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施特劳斯家族爱乐乐团2017年新年音乐会观后感 ——记一次迟到很久的音乐会
这是一次迟到很久的音乐会。
音乐、食物、绘画——或者说艺术,这三样是没有语言以及国界障碍的交流渠道。美食慰藉人的心灵,而音乐,慰藉人的灵魂。
这是第一次走进上海大剧院这样雅致的地方,觉得只有精致的妆容、高跟鞋的声音才适合这里。连说话似乎都要小声很多。
走入现场,座位并不是很好,三楼观众席的第一排中间,但还是很容易看清楚台上的演出人员——乐手——或者要用音乐家去形容他们。左右两侧,类似耳房的观众席大概就是包厢吧,传说,中世纪的贵族夫人小姐们,最喜欢的位置,带着精致小巧的望远镜,去看台上的那些音乐大师们。这还是我在高中音乐课上,我们那文艺老师给我们放《贝多芬》电影里的镜头,记得格外清楚。
进入最后准备阶段的音乐家们,跟着首席鱼贯入场,调整自己乐器,乐声已经很美妙了。他们相互交流,说着话,也许离得近的观众还可以听到。指挥家入场时,有着经久不息的掌声。
我一直以为,指挥家都会说些什么再开始一场演出。
但这次,指挥家一个起落,音乐会就正式开场了,非常欢快轻松的音乐。我对于交响曲、协奏曲了解并不是很多,只是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聆听过那些耳熟能详的曲目,熟悉却叫不出名字,甚至会弄混。
非常欢快的曲子让我想起来的名字是森林交响曲——那种欢快的调子、清澈的音色、加上提琴的颤音,就像是森林里欢快的小鸟在绿叶里叽叽喳喳,偶尔的滑音,让我觉得是跌跌撞撞的小兔子滚作一团的有趣画面。大概是童年里动画片的片段吧。
之后是类似沙哑的舞曲,指挥家自己拉上一曲,以此来指挥。屏气凝神地听,你会听到,他的小提琴音色更加高昂一些、还微微快了半拍,用这样的方法来指挥。我不确定这样的指挥,是不是技艺更加精湛,对于我而言,聆听就是最为尊重的表现,也不想去百度了解。只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去多听,我觉得这些都可以有答案。音乐有时不需要走捷径的方式了解,因为她本身就驻扎你的身体里,你要做的只是全身心的去感受,更何况我还学过几年钢琴。
一样是欢快的曲目,在我仅有的知识里想出来的名字是田园交响曲,脑海中的画面是金色的麦浪,以及收获的喜悦。以及隔着玻璃观赏麦田的那种愉悦心情。
每一首曲子,我在没有了解演出手册的情况下,凭着音乐给我的感觉、以及那些熟悉的味道、突然涌入脑海的画面,描绘出只属于自己的名字。这一曲,听着听着我觉得我就到了巴黎,在凯旋门矗立的香榭丽舍大道上,迎接战士归来的胜利气氛扑面而来。欢乐是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的,曲子里,我觉得甚至有高兴的醉了的汉子,一个不小心在路边打个滚,滚到了游行的战士队伍之中,引起所有人的哄堂大笑。然后游行的队伍又远去。
中国的交响乐、协奏曲与西方的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所以,在小提琴琴弦起落的一瞬间,我就可以肯定,这一定是中国的作品。那是一种很磅礴的气势,山河壮阔。大概是黄河组曲吧。那是一种波澜壮阔吧,又是绵长、温婉。又万江崩腾,展开一幅黄河画卷,从唐古拉山脉到黄河平原波折委婉,却又景色雄伟,还带着母亲河的温情。
波澜壮阔之后,去听絮语一般的曲子,大概对于我来说,会有一丝倦怠吧。像是情人间的低语、嚅嗫。
中场休息的时候,我去买了一本节目手册。盲听,有时很有乐趣,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那种乐趣在于,你所感受的是来自自己的经历、你自己的生活,来自你的周围环境,有时又来自于你自己内向深处的情愫。感觉是自己与自己的一场对话,借由音乐的第三方表达。
休息期间,逐字逐句去阅读,发现上半场的想象大多文不对题,大概有那么一丝两丝的意味在里面吧。发散性的思维,离目标始终不远不近。又去仔细阅读了乐团简介、以及指挥家简介。
对着曲目手册去听,大概想象会更加具体吧。
听着《春节序曲》的时候,那种农作物从田间到乡村小道再到城市马路,最后到工厂加工的感觉特别浓烈。感觉甚至可以闻到谷物的芳香。
而《引力圆舞曲》将黑洞的空灵通过停顿去表达。似乎是将引力无限放大吧。
《溜冰圆舞曲》、《嫉妒探戈》、《匈牙利万岁波尔卡》读着曲目介绍和解析,是完全可以感受到作曲家的思绪,想表达的意境。但对于我而言,似乎少了一些情趣和玩味,无法准确地听到自己的声音,发自真诚内心的声音。
