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 弯 吧
拐 弯 吧
文/马云龙
大一那年《闪电侠》第一季开播,我和另外两位室友都爱看,然后我们会时不时的跟着电视剧里Barry的发音爽爽的叫上一句“The Flash~~~”。一开始,这剧只有一个室友看,是他先学着叫的,我觉得他有点神经。后来我也迷上了,也跟着他一起神经,再后来另一位室友也被带上道。
今年国庆节,《闪电侠》第三季开播。看完最新集,我习惯性的转向四周叫了一句“The Flash~”。
周围空荡荡的。
当然了,我们都已经毕业了。
要跨过多少桥,才算走了很长的路?要吃过多少盐,才算经历了风浪?在入土前,没有人会告诉我们这一生到底要跨多少桥,吃多少盐,才算是长大。桥会塌,盐会潮,该跨就跨,该吃就吃,这就是人生最本质的模样。
五年前在学校吃完朋友送的十八岁生日蛋糕后,我就告诉自己以后不过生日了,那样就可以永远十八岁。不过没过多久,我就知道我敌不过岁月。2013年的高考,23岁这一年的最后一次校园毕业,它们都在告诉我,从过了十八岁的那一刻之后,我就永远都不可能再做十八岁在做的事,不能只做十八岁才可以做的事。那么即便十八岁成了永恒,也没有了意义。
路一直有,我也一直在走,但它不可能一直是直的。有多少个转折点,就有多少个弯道。该加速就加速,该慢行就慢行,该拐弯就得拐弯。
在学校的时候,不知道听过多少次老师说过类似这是你们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啊这样的话。所以那时候,我觉得人生就是一个转折点连接着另一个转折点,从这场升学考的考场赶往下一场升学考的过程,后一个转折点总比前一个要重要,后一场考试也总比前一场难。不过也是那时候,活得最明白,活得最简单,一次升学考试就可以是一个新旧生活的分界线。而且我可以提前知道这个分界线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可以知道我该怎么去做,不管多么困难,我都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
高考前,我害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一场厮杀让我至今都心有余悸。高考后,我明白了,这不过是命运的一个玩笑罢了,只是爱当真的人太多。
三年前我正式学会买醉,第一次把自己灌醉那晚一个人疯疯癫癫的从6楼宿舍绕到食堂。坐在食堂说了很多胡话,晕乎乎的上了头早已不能自已,是睡我上铺的兄弟把我给安全拉回到宿舍的。后来几次去ktv我都能成功把自己灌醉,然后放肆的发泄情绪,像极了小时候住我家附近的那个酒鬼神经病,同学们也因此都在私底下说我酒品很差。后来我听到有人说,酒品差的人,人品更差。以至于我默默的尴尬了一阵子,我居然在神智不清的时候光明正大的告诉大家我是一个人品很差的人。
前几天308宿舍相聚ktv,我又灌醉了自己,但醉后我几乎一句话都没有说,没有任何情绪。或者说有太多情绪,但我没有通过喝醉后来发泄。其实喝醉后爱说话的这个毛病我早就已经改了,你愿意聊,我可以多说几句,你不想听,我也可以闷着。原来想让人品变好也可以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
在故乡上小学的时候,只要班里一来插班生,我就会替他们捏把汗,也很佩服他们。因为一个人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那么多陌生的面孔做自我介绍,一定会非常紧张和尴尬,也一定需要鼓足很大的勇气。后来搬离故乡,我也做了一次插班生,体验了一次该有的紧张尴尬和果敢,才理解了语文课文里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去银行的那位小孩子说的“硬着头皮”是什么意思。才明白过来,曾经的那些插班生也和那时候的我一样,小小的身躯里,早就已经挤满了不得不成长的灵魂。
