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BOOK一起走过的日子(2016年01月-2016年12月)
什么事情连续做上几年,它就不仅成为了一种习惯,也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有时羡慕梁文道说他自己每天坚持阅读6个小时,可掐指一算,竟也能达到日均3小时的阅读量(工作日两小时,其余主要靠周末摊),真不该妄自菲薄啊。不过,以量来衡量一贯是我最讨厌的方式,因为我曾经就是地道的功利主义者,凡事以“有用”“性价比高”来评判,这不是合适阅读、更不是合适成长的一把秤。于是,今年我要求自己读慢一点,免得陷入“读的太多、想的太少”的境地。
也就是在今年,我发觉阅读突然变成了商业运作瞄准的文化对象,付费阅读、打卡阅读、会员制的各类读书会等等,读书被包装成了这个时代小资的标签。也因为读书一直是传统文化所倡导、长辈们所认可的行为,尤其是唯一能够抵御财富的避风港,因此变成了一种“流行”。然而,靠着书单、靠着推荐、靠着书架上经过算法计量后的精心摆布,人们陷入了“形式大于实质”的误区。我在前几年也是如此,文史哲艺无所不包,却总觉得读完感觉隔着一层膜。那恰是“与我无关”的隔膜,阅读只是手段,需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借助他人之智慧得以启迪,因此,只有带着“与自己有关”的问题去选择,才会遇上有缘分的书籍。
同时,随着我的社会现状的日益关注,我对于人、对于人的故事产生了远甚于故纸堆或种种观念的兴趣,每个生命的背后,因为人性的张力而交织成所谓的“文明”。过去的我,停留在社会调查报告的数据和图表中,可是每个个体却是拥有鲜活的呼唤,正如同我内在的成长体验一般。于是,公众号上我倾向于对具体故事的挖掘,阅读上小说也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从阅读的摸爬滚打中,陆陆续续探索出自己的方向,并且在不断尝试和验证中得到收获和笃定。对于未来几年的阅读,我希冀有二,一是能够让自己在心智上更成熟更圆融,二是在对待人和事上能够有自己的态度和见解。
继续从豆瓣筛选并点评一番今年的阅读清单,其中出现了一些非首次阅读的书目,也算是一大变化。由于今年注重精读,因此减少向出版社申请书籍,反而让进入书单的比例高了不少。(各类别按共鸣程度从高至低排列)
外国文学类:
1. 《马丁•伊登》、《野性的呼唤》、《白牙》,《杰克•伦敦短篇小说精选》,杰克•伦敦:杰克•伦敦一举成为我心目中最爱的短篇小说家,超过之前看的欧•亨利、契诃夫等。他的传奇人生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困苦的生活中他经历着底层人民的艰辛,在知识追求中他了悟万物之联系,直到他功成名就,仍秉持着“不作不会死”的精神, 又是当战地记者,又是海外探险,最终以高产的、反映真实人性的、短小精悍的镜头,触动着100年后的我。《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自传,我读来多次引起强烈共鸣,仿佛看到一个和我一样苦苦在书海中追寻的身影,那份精神上的痛苦是如此的令我感同身受。《野性的呼唤》,是书写了狗回归狼的传说,《白牙》,则描写了狼驯化为狗的故事,都充满隐喻,让人读来欲罢不能。两相比较,我更迷恋前者。这不仅仅是野性的呼唤,更是灵魂深处对自由的向往。《短篇小说精选》中几篇短篇小说都是描写淘金路上的故事,同时作者也擅长像欧•亨利的结尾反转的写作手法,故事的真实与生动都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印象最深的是《叛逆者》和《一块牛排》,精确的写出了底层生活毫无未来的无可奈何,当人生的意义降到只为一块牛排时,你才能更深的触碰到生活的残酷远非“痛苦”二字所能形容。杰克•伦敦的小说要么惊险生动,要么真实质朴,而其作品的核心离不开人性的传递。源自于丰富生活经历与理解的他,使得笔下的每个主人公、每篇故事都充满着生命力。当人性本能碰撞上需要适者生存的大自然时,所能绽放的火花,就是杰克•伦敦点燃的瞬间。
2. 《人性的枷锁》,毛姆:读这本书,仿佛遇上知音,不断在和毛姆对话,苦他所苦,思我所思。在寻找人生意义的道路上,我们殊途同归。虽然说一句“生活没有意义”、“平平淡淡就是真”这些道理容易,然而真正用生活的体验去内化,又得经历何其艰辛的历程。人生的枷锁,正是理想主义的“应该”,是自我意识对存在的禁锢,而我们需要艰难地从非存的“刀锋”越往存在的彼岸。做自己,真不易!
