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王者归来,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
如今提到单色瓷
大部分人第一反应都是
千峰翠色的青瓷
和纯净如雪的白瓷
近年来,一种深沉含蓄的颜色
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
大有三分天下之意
▼
在青花瓷、青瓷、白瓷、彩瓷占据审美主流的今天,多少人能想象,宋朝时全民热捧黑色建盏的景况呢?产于宋代建州(建窑遗址位于如今的建阳水吉,属于古建州辖区)的建盏,是黑瓷代表、宋朝皇室御用茶具;传到东洋,成为日本贵族口中的「无上神品」,到了现代,也被日本奉为国宝,并频频出现在中外拍场,成交价不断攀升;藏于日本博物馆的曜变建盏展出时,保险金额更高达10亿美元,可见其地位。作为黑瓷,建盏为何能在青瓷、白瓷蓬勃发展的唐宋之交异军突起?三分天下是否言过其实?且看下文分解。
中国陶瓷器皿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讨论陶瓷文化,离不开背后的历史地理背景。
青瓷是瓷器之祖,始于商代,历史最为悠久,因其釉料简单易得,用草木灰就能烧出。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蓬勃发展,有「南青北白」的说法。到了宋朝,陶瓷工艺更上高峰,区区南北已不足以概括各窑口的盛况,取而代之的是「五大名窑」和「八大名窑」之说。
▲点击可查看大图
(官窑、哥窑具体窑址暂不可考)
▲诸窑口所产瓷器
▲ 宋建窑黑釉曜变斑茶盏
日本大阪藤田美术馆藏
等级:国宝
宋代著名窑口基本产单色釉,产品涵盖青瓷、白瓷、黑瓷。其中青瓷、白瓷都是基于隋唐五代的积累而进一步发展的,黑瓷则像一匹黑马,在宋代突然与青瓷、白瓷呈鼎立之势。在已发现的宋代窑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能见到黑瓷,黑釉盏的产量尤其大。而生产黑釉盏的窑口,又以建窑为尊。
斗茶引领黑釉盏时尚
我们知道,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青瓷与黑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釉中含铁量越高,烧出的釉色就越深。
由表可知,古人烧制白瓷时,需要将釉料的含铁量控制得很低,是有一定难度的,烧制黑瓷只需增加含铁量,相对更为容易。黑瓷的烧制从东汉开始,于唐朝时期就已不存在技术障碍。既然烧制不成问题,为何黑瓷在唐代没有和青瓷、白瓷一样受到追捧,直到宋代才盛行呢?
查阅宋朝的社会文化史会发现,转折的关键在于宋代斗茶文化的兴起。
中国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而不同朝代的饮茶风尚是不同的。唐朝以前,盛行煮茶法,即茶叶加水长时间熬煮后饮用,比较原始简单。
唐朝中后期,陆羽引领了煎茶法的潮流。当时茶客们对茶器的釉色已经颇为讲究。陆羽从茶碗与茶色的关系出发,解释了为何越窑青瓷茶具受到推崇。唐代煎茶法所出茶汤颜色偏黄,若用白瓷、黄瓷、褐色瓷器盛装,茶汤会呈现出红、紫、黑等不良视觉效果,而青瓷碗盛茶汤颜色发绿,更加有美感。所以煎茶法盛行的时代,青瓷茶具自然最受欢迎。
▲五代越窑秘色莲花碗
唐末至五代时期,点茶法代替煎茶法成为主流,到北宋达到巅峰,相应的斗茶法也开始盛行。
宋代斗茶一斗汤色,即汤色鲜白者为上;二斗水痕,即汤花咬盏时间长、水痕出现更晚者为上。这样的茶文化之下,再使用青瓷就不合时宜了,黑瓷更为合适。而黑瓷茶器中,建盏最受推崇,有很多证据证明这一点。
黑釉茶碗为何以建盏为首
有宋一朝,建窑由默默无闻的民窑转变为青史留名的重要窑口,皆因当时的茶风与审美,以及宋徽宗等贵族阶级的盛赞。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建窑生产的「供御」款、「進琖」款茶盏不断进贡至北宋首都开封,为皇室所珍爱,引起北方窑厂注意。
于是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等名窑与四川、山西等各地窑口均仿烧黑釉盏,福建省内的遇林亭窑(位于今武夷山市)、茶洋窑(位于今南平市延平区)等窑口也竞相仿制黑釉盏,被划为建窑系窑口。