曲目手册上的最后一曲是《蓝色多瑙河》,这首曲子,我觉得已经到达了一种广而周知的地步。这是第一次现场去聆听,再一次深刻地了解到《蓝色多瑙河》的意义——那是“奥地利的第二国歌”、那是小约翰·斯特劳斯最重要的代表作、那是抚慰人心的“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乐曲。我依然可以在现场感受到——即使是几百年之后——在战争中,悲观的人民从这首曲子获得的力量——音乐可以穿透层层盔甲、皮肤组织、融入血脉、直击内心的力量——希望的力量。
在音乐会中,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是最平凡的形容,却又没有比这些更加贴切的形容。指挥家要谢幕,而观众鼓掌,献花人捧出花束,献给指挥和首席。掌声一直没有停歇,直到再一次响起音乐,我才明白。原来,那是安可。感觉自己就是个乡下人,但这样也好,让我再次盲听下,想象下是什么曲子。
前奏之后,我想这次我一定不会听错——《欢乐颂》,那种沁入心灵的欢乐,只有欢乐颂可以做到。
在我以为真的结束是,又有一首曲子出现,让人觉得太熟悉《拉德斯基进行曲》,我居然忘记了,这是每一次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可以互动最深入的曲目,最后拍手到掌心发麻。
意犹未尽,指挥完成三次谢幕。至此,音乐会结束。
这是第一次去听现场音乐会。结束之后,觉得是一场追忆之旅,寻找丢失的关于音乐的记忆。我无数次蹦出这样的念头,如果是当年来听,大概、也许、可能,我会把钢琴继续学下去呢?
音乐,慰藉人的灵魂。我承认,我写了这么多,只是为这句话做铺垫。
以下附上曲目
曲目:
1.比才:卡门序曲
2.科莱利:福利亚舞曲
3.约翰·施特劳斯:艺术家生涯圆舞曲
4.约翰·施特劳斯:激情波尔卡
5.中国作品:我的祖国
6.肖邦:降E大调夜曲
7.约翰·施特劳斯:恒动曲
中场休息
8.中国作品:春节序曲
9.约瑟夫·施特劳斯:神秘的引力圆舞曲
10.瓦尔德特费尔:溜冰圆舞曲
11.蒙蒂:查尔达斯
12.约翰·施特劳斯:匈牙利万岁波尔卡
13.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
盲听部分勿喷,就像我说的那样,这是属于私人的感受,与音乐常识无关。
音乐、食物、绘画——或者说艺术,这三样是没有语言以及国界障碍的交流渠道。美食慰藉人的心灵,而音乐,慰藉人的灵魂。
这是第一次走进上海大剧院这样雅致的地方,觉得只有精致的妆容、高跟鞋的声音才适合这里。连说话似乎都要小声很多。
走入现场,座位并不是很好,三楼观众席的第一排中间,但还是很容易看清楚台上的演出人员——乐手——或者要用音乐家去形容他们。左右两侧,类似耳房的观众席大概就是包厢吧,传说,中世纪的贵族夫人小姐们,最喜欢的位置,带着精致小巧的望远镜,去看台上的那些音乐大师们。这还是我在高中音乐课上,我们那文艺老师给我们放《贝多芬》电影里的镜头,记得格外清楚。
进入最后准备阶段的音乐家们,跟着首席鱼贯入场,调整自己乐器,乐声已经很美妙了。他们相互交流,说着话,也许离得近的观众还可以听到。指挥家入场时,有着经久不息的掌声。
我一直以为,指挥家都会说些什么再开始一场演出。
但这次,指挥家一个起落,音乐会就正式开场了,非常欢快轻松的音乐。我对于交响曲、协奏曲了解并不是很多,只是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聆听过那些耳熟能详的曲目,熟悉却叫不出名字,甚至会弄混。
非常欢快的曲子让我想起来的名字是森林交响曲——那种欢快的调子、清澈的音色、加上提琴的颤音,就像是森林里欢快的小鸟在绿叶里叽叽喳喳,偶尔的滑音,让我觉得是跌跌撞撞的小兔子滚作一团的有趣画面。大概是童年里动画片的片段吧。
之后是类似沙哑的舞曲,指挥家自己拉上一曲,以此来指挥。屏气凝神地听,你会听到,他的小提琴音色更加高昂一些、还微微快了半拍,用这样的方法来指挥。我不确定这样的指挥,是不是技艺更加精湛,对于我而言,聆听就是最为尊重的表现,也不想去百度了解。只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去多听,我觉得这些都可以有答案。音乐有时不需要走捷径的方式了解,因为她本身就驻扎你的身体里,你要做的只是全身心的去感受,更何况我还学过几年钢琴。
一样是欢快的曲目,在我仅有的知识里想出来的名字是田园交响曲,脑海中的画面是金色的麦浪,以及收获的喜悦。以及隔着玻璃观赏麦田的那种愉悦心情。
