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剑》中未出现的英雄:大明最后的长城(下)
![]() |
如果说努尔哈赤是一把刀,雄厚威猛,伤者鲜血淋漓;那么皇太极则是一只剑,灵动诡异,伤口虽小,创伤极大!
仅改组汉八旗一事足显其雄韬伟略。
努尔哈赤一手创建了八旗制度,八旗编制类似于现在军队编制,三百人左右为一牛录,组长叫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甲喇,头领叫甲山额真;五甲喇为一固山,首领叫固山额真。
好比现在部队的排长,连长,营长等等。女真属于渔猎民族,散布各处,而八旗制度将女真部落紧紧的合拢在一起。
努尔哈赤时代战争中掳获的其他族人皆编为奴隶,负责劳役耕种等保障后勤。所以明军尽管战败,皆努力逃回自己的祖国。
而皇太极即位后,进一步优化了八旗制度,所有民族皆编入八旗,所有人皆凭战功升降。
袁崇焕死后明朝甚至整个兵团投降满清,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吴三桂,他投降满清后仍统领自己的军队,从山海关打倒云南,战功巨大,满清也不吝赏赐,裂土封王。
皇太极是个好皇帝,袁崇焕是个好将军!将军和皇帝均是儒雅之士,书信往来。袁崇焕称皇太极为汗,皇太极称袁崇焕为袁老先生大人。
如果没有战争,两人会成为伯牙钟子期一样的知音。知音彼此交心,政治眼光也惊人的相似,议和萦绕在两人脑中,可谁也不敢提起。
“议和就是投降,议和就是汉奸”,“奸”这个历史耻辱帽子谁也戴不起,直到今日,仍然无人敢戴。
满清尽管战场得意,可能战之兵仅仅十余万,不能承受一场惨败;大明虽然战场失利,可能战之兵百万,领土数倍满清。
即便高科技的美军能在战场打败阿富汗、伊拉克,但无法征服,大明更是无法征服塞外满清。如果议和,每年数十万两银子既可解决。议和虽好,但无人提起,也无人敢提!皇太极不敢!袁崇焕也不敢!
![]() |
宁锦之战不可避免的爆发,皇太极依旧走努尔哈赤失败的战术,围攻锦州,期盼宁远城中援兵来救!锦州统帅是赵率教,就在袁承志满月那年送他金项圈的叔叔。
努尔哈赤三战三捷中,他曾经是个逃兵,丢下一城士兵百姓,独自逃亡。因为上头有人,逃过了军事处罚。
一个勇者与一个懦夫之间最大的差异,那便是勇者的勇气除了在必要的时候永远不会在平时显露,而懦夫的勇气却在最需要勇气的时候,反而消失了。
赵率教是个勇者!
也许是男儿血性爆发;也许惧怕袁崇焕的威严;也许被宁远之战精神感化。赵率教死守锦州城,大战三场,小战二十五天,皇太极未占半点便宜。
进攻锦州城不利,皇太极做出了更加失败的战术,绕过锦州城,进攻宁远城。
如果说一年前宁远城犹如风雨飘摇中的柳絮,靠袁崇焕的执拗赤诚,将士的鲜血勉强死守。如今的宁远城森严壁垒,众志成城。
面对满清排山倒海的扑来,关宁铁骑由满桂,祖大寿率领出城迎敌,与当时世界上最强的野战军团厮杀。数十年来仅此一次满清未在野战中胜利!
相持近一个月,皇太极除了一系列挥刀自宫的攻城之法外,无计可施。皇太极住的军中大帐亦被红夷大炮炸毁,腹地皮岛毛文龙出海骚扰皇太极的后方辽阳。
天予我有数之兵,若稍亏损,何以前图?皇太极承载了他父亲一样的命运,接受败局,退回辽东。
此战中,满桂被报为首功。满桂粗鲁耿直,看不起世故的赵率教,为此事袁崇焕曾经偏袒过赵率教。宁锦之战中,满桂率领关宁铁骑野战满清八旗兵,身中数箭。
书生袁崇焕却无书生的骄傲,醒悟对不住满桂,于公于私,满桂皆为首功。
获得次功的恐怕大家难以猜到,不是祖大寿,也不是赵率教,更不是未成年的吴三桂,而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同学们,可能又猜错了,不是袁承志!而是魏忠贤螟蛉之子的儿子,这个太监儿子的儿子的功名是:居朝中策划有功,封为伯爵。
![]() |
“心苦后人知”。因未克扣军饷贿赂魏忠贤,加上东林党阉党内斗,战功赫赫的袁崇焕反被刀笔谏官定罪为“暮气西沉”,指责他不出兵救援锦州城。袁崇焕被迫辞官!
