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Mary & Max…
自从正式学习英文专业以来就再也没有用中文写过文章,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写中文的感觉很好,即使是打字,永远不用担心因为词汇不够而有东西却写不出来。任何东西都不如最熟悉的好,就像人们以写信的方式保持联络和交流感情。直到今天,虽然互联网覆盖全球,发一封E-mail只是几分钟的事,但我们仍然保留着这种最朴实最亲切的方式---信,很难想象在收到一封还散发着纸墨原始气息的跨越遥远距离的信件时还能保持冷静。就像这部片子里的马克思,在收到瑪丽的第一封信时足足把信看了四遍,还站在马桶上做深呼吸,很久不能平静。
回想自己,我很少给人写信,所以也很少收到别人寄的信。我唯一一次和一个人长期通信是七年之前的事了。她比我大一岁,是在旅游途中认识的。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感觉就是“相见恨晚”。虽然我们住在同一个城市,但是相距甚远。因此我们互留了地址,并约定一定要经常联络。回家后,我很快把这件事忘了。她也没有来信。直到一天放学回家,我竟然发现门上插着一个粉红色的信封。只是我收到的第一封信。我已不太记得当时的情形,应该是相当激动的。此后,我们就一直保持着联络。每次写信前,我总是精心挑选漂亮的信纸和信封,小心翼翼地写字,写错一点就要懊悔半天。写完后还要怀着虔诚的心情把它投进邮筒。但是那时候,我妈妈并不支持这种联络友谊的方式,她认为这纯属浪费时间,我当时正上小学且成绩一般。在我寄出第三封信之后。就再也没有收到过回信。就像玛丽在焦急地等待马克思的回信时一样,每天上学离开家时,心中祈祷今天信就会来,当回家时看到门上插着知识,一阵欣喜,但发现只是一张广告单时,又免不了一阵失落。在几个月之后阳光明媚的一天下午,我一个人在家,偶然在我妈妈的抽屉里发现几封开封了的信件,我终于知道失约的人其实是我。但我并不想瑪丽那么幸运,也不想她那么执著。我没有在回信,当然,她也没有。我就这样失去了到目前为止,也许是我这一生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笔友。这段短暂经历的记忆很快被日常琐事和学业压力所淡化,直到看了这部电影,这段往事才重现眼前。我不禁惊奇地发现,很多细节竟惊人的一致。比如玛丽的母亲也无意中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差点扼杀一段美好的忘年交。但是无论如何,生命是注定的,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为什么玛丽会在那个特定的时间突发奇想要写信给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呢?为什么于千万人之中她又正好选中了马克思,一个住在乱糟糟的纽约的肥胖的患有亚斯伯格症(自闭症的一种)的44岁犹太人呢?
很喜欢这部片子,不仅是因为亲身经历的契合,更是因为它独特的叙事方式、拍摄手法和精彩的台词对白。特别是玛丽在信中对马克思问道,如果出租车司机到着开车,他是不是要倒找钱给乘客呢?真的很有意思。至于美国人是不是从可乐罐里生出来的等等,更不用说。
这部片子能在3D横行的今天有如此好的口碑和成绩,真的很难得。虽然《飞屋环游记》以及同一类走温情路线的3D影片也不错,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灰黑色调的动画,有一种怀旧的感觉。据说这部片子是“由132480张独立画片制作而成”,“用了6台佳能数码相机拍摄静止的画面”,“一共用了1026张不同的嘴,每一张嘴都是一张由橡皮泥包裹着钢丝的模型。那台老式打字机,工作人员花了9周时间设计和制作”……所以在看到一个个用粘土手工的布景,上到沙发、桌椅和房屋,下到花叶、猫狗甚至一只嗡嗡叫的苍蝇都做得那么精致,真的让人不禁赞叹这些高科技不能媲美的细节魅力。
影片另一个动人之处就是它内涵丰富,随时随地向观众传达着人生的信条。在DVD封面上看到一句这样的话:Sometimes complete strangers make the best friends.因为素不相识,所以才能毫无顾忌地袒露真心;因为同样的孤独和抑郁,所以能推心置腹地交流。当玛丽遇到了喜欢的男孩却因为自卑不敢开口而求助马克思,他告诉她,要想得到别人的爱,先要爱自己。在电影后半部分,马克思和玛丽的友谊出现危机,马克思在长期不能释怀之后终于想通,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并且这些缺点会伴随一生,但正因为如此,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才会鲜活生动。他们完完全全改变了彼此的生活,玛丽和马克思,到底谁在影响谁呢?也许他们都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电影有一个饱满深刻的结尾,当玛丽最终带着孩子来到纽约看望早应该见面的马克思时,却发现他静静地躺在沙发上,永远地睡着了。他的胸前还挂着那本用来辨别表情的小册子,他想学着微笑来迎接玛丽。当看到玛丽写给他的信都被平平整整地熨好贴在墙上时,我终于忍不住哭了。他们的友谊通过这一封封信件跨越两个大洲,持续了20年。他们的友谊不会因此而终结,玛丽会用一生去记住他,我想,我也是。