每一首曲子,我在没有了解演出手册的情况下,凭着音乐给我的感觉、以及那些熟悉的味道、突然涌入脑海的画面,描绘出只属于自己的名字。这一曲,听着听着我觉得我就到了巴黎,在凯旋门矗立的香榭丽舍大道上,迎接战士归来的胜利气氛扑面而来。欢乐是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的,曲子里,我觉得甚至有高兴的醉了的汉子,一个不小心在路边打个滚,滚到了游行的战士队伍之中,引起所有人的哄堂大笑。然后游行的队伍又远去。
中国的交响乐、协奏曲与西方的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所以,在小提琴琴弦起落的一瞬间,我就可以肯定,这一定是中国的作品。那是一种很磅礴的气势,山河壮阔。大概是黄河组曲吧。那是一种波澜壮阔吧,又是绵长、温婉。又万江崩腾,展开一幅黄河画卷,从唐古拉山脉到黄河平原波折委婉,却又景色雄伟,还带着母亲河的温情。
波澜壮阔之后,去听絮语一般的曲子,大概对于我来说,会有一丝倦怠吧。像是情人间的低语、嚅嗫。
中场休息的时候,我去买了一本节目手册。盲听,有时很有乐趣,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那种乐趣在于,你所感受的是来自自己的经历、你自己的生活,来自你的周围环境,有时又来自于你自己内向深处的情愫。感觉是自己与自己的一场对话,借由音乐的第三方表达。
休息期间,逐字逐句去阅读,发现上半场的想象大多文不对题,大概有那么一丝两丝的意味在里面吧。发散性的思维,离目标始终不远不近。又去仔细阅读了乐团简介、以及指挥家简介。
对着曲目手册去听,大概想象会更加具体吧。
听着《春节序曲》的时候,那种农作物从田间到乡村小道再到城市马路,最后到工厂加工的感觉特别浓烈。感觉甚至可以闻到谷物的芳香。
而《引力圆舞曲》将黑洞的空灵通过停顿去表达。似乎是将引力无限放大吧。
《溜冰圆舞曲》、《嫉妒探戈》、《匈牙利万岁波尔卡》读着曲目介绍和解析,是完全可以感受到作曲家的思绪,想表达的意境。但对于我而言,似乎少了一些情趣和玩味,无法准确地听到自己的声音,发自真诚内心的声音。
曲目手册上的最后一曲是《蓝色多瑙河》,这首曲子,我觉得已经到达了一种广而周知的地步。这是第一次现场去聆听,再一次深刻地了解到《蓝色多瑙河》的意义——那是“奥地利的第二国歌”、那是小约翰·斯特劳斯最重要的代表作、那是抚慰人心的“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乐曲。我依然可以在现场感受到——即使是几百年之后——在战争中,悲观的人民从这首曲子获得的力量——音乐可以穿透层层盔甲、皮肤组织、融入血脉、直击内心的力量——希望的力量。
在音乐会中,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是最平凡的形容,却又没有比这些更加贴切的形容。指挥家要谢幕,而观众鼓掌,献花人捧出花束,献给指挥和首席。掌声一直没有停歇,直到再一次响起音乐,我才明白。原来,那是安可。感觉自己就是个乡下人,但这样也好,让我再次盲听下,想象下是什么曲子。
前奏之后,我想这次我一定不会听错——《欢乐颂》,那种沁入心灵的欢乐,只有欢乐颂可以做到。
在我以为真的结束是,又有一首曲子出现,让人觉得太熟悉《拉德斯基进行曲》,我居然忘记了,这是每一次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可以互动最深入的曲目,最后拍手到掌心发麻。
意犹未尽,指挥完成三次谢幕。至此,音乐会结束。
这是第一次去听现场音乐会。结束之后,觉得是一场追忆之旅,寻找丢失的关于音乐的记忆。我无数次蹦出这样的念头,如果是当年来听,大概、也许、可能,我会把钢琴继续学下去呢?
音乐,慰藉人的灵魂。我承认,我写了这么多,只是为这句话做铺垫。
以下附上曲目
曲目:
1.比才:卡门序曲
2.科莱利:福利亚舞曲
3.约翰·施特劳斯:艺术家生涯圆舞曲
4.约翰·施特劳斯:激情波尔卡
5.中国作品:我的祖国
6.肖邦:降E大调夜曲
7.约翰·施特劳斯:恒动曲
中场休息
8.中国作品:春节序曲
9.约瑟夫·施特劳斯:神秘的引力圆舞曲
10.瓦尔德特费尔:溜冰圆舞曲
11.蒙蒂:查尔达斯
12.约翰·施特劳斯:匈牙利万岁波尔卡
13.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
盲听部分勿喷,就像我说的那样,这是属于私人的感受,与音乐常识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