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公益创业
三言两语,公益创业
一、何去何从的我们
迷惘,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无法抹去的标签。我们一个接一个的走出学校,一个接一个的开始在现实中面对无法回避的挫折感。上行受阻,是我们所遭遇的最大困境,马太效应正在这个大局已定的社会显露它狰狞的头角,因为赢家们占据着最好的资源、渠道与话语权,于是富者愈富。而普通大学生,毕业工作恋爱买房结婚生子育儿生病,制度与金钱成为绑在他们身上的最沉重的枷锁,让这些理应成为理想橄榄型社会中间阶层的年轻人在远远没有达到自己梦想生活的一开始,就被迫沉入愈来愈深的生存困境。
高的离谱的房价和生活成本让所有充满期待的年轻心灵连最简单的归宿都难以获得。当人生观和人生激烈碰撞的时候,当同样迷惘的四十年前的美国青年用摇滚、毒品和性来宣泄他们的无奈的时候,古老的文化传承让我们大多数人选择默默低头,用麻木的工作给自己在同样麻木的社会里找一个麻木的角落,慢慢的被磨平棱角。而四十年后那一代带着他们的特立独行与非凡创意成为了世界主流,不知道四十年后的我们还能剩下什么。
无从谈起的更高层次,是失落的原因。当我们习惯了安全感和温饱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精神的快乐。但看不到尽头的加班,永远不会存在的升职,日复一日厌倦的工作,我们能看到的只有重复的生活和越来越困惑的自己,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但我知道在一个个小圈子里,被艳羡的是那些敢于打破身边的牢笼去走不一样道路的人。虽然这个决定是如此的艰难,虽然前路或许更加艰辛,但我真的看到了许多真的勇士,也有人最后走到了成功。如果你也愿意,那么或许,你可以试试看公益创业。或许最终获得成功真的很难,但是我相信如果你真的选择,就算只是带着一份年少轻狂,却也会是人生亮丽的一笔。
二、传统创业与公益创业
什么是公益创业?听上去似乎有些故弄玄虚。因为创业是一个最近常常被提起的名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渐扩大,大学生创业成为一个社会话题。一般的商业创业,指的是开设自己的公司,运营并获得成功。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也确实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点子。创业者往往一方面作为公司的股东,另一方面作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存在。作为公司的职员,他们从公司获得正常的薪水维持日常的生活。作为公司的股东,他们享受公司成长所带来的分红。未来公司成长带来可能的巨大收益让他们愿意比普通员工更努力的去工作,公司成功也能带给他们巨大的成就感。
而公益呢?当我们以公益为目的去创业的时候,我们能得到什么?其实只要把公司的产出与社会收益划等号,那么就能很容易看出公益创业的端倪。同样是创业者,同样作为公司或是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或骨干,同样从公司或是机构获得正常的薪水来维持日常的生活。只是,公益创业的公司或是机构运作的产出,不仅仅是公司的收入,而更应当包括社会整体的收益。这份收益可能是某些困境群体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可能是环境问题的解决,甚至可能是新的社会思潮的兴起。与此同时,创业者得到的不但有企业或是机构的成长带来的成就感,更会有为社会创造价值带来的社会认同。
对于创业者来说,公益创业最大的不同,就是经济上的收益了。那么经济收益真的是我们如此关注的唯一么?或许大多数人会默默地点点头,然后默默地走开。但是,我依然要说,退一万步讲,早一点或是晚一点走上那条或许这辈子注定要走上的职业道路,并不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吧。或许,在这个最该张狂的二十多岁,看到那么多的笑脸,留一点一辈子的回忆,难道不比那点差距来得更重要么?
