是精神困惑自我拯救的方式。海子引发的“麦地狂潮”曾让我沉迷于避世的理想主义,然而过后立即意识到自己诗的空洞和远离现实,只有介入当下才是出路,从而从学院趣味中脱离出来。尤其是世纪之交的盘峰论争(知识分子和民间的论争)对我震动很大,当然接触到大量的民刊和各地诗人也廓清了我对现代诗的整体意识。
在您的作品里,哪一首诗或者哪几首诗是您更中意的?有什么原因吗?
在2000年-2002年底我才逐渐找到自己的发声部,写了许多关注底层生活、关注当下、在场的诗,这些诗写了边缘人内心的疼痛和人在社会中茫然尴尬的状态。像《树村歌手老周》(民谣歌手周云蓬),而《怯懦的姿势》《拆掉我的纪念馆》则体现了个人对生活的对抗和隐忍的态度,生活中压抑挫折对心灵的戕害。另外一类是具有荒诞感的诗,像《逃离》、《杀人游戏》、《碎片》、《内心深处的掌声》主要是从超现实出发,挖掘人类共性的东西,而且将之推到极致。其中有残酷的场景,斐然所思的结局,以期达到惊悚的效果。此后我又脱离对现实的追问,转而着眼于内涵和个人境界的探寻,抛弃了固有的价值判断,像《旅程》、《静》、《天目山麓》着眼于对生命禅意的挖掘。
诗作就是表现自己荒诞的存在,否定人存在的意义,否定人与人沟通的可能。在我看来:人所经历的以及追寻的是那些不间断无序挥之不去的印记,诗人形象地表述出来。在宏观上则是从此岸到彼岸、形而下到形而上的一种精神超越。诗即血质,无法摆脱血肉之躯的喜怒哀乐,竭力挣脱世俗的羁绊和意识中和偏狭。从某种意义来说,每首诗都具有心灵的暗示和象征,其所蕴有的含义总比它向作者所表达的要丰富,也总比它向读者所直接阐明的要丰富。否则它就不能构成一首诗。
在如今忙碌的社会中,您觉得还有多少人会静下心来读诗?如何看待诗歌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关系?
社会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阵痛,很多是隐性的矛盾,可能会越演愈烈。将物质追求作为第一要旨时,社会主体价值必然出现“中空”的现象,人们的精神无所皈依,陷入迷乱与喧嚣之中。如今多元价值的时代,每个人有多种选择,尤其是网络资讯的发展,规避了作品的受限和遮蔽。诗歌对于当下依然起着提供一方净土的作用。诗歌令人洞悉情理,心念澄明,也让人愈发纯粹。目前仍有一部分读者热爱着诗歌,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意义更为重要。像最近辛波斯卡诗选《万物静默如谜》、聂鲁达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以及国内的《新诗典》都受到读者的青睐。本质诗歌与大众没有藩篱,读诗写诗是一种身心的冶炼,于人生汲取有益的东西。作为诗人可以让诗歌再进校园,进入公共区域。比如邀请国外诗人开研讨会、编辑民刊、开朗诵会,近距离与读者交流。我个人创办过诗歌网站,主编过《个》诗刊,在天津开过讲座,在微博上介绍些好诗,这都是尽些绵薄之力,各种普及诗歌方式需要的是细水长流,而剔除急功近利的心态,因为它通常不会立竿见影。
如何评价自己的诗歌,您认为诗歌应该是一种理想主义,还是更偏重于现实?
理想主义也罢,现实主义也罢,其实诗歌最关键的是传达思想,展现一种对社会周遭的态度。现实主义不是艺术创造的唯一原则,但它永远独立为一个侧面。诗人无法脱离时代,不是与世隔绝,必须进入社会的内核,融入这个时代。我个人喜欢介入生活,体悟生命中喧哗和躁动。不断更新颠覆自我,清醒地面对这个世界。我的标准就是诗不能丧失作为“人”的标准,挖掘人性固然不可缺,还有在人性中衍生出“光芒”来。另外凌空蹈虚是禁忌,我喜欢在低处飞翔,一方面看清现实,另一方面超越现实。
您觉得诗歌的力量来自哪里?
诗人之于写作,旨在于心灵的救赎,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与心性、性格有关。写作在现世很难成为一门职业,但职业精神却是诗人成功的要素,一个诗人的价值需要通过衡量作品含金量来体现。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是由表及里由里及外,作为物质生活完全为了服务于内心的写作。就像哲学家斯宾诺莎以磨镜片为生;威廉斯一边行医,一边写诗;英国作家毛姆做过情报工作,后来写作出间谍小说《埃申登》,而意大利诗人萨巴大半生在故乡经营一家小书店,其余时间写作。对于人而言生活最重要,而对于一名诗人而言,只有他(她)即将写出的佳作尤为重要,如果两者有机的结合,无论是怎样的人生,都与内心的指向辐辏而行,殊途同归。
最后,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怎么由诗人转型为日本文化学者的?