班里会有插班生进来,就会有转校生出去,一般情况都是因为搬家的结果。我印象中就有一位从四川来的插班生,大概就是因为他的家搬了过来的缘故而不得不转校。之前还是之后有一位同学也是因为搬家的原因而不得不转校,只不过他是从我们这里转出去,记忆中他是搬去了一座离故乡很远的城市。
除了插班生,我偶尔也会听到一些同学搬新家的消息。那时候我就觉得搬家和当插班生这种事,永远都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也不想去经历。我从小就生在这,长在这,我习惯了自己的家,习惯了曾经的老师和同学,我就没想过会有改变,也没有原因和理由去改变。我还曾觉得不管是搬家还是当插班生的他们,都很特殊,也莫名觉得他们有点点可怜。
结果在我还没经历第一次升学考试之前,从故乡到家乡,从家乡的这一头到家乡的另一头,我总共经历了四次搬家,住过五个不同的地方。也顺利的当了一次插班生,我的人生完美了。
来到上海念书,大学三年搬了两次宿舍,住过三幢不同的宿舍楼,看过不同的窗外景。这三年呐,磕磕碰碰喜忧掺半的,就像搬宿舍和搬家一样,从之前的不想搬,到不得不搬,再到后来已学会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一样,就这么按部就班的过去了。该经历的不该有的也都已经拐过去了,没有什么大风大浪,却也不是那么的顺风顺水。
最近看到有很多在念大四的朋友发有关在大学最后一节课的朋友圈,不经感叹我离那最后一节课已经过去有一年多了。
一次次的新生入学仪式,到一张张不同校服和脸庞的毕业照,都是青春刻画给我们最值得纪念和珍惜的里程碑。那些模样,那些记忆,黯淡过,也绚丽过。
来到学校,我们必须得认识,这是缘分。离开学校,我们必须得道别,这是人生。
别了吧,曾经的那些老同学。我们都一样,要和彼此说珍重,要告别以前之乎者也的校园生活。我们都不一样,会跨入不同的圈子,为以后过上不一样的生活而忙碌。我们都是时候,该赶场赴新约了。
其实我们的生活,从踏出象牙塔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彻底的重新洗牌了。
2016年12月20日
上 海
文/马云龙
大一那年《闪电侠》第一季开播,我和另外两位室友都爱看,然后我们会时不时的跟着电视剧里Barry的发音爽爽的叫上一句“The Flash~~~”。一开始,这剧只有一个室友看,是他先学着叫的,我觉得他有点神经。后来我也迷上了,也跟着他一起神经,再后来另一位室友也被带上道。
今年国庆节,《闪电侠》第三季开播。看完最新集,我习惯性的转向四周叫了一句“The Flash~”。
周围空荡荡的。
当然了,我们都已经毕业了。
要跨过多少桥,才算走了很长的路?要吃过多少盐,才算经历了风浪?在入土前,没有人会告诉我们这一生到底要跨多少桥,吃多少盐,才算是长大。桥会塌,盐会潮,该跨就跨,该吃就吃,这就是人生最本质的模样。
五年前在学校吃完朋友送的十八岁生日蛋糕后,我就告诉自己以后不过生日了,那样就可以永远十八岁。不过没过多久,我就知道我敌不过岁月。2013年的高考,23岁这一年的最后一次校园毕业,它们都在告诉我,从过了十八岁的那一刻之后,我就永远都不可能再做十八岁在做的事,不能只做十八岁才可以做的事。那么即便十八岁成了永恒,也没有了意义。
路一直有,我也一直在走,但它不可能一直是直的。有多少个转折点,就有多少个弯道。该加速就加速,该慢行就慢行,该拐弯就得拐弯。
在学校的时候,不知道听过多少次老师说过类似这是你们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啊这样的话。所以那时候,我觉得人生就是一个转折点连接着另一个转折点,从这场升学考的考场赶往下一场升学考的过程,后一个转折点总比前一个要重要,后一场考试也总比前一场难。不过也是那时候,活得最明白,活得最简单,一次升学考试就可以是一个新旧生活的分界线。而且我可以提前知道这个分界线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可以知道我该怎么去做,不管多么困难,我都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