3. 《斯通纳》,威廉斯:斯通纳平凡如你我,在看似无序的生活洪流中,被突如其来的浪花,毫无商量的摆布或颠覆。在他四十二岁时,他曾发出“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何等的悲凉啊,可他仍以一种几乎是自我意志的方式,倔强的对抗命运的安排,试图为自己寻找到避风的港湾。正如《斯通纳》书本腰封上所写的:“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4. 《局外人》,加缪:写出了社会的荒诞性,人们对身边事情漠不关心,但这种隔绝,却是对待这个世界的自我抗争方式。
5.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欧亨利的反转结局看多了会有点腻味,不能连着读好几篇,但是你确实会在结尾喊一声“漂亮”。他文字的深刻性也不见得多高明,只不过擅长幽默讽刺辛辣的笔锋让人读来酣畅。我印象中最好的是《命运之路》、《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这几篇。
6. 《德米安 : 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第二遍阅读,每个追寻自我的人,都能够体会作者笔下人物的心情,那份孤独、痛苦、迷茫与渴望,做自己的渴求,是正在醒悟的人们最熟悉的悸动。
7. 《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汉芙:精神世界可以有多美好、多强大,小说主人公以自己的心情传递给读者。书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人与世界的桥梁、人与时代的桥梁,也可以是人与心灵的桥梁。我觉得很单纯的情愫、书缘、友谊,哪怕是心中对于爱情的一丝丝期待,都可以因含苞露怯而显美,但序言以及后来人将它变成畅销书,不断揉碎地寻觅和彰显其中的爱情,让我感觉顿失美感。
8.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村上春树:因为1Q84而读此书,两个世界的写作手法相似,但此书更偏魔幻风格又蕴含悠远深意,想逃却不可逃的心情,是渴望寻找真实自我的体现。
9. 《金阁寺》,三岛由纪夫:向死而生----金阁既是我所迷恋的亘古之美,又是阻止自我前行的障碍。它所象征的超我,需要被融合,也需要被毁灭。光明与黑暗,不过是自己眼中的色彩,内心的彷徨恰是自我的指引与力量。
10. 《永恒的终结 : 关于时间旅行的终极奥秘和恢宏构想》,阿西莫夫:一部从时间旅行谈到哲学与进化的科幻小说,在穿越和操控过去的基础上,提出未来与过去相互因果的疑问,同时探讨人类自以为的最大幸福是否合理。
11. 《一个人的好天气》和《窗灯》,青山七惠:前者传递出某种感受,从心理学方面更容易看出女主人公与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社会的恐惧,对于独立的挣扎,对于亲情的困惑,对于爱情的纠葛,“飞特族”典型的自私、空虚、迷茫。后者安静的文字,小人物的生活,片段的画面感传递出内心感受,用对白和动作来传递一个人的内心。
中国文学类:
12. 《围城》,钱钟书:第二遍阅读,方鸿渐写得活灵活现,迂腐又真实,玩笑话中不乏生活的真相,而众人物尤其是最后和孙柔嘉的生活更是逼真,简直是民国的“一地鸡毛”。
13. 《年月日》,阎连科:这本书就像是中国版的《老人与海》,然而更胜一筹的是,与天斗的目的,中国老人竟为的是村里人的未来。虽然阅读时常常因为吃老鼠等情节感到恶心,但是这个视角的选取和细节的描述,还是让人感到震撼。
14. 《母亲》和《松鸦为什么鸣叫》,陈应松:《母亲》至少题材尖锐、潸然泪下而发人深省:什么是爱,什么是孝,我们该如何看待父母的付出,又应该给予怎样的回报,哪些是基于道德的义务,怎样才能称之为没办法。明明面对没办法时候,为何那种痛苦的情感却如此汹涌。理性知道道德的审判也敌不过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自私,但感性仍要对理性进行审判。《松鸦为什么鸣叫》,感受远没有作者的《母亲》触动,不过文字还是比较有画面感,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15. 《台北人》:退到台北的遗老遗少,怀念着昨日繁华,哀悼着家国命运。每篇短篇都只是一个侧影,短篇集连起来则勾勒出整幅人世全景。
16. 《坚硬如水》,阎连科:夹杂着对于权力的野心、对于性欲的冲动、对于革命的激情,演绎出荒谬而讽刺却又源自真实人性的故事。阎连科以“狂人日记”式的手法表现出看似得了疯魔症却又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小说内容偏单调,但笔法很震撼,绝对留下印象。
17. 《中国100年名家小说集》:这是一本中短篇小说合集,很多都是20年前的小说,但今天读来,其中的人性和社会让人一点都不感到陌生。其中最好的要数我看了好几遍的《一地鸡毛》,生活就是这么狗血,看得心悸,看得心酸,看到眼眶湿润。主人公按着自己终于摸索出来的“道理”,活出了被异化的人生,彻底成为一颗社会机器的螺丝钉。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人的悲哀。我要有所改变 。
18. 《金锁记》、《沉香屑》,张爱玲:一个女人是如何从性格偏差衍生到精神问题,再影响到自己家庭的,张爱玲用生活的现实片段化的展现了出来。
19. 《黄金时代》,王小波:这本书是因为看了《坚硬如水》、池莉的《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以及电影《菊豆》以后,一同找来对比阅读,同样是通过性和情感,看看小说家到底想说些什么。看小说的时候,觉得生活本不该是这样,但仔细回味,生活实际上就是这样。哪个男人不是上三路装着权力的野心、下三路装着生理的欲望,哪个女人不是总在试图反抗被社会、被男权打压的地位。从形而上角度看,男人在性事中感到自我实现,女人在性事中获取自我消融,所有人不过都在寻找存在的定位。从形而下角度看,力比多的作用远大于多巴胺,我不太确定性爱中这些人到底有多少爱的成分,但性更多源自于人性。另外还看了《红拂夜奔》,满纸荒唐言,讽尽天下事。
20. 《少年巴比伦》,路内:《少年巴比伦》给我展示一个20岁少年的心理变化,让我想起了读石康《晃晃悠悠》的少年情怀。二十岁是个发现世界和想象中不太一样的年纪。
21. 《折叠北京》,郝景芳:不知为何,我对这部获得雨果奖的作品实在不感冒,是不是因为科幻作品中写出了某种“政治”倾向?