南开大学毕业后,我从事过多种职业,四处奔波,在北京、深圳等地工作过。做过互联网、外贸出口、进口、生产管理、报社编辑,纪录片编剧,不断被生活磨砺,但从未放弃过写作。我曾为假日100天人文版编辑,在昆明生活新报、广州信息时报、上海时代报、北京青年报开专栏,写作题材不限于诗歌,诗评、小说、随笔,更多是影评、乐评、书评。目前主要精力放在日本文化和民国女画家的研究,并为某些出版社和杂志策划选题。出版有诗集《孤屿心》和日本随笔集《完全治愈系》等著作,我的日本电影书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2009年生活遭受重创,对于官方学院民间诗坛都心存失望,写诗歌需要心无旁骛,抛去对名利的虚妄和嗔念,此后我完全自发性创作,同时更多时间注重受众和社会影响,无疑文化人身份,比如在日本文化、民国绘画、生活美学方面,让我在公共区域提高受众,知名度大增,如此下去,即可打破旧有园囿,只要诗心不变,照样可以反哺自己的诗歌。
对于天津我有着深刻的叛离和眷念,一方面是由于熟悉而苛责,尤其是文化环境方面的意见;另一方面是不断离开后归来,在天津致力于推广日本电影的活动,2011年6月12日社会山“国民说事”沙龙,做了关于“日本新锐导演群像”的讲座;从2014年12月到2016年1月每逢每月最后一个周日在薄荷糖咖啡馆连续一年讲解了十几名日本导演;2016年12月24日下午在智慧山文化中心先是放映《秋刀鱼之味》,随后做了“今村与小津:反叛与传统的碰撞”的讲座。
2016年1月2号参加了后巷诗歌会,此后结缘,多次观看民谣演出登台朗诵,2017年1月15日民谣春晚我作为唯一的诗人嘉宾出现;我的诗集《孤屿心》正在重新设计排版印刷,发布式也会会选在老合大哥的后巷。
![]() |
《塑胶厂记实》
做塑胶厂主管
每天泡车间
打工妹早晨七点上班
晚上十点后休息
如因事出厂
请假半天
扣五十元
私企没有“劳动法”,
只有超负荷劳动,
注塑机两块铁砧
辗坏多少手臂
工伤无人问
态度强硬清出厂
他们不按月发工资
平时吃白菜汤面团
年底秋后算账,
中间辞职拿不到钱
可怜的打工妹
每天对抗我
而我总笑着说:
“偷懒时别让老板看见。”
因为我是主管,有时也发怒
“快、快、快干,
今天出来的产品必须装完。”
炙热的塑料品,沉闷的车间
她们流着汗,手不能停
有时我也睁一眼闭一眼
民工是最廉价的机器
他们脸上
没写着丝毫怨言
有个沉默的陕西姑娘
她看起来还是孩子,
干活却极卖力
她有次同我聊天说:
“你这人挺好,
不象原来那家伙总大呼小叫,
还动手打人,象对待奴隶似的。”
(1999年写于深圳,选自《70后诗集》)
《怯懦的姿势》
我坐在报纸上
坐在马桶上
坐在公交车上
坐在不是我的女人的身上
有人提议说:
你该站着或者趴着
你该躺着或撅着
你该骂着或者被骂
可我不愿也不敢
我不敢闯进超市砸商品
不敢在摇滚现场打警察
更不敢拉一帮流氓去广场杀人
昨日晚报讯:
一青年男子拦住一妙龄少女
他先杀后奸尸
然后肢解放进冰箱
当他吃的还剩大半个屁股时
被警方发现
我现在就是
坐在那张报纸上
《大独裁者》
我们不复有彩色的生活
黑白统治世界
大独裁者占据唯一的城市让它空着
这城市千万条路似脉络伸展
出口都有重兵把守的哨卡
在这座城市只有这一个人
他成了孤魂野鬼
他不知道为何这样
所有高楼大厦门窗紧闭
店铺内商品落满尘灰
秋叶穸簌地落下
立交桥下晃动着一个惆怅的身影
他总是摆着没有含义的姿势
心象这座城市被掏空
这使之懊恼,
他不知找谁发泄
他莫明痛苦也许来自
早期电影的寂静
或许还有那些朦胧的话外音
《对白》
四年前
男:行吗
女:你有套嘛
男:恰巧有一个
女:跟别的女人剩下的?
男:知道你来,特意买的
四年后
男:第一次来
你知道我会做
女:知道,不然怎么找你
男:我是想跟你在一起才做的
女:你知道我为什么折磨你?
男:是通过伤害,让我记住你
女:不,伤害没用
我想让以后的女人
无法容忍我这么地爱你
男:这太残忍了
女:是你毁灭了我所有的希望
男:离开我会让你更幸福
女:你太不是东西了
男:你是聪明人,你捆住了我,跟你我没戏
女:相信你,才会找你
即使你表现得没出息
我也信你,要么我是瞎子
男:亲爱的,请你离开我
我看得出你比我痛苦
女:磨灭人的希望最为残酷
由痴迷、热望到冷静、绝望,一步步坠入深渊
每到夜里我会困扰,爱你,值得嘛?
