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的漆器盏托凭什么值800万?现在捡漏还来得及吗?
为何宋人认为
与建盏配套的盏托
首选剔犀盏托?
为何直径仅16cm的盏托
竟能估价800万?
本篇为您揭晓
▼
原创:建盏盏托揭秘(下)
文 / 建盏君
剔犀盏托为何受推崇
本文的上篇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终于得出一个结论:《茶具图赞》中的“漆雕秘阁”对应的实物是剔犀盏托(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上篇)。那么为何《茶具图赞》这一权威茶具图谱,会认定剔犀盏托与建盏最配呢?
其实细心的朋友应该已经从上篇对漆器工艺的介绍中,有所领会了。建盏君认为,原因大致为以下三点。
第一、
剔犀盏托工艺复杂,价格不菲,是宋代的顶级漆器,和宋代的顶级茶盏——建盏地位相当。
剔犀工艺需先以红、黑两色或三色(第三色多为黄色)相间,刷在胎骨上,直到相当的厚度后,斜剔出纹饰,故在刀口断面露出不同的色层。
第二、
剔犀盏托的材质特性与建盏匹配。
首先它防水耐烫,不怕被热水溅到。虽然瓷制、金属制盏托也防水,但是后二者太重了。本身建盏就是厚重的铁胎瓷器,若是盏托和盏一样重,甚至更重,会给端盏的手带来不少负担,所以还是轻滑温润的漆器好使。
其次,漆器还耐碰撞,不需要轻拿轻放。
而且剔犀盏托耐久性很好,即使经年累月,仍然光亮如新,和宋代建盏千年后仍然斑纹清晰、釉色亮泽的性质一致。
第三、
剔犀盏托的外观与建盏风格一致,审美上甚为协调。
本身漆器的色泽就醇厚内敛,与金银器的冷艳亮丽殊为不同。而剔犀盏托又有粗看朴素,细看却内有乾坤的特点。
毕竟剔犀器皿刷漆层数极多(单层漆只是薄膜,刷到能够剔出立体花纹的厚度,可见层数得有多少),又是以不同颜色错开刷漆,导致剔成后,形成独特的漆层线,纹理层次分明、富于变化;而且剔犀器常以如意云纹装饰,大方优雅。
建盏正好也是一眼看去不甚亮眼,但对着光线细看,斑纹若隐若现,变幻多姿,颇有别致意趣。
另外,剔犀盏托作为使用连续纹样装饰的手工制品,讲究线条的流畅、连续与对称,建盏的窑变斑纹是天然形成的,兔毫斑、油滴斑都有随机性与不对称之美,两者的点缀方式互补,都非常耐看,搭配起来再合适不过。
宋代茶书和茶诗都认为,要享受饮茶的乐趣,茶、水、盏都得是精品,最好还有知音好友相伴,因此盏托定然不能拖后腿。其他部分都完美,盏托却不是精品,未免太煞风景了。
如果用常见的素漆盏托搭配建盏,虽然色调统一,但稍显简陋死板;而有些日本藏家以明代堆朱(山寨剔红的工艺,用灰堆出形状再刷漆,比剔红廉价很多)盏托盛放建盏,看起来盏托太过鲜艳,有些喧宾夺主了,事实上宋代也不兴这种颜色鲜红的盏托。
宋代茶风,朴素与讲究并存,看似朴实无华的茶具,却有着极致的做工,茶盏与盏托都是如此。
质朴简洁又暗藏玄机的兔毫盏、鹧鸪斑盏置放于古朴优雅的剔犀盏托之上,衬着盏中洁白的茶沫,才是最为赏心悦目的画面。
所以《茶具图赞》中认为与建盏相配的盏托应为剔犀盏托,是非常符合宋代的审美,以及建盏的特质的。
极品剔犀盏托实物与价值
了解剔犀盏托与建盏的相配之处后,很多朋友会好奇,它的收藏价值比起建盏来如何,国内市场现状怎样?
首先就如标题所说,有一只剔犀盏托,佳士得拍卖时估价800万港币。为何它能够有这个价位的估值呢?
