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合一,秋水长天(5)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虽然身居闹市,却丝毫不受市井喧嚣的影响,因为他的心是洁净的,是空灵的。只有一颗洁净、空灵的心,才能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此静好的情怀。所以王国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是无我之境,那是因为写这两句诗的人本身就处在无我之境。也只有处在无我之境的人才能写出无我之境的诗,因为诗人写的并不是诗,而是自己的心。我只是在东篱之下采菊花,一抬头就看到了不远处的南山,心中无悲无喜,无忧无乐,采菊花只是采菊花,看到南山只是看到南山,而我的心始终是安然的,不起一丝波澜——这就是无我之境。
图片
禅宗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四个游客一起徒步到山上游玩,走到一处山峰,看到一个人站在峰顶平坦处,如玉树临风,风吹仙袂飘飘举,长久伫立而不动。四个游客感到好奇,不知此人为何一直站在峰顶一动不动,于是上前询问。
一位性急的游客抢先问道:“你是站在这里看风景吗?”
此人摇头道:“不是。”
另一位游客接着问道:“那你一定是在等朋友吧?”
此人再次摇头:“也不是。”
第三位游客恍然大悟的说:“那你一定是在这里呼吸新鲜空气了?”
此人依然摇头:“不是啊。”
最后一位游客不解的问道:“那你到底站在这里干什么呢?”
此人目光凝视远方:“我……我只是站在这里。”
……
是的,我只是站在这里,和脚下的山峰,和头上的云天,和千古的静谧——没有任何目的,甚至,也没有我。
很多问题的本身原本就是答案,很多现象的发生也原本就是目的。没有因为所以,只是自然而然。风过了就是过了,雨晴了就是晴了,话说了也就说了,事做了也就做了,无须纠结在怀,徒乱情思。受过再大的委屈,也只是前尘如梦;成就多大的伟业,也只是过眼云烟;如山中花落花开,宠辱不惊;如天边云聚云散,去留无意。我心不动,岁月安然。
另有一个非常可爱的禅宗故事,有一位年纪很大的老和尚在烈日底下晒菜干,有位行脚僧人经过这里,看到老和尚虽满头大汗却又一刻不停的在劳作,感到心有不忍,于是上前问道:“老师父,请问您多大年龄了?”
老和尚并未停下手里的活计,只是随口应到:“我六十八岁了。”
行脚僧人看着老和尚被烈日晒黑的脸膛,十分关切的问道:“您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的在这里劳作呢?”
老和尚继续着手里的活计,随口答道:“因为我在这里啊!”
行脚僧人抬头看看炎炎的烈日,好心的提醒道:“那您也不必要在烈日底下劳作呀?”
老和尚看了行脚僧一眼,终于放下了手里的活计,他仰起脸来看着当空的烈日,满口清凉的说道:“因为太阳在那里。”
世界顿时清凉了。
太阳在那里,我在这里,不是偶然,而是本然。世间的一切都在和谐有序的运转着,日月盈仄,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各家念着各家的经,个人演着个人的戏,只是要清醒的知道,我不是戏里的角色,我就是我,安然,自在,无苦无累,无悲无喜。
有人把这样的我,称为无我。
无我,并不是说真的没有我,不是说我不存在了,更不是说我凭空消失了。无我指的是心中没有挂碍,没有喜忧参半或悲喜交加的情感,也没有自以为好或坏、对或错、美或丑、善或恶的认为;无我之人心合于道,看世间万物不再是以我的认为去看,而是以万物自身的存在看待世间存在的万物。因为没有我的认为,任何的存在就只是一种存在,任何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所谓的毁与誉,荣与辱,失败或成功,贫穷或富足。看一把刀只是一把刀,看一场火只是一场火,看一次海啸只是一次海啸,没有功与过,没有是与非。
如同悟道后的禅师,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看树还是树,看秋色还是秋色——因为,无我。
诗人王绩正是以一种无我的心境看着眼前的一切,或者说,诗人因为看到眼前的一切,而融入了无我之境。“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看树与秋色相融,看山与落晖为一,唯独,没有我。或者说,一切都与我无关,我只是看着,看着,牧童出来了。“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牧童赶着牛犊往家返,猎马驼着野禽归来,一切的发生都在自然的发生,一切的美好都在自然的美好,而一切的发生与美好都与诗人无关,因为,没有我。
因为没有我,世界就美好了;因为没有我,头脑就安静了;因为没有我,生活中一切的发生就自然、和谐了。
世间一切的美好,只是因为——无我。
只是,这种无我之境,有几人能得?有几人能懂呢?
