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留些光影——电影十佳及其他
从纸堆中抬头,又到了盘点电影的时候。感谢纪年方式,让人们能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做一些具有仪式感的事情,雕刻下一年走过的时光。2016年,于我是稍觉困顿的一年,感谢这些电影陪我走过或欢乐或沉重的时光,让我在精神上品味自由的甜美。
其实如何判定所谓的“十佳”,或者如何排名,都是件玄妙事。想来想去,看电影时的心潮起伏,眼鼻渐酸造成的生理体验是一时的,而如果这种体验经过个把月的消磨,还可记忆犹新,使人与当时的自我感同身受,走在路上时、坐在桌前时、空虚发呆时突然回想到某一幕,仍有被击中之感,正是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想这便是以下电影的由来罢。 1、风柜来的人

这是在繁华的三里屯迎接第一部北京电影节电影。下班后一个人飞速奔向电影节的感受还是崭新的。 其实现下已经快回忆不起具体的情节,但是真的,太喜欢维瓦尔弟的冬作为背景乐而穿起的清仔的每段核心记忆,那种平淡生活中的快乐和忧伤,只有回忆时才能了解对他有多么难忘。最后市场的喧闹,一个个人物特写,竟让人有了悲悯众生的关怀感。最后走出影院走入人流的那刻,竟似乎和电影相互呼应,听着手机里存着的小提琴曲,不禁潸然泪下。 2、 罗曼蒂克消亡史

虽然有装逼嫌疑,但是在影院里的我,真的是看不够啊看不够。昆汀也好、王家卫也罢,摄影服化演技全都在线的国产片不可多得,必须支持。 如同一段旋律,最高音慢慢走低走低,走向沉默。旧上海的背景让所有腔调和逼格理所当然。老电影一般的正面特写,轰炸后对整个城市的俯拍,近乎黑白的画面中对光影的运用,让整部电影的零碎叙事并不零碎,而有了灵魂,所有人心中残存的罗曼蒂克就这样走向没落,就像最后杜先生张开的双臂,惨淡孤寂。 3、老炮儿

纵然本片收到很多包括矫情、直男癌方面的指摘,作为从小土生土长在北京的我,却无法不为之动容。这是一封情书,一曲悲歌,一个背影。无数次热泪盈眶。看着曾经叱咤的战士已经格格不入,在地铁里,在三环路上,在牢笼中,他们满眼的疑惑与压抑,他们已是末路的残阳。无论多么怀念那个蹬着自行车的、满是鸽哨的、哥们义气的北京城,我们也不可逆的走向了一个他们看不懂的时代。没有倒下的镜头,已是温情。 有趣的是父母对这部电影没什么感觉,甚至有“丑化北京人”的评价,非常有意思。也许这是对我们上一代的北京土著的浪漫想象,他们直男而粗粝、无视物质而只在乎心中的坚守,但终究是想象吧。 4、失常

一个故事为什么要用动画片来呈现?在电影技术越来越先进的时代,这个问题经常会来到人们面前,特别是今年出现了像《XX》的这种网页游戏风的电影之后。动画如何去表达真人出演无法企及的效果,到今天为止给我最完美答案的是今敏,还有这部《失常》。 几乎完全的主观视角,用定格动画将观众带入到男主人公恐怖而绝望的内心世界中,拼命的抓住那一瞬的阳光,却又眼睁睁的看着命运回归到阴暗的谷底。这样的表现手法下,任谁都会理解这种疼痛吧……不得不为考夫曼的又一力作拍手叫绝。 5、45周年

从那句"我的"开始就奠定了的基调。45年的柔情蜜意,电光火石,热泪盈眶,都抵不过一只幽灵的无处不在……两人之间无解的孽根已经在相识之前就种下,昨日之过,今日之非,让人绝望。最后那一曲简直经典,从感动到怀疑到愤怒,解释了一切……另一种政治解读也相当有趣,但光是婚姻层就已是杰作,真正可怕的婚姻不是gone girl,而是dead girlfriend... 6、路边野餐