三、社会企业与公益机构
公益创业我认为应当分为两类,社会企业类和公益机构类。虽然现在这样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明显,但是或许从两个不同类别分析更能看出两者的区别。从社会企业的角度讲,其实较为类似传统企业创业,或者可能是传统创业与公益创业的结合。通过一个用企业思路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想法,社会企业往往是使用企业化的管理方式,注重企业运作与利润,并期望在利润的产生过程中以及产生以后,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比如一些公平贸易类的企业,他们通过在原产地较高价购入贫困人口生产的产品,并按同类成品价格在目的消费区域出售获得收益或是开辟新的消费市场扩大生产,以此减少层层中间商带来的盘剥并带来更大的生产量和利润,帮助贫困人口更快速致富。
而公益机构则往往类似于现在的ngo,通过某些方式进行资金筹措,并将这些资金用于当前项目的运作。许多大的基金会,或是企业级个人,会大量的为类似的公益项目提供资金援助。也有为特定的公益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比赛和平台,这些都可以作为资金来源。许多公益大赛的获奖者所做的短期公益项目,其实也都可以认为是公益创业的一种。
建立这两类机构都是可行的公益创业方式。公益机构往往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资源,也往往需要更为专业的背景和更为专注的工作目标。而公益创业需要的是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或许,公益创业我们会经历更多风雪,但是应该也会收获更多。
四、资金和能力
一般来说,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问题往往有两个。第一,资金;第二,项目和能力。从资金角度来讲,愿意投资给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都是带有商业目的的投资者,投资的目标就是增值。也就是说,没有明确商业前景的项目是不会被认可的,而团队的成熟度、技术门槛等等都是投资方关注的重点。从项目和能力要求方面来看,因为要去残酷的市场上搏杀,创业对于项目定位和团队能力要求都很高。许多有心无力的创业者往往会倒在这两个问题上。而这两个问题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有项目和能力就更容易获得启动资金,有了资金运作了项目,就能更好的培养能力来做大做强,最终获得更多的资金。
而从公益创业的角度来讲,这两个问题依然存在。如何获得资金,以及项目和能力如何都是非常重要的。从资金的角度拉看,事实上目前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短期的或是固定期限的,就是通过向某一个组织申请固定的资助用于一个独立的项目。也就是说是较为一次性的资金和项目的配合。但是这种项目申请往往需要更为专业的背景和大量的前期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适合公益机构。而另一种,就是寻求公益创业基金的帮助。从这些愿意投资公益创业的团队的视角,资金的投入不应当是无限的,初始的投资应当可以带来稳定的维持公益事业的资金流。应该说,大部分的公益创业基金都会希望能将类似的钱投给社会企业类的创业者。
从项目和能力的角度讲,涵盖的范围太多,比如人脉与方向,团队与合作,策划与实施等等,甚至可以应该专门写文章来讨论。我在这里只是想说,目前的公益大赛都以创新为首要噱头,但是我更觉得能够实实在在的付出并且能让一些人得到收益其实就是合适的公益。盲目的追求创新只是把公益变成了各个基金或是企业追求虚荣的游戏,许多实实在在的能带来好处的项目反而得不到关注只是因为不够新,或是没有新闻价值。或许什么是公益会成为我们很多年以后依然要争执的话题。
五、公益创业三问
从公益创业者的角度讲,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来自于社会和自我的认知。其实抛开创业的艰辛与困苦不谈,公益创业者所从事的工作和那些投身社会工作的普通大学生区别并不大,因此这三个问题,同样适用于那些投身社会事业的人。第一是我们该不该从我们自己的公益项目中获取薪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该拿多少,如何面对社会的质疑和苛责。第二是如何摆脱低收入带来的颓唐感,自我心理干预能持续多久,这是公益创业是不是能够大量普及的关键。以及第三,如何自我评价,这关系到要不要走下去以及怎么走下去。
第一个问题,我个人觉得是应该的。要想吸引最好的人才来做最好的公益,至少要让他获得与能力相符的收益,或者,至少是与能力相符的最低需求。这是每个人的刚性需求。公益是在用从社会创造出来的财富回报社会,它本身也一样有效率问题,而跨过做公益就是做奉献的心理门槛,才能直面提高效率就是提高社会收益的核心答案。当然,这个收益的高低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但是我觉得,让公益人真正的获得他们理应获得的物质生活,就是当务之急。
第二个问题,其实在第一个问题解决后就不应该存在了,但是对于当前社会,我觉得这是许多人不愿意踏足公益领域的根本。虽然提高待遇肯定是最好的灵丹妙药,但是或许最切实际的,是更多的对于这些人的肯定和精神上的鼓励。我们应当看到他们确实在努力,社会确实在改变,或许少一点市侩和娱乐,多一点担当和公民意识,一切都会显得不一样。
第三个问题,其实核心是社会评价的问题。作为一个国内全新的领域,并没有什么官方的评价标准,很多都是自在人心的公平道义。我觉得,我认识的愿意做公益的人,或是愿意从事社会工作的人,都是那些真正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同时能够认认真真的去践行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的人。或许他们应该告诉我们其他人,这杆秤到底应该怎么摆。
第六章 谁去公益创业?
我?
你?
想清楚了么?
无怨无悔么?
这个决定或许会是痛苦的
这个决定却应当是坚决的,
我不敢说我能说服自己。
或许,
你敢?
