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总结
几个月前,我的第一个水彩老师echo推荐了这本《走进巴黎闲逛老房子》,
因为极其的喜欢echo老师的钢笔画风格,所以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到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介绍旅游的书,只是里面的一些插图是钢笔风景画。
不死心的我开始了对这本书的临摹,从一开始的线条哆哆嗦嗦、画得拘谨到后来放开了画,开始觉得线条没那么紧,没那么实了,即使一条直线画歪了,我也不再象以前那么在意,连透视也不太管了。后来发现放轻松的画,似乎画面的感觉更和谐些。
(这些都是早期的,日期都是上色日期,最早的应该是7、8月开始画)
慢慢的开始留意到作者的一些表达方式,也慢慢发现了自己以前画建筑时为什么会觉得单调空洞的问题。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手速变快了,从以前临摹一副要两个小时,到现在四十分钟,慢慢的,钢笔风景变成了一种享受,不再是让我觉得折磨麻烦的事。
上色是个大工程,因为我是几乎把线稿画完后才开始上色。但也正因为这样,对钢笔风景的色彩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开始看到更多的颜色,也记住了怎么叠加才能表现出更丰富的层次感。对于调色,我不再刻意追求灰调,因为现在调出来的颜色自然就是灰调。从一开始拿着画笔一笔一笔严谨细致的涂,到最后的速涂自然飞白,我发现不管是线条还是色彩,放轻松了才是最吸引人的。
最后附上一副临摹后自己的作品,虽然青涩,但比起以前的单调空洞总算是有进步了
2017打算再临摹夏克梁老师的一本书,然后再进行创作,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
![]() |
因为极其的喜欢echo老师的钢笔画风格,所以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到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介绍旅游的书,只是里面的一些插图是钢笔风景画。
不死心的我开始了对这本书的临摹,从一开始的线条哆哆嗦嗦、画得拘谨到后来放开了画,开始觉得线条没那么紧,没那么实了,即使一条直线画歪了,我也不再象以前那么在意,连透视也不太管了。后来发现放轻松的画,似乎画面的感觉更和谐些。
![]() |
![]() |
![]() |
![]() |
![]() |
![]() |
(这些都是早期的,日期都是上色日期,最早的应该是7、8月开始画)
慢慢的开始留意到作者的一些表达方式,也慢慢发现了自己以前画建筑时为什么会觉得单调空洞的问题。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手速变快了,从以前临摹一副要两个小时,到现在四十分钟,慢慢的,钢笔风景变成了一种享受,不再是让我觉得折磨麻烦的事。
上色是个大工程,因为我是几乎把线稿画完后才开始上色。但也正因为这样,对钢笔风景的色彩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开始看到更多的颜色,也记住了怎么叠加才能表现出更丰富的层次感。对于调色,我不再刻意追求灰调,因为现在调出来的颜色自然就是灰调。从一开始拿着画笔一笔一笔严谨细致的涂,到最后的速涂自然飞白,我发现不管是线条还是色彩,放轻松了才是最吸引人的。
![]() |
![]() |
![]() |
![]() |
![]() |
最后附上一副临摹后自己的作品,虽然青涩,但比起以前的单调空洞总算是有进步了
![]() |
2017打算再临摹夏克梁老师的一本书,然后再进行创作,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