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為學》有感
《為學》是徐老師乙未年文課十九,他的全名叫做《為學一首示子姪》,收錄於《白鶴堂文集》,是清代彭端淑的作品,作與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當時作者同族子姪很多,僅祖父直系就達69人之眾,但是連一個文舉人都沒有,作者於是十分憂心,作下此文引以為訓。
文章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天下事有難易乎?當然有啦,只要肯做,再難的事也容易啦;要是不做,再容易的事也會很難。做學問也如此,學之,則難者易,不學,則易者難。我天資愚笨,才能平庸,根本比不上別人,可是靠著持之以恆的學習,等到學有所成了,誰知道我是愚笨又平庸的呢。可若覺得自己天資聰穎,能力超群,就因此怠慢,不去努力,總有江郎才盡的那天,那時就和普通人無異了。所以孔子的學問終究是不怎麼聰明的曾參(shēn)傳播的。
我覺得他這個道理說的特別的好,當然也是明明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就很難實行,這是肯定的,因為孔子剛剛好達到這個境地,可卻只是真志聖賢中level3的聖人,弟子是72賢人,所以我們不要太過沮喪,這是可以一輩子努力的事。
對於這一點,我特別喜歡牟(mu)宗三先生寫的一篇文章,寫的鐵別好,我真是忍不住好想說一下叫做《為人不易,為學實難》。一看題目就特別好對吧,他不是跟其他那些唆泡的學者一樣說我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高尚的努力的人,或者要一輩子保持學習的動力,而是說做人已經很難了,為學也是十分困難的事,二者都不易,我們要明白做不好是正常的,但不要氣餒(nei),放棄,要慢慢來。文章中是這麼說的,他說孔子自己說自己這個人沒什麼了不起,既不是聖人,也不是仁者,只是一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牟先生說,別小看這個“不厭”,“不倦”,如果能達到,就已經算是聖人了,他說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泄氣的時代,各方面都不鼓勵人,到處令人泄氣,使人厭倦,所以那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也就沒有了。這同徐老師說到的聖人境界呼應了,就是我們做不到提挈(qie)天地的真人,他們與天地同步,和諧共振,順應天地的變化,那就降兩個檔次,聖人是什麼樣的呢,孔子說學而不厭,子貢說這就是智了,孔子說的誨人不倦,子貢說這就是仁了,聖人就是仁且智,聽上去很厲害的樣子,其實就是永遠不言不倦的狀態。
牟老師文章中有個很有意思的例子,說道《桃花扇》這個歷史劇,然後他第一句就說大家都看過《桃花扇》,其實很不好意思,我都沒有聽過啊,所以先反省一下自己,每天看的都是偶像劇而已。他說到《桃花扇》裡有一幕是演柳敬亭說書,說《論語》,當時秀才就問:《論語》如何可拿來說書?劉敬亭便說:偏你們秀才說得,我柳麻子就說不得!其實柳敬亭在說孔子的時候,就說得特別好,比那些秀才更有精妙之處。其中有兩句話就是“不管世界上怎樣,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俺那老夫子只管朦朧兩眼訂六經”,“朦朧兩眼訂六經”並不是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不關心,而是說對社會上那些困苦不放在心上,就是把自己的本心收回來,而不是讓它在外面,收回到自己的本位上來,反而就能在這個不厭不倦的過程裡觀察到社會上的一切現象。
然後文章下面那一段就很有意思了,我們就直接來讀一讀:一个人一生没有好多学问,就是说一个人依着他的生命的本质只有一点,并没有很多的方向。可是一个人常常不容易发现这个生命的核心,那个本质的方向,究竟在甚么地方。我希望各位同学在这个地方自己常常反省、检点一下。你在大学的阶段选定了这门学问作你研究的对象,这一门学问究竟能不能够进到你的生命核心里面去,究竟能不能够将来从这个生命的核心里发出一种力量来吸收到这个东西,我想很困难,不一定能担保的。这就表示说我们一生常常是在这里东摸西摸,常常摸不着边际的瞎碰,常常碰了一辈子,找不到一个核心的,就是我自己生命的核心常常没有地方可以表现,没有表现出来,没有发现到我的真性情究竟在哪里。有时候也可以这样想,就是一般人也许没有这个生命的核心。但是我不这样轻视天下人,我们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他这个生命最内部的地方,问题就是这个最内部的地方不容易表现出来,也不容易发现出来。