哲学、心理学类:
22. 《家庭会伤人》,布雷萧:一年读两遍的心理学书籍,只有带着对原生家庭的观察和反思,带着对自身不由自主的行为的困惑,才能真正结合书中的内容,成为认识自己的对照参考和启发。
23. 《存在 : 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新方向》,罗洛•梅:光是看完看完译者总序,我就愿意献上我的双膝。这本书正是解答我当下的困惑,而且具有积极的效应。但是单个案例的剖析,过于专业让缺乏基础的我难以坚持。然而,这本书开启了我对于存在思考的新领域。
24. 《公正 : 该如何做是好?》,第三次阅读,继续思考人生的进路。
25. 《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岳晓东:这本心理咨询入门指导手册,对于我这种初涉心理咨询的人来说,在基本实践的指导中,还是很实用的。
26. 《社会静力学》,斯宾塞:我们常常强调从动态角度去观察社会变迁,但是,从静止状态观察确是一种起点,也是一种更具备耐心的视角。《社会静力学》一书就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秩序的一般理论的预备性考察,包括社会关系、秩序、结构及其性质。同时这本书的另一名称《人类幸福基本条件的说明,及其中首要条件的详细论述》更值得关注,人们究竟如何获得幸福,斯宾塞虽然没有罗素思考得积极,却更客观地基于人性和环境条件去考量。另外,他比达尔文更早提出进化论,只不过是社会进化论,而非生物进化论。斯宾塞的语言很冷静甚至冷漠,他认为人与社会就像是内容物和容器,双方在不断磨合和作用,主要是前者适应后者,最终趋于的理想状况称之为理想文明。我对于全书的逻辑还不是很清晰,只能从字里行间与当今社会现状以及对文明的思索进行启发。
27. 《父性》,鲁格•肇嘉:《父性》一书让我更加清晰认识到,儿子与我本身就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我不像母亲带有与生俱来抚养孩子的基因和脐带般的心理联结,而是作为家庭的守护者、物质供养者,被定义而加诸了各项父亲的职责使命。全书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至篇末揭开了当今父性沦陷的问题所在:父亲想让儿子们过舒适的生活,却忘记了教会他们如何成为男人。精神传统的延续、价值观的传授,才是父亲为自己在文化榜样中所设定的使命,而不仅仅是养家糊口。至此为止,作者讨论的“父亲”,已不再只是具体的现实父亲,而是关于父亲的意象或意义。
28. 《NLP圣经 : 美国NLP学院专业教程》,安德鲁斯:读完才知道为什么NLP会流行,因为它能够按部就班的指导新手如何入门,具有明确的实践工具,但本质上是否能通过改变意识来改变潜意识,实在不敢苟同。
历史、传记类:
29. 《托尔斯泰大传》,巴特利特:一年阅读两遍的书籍因为灵魂共鸣的缘故,我开始阅读托尔斯泰的传记,由于他留下大量日记和自传,且在生前就出名因此让我得以详实了解他的方方面面。带着浅薄的心理学认识,我走进一个典型的贵族转变的生活。他是作家,是思想者,热爱教育,渴望改革,但对于家庭来说只有义务没有爱,自我为中心,精神处在自我与现实拉扯中的痛苦,有着怜悯之心与较强行动力,渴求自我实现。不评功过,还原真实,是我渴望得到的全貌。在读过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后,再次了解到他本人的思想变迁,特别有共鸣和感触。尽管我和他的出身有所差异,但同样因为生存无忧而进入到人生意义的探索当中,他走得很艰难,这种艰难让我感同身受。他的人生经历让我对自己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得到进一步验证,并让我活得更加笃定。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让我的人生得到了巨大的启发。肯定很多人读来并不会有类似感受,这是因为我思索的人生问题恰在这个节点自身在进行艰难地转弯,而托尔斯泰的人生履历帮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共同经历过痛苦、并将长期在这种循环反复中折腾,只为寻找能够让自己相信的答案。
30. 《今生今世》,胡兰成:胡兰成的自传,远胜于他人盖棺定论的“标签”,胡兰成的风流,在于他爱撩拨,更爱自己。他在情感上是自我的,不过在传记中还算是诚实的,从那些自我安慰的话中,你可以更深地了解这样一个人。同时,他的文字可以让你了解为何才女张爱玲会钟情于他。可惜我看的是大陆删减版,期待去购买原版,同时融汇他非儒非道非佛的《山河岁月》,也值得我期待。 胡兰成的爱,更多是对自己的爱的表现。他爱对方身上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影子、自己理所当然想要的生活。他不太懂得成熟的人生模式和亲密关系,因此一切要么变成了顺应本心的行为、要么只不过是敷衍大众的范式。不过随着时局的动乱,人愈发需要寻找一种激情来逃避,这是胡兰成性格的选择。