我们先来看一只成交价230万港币的剔犀盏托。
这只剔犀盏托直径20cm,漆层肥厚、光泽蕴亮、雕工精细、刀锋犀利、刀口深峻,纹饰也流畅委婉,不过纹饰有些许不规整。
它最大的特点是采用较为罕见的红、绿相间漆层,而非传统剔犀器的红黑相间。拍出这个价格是比较合理的。
根据观察,这应该是市场上剔犀盏托拍出的最高价了。而下图这只只估价达800万的盏托,最终是流拍的,原因不是价格虚高,而是有价无市。
这只剔犀盏托为201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的李氏家族(收藏家李汝宽父子)漆器专场拍品,产于宋代,直径16cm。纹饰刀工极其精巧,手持处为优雅的葵瓣形,保存得又非常完好。
这只盏托可说是剔犀器中的极品,至于原因,和其他常见的剔犀盏托对比就清楚了。一般剔犀盏托的云纹多有中心留白,除张成这样的顶级漆工之外,留白容易刻得大小不同。而上图这只盏托精巧之处就在于,每一处空间都利用到极致,剔刻出的如意云纹,连续性、对称性都无可挑剔,布局也十分完美,显得踏实稳重,如行云流水,毫无凌乱之感。
具有类似纹样的产品存世很稀少,博物馆中也只有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就是本文前半部分所帖图片中那只,品相和刀工稍逊于李氏家族所藏盏托)、美国洛杉矶市立美术馆有收藏相似的款式,中国的博物馆都没有收藏这个等级的剔犀盏托。
李氏家族所藏这只剔犀盏托,工艺如此精湛,存世又稀少,应属宫廷用品,很可能是宋徽宗御用的,800万的估价十分合理,可是却流拍了。说明收藏界对剔犀的接受度还不够高。
同样是奢侈的雕漆器皿,剔红就比剔犀火。
虽然漆器作为杂项,长时间不被国内藏家重视,但剔红器却比剔犀器更有机遇。 2001 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时,一件明代永乐帝御用剔红牡丹大圆盒成交价 1287 万港币,创下剔红拍卖纪录。2004 年,另一件永乐云龙纹剔红盒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会上又拍出1194 万元人民币,剔红器自此成为收藏热门。
同样是盏托,有一只明永乐剔红「穿莲龙纹」盏托估值达3000万港币。虽然最终也流拍,但这个数倍于极品剔犀盏托的估价,至少说明剔红器的拍品价格上限远超剔犀器。
我们知道,精品宋盏基本上是从日本藏家手里流出的。如创下建盏拍卖纪录的这只银兔毫盏。
一些建盏流传到日本后,日本藏家会自行搭配元、明时期的盏托,也会附上木盒,成套拍卖,亦有成交的例子。但是这些另附的盏托年代晚于宋,工艺不如剔犀的贵重,色彩又偏艳丽,与建盏不甚相符。
也许是因为剔犀工艺在国内受众不多,舆论也未曾强调过“漆雕秘阁”指剔犀盏托,很多关注宋瓷、关注建盏的藏友还没有注意到剔漆盏托对于建盏收藏的重要性,也不太会在拍下好盏之后,去特意寻找真正匹配的盏托。
这就造成,多数好盏没配适合的盏托,极品剔犀盏托又没搭配极品建盏(如下图大英博物馆展品)的现状,建盏君觉得这点还是挺遗憾的。
建盏君以为,藏友们若是遇到入眼又价格合适的剔犀盏托,就赶紧捡漏吧,有剔红器的走红在前,剔犀器显然也有巨大的升值空间。
作为建盏文化的传播者,建盏君认为,剔犀盏托这样美好的器皿,值得和建盏一起被更多人知道,故撰此文,以示读者。
欲知盏,先知茶。茶具虽小,却能见微知著,今后建盏君还会找机会和各位分享其他点茶茶具的故事,敬请期待。
-全文完-
-本文为建盏君原创文章–
-其他平台转载须获得授权-
若愿意与我们成为朋友,可加建盏君个人微信:18750993116,暗号:“盏友”。阅读更多原创文章,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建盏
与建盏配套的盏托
首选剔犀盏托?