袁崇焕离开后,宁锦战士一片愤慨,聚众哗乱逼官索要银饷的事件时有发生。而满清阵营一片欢庆!
木匠皇帝的匠人之心终于感动了玉皇大帝,尽管没有相关的学位学历证书,也没有参加公务员考试,玉皇大帝下旨破格录用了熹宗皇帝为天宫打造家具。
据说熹宗去天宫报道那天,满堂神仙面面相觑,可又不敢得罪这个后台不知道是谁的凡人,天宫人事部处长更是一脸蒙逼!
熹宗死后,因为无子,他十七岁的弟弟朱由检即位,也就是崇祯皇帝。野史传闻崇祯即位当天袖中私藏大饼馒头,不敢饮用宫中食物。
威名震主者要么杀主要么被杀!魏忠贤虽权倾朝野,四处建立生词,但似乎并未有杀主之心,很快,他被崇祯所杀。
![]() |
一朝天子一朝臣。铲除魏忠贤后拨乱反正,凡是魏忠贤反对的,或者曾经反对魏忠贤的皆为忠臣!
崇祯元年,崇祯召回袁崇焕,升他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君臣这次相见甚欢,崇祯对袁督师寄予厚望,上书所需的银两兵马皆准;袁崇焕趁着酒兴许诺五年平辽,具体三大方针:屯田;守城;渐进。
这是一篇绝佳的省部级领导的讲演稿,但绝对是一篇高考零分作文,因为跑题了,内容同标题严重不符。
标题写的是“五年内平定辽东”,而内容阐述的是“论持久战”的具体步骤。
几百年来无人发现这个错误,一是领导的讲演稿从来不评分;二是领导的讲演稿也没人看,只适合放在“村东头”。
崇祯皇帝无暇审度此篇奏文的矛盾,此刻他正沉浸在扳倒魏忠贤的巨大喜悦之中,加上宫中又传来喜讯,他最宠爱的顺妃生了一个宝贝女儿。
![]() |
他继续幻想着大明江山的雄伟宏图,“五年平辽”,之后四海长平,赐封女儿为“长平公主”。赏赐袁崇焕尚方宝剑,长城内外一概军事均全权处理!
尚方宝剑就是“如朕亲临!”这是个不能当真的政治戏台道具而已!袁崇焕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误把戏当成了人生! 他用御赐的尚方宝剑杀了同样拥有御赐尚方宝剑的毛文龙!
如果说皇太极是一头横冲直撞的犀牛,毛文龙则是牛背上的吸血苍蝇。毛文龙驻扎在辽东环水的皮岛上,毛文龙虽然不可能叮死这头犀牛,却令皇太极坐立不安。
袁崇焕杀毛文龙一案众说纷纭,罗胖讲解历史一向很有独特的视角,他认为袁崇焕那时正在同皇太极议和,斩杀毛文龙是袁方议和所表达的诚意。议和是假议和,而且议和需要说服崇祯皇帝,他不签字盖章一切都无效。为假议和而杀朝中重臣?似乎说不过去。
我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原因其实很俗!------就是为了钱!
袁崇焕辞职这段时间,士兵聚众哗变,威逼长官要钱的事件反复上演。袁崇焕虽加官进爵,可大明帝国仍捉襟见肘,衰微的朝廷无力供给两支平辽大军。
袁崇焕替崇祯行“皇帝权”,诱杀毛文龙!崇祯很生气。
崇祯二年,无后顾之忧的皇太极创新了战术方案,绕过宁远城,山海关,由蒙古绕道进攻大明心脏北京城。
简单来说就是进攻路线走了个弓背,而没有走弓弦!这是个极度疯狂异想天开的决定,一旦路线被切断,首尾不能呼应,势必全军覆灭。
皇太极敢于劳师远征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手里还有个秘密武器,这个武器自从有了战争就有了,不过很少有人能使用完美,这个武器就是------谣言。利用崇祯多疑善变的性格,散布袁崇焕通敌卖国的谣言。
袁崇焕一面分兵派赵率教驰援西路守城,一面亲率五千轻装骑兵昼夜赶回北京城。
李率教因为西路听信谣言无城池开门接纳,寡不敌众而亡,他的死亡为战争赢得了宝贵时间,袁崇焕比皇太极提前两天到达北京城!
崇祯猜忌大于欢喜,“为何你会提前知晓敌人从西路攻打?”
崇祯皇帝也是不许袁崇焕的队伍进城,只许他一人进殿汇报战况,让他总督各路军马,当时各路兵马并未汇集,袁崇焕能指挥的只有星夜赶回来的五千宁远骑兵!