31.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在读完明朝历史后再看黄仁宇,对于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法制缺失与道德主导的关系、人的欲望和礼制之间的关系,剖析的独具视角。
32. 《希腊神话和传说》:看这本书时还比较功利,总是试图搞清人物关系,而失去了领略单个故事的趣味。实际上,古代历史小说就犹如今年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奥赛罗》,更多呈现的是人类的种种性格和心理特征。但我却觉得因为时代背景和语言差异的缘故,不是特别兴趣。
33. 《新宋》,阿越:好久没读网络小说了,这本书因为朋友推荐,读来发现作者在写虚构历史中寄托了自己改变世界的梦想,具有自成体系的逻辑和切实的改革想法,就是太冗长了,重点也不够突出。
其他类:
34. 漫画《浪客行》,这是井上雄彦根据吉川英治的小说《宫本武藏•剑与禅》改编而成。大学就追过这部漫画,迄今仍未画完,不过画出了很多读者评论乏味的十几本,也就是这部分新的内容,让主人公宫本武藏对于天下无双的追寻,已经不再通过剑术,而是通过种地炼心,理解了自然之道的强与弱。为了对比原著,我特意读完了厚厚的小说,不得不说井上雄彦以自己的理解彰显出比原著更强的领悟和体会,而我和武藏也在各自蜕变时不期而遇。
35. 电视剧《黑镜》第一季、第二季:剧情以大开的脑洞来反映人们不愿接受的人性真相。尤为第一季的1、2两集和第二季的第2集让我震撼。
36. 电视剧《扪心问诊》第一季:由于老婆从事的心理咨询职业,让我们对这部剧集中的内容有种同行间的感受,不仅关注来访者的心理动机,更重要的是咨询师在处理他人问题的同时,也面临自身问题的考验。
37. 电影《岁月神偷》:“一步佳、一步难。”“人,总要信。”这两句台词,道出了面对现实生活的自我信仰。其实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我也在苦苦摸索。影片进入末尾,我的眼泪鼻涕一大把。
38. 《哈内克论哈内克》,席俄塔:哈内克的电影既不容易被读懂,又往往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正是因此,我给了自己再次了解他的作品的机会。其实,借助电影作为诠释人性的形式,希望通过他的作品,唤醒观众麻木内心对于存在的恐惧,撕破虚无与冷漠现实的面纱,探索与思考人类的生命课题。推荐电影《隐藏摄像机》、《趣味游戏》
39.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蒋方舟:毕竟蒋方舟又是一位同韩寒,傅真一样的80后代表作家,熟悉的话语与抱怨,写出了我们这代人看到的世界,然而杂文水平参差不齐,观点也未必全让人苟同。
40.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刘再复:文学是什么、有何特性、带给人何种内涵,人文学者刘再复如手术刀般精确剖析了文学的方方面面。这本书所说是常识讲座,却深入浅出的道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41. 公开课《性、死亡及生命的意义》,理查德•道金斯:本片的观点并不旨在讨论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试图剥离宗教理念的影响,站在科学的角度,为我们探寻完善自己的更好途径;通过探索理性与科学,是怎样代替宗教,以此让我们安然面对死亡、帮我们辨别是非,促使我们思考怎样在这冷漠的宇宙找到生命的意义。
42. 电影《我的诗篇》:一部众筹产生的农民工诗人生活的纪录片,少数的诗人,多数的众生。五彩斑斓,诱惑人们踏上茫然,陷入远航,才想找回内心答案。诗人觉醒,他人仍在沉睡,睁开双眼,方感信仰卑微。也许庆幸,不是人人都是诗人,世界太窄,难容我们清醒无畏。
43. 关于人性和心理的电影,今年还是有些不错的收获:《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房间》、《刺猬的优雅》、《狗牙》、《足迹》、《告白》、《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好邻居》、《女性瘾者》。
