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的民族,有一种永不褪色的贵族气质!
诗歌是人类灵魂的声音。诗歌不像政治、经济、军事那样,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就会缺乏精神上的丰富和优雅,就不会百花盛开、生气勃勃。诗歌,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正气和希望。读诗的民族,往往会有一种永不褪色的贵族气质。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世事变迁,但唐时的风,宋时的雨,总会以今天的方式继续着。
闻一多,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无论在大陆还是港台,闻一多都被认为是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历史人物。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红烛》
闻一多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名家点评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周恩来:“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挽闻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一多画像》:一诗一文一烟斗,一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臧克家:巨人心中的巨人,大师笔下的大师。
——上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各位读者参考
人物评价
闻一多热爱祖国,爱国主义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他的一生,最后把他引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一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他曾经有过迷茫、失误与苦闷,但是经过深思和中国共产党的关怀与帮助,终于找到了真理,而一经找到了真理,他便义无反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实现真理而英勇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闻一多博学多才,除新诗与古文学研究外,在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也有相当高深的造诣。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的诗集《红烛》及后来的《死水》出版,成为现代诗坛上的经典之作,闻一多也成为饮誉一时的“狂放”诗人。这两部诗集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新诗史上不朽的地位,成为“五四”以来中国诗坛三大流派之一的格律诗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大学者。自从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潜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对《诗》、《周易》、古代神话、《庄子》、楚辞、金石、甲骨文以及唐诗等均有很深的研究,他对《周易》、《诗经》、《庄子》及楚辞的研究,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上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各位读者参考
诗歌赏析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中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尽管是“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是即使是“直到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
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他努力勉励自己用属于“五四”时代的不恤牺牲、乐观向上的激情扫除了内心深处的阴云,从文化意识冲突的痛苦中振作起来,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于是,这一简洁的收束又显得那么的意味深长。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红烛》充满了流动感极强的动态美、变化美,这与中国传统诗歌追求意境理想而构成的静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从美学上讲,《红烛》在中国新诗史上也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并成为闻一多全部诗歌美学追求的缩影。
——上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各位读者参考
博客中国2017中国诗歌助力计划公布
博客中国诗歌频道将为诗人们完成更宏大的诗歌愿望,为他们完成各种诗歌形式的仪式,让健康的、力量的、永远生长着生命血液的诗歌有温度地传播下去,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服务于诗人,服务于诗歌,为中国当代诗歌新起点打开起跑线,让我们和健康诗歌一起共同奔跑。
http://publish.blogchina.com/765427754.html
诗歌是诗人的精神灵魂,让诗歌体现价值的时候到了,欢迎爱好诗歌写作及想出书的朋友联系我们吧!
联系邮箱:publish@blogchina.com
联系电话:13801374094
1917--2016影响中国百年百位诗人评选
中国现当代诗歌100年来的发展与积淀,更多的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在不断涌现,对推动中国诗歌的跨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众多诗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这些优秀的诗歌不仅仅是生命之诗、心灵之诗,更是一个民族人文发展的伟大结晶,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这些永不褪色的诗歌。
http://pingxuan.blogchina.com/2016poem
诗歌,从来都没有缺席
没有诗歌的时代是愚钝的时代。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欣欣向荣的诗歌时代,那冲破生命阻力的诗人,那句句划开时代症结的“匕首”之诗歌,是跳动的灵魂之火焰,正在以它充沛的精神,给予我们最精彩的时光,谢谢你,诗歌,谢谢你,诗人!