一、何去何从的我们
迷惘,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无法抹去的标签。我们一个接一个的走出学校,一个接一个的开始在现实中面对无法回避的挫折感。上行受阻,是我们所遭遇的最大困境,马太效应正在这个大局已定的社会显露它狰狞的头角,因为赢家们占据着最好的资源、渠道与话语权,于是富者愈富。而普通大学生,毕业工作恋爱买房结婚生子育儿生病,制度与金钱成为绑在他们身上的最沉重的枷锁,让这些理应成为理想橄榄型社会中间阶层的年轻人在远远没有达到自己梦想生活的一开始,就被迫沉入愈来愈深的生存困境。
高的离谱的房价和生活成本让所有充满期待的年轻心灵连最简单的归宿都难以获得。当人生观和人生激烈碰撞的时候,当同样迷惘的四十年前的美国青年用摇滚、毒品和性来宣泄他们的无奈的时候,古老的文化传承让我们大多数人选择默默低头,用麻木的工作给自己在同样麻木的社会里找一个麻木的角落,慢慢的被磨平棱角。而四十年后那一代带着他们的特立独行与非凡创意成为了世界主流,不知道四十年后的我们还能剩下什么。
无从谈起的更高层次,是失落的原因。当我们习惯了安全感和温饱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精神的快乐。但看不到尽头的加班,永远不会存在的升职,日复一日厌倦的工作,我们能看到的只有重复的生活和越来越困惑的自己,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但我知道在一个个小圈子里,被艳羡的是那些敢于打破身边的牢笼去走不一样道路的人。虽然这个决定是如此的艰难,虽然前路或许更加艰辛,但我真的看到了许多真的勇士,也有人最后走到了成功。如果你也愿意,那么或许,你可以试试看公益创业。或许最终获得成功真的很难,但是我相信如果你真的选择,就算只是带着一份年少轻狂,却也会是人生亮丽的一笔。
二、传统创业与公益创业
什么是公益创业?听上去似乎有些故弄玄虚。因为创业是一个最近常常被提起的名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渐扩大,大学生创业成为一个社会话题。一般的商业创业,指的是开设自己的公司,运营并获得成功。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也确实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点子。创业者往往一方面作为公司的股东,另一方面作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存在。作为公司的职员,他们从公司获得正常的薪水维持日常的生活。作为公司的股东,他们享受公司成长所带来的分红。未来公司成长带来可能的巨大收益让他们愿意比普通员工更努力的去工作,公司成功也能带给他们巨大的成就感。
而公益呢?当我们以公益为目的去创业的时候,我们能得到什么?其实只要把公司的产出与社会收益划等号,那么就能很容易看出公益创业的端倪。同样是创业者,同样作为公司或是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或骨干,同样从公司或是机构获得正常的薪水来维持日常的生活。只是,公益创业的公司或是机构运作的产出,不仅仅是公司的收入,而更应当包括社会整体的收益。这份收益可能是某些困境群体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可能是环境问题的解决,甚至可能是新的社会思潮的兴起。与此同时,创业者得到的不但有企业或是机构的成长带来的成就感,更会有为社会创造价值带来的社会认同。
对于创业者来说,公益创业最大的不同,就是经济上的收益了。那么经济收益真的是我们如此关注的唯一么?或许大多数人会默默地点点头,然后默默地走开。但是,我依然要说,退一万步讲,早一点或是晚一点走上那条或许这辈子注定要走上的职业道路,并不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吧。或许,在这个最该张狂的二十多岁,看到那么多的笑脸,留一点一辈子的回忆,难道不比那点差距来得更重要么?