为何直径仅16cm的盏托
竟能估价800万?
本篇为您揭晓
▼
原创:建盏盏托揭秘(下)
文 / 建盏君
![]() |
剔犀盏托为何受推崇
本文的上篇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终于得出一个结论:《茶具图赞》中的“漆雕秘阁”对应的实物是剔犀盏托(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上篇)。那么为何《茶具图赞》这一权威茶具图谱,会认定剔犀盏托与建盏最配呢?
其实细心的朋友应该已经从上篇对漆器工艺的介绍中,有所领会了。建盏君认为,原因大致为以下三点。
第一、
剔犀盏托工艺复杂,价格不菲,是宋代的顶级漆器,和宋代的顶级茶盏——建盏地位相当。
剔犀工艺需先以红、黑两色或三色(第三色多为黄色)相间,刷在胎骨上,直到相当的厚度后,斜剔出纹饰,故在刀口断面露出不同的色层。
![]() |
第二、
剔犀盏托的材质特性与建盏匹配。
首先它防水耐烫,不怕被热水溅到。虽然瓷制、金属制盏托也防水,但是后二者太重了。本身建盏就是厚重的铁胎瓷器,若是盏托和盏一样重,甚至更重,会给端盏的手带来不少负担,所以还是轻滑温润的漆器好使。
其次,漆器还耐碰撞,不需要轻拿轻放。
而且剔犀盏托耐久性很好,即使经年累月,仍然光亮如新,和宋代建盏千年后仍然斑纹清晰、釉色亮泽的性质一致。
第三、
剔犀盏托的外观与建盏风格一致,审美上甚为协调。
本身漆器的色泽就醇厚内敛,与金银器的冷艳亮丽殊为不同。而剔犀盏托又有粗看朴素,细看却内有乾坤的特点。
毕竟剔犀器皿刷漆层数极多(单层漆只是薄膜,刷到能够剔出立体花纹的厚度,可见层数得有多少),又是以不同颜色错开刷漆,导致剔成后,形成独特的漆层线,纹理层次分明、富于变化;而且剔犀器常以如意云纹装饰,大方优雅。
![]() |
建盏正好也是一眼看去不甚亮眼,但对着光线细看,斑纹若隐若现,变幻多姿,颇有别致意趣。
另外,剔犀盏托作为使用连续纹样装饰的手工制品,讲究线条的流畅、连续与对称,建盏的窑变斑纹是天然形成的,兔毫斑、油滴斑都有随机性与不对称之美,两者的点缀方式互补,都非常耐看,搭配起来再合适不过。
![]() |
宋代茶书和茶诗都认为,要享受饮茶的乐趣,茶、水、盏都得是精品,最好还有知音好友相伴,因此盏托定然不能拖后腿。其他部分都完美,盏托却不是精品,未免太煞风景了。
如果用常见的素漆盏托搭配建盏,虽然色调统一,但稍显简陋死板;而有些日本藏家以明代堆朱(山寨剔红的工艺,用灰堆出形状再刷漆,比剔红廉价很多)盏托盛放建盏,看起来盏托太过鲜艳,有些喧宾夺主了,事实上宋代也不兴这种颜色鲜红的盏托。
![]() |
宋代茶风,朴素与讲究并存,看似朴实无华的茶具,却有着极致的做工,茶盏与盏托都是如此。
质朴简洁又暗藏玄机的兔毫盏、鹧鸪斑盏置放于古朴优雅的剔犀盏托之上,衬着盏中洁白的茶沫,才是最为赏心悦目的画面。
所以《茶具图赞》中认为与建盏相配的盏托应为剔犀盏托,是非常符合宋代的审美,以及建盏的特质的。
极品剔犀盏托实物与价值
了解剔犀盏托与建盏的相配之处后,很多朋友会好奇,它的收藏价值比起建盏来如何,国内市场现状怎样?
首先就如标题所说,有一只剔犀盏托,佳士得拍卖时估价800万港币。为何它能够有这个价位的估值呢?