回想自己,我很少给人写信,所以也很少收到别人寄的信。我唯一一次和一个人长期通信是七年之前的事了。她比我大一岁,是在旅游途中认识的。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感觉就是“相见恨晚”。虽然我们住在同一个城市,但是相距甚远。因此我们互留了地址,并约定一定要经常联络。回家后,我很快把这件事忘了。她也没有来信。直到一天放学回家,我竟然发现门上插着一个粉红色的信封。只是我收到的第一封信。我已不太记得当时的情形,应该是相当激动的。此后,我们就一直保持着联络。每次写信前,我总是精心挑选漂亮的信纸和信封,小心翼翼地写字,写错一点就要懊悔半天。写完后还要怀着虔诚的心情把它投进邮筒。但是那时候,我妈妈并不支持这种联络友谊的方式,她认为这纯属浪费时间,我当时正上小学且成绩一般。在我寄出第三封信之后。就再也没有收到过回信。就像玛丽在焦急地等待马克思的回信时一样,每天上学离开家时,心中祈祷今天信就会来,当回家时看到门上插着知识,一阵欣喜,但发现只是一张广告单时,又免不了一阵失落。在几个月之后阳光明媚的一天下午,我一个人在家,偶然在我妈妈的抽屉里发现几封开封了的信件,我终于知道失约的人其实是我。但我并不想瑪丽那么幸运,也不想她那么执著。我没有在回信,当然,她也没有。我就这样失去了到目前为止,也许是我这一生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笔友。这段短暂经历的记忆很快被日常琐事和学业压力所淡化,直到看了这部电影,这段往事才重现眼前。我不禁惊奇地发现,很多细节竟惊人的一致。比如玛丽的母亲也无意中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差点扼杀一段美好的忘年交。但是无论如何,生命是注定的,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为什么玛丽会在那个特定的时间突发奇想要写信给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呢?为什么于千万人之中她又正好选中了马克思,一个住在乱糟糟的纽约的肥胖的患有亚斯伯格症(自闭症的一种)的44岁犹太人呢?
很喜欢这部片子,不仅是因为亲身经历的契合,更是因为它独特的叙事方式、拍摄手法和精彩的台词对白。特别是玛丽在信中对马克思问道,如果出租车司机到着开车,他是不是要倒找钱给乘客呢?真的很有意思。至于美国人是不是从可乐罐里生出来的等等,更不用说。
这部片子能在3D横行的今天有如此好的口碑和成绩,真的很难得。虽然《飞屋环游记》以及同一类走温情路线的3D影片也不错,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灰黑色调的动画,有一种怀旧的感觉。据说这部片子是“由132480张独立画片制作而成”,“用了6台佳能数码相机拍摄静止的画面”,“一共用了1026张不同的嘴,每一张嘴都是一张由橡皮泥包裹着钢丝的模型。那台老式打字机,工作人员花了9周时间设计和制作”……所以在看到一个个用粘土手工的布景,上到沙发、桌椅和房屋,下到花叶、猫狗甚至一只嗡嗡叫的苍蝇都做得那么精致,真的让人不禁赞叹这些高科技不能媲美的细节魅力。
影片另一个动人之处就是它内涵丰富,随时随地向观众传达着人生的信条。在DVD封面上看到一句这样的话:Sometimes complete strangers make the best friends.因为素不相识,所以才能毫无顾忌地袒露真心;因为同样的孤独和抑郁,所以能推心置腹地交流。当玛丽遇到了喜欢的男孩却因为自卑不敢开口而求助马克思,他告诉她,要想得到别人的爱,先要爱自己。在电影后半部分,马克思和玛丽的友谊出现危机,马克思在长期不能释怀之后终于想通,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并且这些缺点会伴随一生,但正因为如此,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才会鲜活生动。他们完完全全改变了彼此的生活,玛丽和马克思,到底谁在影响谁呢?也许他们都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电影有一个饱满深刻的结尾,当玛丽最终带着孩子来到纽约看望早应该见面的马克思时,却发现他静静地躺在沙发上,永远地睡着了。他的胸前还挂着那本用来辨别表情的小册子,他想学着微笑来迎接玛丽。当看到玛丽写给他的信都被平平整整地熨好贴在墙上时,我终于忍不住哭了。他们的友谊通过这一封封信件跨越两个大洲,持续了20年。他们的友谊不会因此而终结,玛丽会用一生去记住他,我想,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