![]() |
十一月二十日,广渠门外,也就是后来袁崇焕的埋骨之地。清晨,天空一片肃杀,满地落英悲,萧瑟秋风冷酷的清扫着一切。
一支响箭飞了来,射进驻扎在刺骨寒风中的队伍,势尽后落在广渠门外的石板地上,箭杆刻满花纹,箭翎粘着鲜艳的羽毛。
紧接着,大批大批的箭簇暴雨般的射向袁崇焕的队伍。紧随其后的是满清如狼似虎呼啸而来的先头骑兵!如风一样肆虐着,咆哮着。另一股怒吼迎面激荡上去,那是来自戍边塞外五千铁骑不被理解的怒涛悲鸣。
清军初时以雷霆之势压倒袁军,袁军东闪西避,但只要清军稍有缝隙,袁军便立即透出重围。从鱼肚泛白到日落西山,双方各有伤亡。
清军的多次进攻均被击溃,而袁崇焕也身中数箭!皇太极首先退出战局,转而劫掠北京周边百姓。
接着上演了史上最气愤填膺的一幕:崇祯皇帝下令拘捕袁崇焕入狱!
这段记载如同一场话剧,皇太极故意放了两个俘虏的太监,这两个太监放走前偷听到了袁崇焕私通皇太极的秘密,然后崇祯皇帝听信了“逃回太监偷听来的阴谋”,将袁崇焕拘捕!真相可能也差不多吧,崇祯从进宫第一天就展现了多疑的性格!
狱中的袁崇焕仍手书信件给祖大寿,令他“以国家为重!”皇太极终是忌惮被切断后路,留了两封求和信件,大肆劫掠一番退回。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从脚开始,割了三千六百刀!在行刑的那天,八月的北京提前下起了大雪。不明真相的百姓诅咒着,咒骂着,甚至扑过来咬啮他的肉。
袁崇焕并未感到痛楚,他的思绪飘到了宁远大捷,这场雪和那场雪似乎一样冷酷无情。偶尔有雪花飘到口中,咸咸的,和宁远城中血水飘到口中一样苦涩。
他死后被抄家,满怀希望的衙役冲进简陋的家中一无所获,这个动辄手握数百万两银饷的督师不可能没有财产,最后他们砸开了紧锁的一个小屋,屋中供奉着崇祯皇帝赏赐的蟒袍玉带,还有袁崇焕宁远城中的血书:“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大明长城轰然倒塌!
袁崇焕在狱中他的门人程本直求救无果,上书情愿陪袁督师一死,嘱咐家人葬在袁公幕边。
祖大寿率宁远铁骑折回塞外,生在塞外,活在塞外,死在塞外,塞外却不是家!后来兵尽粮绝投降皇太极,后偷马逃回大明,后又被皇太极俘虏,皇太极对祖大寿始终恩宠殊荣,祖大寿却未向皇太极进言一计一策!
再后来袁承志行刺皇太极失手被抓,鬓角皆白的祖大寿私自放了袁承志。
袁崇焕死后十五年,矫矫金蛇剑如天外流星刺向崇祯皇帝,眼窝深陷,双颊凸出的崇祯皇帝心中虽知袁崇焕冤枉,可并无一丝歉意。长平公主用柔情软化了金蛇剑,可大明江山已无长城!
![]() |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或副宰相),十四个兵部尚书(袁崇焕这样加兵部尚书衔不算在内)。他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除袁崇焕外还有十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
袁崇焕的残骸被他的随从佘某冒死偷出,埋在了广渠门外,并立下遗嘱,世代子孙皆为袁公守坟!
数百年之后,中华又遭受了一场浩劫,在浩劫中父子夫妻尚不能相保。一群小将冲进北京市花市斜街52号。砸断了袁公和同死程本直的墓碑,焚烧了祖上保存的所有文献。这也是佘某为何没有名字。
佘家十七代后人佘幼芝,那时还是花季少女。为了一位从未见面的古人;为了佘家祖上的承诺。在那场浩劫中,执着执拗如同数百年前袁公一人一马走向塞外,独自面对满天的冰雪。在她数年的努力奔走下,袁公祠是北京市内仅存唯一一座古墓。
![]() |
今年十月,我有幸祭拜了袁公祠。袁公祠周围皆是钢筋混凝土堆砌的写字楼,衣冠楚楚的白领,蓝领出入其中,一路打听仅在咫尺的袁公祠,已经无人知晓了。
历史静静的记载着一切!
![]() |
![]() |
![]() |
![]() |
![]() |
公众号
何为金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