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及音乐治疗的一些思考
最近在看一本关于音乐治疗的书,也正逢近期几乎每天都有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都在听歌,故对音乐及音乐治疗产生以下思考: 1 以前听歌只听某首喜欢的,然后反复听,并不太会去关注整张专辑或者歌手本身的情况。而现在,如果发现一首好听的歌,那么必然要把整张专辑找来听。如果把一张专辑比喻成一本小说,那么其中最好听的那首歌便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但若不去关注故事的起因及结尾,是无法整体理解整本书所传达的意义的。一样东西,有感觉但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但如果能先理解,那么必然会更好的感觉它。 2 当代国语流行乐的困境。前几天尝试着听了一些较新的国语流行专辑,真心还是欣赏不来。不过这真不是任何歌手或者词曲作家的问题,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还是既不缺实力也不缺才华的。问题一是当今社会某些反智文化盛行,导致国语音乐流传最广的必然是能够被超市商场拿来循环洗脑播放,或者成为广场舞大妈们的伴奏的歌,我真的不想评价,你们听得开心就好。问题二是,按照数学理论来讲,音阶的排列组合方式是有限的,而其中好听的曲调和弦早就被几十年前的流行乐大神们给用完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会觉得还是以前的老歌好听,经典的歌总是经久不衰,而现在但凡觉得好听点的流行乐,又难免会被贴上抄袭或者模仿的标签。 我说句不太客观的话,当代的国语歌,就还是独立民谣能听,至少人家歌词写得够清淡或者够装逼,比起那些十几线的流行歌手成天在那儿我爱你你不爱我的,还是要好多了。 3 音乐能够用于治疗的原理。 《音乐疗法》一书看到一半,已经给我不少启发(当然我承认自己在音乐创作方面确实没什么天赋,但是对自己的音乐感知和欣赏力还是有自信的)。根据书中所述,音乐治疗有6大基本假设: a 音乐是世界性的。它的节奏、音高、音色和旋律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即世界已知的所有文化中,都有音乐的存在,而如今各国音乐的互相影响也说明了音乐的世界性。 b 音乐的定义是广泛的。“有声,通过乐器或者力学发出的有节奏、旋律、和谐的声音”。所以其实音乐的创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和困难,正如我最近偏爱的极简主义音乐,其实就是收录一些自然界声音加之一段简单的riff或即兴音律构成。甚至可以简单到你无聊时拿手指有规律的敲击桌面,也能算作一段简单的节奏乐。 c 音乐被接纳的容易性。心理、神经和身体对音乐的反应并不会受到疾病或损伤的影响。即是说,即使是对于智力低下、患有阿兹海默症或者有情绪认知异常状况的人,音乐也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被接纳和理解的。 d 音乐作为表达媒介出现在语言产生之前。语言离不开学习,所以在婴儿甚至于胎儿时期,跟外界的交流不是依靠语言,而是通过表达性的声音来完成的,书中把这个称作“婴儿直接性话语的韵律”。当然对于这种原生音乐性的研究还涉及到精神分析领域,还得继续深入了解。 e 音乐具有极高的自由表达性。自由的音乐表达,为全面表现、表达一个人的自我提供了一种无须言语和表达媒介的交流方式。尤其是在进行即兴演奏时,可以通过不同的乐器选择,节奏掌控,甚至参与度的高低来表达不同的心境以及演奏者之间的关系。 f 音乐的高体验性。无论是在治疗中事先准备好的演奏还是即兴演奏,都会在音乐体验中激起广泛的感受和情感。音乐是较易与情绪情感相融合的,可以帮助你更好的进行自我表达。 4 每种音乐类型中的体验都各有天地。 某首流行乐可能让你想起初恋,吵过架的小姐妹,或者曾经疯狂迷恋过的明星。 独立民谣最容易抓住你感动的小尾巴,每句歌词都写到心坎里,好似在听自己的故事。 布鲁斯爵士让你置身纽约第五大道的落日余晖下,或在百老汇某个小酒吧里喝上一杯tequila。 摇滚朋克让你躁动,情不自禁的吼叫,有着要操翻世界的架势。 古典总使你感觉精致而优雅,由淡然向激昂,又带着浪漫主义的色彩。 电子迷幻刺激着多巴胺的分泌,像是做梦,像是醉酒,蠢蠢欲动。 实验氛围仿佛给你的思维开了一扇天窗,你可以尽情的让想象奔放。 ......... 真的没有办法不爱音乐,更没办法想象世界如果没了音乐会变成怎样。 我有个亦师亦友的相识,他是个很不错的音乐人,同时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上次在重庆见他,他告诉我说明年2月开始要只身徒步去云南完成一场苦修。我说那你会背着吉他一路吗,他说不会,说音乐只能渡自己,而佛法可以渡众生。 然而我并没有办法认同,因为音乐也确确实实的在某种程度上普渡众生。 5 庄子《齐物论》云,“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 人籁是竹箫所吹出的乐声,地籁是风吹孔窍发出的声音,而天籁则是风吹万物而发出的各种声响。 所以我们常说的天籁之音,实则是万物的声音,可是发动这些声音的,不正是那吹拂万物的风吗。 人类不竭的情感是风,有了风,我们才可以听到不同人创作的不同音乐。 然后通过音乐回到体验情感本身。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