按照惯例,最后谈谈音乐。雷光夏也老了,16年听到她每隔四年才出一张的专辑《不想忘记的声音》,才感到她的声音空灵中渗透着丝丝沙哑,蓦然望向镜子,才发觉年纪爬上了岁月的山腰。人哪里可能永远不老呢,最重要的是内心不孤独。每次想象顶着歌神光环的eason,不过就是一个孤独患者,我就觉得人真的最重要的是内里的满足。仍在出新专辑的周杰伦,永远走不出自己的范式,生了二胎的他更适合坐在导师椅子上卖弄过去的资本,正如同结了婚的汪峰一般。今年,疯狂迷恋上CANON D的旋律,或静或闹的数十个版本,几百遍的聆听,都让我心醉神迷。而偶尔翻出的westlife演唱会,让我开始意识到情怀是如何蔓延记忆的表面的。愿我的思想能够沉淀凝结为岁月的琥珀。
这一年,我有大量的阅读时光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因为只有那里,人们才会自觉减少声音,也不会有烟味,可惜公家单位下午4点40分就关门了,我多么希望能有一个非常安静的阅读环境啊。在图书馆,读书的人很多(往往还要占位),但几乎没有阅读的人,俯首苦读的不过是考公务员或研究生的敲门砖。家旁边新开了家书店,却看到各类帅哥靓女抱着书本摆拍。这就是我身处的阅读时代。不过,我自己也发觉越来越孤独了,这是一种来自内心的空虚,哪怕思想能和大师共鸣,但喜乐却只与妻子分享。在精神与俗世中,我还没求得平衡,高不成,低不就,形单影只,踽踽独行。
文/卢育涛 2016.12.23
也就是在今年,我发觉阅读突然变成了商业运作瞄准的文化对象,付费阅读、打卡阅读、会员制的各类读书会等等,读书被包装成了这个时代小资的标签。也因为读书一直是传统文化所倡导、长辈们所认可的行为,尤其是唯一能够抵御财富的避风港,因此变成了一种“流行”。然而,靠着书单、靠着推荐、靠着书架上经过算法计量后的精心摆布,人们陷入了“形式大于实质”的误区。我在前几年也是如此,文史哲艺无所不包,却总觉得读完感觉隔着一层膜。那恰是“与我无关”的隔膜,阅读只是手段,需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借助他人之智慧得以启迪,因此,只有带着“与自己有关”的问题去选择,才会遇上有缘分的书籍。
同时,随着我的社会现状的日益关注,我对于人、对于人的故事产生了远甚于故纸堆或种种观念的兴趣,每个生命的背后,因为人性的张力而交织成所谓的“文明”。过去的我,停留在社会调查报告的数据和图表中,可是每个个体却是拥有鲜活的呼唤,正如同我内在的成长体验一般。于是,公众号上我倾向于对具体故事的挖掘,阅读上小说也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从阅读的摸爬滚打中,陆陆续续探索出自己的方向,并且在不断尝试和验证中得到收获和笃定。对于未来几年的阅读,我希冀有二,一是能够让自己在心智上更成熟更圆融,二是在对待人和事上能够有自己的态度和见解。
继续从豆瓣筛选并点评一番今年的阅读清单,其中出现了一些非首次阅读的书目,也算是一大变化。由于今年注重精读,因此减少向出版社申请书籍,反而让进入书单的比例高了不少。(各类别按共鸣程度从高至低排列)
外国文学类:
1. 《马丁•伊登》、《野性的呼唤》、《白牙》,《杰克•伦敦短篇小说精选》,杰克•伦敦:杰克•伦敦一举成为我心目中最爱的短篇小说家,超过之前看的欧•亨利、契诃夫等。他的传奇人生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困苦的生活中他经历着底层人民的艰辛,在知识追求中他了悟万物之联系,直到他功成名就,仍秉持着“不作不会死”的精神, 又是当战地记者,又是海外探险,最终以高产的、反映真实人性的、短小精悍的镜头,触动着100年后的我。《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自传,我读来多次引起强烈共鸣,仿佛看到一个和我一样苦苦在书海中追寻的身影,那份精神上的痛苦是如此的令我感同身受。《野性的呼唤》,是书写了狗回归狼的传说,《白牙》,则描写了狼驯化为狗的故事,都充满隐喻,让人读来欲罢不能。两相比较,我更迷恋前者。这不仅仅是野性的呼唤,更是灵魂深处对自由的向往。《短篇小说精选》中几篇短篇小说都是描写淘金路上的故事,同时作者也擅长像欧•亨利的结尾反转的写作手法,故事的真实与生动都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印象最深的是《叛逆者》和《一块牛排》,精确的写出了底层生活毫无未来的无可奈何,当人生的意义降到只为一块牛排时,你才能更深的触碰到生活的残酷远非“痛苦”二字所能形容。杰克•伦敦的小说要么惊险生动,要么真实质朴,而其作品的核心离不开人性的传递。源自于丰富生活经历与理解的他,使得笔下的每个主人公、每篇故事都充满着生命力。当人性本能碰撞上需要适者生存的大自然时,所能绽放的火花,就是杰克•伦敦点燃的瞬间。
2. 《人性的枷锁》,毛姆:读这本书,仿佛遇上知音,不断在和毛姆对话,苦他所苦,思我所思。在寻找人生意义的道路上,我们殊途同归。虽然说一句“生活没有意义”、“平平淡淡就是真”这些道理容易,然而真正用生活的体验去内化,又得经历何其艰辛的历程。人生的枷锁,正是理想主义的“应该”,是自我意识对存在的禁锢,而我们需要艰难地从非存的“刀锋”越往存在的彼岸。做自己,真不易!