男:你早该清楚是个过客
永恒是骗人的东西,死了才会永恒
永恒到你想折腾我,也找不到
女:你知道我多恨你?
男:你已经报复过了
女:今天可能是咱俩的最后一天
男:是啊,每天都是最后的一天
随后两人做爱,啜泣,喘息。
透过窗帘微弱的光
掩饰不住清凉。
(2009年6月)
《雨天》
淅沥的雨下了三天
路边的积水 溅湿行人的裤脚 摊贩将蔬菜递给顾客
早点部里人头攒动 有人在馄饨里加了勺盐 有人舀起一勺老豆腐吧唧着嘴
这时我被生活熏染 为人每天吃早点到车站 上班而感慨
凄惶的雨让我发冷 消解了先前的激动
雨打湿了镜片 模糊我眼前视线
我在昏噩中发现 彻入骨髓的孤绝 是生命之大美
死人在我们身边 活人让你可有可无
雨今晨下的叫“现在” 早晚会下的 我们美其名日“将来”
《轮渡》
从我家到她家
要倒一次公车
需要一个半小时
等于绕了个大弯
有时我们骑着车
坐轮渡过河
这样就省去一个钟头
记得岸边有个海鲜市场
回来时去那买点虾蟹
附近有家大型超市
她根据海报
早已选出想买的日用品
通常她回家带点换洗衣服
我们一起吃她奶奶
做的可口饭菜
随后去楼下公园遛弯
到服装市场买碟
她只有在超市里
显得兴奋
推着小车麻利快
迅速找到该买的东西
我挑电影盘时
她则逛服装店
最后什么都不买
我提议给她买时
她也拒绝
有次逛店
我们都觉得
那羊绒围巾好看
买了一人一条
都戴上了
彼此对笑
自分手后
我再没见过她
也没再去她家
那家超市倒闭了
跨海大桥建成
轮渡停运
我曾打车
从桥上经过
透过玻璃窗
向远处张望
江流奔涌
水上浮出
旧日光影
她变了
我也变了
江边城中村
成了高层公寓
眼前的一切
变得朦胧
轻雾似薄纱
仿佛踏歌而来
(2014年8月)
《不合时宜的想象》
距离我家25公里
坐轻轨25分钟
可以找到个巨坑
忘不了手机里视频
二度爆炸刹那
犹如广岛原爆
闻到的呛人空气
想起昨天我讲座
提到的今村昌平电影
医生在岛上治完病
在海上行船惊然
看到肝脏形状蘑菇云
妙龄女子经过一场黑雨
几年后洗澡时
随手抓落的大片秀发
然而这些
不知燃烧何物的消防官兵
倏忽间气化 升天
镜头的哭泣和信息的混乱
人们如今忘记了细节
我想是一年零四个月前的雨
冲刷掉了这一切
今天圣诞的雾霾
掩盖了这一切
还有这个
不善反省的民族
可以国难兴邦 精神胜利
这场人间浩劫
姑且总有办法
算到日本人帐上吧
2016年12月25日此诗写给塘沽爆炸的逝者
任知,“70后”代表诗人、评论家,现居天津,职业写作。1995年开始诗歌创作,毕业于南开大学。有诗歌和文论被收入《诗歌与人:中国70年代出生诗人大展》、《葵》、《中国新诗年鉴》、《诗探索》、《“70后”诗集》、《被遗忘的经典诗歌》、《世界诗人》、《中西诗歌》、《中国诗人》、《诗歌月刊》等刊物和选本。应邀参加人民大学诗歌节、北欧(昆明)奈舍诗歌周、南开大学穆旦诗歌节。主办“个”天津仲夏端午现代诗会,主编先锋诗歌民刊《个》。著有诗集《孤屿心》。对诗歌、日本文化感兴趣可关注“任性知日”(renzhijp)。
![]() |
詩與遠方·2017·第五屆·民谣春晚
2017年1月15日周日晚
天津后巷站 演出阵容 共九组
王宝&王友 贺刚 钟浩 许德梁
茶季杨李柏凝 陈亮&浮尘乐队
大痒痒/白阳 刘欣怡 诗人任知
![]() |
【老合的后巷】作为天津独立原创音乐演出现场,一直秉承着为独立原创音乐人创造和提供演出平台,为广大钟爱音乐的乐迷们提供观看现场演出的场地,[后巷]会一直坚持服务于音乐人及乐迷、推广诗歌戏剧原创音乐等文艺形式的宗旨。
天津后巷地址:(河东区新开路与华捷道交口工商银行与食湯之间小巷内)咨询电话:18602279082 、18722259263 购票及咨询微信: tianjinhou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