▲福建省建窑系窑口分布图
(点击可查看大图)
既然全国黑瓷产地不止建窑一家,为何仍然是建盏最为著名?为何宋徽宗要舍近求远,不用开封附近的北方窑口所产黑釉盏,一定要从1200多公里开外的建窑运贡瓷到京城呢?因为一只好的斗茶用盏,须具备以下性能:
最符合以上要求的,就是建盏。
>>>>首先建盏釉色纯正,施釉较厚,且为结晶釉,釉色繁多,不失变化之美,摆脱了传统的单一黑色釉阶段。
>>>> 其次建盏胎体厚重,含铁量高(建盏采用水吉当地采集的坯土烧制,含铁量约为7%~10%,吉州窑产黑釉盏含铁量约2.7%),胎色呈灰黑色,被称为「铁胎」,保温性能非常好。
>>>> 另外,建窑盛产束口盏。束口盏盏底够深,且盏口下方有一圈注水线(束口凹槽),能有效防止茶汤在击拂时溢出,极适合斗茶。
由于建盏作为斗茶器具有诸多优势,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为建盏代言,“斗茶茶色白为贵”,“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蔡襄也在《茶录》中为建盏背书,“茶色白,宜黑盏,建安(建州古称)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胚微厚,熁(音xié,熏烤之意)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可见建盏的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都得到官方的认可,被称为「斗茶神器」乃实至名归,地位自然高于其他窑口的黑釉盏。宋人对建盏的尊崇亦影响到邻国日本。日本将建盏划为天目茶碗(日方对黑釉、褐釉瓷碗的统称)的最高等级,珍而重之保存几百年,并于上个世纪将数只建盏定为国宝。
「三分天下」之说是否科学?
从上文可以看出,建盏在宋代的地位可谓一时无两。回到开篇的疑问,是否能说,建盏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呢?此说法并非建盏君杜撰,乃是其他建盏爱好者为建盏鸣不平时所言。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不够准确。毕竟建盏是为茶而生的,用途就限制在「茶具」范围内了,而其他青瓷、白瓷窑口除了茶具之外,还生产「碟」、「瓶」、「枕」等各种类型的产品。以更小的集合与更大的集合相比,不太合适。
但若单论茶具,建盏在宋代的地位则远大于「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应该可以说是独领风骚。因为那时候几乎所有饮茶方家,从皇帝到士大夫,都推崇建盏;加上全国大小窑口的仿制记录众多,一度令建盏真实产地成谜,建盏之盛可见一斑。此外,于水吉建窑窑址发掘出的数十座龙窑(有数座长度超过百米,最长的一条长达135.6米,创下国内已知龙窑最长记录)也可以从侧面证明这一点,若非市场极好,怎么会有如此大规模的窑炉呢?
▲水吉大路后门龙窑遗址
综上所述,建盏应当是宋代茶具的魁首,就和越窑青瓷是唐代茶具之首一样。这个结论不在于抬高建盏,贬低青瓷、白瓷茶具,而是对宋朝饮茶风尚的一个客观描述。其实茶客对于茶具的审美,与茶文化密不可分,是随着饮茶习俗变化发展的,没有谁是永远的第一。唐朝越窑青瓷为尊,宋朝建盏为尊,到明朝开始,就是白瓷为尊了,因为明朝盛行泡茶法,白瓷能够显示出不同茶汤的颜色。
近年来,建盏在拍卖市场上势头愈发强劲,加上民间宋代斗茶法开始复兴,建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有再现宋代盛况的迹象。因此建盏君将「三分天下」的提法进行辨析,希望借此同盏友探讨建盏的历史地位,以古鉴今。
PS. 对于因历代不同饮茶法导致的茶汤色不同,以致选用的茶具不同这一现象,台湾古陶瓷研究家许武宾老师在《浅谈历代茶的汤色》一文中有详细论述,建盏君将于下期为大家分享,敬请期待。
-本文由建盏君独家编撰,转载需获得授权-
交流/转载请联系建盏君微信:18750993116
微信号:jianzhanwenhua
大部分人第一反应都是
千峰翠色的青瓷