所谓认同这个问题,就照我个人讲,我从二十几岁稍微有一点知识,想追求这一个,追求那一个,循着我那个原始的生命四面八方去追逐,我也涉猎了很多。当年我对经济学也有兴趣,所以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书,至少理论经济方面我也知道一点,所以有好多念经济学的人也说我:你这个人对经济学也不外行呀!其实究竟是大外行,经济学究竟没有进到我的生命来,我也没有吸收进来,那就是说我这个生命的核心不能够在这个地方发现,所以我不能成为一个经济学研究者。当年我也对文学发生兴趣,诗词虽然不能够作,但是我也想读一读,作个文学批评也可以了,鉴赏总是可以的。但是我究竟也不是一个文学的灵魂,我这个心灵的形态也不能够走上文学这条路,所以到现在在这一方面,完全从我的生命里面撤退了,所以闭口不谈,绝不敢赞一辞。譬如说作诗吧,我连平仄都闹不清楚,我也无兴趣去查诗韵。有时有一个灵感来了,只有一句,下一句便没有了,永远没有了。这就表示我不是一个文学家的灵魂、诗人的灵魂。当年我也想做一个逻辑学家,但是这一门学问也不能够使得我把全副的生命都放在这个地方,停留在这个地方,那么你不能这样,也表示说你生命的最核心的地方究竟不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学问也不能够在你的一生中全占满了你的生命,你也终于不能成为一个逻辑学家。所以我们这个生命常常这里跑一下子,那里跑一下子,跑了很多,不一定是你真正的学问的所在,不一定是你真正生命的所在。这个地方大家要常常认识自己,不是自己生命所在的地方,就没有真学问出现。当年我也喜欢念数学,有一次我作了一篇论文,写了好多关于涨量(tensor)的式子,把我们的老师唬住了。我们的老师说:你讲了一大堆「涨量」,你懂得吗?我心里不服,心想:你怎么说我不懂,我当然懂啦,我就是今天不懂,我明天也可以懂。青年时代是有这个英雄气,我今天不懂,我明天可以懂。这个虽然是一个未来的可能,我可以把它当成是一个现在。但是现在我没有这个本事,我没有这个英雄气了。所以经过这几十年来的艰苦的磨炼,我觉得一个人诚心从自己的生命核心这个地方做学问吸收学问很不容易,而且发现这个核心很困难。假定不发现这个核心,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在学问方面不是一个真人;假定你这个学问不落在你这个核心的地方,我们也可以说你这个人没有真学问。
所以說到最後,一切又回到了原點,都是我們之前說過的那些問題,我們不斷在追尋不斷再求索,可是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的本心呢?如果能找到自己的本心,再開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到多老都不會太遲。
文章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天下事有難易乎?當然有啦,只要肯做,再難的事也容易啦;要是不做,再容易的事也會很難。做學問也如此,學之,則難者易,不學,則易者難。我天資愚笨,才能平庸,根本比不上別人,可是靠著持之以恆的學習,等到學有所成了,誰知道我是愚笨又平庸的呢。可若覺得自己天資聰穎,能力超群,就因此怠慢,不去努力,總有江郎才盡的那天,那時就和普通人無異了。所以孔子的學問終究是不怎麼聰明的曾參(shēn)傳播的。
我覺得他這個道理說的特別的好,當然也是明明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就很難實行,這是肯定的,因為孔子剛剛好達到這個境地,可卻只是真志聖賢中level3的聖人,弟子是72賢人,所以我們不要太過沮喪,這是可以一輩子努力的事。
對於這一點,我特別喜歡牟(mu)宗三先生寫的一篇文章,寫的鐵別好,我真是忍不住好想說一下叫做《為人不易,為學實難》。一看題目就特別好對吧,他不是跟其他那些唆泡的學者一樣說我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高尚的努力的人,或者要一輩子保持學習的動力,而是說做人已經很難了,為學也是十分困難的事,二者都不易,我們要明白做不好是正常的,但不要氣餒(nei),放棄,要慢慢來。文章中是這麼說的,他說孔子自己說自己這個人沒什麼了不起,既不是聖人,也不是仁者,只是一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牟先生說,別小看這個“不厭”,“不倦”,如果能達到,就已經算是聖人了,他說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泄氣的時代,各方面都不鼓勵人,到處令人泄氣,使人厭倦,所以那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也就沒有了。這同徐老師說到的聖人境界呼應了,就是我們做不到提挈(qie)天地的真人,他們與天地同步,和諧共振,順應天地的變化,那就降兩個檔次,聖人是什麼樣的呢,孔子說學而不厭,子貢說這就是智了,孔子說的誨人不倦,子貢說這就是仁了,聖人就是仁且智,聽上去很厲害的樣子,其實就是永遠不言不倦的狀態。