我们先来看一只成交价230万港币的剔犀盏托。
![]() |
这只剔犀盏托直径20cm,漆层肥厚、光泽蕴亮、雕工精细、刀锋犀利、刀口深峻,纹饰也流畅委婉,不过纹饰有些许不规整。
它最大的特点是采用较为罕见的红、绿相间漆层,而非传统剔犀器的红黑相间。拍出这个价格是比较合理的。
根据观察,这应该是市场上剔犀盏托拍出的最高价了。而下图这只只估价达800万的盏托,最终是流拍的,原因不是价格虚高,而是有价无市。
![]() |
这只剔犀盏托为201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的李氏家族(收藏家李汝宽父子)漆器专场拍品,产于宋代,直径16cm。纹饰刀工极其精巧,手持处为优雅的葵瓣形,保存得又非常完好。
这只盏托可说是剔犀器中的极品,至于原因,和其他常见的剔犀盏托对比就清楚了。一般剔犀盏托的云纹多有中心留白,除张成这样的顶级漆工之外,留白容易刻得大小不同。而上图这只盏托精巧之处就在于,每一处空间都利用到极致,剔刻出的如意云纹,连续性、对称性都无可挑剔,布局也十分完美,显得踏实稳重,如行云流水,毫无凌乱之感。
具有类似纹样的产品存世很稀少,博物馆中也只有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就是本文前半部分所帖图片中那只,品相和刀工稍逊于李氏家族所藏盏托)、美国洛杉矶市立美术馆有收藏相似的款式,中国的博物馆都没有收藏这个等级的剔犀盏托。
![]() |
李氏家族所藏这只剔犀盏托,工艺如此精湛,存世又稀少,应属宫廷用品,很可能是宋徽宗御用的,800万的估价十分合理,可是却流拍了。说明收藏界对剔犀的接受度还不够高。
同样是奢侈的雕漆器皿,剔红就比剔犀火。
虽然漆器作为杂项,长时间不被国内藏家重视,但剔红器却比剔犀器更有机遇。 2001 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时,一件明代永乐帝御用剔红牡丹大圆盒成交价 1287 万港币,创下剔红拍卖纪录。2004 年,另一件永乐云龙纹剔红盒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会上又拍出1194 万元人民币,剔红器自此成为收藏热门。
同样是盏托,有一只明永乐剔红「穿莲龙纹」盏托估值达3000万港币。虽然最终也流拍,但这个数倍于极品剔犀盏托的估价,至少说明剔红器的拍品价格上限远超剔犀器。
![]() |
我们知道,精品宋盏基本上是从日本藏家手里流出的。如创下建盏拍卖纪录的这只银兔毫盏。
![]() |
一些建盏流传到日本后,日本藏家会自行搭配元、明时期的盏托,也会附上木盒,成套拍卖,亦有成交的例子。但是这些另附的盏托年代晚于宋,工艺不如剔犀的贵重,色彩又偏艳丽,与建盏不甚相符。
![]() |
也许是因为剔犀工艺在国内受众不多,舆论也未曾强调过“漆雕秘阁”指剔犀盏托,很多关注宋瓷、关注建盏的藏友还没有注意到剔漆盏托对于建盏收藏的重要性,也不太会在拍下好盏之后,去特意寻找真正匹配的盏托。
这就造成,多数好盏没配适合的盏托,极品剔犀盏托又没搭配极品建盏(如下图大英博物馆展品)的现状,建盏君觉得这点还是挺遗憾的。
![]() |
建盏君以为,藏友们若是遇到入眼又价格合适的剔犀盏托,就赶紧捡漏吧,有剔红器的走红在前,剔犀器显然也有巨大的升值空间。
作为建盏文化的传播者,建盏君认为,剔犀盏托这样美好的器皿,值得和建盏一起被更多人知道,故撰此文,以示读者。
欲知盏,先知茶。茶具虽小,却能见微知著,今后建盏君还会找机会和各位分享其他点茶茶具的故事,敬请期待。
-全文完-
-本文为建盏君原创文章–
-其他平台转载须获得授权-
若愿意与我们成为朋友,可加建盏君个人微信:18750993116,暗号:“盏友”。阅读更多原创文章,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建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