同样是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过程中,旁边坐着的mm(同样是一个人)从一开始的激动活泼嗑爆米花到在椅子上上昏昏欲睡的摇摆,很有趣的回忆。电影节奏确实很慢,但是渐入佳境,特别是结束后,回味悠长,我们和主角一样,如堕梦境,倒转的时钟,褶皱的长镜头,模糊了过去、现在、未来,仿佛是所有欲望在潮湿的亚热带,在缥缈的诗歌中神秘的达成,好像穆赫兰道?非常美。 7、热天午后

单凭AP的神演技就够了。前面的亢奋让人击节赞叹兴奋不已,后面的感伤让人泪流满面无限惆怅,导演不论是密闭空间或是大场面的控制都让人有一种魔幻的真实感。帕西诺最后的演绎让人心碎,那种所有人离去的绝望和孤独…… 8、秋菊打官司

看过《我不是潘金莲》后找来对比。和“潘金莲”相比,《秋菊》更聚焦于农村的群像,原本期待的是“刁民”无理取闹,但看到的每个人却都那么纯粹,那么善良,让人动容(丈夫生的那团火,雪地的紧急救援等等)。从而引出人情和法理的纠结主题,就完全的合理且能引起共鸣。结尾意料之中,却也非常有力,留下一地鸡毛,惹人叹息。那时候的刘恒和张艺谋,加上巩俐的神演技,铸就了现实主义的经典。 9、闯入者

在一次出差的航班上找到了这部当时遍寻不道的电影,也算是一种慰藉。 非常非常喜欢。尽管前后主题显得割裂,但那种虚实之间,氛围的渲染,真相的惨烈,却让人忍不住追寻,很像妄想代理人的红帽球棒少年,闯入你的生活,撕开一切假面后消失的无影无踪。尤其是那个极其敏感主题,永远将如幽灵一般,盘旋在当事人甚至每个人的心中,将在某天突然降临。 10、春天情书

所有邮件都用文字表示,和日常生活交错展现,立刻把人带入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新干线穿过时的互挥手帕,简直浪漫的不现实,渣画质录影的一再闪回让人感动和鼻酸,最后的静默堪称完美。一个网恋故事而已,怎么拍的那么好的!
真的吗?居然只有一部日本电影吗?之前的十佳日本电影可是占了大半江山的。除了有意平衡以外,果然是看的多了有些审美疲劳了吗。其实,下面的2部动画和2部剧集带给2016的温暖或感悟,也绝不输于上述10部电影,其中就有3部来自日本的。 1、马男波杰克

今年流行颓废风。从《马男》到《伦敦生活》,大家被颓废的主(zi)角(ji)虐的不亦乐乎。也许长大的过程就是承认自己资质平平的过程,接受自己可能不是主角、不再特别的过程,明白身边的人都会离去的过程。如果没有一颗学会与自己独处的内心,生活终究归于一地鸡毛。这种又颓又励志的剧,真的不可多得。 2、妄想代理人

今敏大神作品。 极尽想象力、表现力、思想力的杰作!脑洞越来越大,画面风格无限接切换,思绪飞扬,而又直抵人心!一切都在于我们的内心,每一个平凡的人。真的太棒了,迫不及待的想再看一遍! 3、倒数第二次恋爱

年度最爱日剧。 从没想过会对中老年谈恋爱的日剧有那么大兴趣。要说有什么深意,有什么主旨,真没有。留在心中的是温暖、是开朗,是坦诚相待后的轻松,是含蓄深沉的爱最终爆发时的感动。如果真的一个人到了40多岁,周围有两个能交心的朋友,有一家性格迥异的邻居,即使没有能组百岁cp的男人,生活还是那么快乐那么明亮啊! 4、回我的家

相比于今年的《比海更深》,是枝裕和这部这部《回我的家》却真真让我感动。 完全不推荐喜欢快节奏美剧的人来看的一部。把日剧拍成了电影,阿部大叔永远一副与父母有隔阂的中年男人形象,用小kuna连接生与死,连接家庭,小森林中的细腻柔美,简直让人心醉。前面10集的丝丝堆叠,终于在最后迎来高潮,最后一集的回忆杀让观众和良多一样泪腺崩塌。
2016年就这样过去了,不带一点留恋。 2017年有好多愿望,希望自己变得更好,继续怀有赤子之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当然,让电影继续引领着我,多些思考,多些感动,多些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