牟老師文章中有個很有意思的例子,說道《桃花扇》這個歷史劇,然後他第一句就說大家都看過《桃花扇》,其實很不好意思,我都沒有聽過啊,所以先反省一下自己,每天看的都是偶像劇而已。他說到《桃花扇》裡有一幕是演柳敬亭說書,說《論語》,當時秀才就問:《論語》如何可拿來說書?劉敬亭便說:偏你們秀才說得,我柳麻子就說不得!其實柳敬亭在說孔子的時候,就說得特別好,比那些秀才更有精妙之處。其中有兩句話就是“不管世界上怎樣,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俺那老夫子只管朦朧兩眼訂六經”,“朦朧兩眼訂六經”並不是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不關心,而是說對社會上那些困苦不放在心上,就是把自己的本心收回來,而不是讓它在外面,收回到自己的本位上來,反而就能在這個不厭不倦的過程裡觀察到社會上的一切現象。
然後文章下面那一段就很有意思了,我們就直接來讀一讀:一个人一生没有好多学问,就是说一个人依着他的生命的本质只有一点,并没有很多的方向。可是一个人常常不容易发现这个生命的核心,那个本质的方向,究竟在甚么地方。我希望各位同学在这个地方自己常常反省、检点一下。你在大学的阶段选定了这门学问作你研究的对象,这一门学问究竟能不能够进到你的生命核心里面去,究竟能不能够将来从这个生命的核心里发出一种力量来吸收到这个东西,我想很困难,不一定能担保的。这就表示说我们一生常常是在这里东摸西摸,常常摸不着边际的瞎碰,常常碰了一辈子,找不到一个核心的,就是我自己生命的核心常常没有地方可以表现,没有表现出来,没有发现到我的真性情究竟在哪里。有时候也可以这样想,就是一般人也许没有这个生命的核心。但是我不这样轻视天下人,我们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他这个生命最内部的地方,问题就是这个最内部的地方不容易表现出来,也不容易发现出来。
所谓认同这个问题,就照我个人讲,我从二十几岁稍微有一点知识,想追求这一个,追求那一个,循着我那个原始的生命四面八方去追逐,我也涉猎了很多。当年我对经济学也有兴趣,所以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书,至少理论经济方面我也知道一点,所以有好多念经济学的人也说我:你这个人对经济学也不外行呀!其实究竟是大外行,经济学究竟没有进到我的生命来,我也没有吸收进来,那就是说我这个生命的核心不能够在这个地方发现,所以我不能成为一个经济学研究者。当年我也对文学发生兴趣,诗词虽然不能够作,但是我也想读一读,作个文学批评也可以了,鉴赏总是可以的。但是我究竟也不是一个文学的灵魂,我这个心灵的形态也不能够走上文学这条路,所以到现在在这一方面,完全从我的生命里面撤退了,所以闭口不谈,绝不敢赞一辞。譬如说作诗吧,我连平仄都闹不清楚,我也无兴趣去查诗韵。有时有一个灵感来了,只有一句,下一句便没有了,永远没有了。这就表示我不是一个文学家的灵魂、诗人的灵魂。当年我也想做一个逻辑学家,但是这一门学问也不能够使得我把全副的生命都放在这个地方,停留在这个地方,那么你不能这样,也表示说你生命的最核心的地方究竟不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学问也不能够在你的一生中全占满了你的生命,你也终于不能成为一个逻辑学家。所以我们这个生命常常这里跑一下子,那里跑一下子,跑了很多,不一定是你真正的学问的所在,不一定是你真正生命的所在。这个地方大家要常常认识自己,不是自己生命所在的地方,就没有真学问出现。当年我也喜欢念数学,有一次我作了一篇论文,写了好多关于涨量(tensor)的式子,把我们的老师唬住了。我们的老师说:你讲了一大堆「涨量」,你懂得吗?我心里不服,心想:你怎么说我不懂,我当然懂啦,我就是今天不懂,我明天也可以懂。青年时代是有这个英雄气,我今天不懂,我明天可以懂。这个虽然是一个未来的可能,我可以把它当成是一个现在。但是现在我没有这个本事,我没有这个英雄气了。所以经过这几十年来的艰苦的磨炼,我觉得一个人诚心从自己的生命核心这个地方做学问吸收学问很不容易,而且发现这个核心很困难。假定不发现这个核心,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在学问方面不是一个真人;假定你这个学问不落在你这个核心的地方,我们也可以说你这个人没有真学问。
所以說到最後,一切又回到了原點,都是我們之前說過的那些問題,我們不斷在追尋不斷再求索,可是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的本心呢?如果能找到自己的本心,再開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到多老都不會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