三、社会企业与公益机构
公益创业我认为应当分为两类,社会企业类和公益机构类。虽然现在这样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明显,但是或许从两个不同类别分析更能看出两者的区别。从社会企业的角度讲,其实较为类似传统企业创业,或者可能是传统创业与公益创业的结合。通过一个用企业思路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想法,社会企业往往是使用企业化的管理方式,注重企业运作与利润,并期望在利润的产生过程中以及产生以后,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比如一些公平贸易类的企业,他们通过在原产地较高价购入贫困人口生产的产品,并按同类成品价格在目的消费区域出售获得收益或是开辟新的消费市场扩大生产,以此减少层层中间商带来的盘剥并带来更大的生产量和利润,帮助贫困人口更快速致富。
而公益机构则往往类似于现在的ngo,通过某些方式进行资金筹措,并将这些资金用于当前项目的运作。许多大的基金会,或是企业级个人,会大量的为类似的公益项目提供资金援助。也有为特定的公益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比赛和平台,这些都可以作为资金来源。许多公益大赛的获奖者所做的短期公益项目,其实也都可以认为是公益创业的一种。
建立这两类机构都是可行的公益创业方式。公益机构往往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资源,也往往需要更为专业的背景和更为专注的工作目标。而公益创业需要的是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或许,公益创业我们会经历更多风雪,但是应该也会收获更多。
四、资金和能力
一般来说,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问题往往有两个。第一,资金;第二,项目和能力。从资金角度来讲,愿意投资给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都是带有商业目的的投资者,投资的目标就是增值。也就是说,没有明确商业前景的项目是不会被认可的,而团队的成熟度、技术门槛等等都是投资方关注的重点。从项目和能力要求方面来看,因为要去残酷的市场上搏杀,创业对于项目定位和团队能力要求都很高。许多有心无力的创业者往往会倒在这两个问题上。而这两个问题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有项目和能力就更容易获得启动资金,有了资金运作了项目,就能更好的培养能力来做大做强,最终获得更多的资金。
而从公益创业的角度来讲,这两个问题依然存在。如何获得资金,以及项目和能力如何都是非常重要的。从资金的角度拉看,事实上目前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短期的或是固定期限的,就是通过向某一个组织申请固定的资助用于一个独立的项目。也就是说是较为一次性的资金和项目的配合。但是这种项目申请往往需要更为专业的背景和大量的前期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适合公益机构。而另一种,就是寻求公益创业基金的帮助。从这些愿意投资公益创业的团队的视角,资金的投入不应当是无限的,初始的投资应当可以带来稳定的维持公益事业的资金流。应该说,大部分的公益创业基金都会希望能将类似的钱投给社会企业类的创业者。
从项目和能力的角度讲,涵盖的范围太多,比如人脉与方向,团队与合作,策划与实施等等,甚至可以应该专门写文章来讨论。我在这里只是想说,目前的公益大赛都以创新为首要噱头,但是我更觉得能够实实在在的付出并且能让一些人得到收益其实就是合适的公益。盲目的追求创新只是把公益变成了各个基金或是企业追求虚荣的游戏,许多实实在在的能带来好处的项目反而得不到关注只是因为不够新,或是没有新闻价值。或许什么是公益会成为我们很多年以后依然要争执的话题。
五、公益创业三问
从公益创业者的角度讲,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来自于社会和自我的认知。其实抛开创业的艰辛与困苦不谈,公益创业者所从事的工作和那些投身社会工作的普通大学生区别并不大,因此这三个问题,同样适用于那些投身社会事业的人。第一是我们该不该从我们自己的公益项目中获取薪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该拿多少,如何面对社会的质疑和苛责。第二是如何摆脱低收入带来的颓唐感,自我心理干预能持续多久,这是公益创业是不是能够大量普及的关键。以及第三,如何自我评价,这关系到要不要走下去以及怎么走下去。
第一个问题,我个人觉得是应该的。要想吸引最好的人才来做最好的公益,至少要让他获得与能力相符的收益,或者,至少是与能力相符的最低需求。这是每个人的刚性需求。公益是在用从社会创造出来的财富回报社会,它本身也一样有效率问题,而跨过做公益就是做奉献的心理门槛,才能直面提高效率就是提高社会收益的核心答案。当然,这个收益的高低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但是我觉得,让公益人真正的获得他们理应获得的物质生活,就是当务之急。
第二个问题,其实在第一个问题解决后就不应该存在了,但是对于当前社会,我觉得这是许多人不愿意踏足公益领域的根本。虽然提高待遇肯定是最好的灵丹妙药,但是或许最切实际的,是更多的对于这些人的肯定和精神上的鼓励。我们应当看到他们确实在努力,社会确实在改变,或许少一点市侩和娱乐,多一点担当和公民意识,一切都会显得不一样。
第三个问题,其实核心是社会评价的问题。作为一个国内全新的领域,并没有什么官方的评价标准,很多都是自在人心的公平道义。我觉得,我认识的愿意做公益的人,或是愿意从事社会工作的人,都是那些真正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同时能够认认真真的去践行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的人。或许他们应该告诉我们其他人,这杆秤到底应该怎么摆。
第六章 谁去公益创业?
我?
你?
想清楚了么?
无怨无悔么?
这个决定或许会是痛苦的
这个决定却应当是坚决的,
我不敢说我能说服自己。
或许,
你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