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6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2016观剧小结:300选14的个人心水剧单
电视很好,所以我们偶尔看一本书/一部电影...

今年的年初,我定了一个特别宏伟的计划,那就是我要看300部(季)电视剧,热剧冷剧我都要打尽。然后自己大张旗鼓的选一个人生第一个电视剧十佳,从此开始养成年度总结的好习惯。
根据豆瓣的观影报告显示,我这一年看了214部电视剧,如果加上差几集完结掉还有因为今年着迷于Moleskine的Movie Journal纪录而未搬上来的剧集,这个目标,最终还是勉强完成了。
有人一定会说这么多电视剧哪里会有这么多时间来看。是的,我必须承认我自己快进了一些剧集,因为很多时候我在写美剧资讯的时候,我必须对部分剧集做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更多的时候,我只是单纯的热爱看剧,我不想参与复杂的社交聚会,不想再多纠结于浪费时间却没效率的八卦讨论。而只想安安静静的坐在电脑前,看上几集电视剧,和Olivia Pope一起狗血爪马,和Alicia Florrick一起舌战群雄...
今年的我在看剧的过程中,还收获了很多东西:
面对和别人不同的意见时,我不再高声争论,而是认真和别人探讨我们产生分歧的原因。有个朋友曾直言我打的五星剧集,他大部分都欣赏无能。我没有觉得不可思议,而开始觉得有趣。--因为看剧也是一个私人的事情呐;
我不再纠结于英美剧,而开始真正拥抱全世界各地各国的电视剧:这一年,我看过《欢乐颂》《爱情万万岁》这些内地剧集;追过《玛嘉烈与大卫》《潮流教主》等港剧;迷过《滚石爱情故事》《荼蘼》这些台湾小清新。我还陶醉在日本的《我的恐怖妻子》,也对《贤者之爱》翻过白眼;看过《鬼怪》,也不忘嫌弃《蓝色大海的传说》;还看过法国的《风月场》,澳大利亚的《请喜欢我》...
我也不再盲目追逐别人的热点,开始有着自己观剧的节奏。我不再因为我还没看完《年轻的教皇》而感到恐慌,也不会因为我不是最早看完《怪奇物语》的人就感到焦虑。
我妈总说你一天看那么多电视剧,不浪费人生吗。但我也在今年努力的将自己的爱好转成了小小的生产力(虽然回报并不多)。但在即将走上社会的道路上,我非常自信的告诉她,我以后就是要一如既往的专注于电视剧。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要为了自己能更正大光明看电视剧,更有时间看电视剧而努力。
说了这么多,在年底的最后一天,我决定来列一份名单了,我不会将其称为多少多少佳,只是选择了14部这一年自己觉得值得探讨,又感觉新颖的剧集。由于对其他地区的关注度依然不足以盘点,因此还是集中于美剧这一个范畴。说到底,它其实更像一份安利,因为我想让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追这些剧;它也像一封感谢信,因为要感谢一部剧的所有卡司,编剧和制片给我带来的情绪:
即使今年有圆满落幕的《寻》,或是杀入豆瓣年度榜单的《羞耻》还是也听到过讨论的《分手后》,今年最爱的同志题材剧集依然是这部已经播到了第四季的《请喜欢我》。它的优秀在于,从第一季开始,它的每一季都在慢慢的从同志小清新向更高更广的层面转变。它纪录了成长,参悟了生死,讲尽了无论是直人还是弯人的友谊和亲情关系。在观剧中,我们不再盲目追逐于主角和其他人物的恋情关系,而是透过Josh Thomas的眼里,窥探了这个在成长和变化的世界,以及生活的那些无常与变化。而对我更私人的一点原因是,它拍出了墨尔本最美好的一面,使得每每看这部剧集的时候,就更爱这个每天都生活着的城市。
鸡汤人人会煲,家庭故事剧剧都有。但《我们这一天》最宝贵的一点是该剧一开始就没有带着任何野心,除去认真讲好Pearson一家的故事。编剧并没有去“心计的”要完成更大的使命:他们没有让Kate扛起反肥胖歧视的大旗,也没让Randall小时候的戏份变成倡导种族平等的苦痛演绎。在这部剧中,少掉了政治正确的噱头,却有着温馨的内核。支撑着每一个人物去努力的改变和对抗这些问题,是对生活来之不易的珍惜,是自己对家庭成员们的那份承诺。我想,正是有着这样纯净的初心才让这部剧集会成为现在浮躁电视中的“一股清流”,也会让更多人在深夜打开剧集时会默默的感同身受吧。因为这是我们,努力在生活的我们。
都在说今年涌现了很多女性电影,其实电视剧也是:这部于年底登陆的剧集是对60年时代里女性权利运动萌芽的最好记录,也是一次来自电视圈强劲而有力的呼吁反抗。但难能可贵的是,该剧最对准的仍然是每一个媒体人对于新闻的热情。无论是职场里勇敢牺牲的各位女主角,第一集就光荣退出潇洒走人的Norah Ephron,还是为了新闻可以放弃家庭的主编。即使隔着年代的差异,依然能找到当初看《广告狂人》的激动和新鲜感。即使只有10集,这也是一次难得而又伟大的尝试。