3. 《斯通纳》,威廉斯:斯通纳平凡如你我,在看似无序的生活洪流中,被突如其来的浪花,毫无商量的摆布或颠覆。在他四十二岁时,他曾发出“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何等的悲凉啊,可他仍以一种几乎是自我意志的方式,倔强的对抗命运的安排,试图为自己寻找到避风的港湾。正如《斯通纳》书本腰封上所写的:“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4. 《局外人》,加缪:写出了社会的荒诞性,人们对身边事情漠不关心,但这种隔绝,却是对待这个世界的自我抗争方式。
5.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欧亨利的反转结局看多了会有点腻味,不能连着读好几篇,但是你确实会在结尾喊一声“漂亮”。他文字的深刻性也不见得多高明,只不过擅长幽默讽刺辛辣的笔锋让人读来酣畅。我印象中最好的是《命运之路》、《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这几篇。
6. 《德米安 : 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第二遍阅读,每个追寻自我的人,都能够体会作者笔下人物的心情,那份孤独、痛苦、迷茫与渴望,做自己的渴求,是正在醒悟的人们最熟悉的悸动。
7. 《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汉芙:精神世界可以有多美好、多强大,小说主人公以自己的心情传递给读者。书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人与世界的桥梁、人与时代的桥梁,也可以是人与心灵的桥梁。我觉得很单纯的情愫、书缘、友谊,哪怕是心中对于爱情的一丝丝期待,都可以因含苞露怯而显美,但序言以及后来人将它变成畅销书,不断揉碎地寻觅和彰显其中的爱情,让我感觉顿失美感。
8.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村上春树:因为1Q84而读此书,两个世界的写作手法相似,但此书更偏魔幻风格又蕴含悠远深意,想逃却不可逃的心情,是渴望寻找真实自我的体现。
9. 《金阁寺》,三岛由纪夫:向死而生----金阁既是我所迷恋的亘古之美,又是阻止自我前行的障碍。它所象征的超我,需要被融合,也需要被毁灭。光明与黑暗,不过是自己眼中的色彩,内心的彷徨恰是自我的指引与力量。
10. 《永恒的终结 : 关于时间旅行的终极奥秘和恢宏构想》,阿西莫夫:一部从时间旅行谈到哲学与进化的科幻小说,在穿越和操控过去的基础上,提出未来与过去相互因果的疑问,同时探讨人类自以为的最大幸福是否合理。
11. 《一个人的好天气》和《窗灯》,青山七惠:前者传递出某种感受,从心理学方面更容易看出女主人公与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社会的恐惧,对于独立的挣扎,对于亲情的困惑,对于爱情的纠葛,“飞特族”典型的自私、空虚、迷茫。后者安静的文字,小人物的生活,片段的画面感传递出内心感受,用对白和动作来传递一个人的内心。
中国文学类:
12. 《围城》,钱钟书:第二遍阅读,方鸿渐写得活灵活现,迂腐又真实,玩笑话中不乏生活的真相,而众人物尤其是最后和孙柔嘉的生活更是逼真,简直是民国的“一地鸡毛”。
13. 《年月日》,阎连科:这本书就像是中国版的《老人与海》,然而更胜一筹的是,与天斗的目的,中国老人竟为的是村里人的未来。虽然阅读时常常因为吃老鼠等情节感到恶心,但是这个视角的选取和细节的描述,还是让人感到震撼。
14. 《母亲》和《松鸦为什么鸣叫》,陈应松:《母亲》至少题材尖锐、潸然泪下而发人深省:什么是爱,什么是孝,我们该如何看待父母的付出,又应该给予怎样的回报,哪些是基于道德的义务,怎样才能称之为没办法。明明面对没办法时候,为何那种痛苦的情感却如此汹涌。理性知道道德的审判也敌不过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自私,但感性仍要对理性进行审判。《松鸦为什么鸣叫》,感受远没有作者的《母亲》触动,不过文字还是比较有画面感,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15. 《台北人》:退到台北的遗老遗少,怀念着昨日繁华,哀悼着家国命运。每篇短篇都只是一个侧影,短篇集连起来则勾勒出整幅人世全景。
16. 《坚硬如水》,阎连科:夹杂着对于权力的野心、对于性欲的冲动、对于革命的激情,演绎出荒谬而讽刺却又源自真实人性的故事。阎连科以“狂人日记”式的手法表现出看似得了疯魔症却又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小说内容偏单调,但笔法很震撼,绝对留下印象。
17. 《中国100年名家小说集》:这是一本中短篇小说合集,很多都是20年前的小说,但今天读来,其中的人性和社会让人一点都不感到陌生。其中最好的要数我看了好几遍的《一地鸡毛》,生活就是这么狗血,看得心悸,看得心酸,看到眼眶湿润。主人公按着自己终于摸索出来的“道理”,活出了被异化的人生,彻底成为一颗社会机器的螺丝钉。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人的悲哀。我要有所改变 。
18. 《金锁记》、《沉香屑》,张爱玲:一个女人是如何从性格偏差衍生到精神问题,再影响到自己家庭的,张爱玲用生活的现实片段化的展现了出来。
19. 《黄金时代》,王小波:这本书是因为看了《坚硬如水》、池莉的《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以及电影《菊豆》以后,一同找来对比阅读,同样是通过性和情感,看看小说家到底想说些什么。看小说的时候,觉得生活本不该是这样,但仔细回味,生活实际上就是这样。哪个男人不是上三路装着权力的野心、下三路装着生理的欲望,哪个女人不是总在试图反抗被社会、被男权打压的地位。从形而上角度看,男人在性事中感到自我实现,女人在性事中获取自我消融,所有人不过都在寻找存在的定位。从形而下角度看,力比多的作用远大于多巴胺,我不太确定性爱中这些人到底有多少爱的成分,但性更多源自于人性。另外还看了《红拂夜奔》,满纸荒唐言,讽尽天下事。
20. 《少年巴比伦》,路内:《少年巴比伦》给我展示一个20岁少年的心理变化,让我想起了读石康《晃晃悠悠》的少年情怀。二十岁是个发现世界和想象中不太一样的年纪。
21. 《折叠北京》,郝景芳:不知为何,我对这部获得雨果奖的作品实在不感冒,是不是因为科幻作品中写出了某种“政治”倾向?