和纯净如雪的白瓷
近年来,一种深沉含蓄的颜色
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
大有三分天下之意
▼
![]() |
在青花瓷、青瓷、白瓷、彩瓷占据审美主流的今天,多少人能想象,宋朝时全民热捧黑色建盏的景况呢?产于宋代建州(建窑遗址位于如今的建阳水吉,属于古建州辖区)的建盏,是黑瓷代表、宋朝皇室御用茶具;传到东洋,成为日本贵族口中的「无上神品」,到了现代,也被日本奉为国宝,并频频出现在中外拍场,成交价不断攀升;藏于日本博物馆的曜变建盏展出时,保险金额更高达10亿美元,可见其地位。作为黑瓷,建盏为何能在青瓷、白瓷蓬勃发展的唐宋之交异军突起?三分天下是否言过其实?且看下文分解。
中国陶瓷器皿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讨论陶瓷文化,离不开背后的历史地理背景。
青瓷是瓷器之祖,始于商代,历史最为悠久,因其釉料简单易得,用草木灰就能烧出。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蓬勃发展,有「南青北白」的说法。到了宋朝,陶瓷工艺更上高峰,区区南北已不足以概括各窑口的盛况,取而代之的是「五大名窑」和「八大名窑」之说。
![]() |
▲点击可查看大图
(官窑、哥窑具体窑址暂不可考)
![]() |
▲诸窑口所产瓷器
![]() |
▲ 宋建窑黑釉曜变斑茶盏
日本大阪藤田美术馆藏
等级:国宝
宋代著名窑口基本产单色釉,产品涵盖青瓷、白瓷、黑瓷。其中青瓷、白瓷都是基于隋唐五代的积累而进一步发展的,黑瓷则像一匹黑马,在宋代突然与青瓷、白瓷呈鼎立之势。在已发现的宋代窑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能见到黑瓷,黑釉盏的产量尤其大。而生产黑釉盏的窑口,又以建窑为尊。
斗茶引领黑釉盏时尚
我们知道,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青瓷与黑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釉中含铁量越高,烧出的釉色就越深。
![]() |
由表可知,古人烧制白瓷时,需要将釉料的含铁量控制得很低,是有一定难度的,烧制黑瓷只需增加含铁量,相对更为容易。黑瓷的烧制从东汉开始,于唐朝时期就已不存在技术障碍。既然烧制不成问题,为何黑瓷在唐代没有和青瓷、白瓷一样受到追捧,直到宋代才盛行呢?
查阅宋朝的社会文化史会发现,转折的关键在于宋代斗茶文化的兴起。
中国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而不同朝代的饮茶风尚是不同的。唐朝以前,盛行煮茶法,即茶叶加水长时间熬煮后饮用,比较原始简单。
唐朝中后期,陆羽引领了煎茶法的潮流。当时茶客们对茶器的釉色已经颇为讲究。陆羽从茶碗与茶色的关系出发,解释了为何越窑青瓷茶具受到推崇。唐代煎茶法所出茶汤颜色偏黄,若用白瓷、黄瓷、褐色瓷器盛装,茶汤会呈现出红、紫、黑等不良视觉效果,而青瓷碗盛茶汤颜色发绿,更加有美感。所以煎茶法盛行的时代,青瓷茶具自然最受欢迎。
![]() |
▲五代越窑秘色莲花碗
唐末至五代时期,点茶法代替煎茶法成为主流,到北宋达到巅峰,相应的斗茶法也开始盛行。
宋代斗茶一斗汤色,即汤色鲜白者为上;二斗水痕,即汤花咬盏时间长、水痕出现更晚者为上。这样的茶文化之下,再使用青瓷就不合时宜了,黑瓷更为合适。而黑瓷茶器中,建盏最受推崇,有很多证据证明这一点。
黑釉茶碗为何以建盏为首
有宋一朝,建窑由默默无闻的民窑转变为青史留名的重要窑口,皆因当时的茶风与审美,以及宋徽宗等贵族阶级的盛赞。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建窑生产的「供御」款、「進琖」款茶盏不断进贡至北宋首都开封,为皇室所珍爱,引起北方窑厂注意。
于是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等名窑与四川、山西等各地窑口均仿烧黑釉盏,福建省内的遇林亭窑(位于今武夷山市)、茶洋窑(位于今南平市延平区)等窑口也竞相仿制黑釉盏,被划为建窑系窑口。
![]() |
▲福建省建窑系窑口分布图
(点击可查看大图)