它不是对于嘻哈黑人文化的跟风模仿或者刻板展示;更没有企图用音乐做噱头来标榜自己。这个问题是大热的《嘻哈帝国》还是冷门的《星路多懊悔》都在犯的错误。除此之外,这是关于美好梦想和残酷现实对撞的真实纪录,也是对废柴屌丝一种另类的注解。在这部剧集中,还找到了非常有趣的元素:如当年《我为喜剧狂》一样的节目集(第七集),还有类似《大城小妞》最后的长戏(第十集)。Donald Glover的才华在这一部剧集中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电影里可以有《大空头》《商海通牒》,电视剧里也可以拍出《亿万》。选择这部剧集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题材的独创性,美剧里如此集中于金融题材的剧集实在太少。华尔街的血雨腥风似乎更像是时长上更为精简的电影才可以拍出来内容。如果你翻阅每年的新剧开发季,你会发现每年都有金融题材的试映集都在被淘汰。这样的题材补充是值得鼓励的。二是因为,虽然它以Damian Lewis和Paul Giamatti的较量作为主题,但并没有厚此薄彼的忽略了女性主角的塑造。使得在剧中,每个人物的塑造都显得较为平衡。
很多人通过这部剧看到了很多经典之作的影子:《白日美人》《应召女郎的秘密日记》…所以这是一部有趣有深意,性感又独特的小品。和电视剧和同名电影并没有太多联系,只是借了层外皮,却用了自己的方式展开了关于性,女性和亲密的讨论。而电视剧整体的气氛和画面都调得很舒服,每集最后的解说更有利于帮助理解更多关于主创对于剧集设计的巧思和用意。而对于女性角色细致的刻画,让观众通过Christine这一角色看到了她的多重生活以及在不同角色下的性格。而Riley Keough本人的演绎也很合适,既不乏角色设定的青涩和新鲜感,也不失性感的气氛。
伟大精彩在于,在公台这样禁锢了创作自由以及充满了利益/观众喜好的环境,仍能用“不讨观众喜欢的方式”去讲那些“想尽量避免出现的话题”。
从第一季开始,以奥斯卡得奖编剧John Ridley为首的主创团队就没有刻意讨好观众,他用最广泛的视角去对准一个充满争议的案件去审视每一个方面。在这些案件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更不会草率的为了收尾做出一个为了填满故事的结论。《美国重案》并没有像其他公共台以及ABC同类型罪案剧一样,追求案件的奇特紧张刺激或是角色的高大神勇,而是静下心来着重于刻画每一个事件相关人的心理与形象,甚至到最后,用推倒多米诺骨牌的方式将平权,阶级,种族全数带入了讨论中。 这种模式在如今随时需要时时刻刻担心被不被取消,有没有犯规/引起争议的公共台真的太少见了。
更多的肯定来自于今年第一次播满两季,都能维持着如此平稳的质量。
年初播出的第六季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绝望的循环或者疯狂的代价。纵使所有故事依然是笑中带痛,也望不到温馨的前景,但安排了主角们为了那些错误疯狂,买了该买的教训以及让他们再次成长。我生气各种作死的情景,也想咒骂那些拆散我爱的情侣的“贱人”。
年底播出的第七季中,我们看到了每一个人物的成长以及变化。到结尾,编剧终于肯冷静一下。让我第一次在季终的时候有这样平稳的情绪去等下一季。能够给我带来如此多情绪和感受的剧集,今年以《无耻之徒》最优。
关于喜剧与美剧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因为Louie C.K.基本推翻了所有人对喜剧和电视的基本认知,用大段大段的对话,简单到不行的布置加上各个戏骨制作了这样一部独特而又伟大的剧集。所有固有的电视剧集形式似乎都在Louie C.K.这里变得不成立了: 它可以是喜剧也可以是剧情剧(Laurie Metcalf在艾美提名了剧情类的最佳客串;可是该剧也在喜剧类提名了多镜头剪辑);它有时候一集长达一个多小时,有时候也只会有半个小时。能够看到这部剧,其实是我今年最大的幸运。
创意接近枯竭,每年都有无数剧集重启和复活。但今年的最佳是《吉尔莫女孩:生命中的一年》。它让你开始回忆起曾经UPN和WB青春剧集打天下的黄金时代。无论剧情的设置有多么的坑,但并不妨碍它卖情怀的成功。于是跟着这对聊天可以聊上一天,说话语速快到无法停止的母女,我们在冬季篇,和她们努力忘掉悲伤迎接新生;在春季篇,看到每一个吉尔莫女孩重新评估和改变人生的方向;在夏季篇,看到各自受伤的每个人物都在努力活在当下;在收尾的秋季篇,我们既能与她们愉快的告别,也依然愿意如以往一样被那些“坑”牵挂得想等下一季。