哲学、心理学类:
22. 《家庭会伤人》,布雷萧:一年读两遍的心理学书籍,只有带着对原生家庭的观察和反思,带着对自身不由自主的行为的困惑,才能真正结合书中的内容,成为认识自己的对照参考和启发。
23. 《存在 : 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新方向》,罗洛•梅:光是看完看完译者总序,我就愿意献上我的双膝。这本书正是解答我当下的困惑,而且具有积极的效应。但是单个案例的剖析,过于专业让缺乏基础的我难以坚持。然而,这本书开启了我对于存在思考的新领域。
24. 《公正 : 该如何做是好?》,第三次阅读,继续思考人生的进路。
25. 《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岳晓东:这本心理咨询入门指导手册,对于我这种初涉心理咨询的人来说,在基本实践的指导中,还是很实用的。
26. 《社会静力学》,斯宾塞:我们常常强调从动态角度去观察社会变迁,但是,从静止状态观察确是一种起点,也是一种更具备耐心的视角。《社会静力学》一书就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秩序的一般理论的预备性考察,包括社会关系、秩序、结构及其性质。同时这本书的另一名称《人类幸福基本条件的说明,及其中首要条件的详细论述》更值得关注,人们究竟如何获得幸福,斯宾塞虽然没有罗素思考得积极,却更客观地基于人性和环境条件去考量。另外,他比达尔文更早提出进化论,只不过是社会进化论,而非生物进化论。斯宾塞的语言很冷静甚至冷漠,他认为人与社会就像是内容物和容器,双方在不断磨合和作用,主要是前者适应后者,最终趋于的理想状况称之为理想文明。我对于全书的逻辑还不是很清晰,只能从字里行间与当今社会现状以及对文明的思索进行启发。
27. 《父性》,鲁格•肇嘉:《父性》一书让我更加清晰认识到,儿子与我本身就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我不像母亲带有与生俱来抚养孩子的基因和脐带般的心理联结,而是作为家庭的守护者、物质供养者,被定义而加诸了各项父亲的职责使命。全书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至篇末揭开了当今父性沦陷的问题所在:父亲想让儿子们过舒适的生活,却忘记了教会他们如何成为男人。精神传统的延续、价值观的传授,才是父亲为自己在文化榜样中所设定的使命,而不仅仅是养家糊口。至此为止,作者讨论的“父亲”,已不再只是具体的现实父亲,而是关于父亲的意象或意义。
28. 《NLP圣经 : 美国NLP学院专业教程》,安德鲁斯:读完才知道为什么NLP会流行,因为它能够按部就班的指导新手如何入门,具有明确的实践工具,但本质上是否能通过改变意识来改变潜意识,实在不敢苟同。
历史、传记类:
29. 《托尔斯泰大传》,巴特利特:一年阅读两遍的书籍因为灵魂共鸣的缘故,我开始阅读托尔斯泰的传记,由于他留下大量日记和自传,且在生前就出名因此让我得以详实了解他的方方面面。带着浅薄的心理学认识,我走进一个典型的贵族转变的生活。他是作家,是思想者,热爱教育,渴望改革,但对于家庭来说只有义务没有爱,自我为中心,精神处在自我与现实拉扯中的痛苦,有着怜悯之心与较强行动力,渴求自我实现。不评功过,还原真实,是我渴望得到的全貌。在读过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后,再次了解到他本人的思想变迁,特别有共鸣和感触。尽管我和他的出身有所差异,但同样因为生存无忧而进入到人生意义的探索当中,他走得很艰难,这种艰难让我感同身受。他的人生经历让我对自己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得到进一步验证,并让我活得更加笃定。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让我的人生得到了巨大的启发。肯定很多人读来并不会有类似感受,这是因为我思索的人生问题恰在这个节点自身在进行艰难地转弯,而托尔斯泰的人生履历帮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共同经历过痛苦、并将长期在这种循环反复中折腾,只为寻找能够让自己相信的答案。
30. 《今生今世》,胡兰成:胡兰成的自传,远胜于他人盖棺定论的“标签”,胡兰成的风流,在于他爱撩拨,更爱自己。他在情感上是自我的,不过在传记中还算是诚实的,从那些自我安慰的话中,你可以更深地了解这样一个人。同时,他的文字可以让你了解为何才女张爱玲会钟情于他。可惜我看的是大陆删减版,期待去购买原版,同时融汇他非儒非道非佛的《山河岁月》,也值得我期待。 胡兰成的爱,更多是对自己的爱的表现。他爱对方身上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影子、自己理所当然想要的生活。他不太懂得成熟的人生模式和亲密关系,因此一切要么变成了顺应本心的行为、要么只不过是敷衍大众的范式。不过随着时局的动乱,人愈发需要寻找一种激情来逃避,这是胡兰成性格的选择。
31.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在读完明朝历史后再看黄仁宇,对于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法制缺失与道德主导的关系、人的欲望和礼制之间的关系,剖析的独具视角。