高考前,我害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一场厮杀让我至今都心有余悸。高考后,我明白了,这不过是命运的一个玩笑罢了,只是爱当真的人太多。
三年前我正式学会买醉,第一次把自己灌醉那晚一个人疯疯癫癫的从6楼宿舍绕到食堂。坐在食堂说了很多胡话,晕乎乎的上了头早已不能自已,是睡我上铺的兄弟把我给安全拉回到宿舍的。后来几次去ktv我都能成功把自己灌醉,然后放肆的发泄情绪,像极了小时候住我家附近的那个酒鬼神经病,同学们也因此都在私底下说我酒品很差。后来我听到有人说,酒品差的人,人品更差。以至于我默默的尴尬了一阵子,我居然在神智不清的时候光明正大的告诉大家我是一个人品很差的人。
前几天308宿舍相聚ktv,我又灌醉了自己,但醉后我几乎一句话都没有说,没有任何情绪。或者说有太多情绪,但我没有通过喝醉后来发泄。其实喝醉后爱说话的这个毛病我早就已经改了,你愿意聊,我可以多说几句,你不想听,我也可以闷着。原来想让人品变好也可以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
在故乡上小学的时候,只要班里一来插班生,我就会替他们捏把汗,也很佩服他们。因为一个人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那么多陌生的面孔做自我介绍,一定会非常紧张和尴尬,也一定需要鼓足很大的勇气。后来搬离故乡,我也做了一次插班生,体验了一次该有的紧张尴尬和果敢,才理解了语文课文里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去银行的那位小孩子说的“硬着头皮”是什么意思。才明白过来,曾经的那些插班生也和那时候的我一样,小小的身躯里,早就已经挤满了不得不成长的灵魂。
班里会有插班生进来,就会有转校生出去,一般情况都是因为搬家的结果。我印象中就有一位从四川来的插班生,大概就是因为他的家搬了过来的缘故而不得不转校。之前还是之后有一位同学也是因为搬家的原因而不得不转校,只不过他是从我们这里转出去,记忆中他是搬去了一座离故乡很远的城市。
除了插班生,我偶尔也会听到一些同学搬新家的消息。那时候我就觉得搬家和当插班生这种事,永远都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也不想去经历。我从小就生在这,长在这,我习惯了自己的家,习惯了曾经的老师和同学,我就没想过会有改变,也没有原因和理由去改变。我还曾觉得不管是搬家还是当插班生的他们,都很特殊,也莫名觉得他们有点点可怜。
结果在我还没经历第一次升学考试之前,从故乡到家乡,从家乡的这一头到家乡的另一头,我总共经历了四次搬家,住过五个不同的地方。也顺利的当了一次插班生,我的人生完美了。
来到上海念书,大学三年搬了两次宿舍,住过三幢不同的宿舍楼,看过不同的窗外景。这三年呐,磕磕碰碰喜忧掺半的,就像搬宿舍和搬家一样,从之前的不想搬,到不得不搬,再到后来已学会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一样,就这么按部就班的过去了。该经历的不该有的也都已经拐过去了,没有什么大风大浪,却也不是那么的顺风顺水。
最近看到有很多在念大四的朋友发有关在大学最后一节课的朋友圈,不经感叹我离那最后一节课已经过去有一年多了。
一次次的新生入学仪式,到一张张不同校服和脸庞的毕业照,都是青春刻画给我们最值得纪念和珍惜的里程碑。那些模样,那些记忆,黯淡过,也绚丽过。
来到学校,我们必须得认识,这是缘分。离开学校,我们必须得道别,这是人生。
别了吧,曾经的那些老同学。我们都一样,要和彼此说珍重,要告别以前之乎者也的校园生活。我们都不一样,会跨入不同的圈子,为以后过上不一样的生活而忙碌。我们都是时候,该赶场赴新约了。
其实我们的生活,从踏出象牙塔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彻底的重新洗牌了。
2016年12月20日
上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