图片
禅宗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四个游客一起徒步到山上游玩,走到一处山峰,看到一个人站在峰顶平坦处,如玉树临风,风吹仙袂飘飘举,长久伫立而不动。四个游客感到好奇,不知此人为何一直站在峰顶一动不动,于是上前询问。
一位性急的游客抢先问道:“你是站在这里看风景吗?”
此人摇头道:“不是。”
另一位游客接着问道:“那你一定是在等朋友吧?”
此人再次摇头:“也不是。”
第三位游客恍然大悟的说:“那你一定是在这里呼吸新鲜空气了?”
此人依然摇头:“不是啊。”
最后一位游客不解的问道:“那你到底站在这里干什么呢?”
此人目光凝视远方:“我……我只是站在这里。”
……
是的,我只是站在这里,和脚下的山峰,和头上的云天,和千古的静谧——没有任何目的,甚至,也没有我。
很多问题的本身原本就是答案,很多现象的发生也原本就是目的。没有因为所以,只是自然而然。风过了就是过了,雨晴了就是晴了,话说了也就说了,事做了也就做了,无须纠结在怀,徒乱情思。受过再大的委屈,也只是前尘如梦;成就多大的伟业,也只是过眼云烟;如山中花落花开,宠辱不惊;如天边云聚云散,去留无意。我心不动,岁月安然。
另有一个非常可爱的禅宗故事,有一位年纪很大的老和尚在烈日底下晒菜干,有位行脚僧人经过这里,看到老和尚虽满头大汗却又一刻不停的在劳作,感到心有不忍,于是上前问道:“老师父,请问您多大年龄了?”
老和尚并未停下手里的活计,只是随口应到:“我六十八岁了。”
行脚僧人看着老和尚被烈日晒黑的脸膛,十分关切的问道:“您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的在这里劳作呢?”
老和尚继续着手里的活计,随口答道:“因为我在这里啊!”
行脚僧人抬头看看炎炎的烈日,好心的提醒道:“那您也不必要在烈日底下劳作呀?”
老和尚看了行脚僧一眼,终于放下了手里的活计,他仰起脸来看着当空的烈日,满口清凉的说道:“因为太阳在那里。”
世界顿时清凉了。
太阳在那里,我在这里,不是偶然,而是本然。世间的一切都在和谐有序的运转着,日月盈仄,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各家念着各家的经,个人演着个人的戏,只是要清醒的知道,我不是戏里的角色,我就是我,安然,自在,无苦无累,无悲无喜。
有人把这样的我,称为无我。
无我,并不是说真的没有我,不是说我不存在了,更不是说我凭空消失了。无我指的是心中没有挂碍,没有喜忧参半或悲喜交加的情感,也没有自以为好或坏、对或错、美或丑、善或恶的认为;无我之人心合于道,看世间万物不再是以我的认为去看,而是以万物自身的存在看待世间存在的万物。因为没有我的认为,任何的存在就只是一种存在,任何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所谓的毁与誉,荣与辱,失败或成功,贫穷或富足。看一把刀只是一把刀,看一场火只是一场火,看一次海啸只是一次海啸,没有功与过,没有是与非。
如同悟道后的禅师,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看树还是树,看秋色还是秋色——因为,无我。
![]() |
诗人王绩正是以一种无我的心境看着眼前的一切,或者说,诗人因为看到眼前的一切,而融入了无我之境。“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看树与秋色相融,看山与落晖为一,唯独,没有我。或者说,一切都与我无关,我只是看着,看着,牧童出来了。“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牧童赶着牛犊往家返,猎马驼着野禽归来,一切的发生都在自然的发生,一切的美好都在自然的美好,而一切的发生与美好都与诗人无关,因为,没有我。
因为没有我,世界就美好了;因为没有我,头脑就安静了;因为没有我,生活中一切的发生就自然、和谐了。
世间一切的美好,只是因为——无我。
只是,这种无我之境,有几人能得?有几人能懂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