http://wanglizhong.blogchina.com/631269436.html
一直以来诗歌的力量鼓舞许多人前行
有人说我们和诗歌渐行渐远,但我依然认为“诗歌是我们在迷茫时最亮的一抹色,穿透肉体直击灵魂”。过去现在未来都如此,一直以来诗歌的力量鼓舞许多人前行,诗歌的力量从来没有停止过。现在中国就7亿网民,正是最好的创作时期当然也是最浮躁的时期,我们致力于此,让全民能重新一起重新沉浸并领略诗歌的魅力。
http://teamsway.blogchina.com/522150947.html
![]() |
闻一多,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无论在大陆还是港台,闻一多都被认为是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历史人物。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红烛》
闻一多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名家点评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周恩来:“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挽闻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一多画像》:一诗一文一烟斗,一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臧克家:巨人心中的巨人,大师笔下的大师。
——上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各位读者参考
人物评价
闻一多热爱祖国,爱国主义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他的一生,最后把他引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一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他曾经有过迷茫、失误与苦闷,但是经过深思和中国共产党的关怀与帮助,终于找到了真理,而一经找到了真理,他便义无反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实现真理而英勇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闻一多博学多才,除新诗与古文学研究外,在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也有相当高深的造诣。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的诗集《红烛》及后来的《死水》出版,成为现代诗坛上的经典之作,闻一多也成为饮誉一时的“狂放”诗人。这两部诗集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新诗史上不朽的地位,成为“五四”以来中国诗坛三大流派之一的格律诗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大学者。自从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潜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对《诗》、《周易》、古代神话、《庄子》、楚辞、金石、甲骨文以及唐诗等均有很深的研究,他对《周易》、《诗经》、《庄子》及楚辞的研究,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上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各位读者参考
诗歌赏析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中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尽管是“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是即使是“直到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
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他努力勉励自己用属于“五四”时代的不恤牺牲、乐观向上的激情扫除了内心深处的阴云,从文化意识冲突的痛苦中振作起来,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于是,这一简洁的收束又显得那么的意味深长。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红烛》充满了流动感极强的动态美、变化美,这与中国传统诗歌追求意境理想而构成的静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从美学上讲,《红烛》在中国新诗史上也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并成为闻一多全部诗歌美学追求的缩影。
——上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各位读者参考
博客中国2017中国诗歌助力计划公布
博客中国诗歌频道将为诗人们完成更宏大的诗歌愿望,为他们完成各种诗歌形式的仪式,让健康的、力量的、永远生长着生命血液的诗歌有温度地传播下去,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服务于诗人,服务于诗歌,为中国当代诗歌新起点打开起跑线,让我们和健康诗歌一起共同奔跑。
http://publish.blogchina.com/765427754.html
诗歌是诗人的精神灵魂,让诗歌体现价值的时候到了,欢迎爱好诗歌写作及想出书的朋友联系我们吧!
联系邮箱:publish@blogchina.com
联系电话:13801374094
1917--2016影响中国百年百位诗人评选
中国现当代诗歌100年来的发展与积淀,更多的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在不断涌现,对推动中国诗歌的跨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众多诗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这些优秀的诗歌不仅仅是生命之诗、心灵之诗,更是一个民族人文发展的伟大结晶,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这些永不褪色的诗歌。
http://pingxuan.blogchina.com/2016poem
诗歌,从来都没有缺席
没有诗歌的时代是愚钝的时代。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欣欣向荣的诗歌时代,那冲破生命阻力的诗人,那句句划开时代症结的“匕首”之诗歌,是跳动的灵魂之火焰,正在以它充沛的精神,给予我们最精彩的时光,谢谢你,诗歌,谢谢你,诗人!
http://wanglizhong.blogchina.com/631269436.html
一直以来诗歌的力量鼓舞许多人前行
有人说我们和诗歌渐行渐远,但我依然认为“诗歌是我们在迷茫时最亮的一抹色,穿透肉体直击灵魂”。过去现在未来都如此,一直以来诗歌的力量鼓舞许多人前行,诗歌的力量从来没有停止过。现在中国就7亿网民,正是最好的创作时期当然也是最浮躁的时期,我们致力于此,让全民能重新一起重新沉浸并领略诗歌的魅力。
http://teamsway.blogchina.com/522150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