随着女性喜剧人的不断努力,电视屏幕上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以他们主导的作品了:拿今年的新剧来说,有《更美好的事》,Pamela Adlon拍出了更为柔和版的《路易不容易》;有《不安感》和《妮可的写意人生》,两位黑人女笑星打破了所有人对它们的既定印象,开始展示真我。还有如《明迪烦事多》里Mindy Kaling越来越成熟的表现,更或是《喷子滚开》虽不够成熟但却新颖的Colleen。
但若要选一部的话,我还是会投给Tig Notaro和她的《密西西比》。她总能把她人生灰暗的那一面还有自身的痛苦遭遇都云淡风轻的剖开给大家看,把对生命的思考置于生死之外。她没有如某些走入歧途的喜剧人一样,为丧而丧,而是用平静的方式慢慢给你展示那些痛楚还有失去至亲的感伤。看她的剧,会有感动,会有欢笑,也会有眼泪。
大选年最为优秀的政治题材剧集。它既让你对险恶的政治身临其境,体会那些尔虞我诈和风云变幻。但也会让你抽离或残酷或可笑的现实,因为你太少有机会遇到一群如此可爱的政客。
而季终对于下季度大胆的转型,失去灵魂主创依然能够如此优秀的笑傲各大奖项。《副总统》在第五季并没有展露疲态,而是让人有了更多的期望。
还有两部特别提及,我不认为他们可以十分优秀的与前12部剧集一同出现,但是它们今年也有值得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老实讲,最后两季(甚至可以说Will走了后)的好老婆并不是十分在状态也没有达到所谓的“观感友好”。无论是戏内剧情的发展走向略显失败或人物过于庞大导致很多角色被边缘化,还是戏外传出演员不和传闻以及无法预测的演员去留,都多多少少影响了整体质量。然而,我还是觉得这注定是2016年我最不舍的完结剧集。
5月8日播出的全剧最后一集正式宣告这部曾经单枪匹马在艾美剧情类与其他有线台剧集竞争的“公共台之光”落下帷幕。结局有很大的争议性,我却很喜欢。 主创Michelle King说过这样的一句话:“We talked about the victim becomes the victimizer. And thats really the circle that we see with Alicia.”编剧在最后几季一直在做的一件事:那就是让Alicia不要被“神“化,而是也要去让她有另外一面。
正因为有这样别样的动机,因此我们能够在在一个角色看到如此多的成长,从圣母到贤妻再到被大家口口声声贤妻的“婊”,Alicia其实成长为了一个更加复杂而又迷人的电视形象。我们在看她的同时又在不停的质疑她,质问她....像《绝命毒师》的Walter White一样,像《广告狂人》的Don Draper一样...只有这样的Alicia才值得用156集去塑造她。
看完大结局,反而更加释然了。而且很感谢自己最喜欢的公共台戏剧,没有在最后一刻做和其他电视剧一样的事,选择了这样一个有点争议的写法,反倒更能让人体会一把完结的遗憾滋味。 而谁谁谁又在一起了,他/她(这个角色)最后到哪里去,都显得不重要了,因为我们唯一知道的是,挨了那一耳光的Alicia,一定会勇往直前,再次前进。
金融危机,精英政治让每个底层人都想对所谓的“上流社会”来一番嘲讽,而《怪妈闯荡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女主虽然有着各种华丽出身,但她却大胆的戏谑了上东区那些贵妇的虚情假意和歇斯底里。
她关注流行文化和热门议题,却不刻意作梗蹭热门。对《汉密尔顿》和Uber的观察有着如此新锐的视角,这样的智慧融入她的写作当中显得非常难能可贵。虽然还是有表演的硬伤,以及较小的格局,但这一季的飞速进步让人有理由相信第三季能够做得更好。
2016年即将过去了,这一年,我有很多收获。虽然依然有着忙碌的课业,有无数要读的论文,但看剧从来没有因此而荒废。明年,我即将迎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或许这是我最后可以如此放肆看剧的一年了。但是我很希望,我还有一颗热爱追剧的心。
今年有很多想做的策划,比如号召大家喜欢的友邻做一个关于电视类的评选,但因为我的不够努力没有达成。今年有很多坑没有补上,比如《都市女孩》《守望尘世》《昭雪》和《费城永远阳光灿烂》,但还有新的一年,还是要依然当一个幸福的TVJunkie。
最后的最后,大家知道我向来喜欢发一些小福利,这一次也不例外。我不是有钱没处花更没有腰缠万贯,而是希望对每一个认识的热爱电视剧的人答一句谢,因为你们的支持和讨论,让我更加努力的生活,也在追剧的路上有了更多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