![]() |
既然全国黑瓷产地不止建窑一家,为何仍然是建盏最为著名?为何宋徽宗要舍近求远,不用开封附近的北方窑口所产黑釉盏,一定要从1200多公里开外的建窑运贡瓷到京城呢?因为一只好的斗茶用盏,须具备以下性能:
![]() |
最符合以上要求的,就是建盏。
>>>>首先建盏釉色纯正,施釉较厚,且为结晶釉,釉色繁多,不失变化之美,摆脱了传统的单一黑色釉阶段。
![]() |
>>>> 其次建盏胎体厚重,含铁量高(建盏采用水吉当地采集的坯土烧制,含铁量约为7%~10%,吉州窑产黑釉盏含铁量约2.7%),胎色呈灰黑色,被称为「铁胎」,保温性能非常好。
![]() |
>>>> 另外,建窑盛产束口盏。束口盏盏底够深,且盏口下方有一圈注水线(束口凹槽),能有效防止茶汤在击拂时溢出,极适合斗茶。
![]() |
由于建盏作为斗茶器具有诸多优势,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为建盏代言,“斗茶茶色白为贵”,“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蔡襄也在《茶录》中为建盏背书,“茶色白,宜黑盏,建安(建州古称)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胚微厚,熁(音xié,熏烤之意)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可见建盏的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都得到官方的认可,被称为「斗茶神器」乃实至名归,地位自然高于其他窑口的黑釉盏。宋人对建盏的尊崇亦影响到邻国日本。日本将建盏划为天目茶碗(日方对黑釉、褐釉瓷碗的统称)的最高等级,珍而重之保存几百年,并于上个世纪将数只建盏定为国宝。
「三分天下」之说是否科学?
从上文可以看出,建盏在宋代的地位可谓一时无两。回到开篇的疑问,是否能说,建盏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呢?此说法并非建盏君杜撰,乃是其他建盏爱好者为建盏鸣不平时所言。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不够准确。毕竟建盏是为茶而生的,用途就限制在「茶具」范围内了,而其他青瓷、白瓷窑口除了茶具之外,还生产「碟」、「瓶」、「枕」等各种类型的产品。以更小的集合与更大的集合相比,不太合适。
但若单论茶具,建盏在宋代的地位则远大于「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应该可以说是独领风骚。因为那时候几乎所有饮茶方家,从皇帝到士大夫,都推崇建盏;加上全国大小窑口的仿制记录众多,一度令建盏真实产地成谜,建盏之盛可见一斑。此外,于水吉建窑窑址发掘出的数十座龙窑(有数座长度超过百米,最长的一条长达135.6米,创下国内已知龙窑最长记录)也可以从侧面证明这一点,若非市场极好,怎么会有如此大规模的窑炉呢?
![]() |
▲水吉大路后门龙窑遗址
综上所述,建盏应当是宋代茶具的魁首,就和越窑青瓷是唐代茶具之首一样。这个结论不在于抬高建盏,贬低青瓷、白瓷茶具,而是对宋朝饮茶风尚的一个客观描述。其实茶客对于茶具的审美,与茶文化密不可分,是随着饮茶习俗变化发展的,没有谁是永远的第一。唐朝越窑青瓷为尊,宋朝建盏为尊,到明朝开始,就是白瓷为尊了,因为明朝盛行泡茶法,白瓷能够显示出不同茶汤的颜色。
近年来,建盏在拍卖市场上势头愈发强劲,加上民间宋代斗茶法开始复兴,建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有再现宋代盛况的迹象。因此建盏君将「三分天下」的提法进行辨析,希望借此同盏友探讨建盏的历史地位,以古鉴今。
PS. 对于因历代不同饮茶法导致的茶汤色不同,以致选用的茶具不同这一现象,台湾古陶瓷研究家许武宾老师在《浅谈历代茶的汤色》一文中有详细论述,建盏君将于下期为大家分享,敬请期待。
-本文由建盏君独家编撰,转载需获得授权-
交流/转载请联系建盏君微信:18750993116
微信号:jianzhanwenhu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