32. 《希腊神话和传说》:看这本书时还比较功利,总是试图搞清人物关系,而失去了领略单个故事的趣味。实际上,古代历史小说就犹如今年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奥赛罗》,更多呈现的是人类的种种性格和心理特征。但我却觉得因为时代背景和语言差异的缘故,不是特别兴趣。
33. 《新宋》,阿越:好久没读网络小说了,这本书因为朋友推荐,读来发现作者在写虚构历史中寄托了自己改变世界的梦想,具有自成体系的逻辑和切实的改革想法,就是太冗长了,重点也不够突出。
其他类:
34. 漫画《浪客行》,这是井上雄彦根据吉川英治的小说《宫本武藏•剑与禅》改编而成。大学就追过这部漫画,迄今仍未画完,不过画出了很多读者评论乏味的十几本,也就是这部分新的内容,让主人公宫本武藏对于天下无双的追寻,已经不再通过剑术,而是通过种地炼心,理解了自然之道的强与弱。为了对比原著,我特意读完了厚厚的小说,不得不说井上雄彦以自己的理解彰显出比原著更强的领悟和体会,而我和武藏也在各自蜕变时不期而遇。
35. 电视剧《黑镜》第一季、第二季:剧情以大开的脑洞来反映人们不愿接受的人性真相。尤为第一季的1、2两集和第二季的第2集让我震撼。
36. 电视剧《扪心问诊》第一季:由于老婆从事的心理咨询职业,让我们对这部剧集中的内容有种同行间的感受,不仅关注来访者的心理动机,更重要的是咨询师在处理他人问题的同时,也面临自身问题的考验。
37. 电影《岁月神偷》:“一步佳、一步难。”“人,总要信。”这两句台词,道出了面对现实生活的自我信仰。其实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我也在苦苦摸索。影片进入末尾,我的眼泪鼻涕一大把。
38. 《哈内克论哈内克》,席俄塔:哈内克的电影既不容易被读懂,又往往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正是因此,我给了自己再次了解他的作品的机会。其实,借助电影作为诠释人性的形式,希望通过他的作品,唤醒观众麻木内心对于存在的恐惧,撕破虚无与冷漠现实的面纱,探索与思考人类的生命课题。推荐电影《隐藏摄像机》、《趣味游戏》
39.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蒋方舟:毕竟蒋方舟又是一位同韩寒,傅真一样的80后代表作家,熟悉的话语与抱怨,写出了我们这代人看到的世界,然而杂文水平参差不齐,观点也未必全让人苟同。
40.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刘再复:文学是什么、有何特性、带给人何种内涵,人文学者刘再复如手术刀般精确剖析了文学的方方面面。这本书所说是常识讲座,却深入浅出的道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41. 公开课《性、死亡及生命的意义》,理查德•道金斯:本片的观点并不旨在讨论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试图剥离宗教理念的影响,站在科学的角度,为我们探寻完善自己的更好途径;通过探索理性与科学,是怎样代替宗教,以此让我们安然面对死亡、帮我们辨别是非,促使我们思考怎样在这冷漠的宇宙找到生命的意义。
42. 电影《我的诗篇》:一部众筹产生的农民工诗人生活的纪录片,少数的诗人,多数的众生。五彩斑斓,诱惑人们踏上茫然,陷入远航,才想找回内心答案。诗人觉醒,他人仍在沉睡,睁开双眼,方感信仰卑微。也许庆幸,不是人人都是诗人,世界太窄,难容我们清醒无畏。
43. 关于人性和心理的电影,今年还是有些不错的收获:《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房间》、《刺猬的优雅》、《狗牙》、《足迹》、《告白》、《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好邻居》、《女性瘾者》。
按照惯例,最后谈谈音乐。雷光夏也老了,16年听到她每隔四年才出一张的专辑《不想忘记的声音》,才感到她的声音空灵中渗透着丝丝沙哑,蓦然望向镜子,才发觉年纪爬上了岁月的山腰。人哪里可能永远不老呢,最重要的是内心不孤独。每次想象顶着歌神光环的eason,不过就是一个孤独患者,我就觉得人真的最重要的是内里的满足。仍在出新专辑的周杰伦,永远走不出自己的范式,生了二胎的他更适合坐在导师椅子上卖弄过去的资本,正如同结了婚的汪峰一般。今年,疯狂迷恋上CANON D的旋律,或静或闹的数十个版本,几百遍的聆听,都让我心醉神迷。而偶尔翻出的westlife演唱会,让我开始意识到情怀是如何蔓延记忆的表面的。愿我的思想能够沉淀凝结为岁月的琥珀。
这一年,我有大量的阅读时光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因为只有那里,人们才会自觉减少声音,也不会有烟味,可惜公家单位下午4点40分就关门了,我多么希望能有一个非常安静的阅读环境啊。在图书馆,读书的人很多(往往还要占位),但几乎没有阅读的人,俯首苦读的不过是考公务员或研究生的敲门砖。家旁边新开了家书店,却看到各类帅哥靓女抱着书本摆拍。这就是我身处的阅读时代。不过,我自己也发觉越来越孤独了,这是一种来自内心的空虚,哪怕思想能和大师共鸣,但喜乐却只与妻子分享。在精神与俗世中,我还没求得平衡,高不成,低不就,形单影只,踽踽独行。
文/卢育涛 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