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爱恨,不能潦草
记得晚上跟朋友跑去电影院看老谋子的《长城》首场排片,情节上我没感觉到多大的触动,倒是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形容小学生日记的词---“流水账”,想想还蛮贴切的。电影里背景音乐听着挺美的,特别是听到这个插曲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愣住了。赶紧拿出手机识别了下,一看作曲竟然是方文山。开始唱的一两句我还以为是黄渤,后来一看居然是王力宏。里面有几句歌词写的真好,“谈爱恨,不能潦草,用信任立下誓言我来熬;这缘分像一道桥,你想走,就请立马抽刀爱一笔勾销。”

谈爱恨,不能潦草。关于爱和恨,我觉得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误解,这些误解往往就导致了我们生活中反复出现的纠结与无奈,甚至痛苦与烦躁。有一个说法是,在梁启超翻译西方著作时,里面出现Love这个词居然在当时的汉字中找不到合适的翻译,后来找了大量古诗词才拼凑了“恋爱”一词。梁启超可只是清末时的一个大文豪啊,可见love这种概念在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中是很不常见的了。我查了下古汉语中关于“爱”的用法,比较早的是“吝惜”的意思。而“情”呢?在古汉语中则更模糊,主要是“心意”,“感情”的意思,跟love也差的比较远。那天在哥们儿床头看到一本《标准日本语》的书,于是想到日语中与love对应的是什么词呢?因为我们很多现代汉语的词汇都是借鉴自日语,而且日本人的翻译也比较严谨,或许有参考价值,但无奈哥们儿说他也不熟,还没来得及看呢。那Love该是一种什么东西呢?或者一种什么感觉呢?
斯科特·派克曾经在他的书中这样描述爱,爱是关注对方的心灵成长,关注对方的心智成熟。心灵这个词多少还能会意,主要指我们的内心世界。心智在英语中是Mind,也就是我们常用的译义在乎,介意,但这个心智我觉得更倾向于一个人的意识和思维逻辑层面,往往表征着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和方法。可见爱更多地需要一种深入精神和心灵层面的沟通,打开彼此心扉,产生内心的共鸣,心理上的共鸣会在彼此间产生很强的归属感,彼此相处在一起就能很舒适和随意。
在看过许多关于爱的心理研究后,我觉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爱和恨更多的是我们的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而情则是一种强烈的内心连接,或者干脆就叫大脑连接。因为爱或不爱我们都能去选择,这就是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同样恨也是,我们可以选择放下不去恨(不恨不代表原谅),也可以选择一直恨下去,这都是我们对待别人的一种态度。我们生活中好多人经常说,某某性格比较腼腆,不善于表达,其实ta很爱我的之类的话。说白了爱不爱你自己还感觉不到么,你自己内心有没有被压抑的感觉,自己细想就知道了,性格腼腆这是你自己替ta找的借口。心理学上来说看似腼腆的人,可能是比较自卑的人,而往往自卑的人是很难去爱别人的,因为ta们缺爱而自卑,所以会经常性的处于一种索取爱的状态,但基本会是无底洞。《神奇动物在哪儿》这部电影中提到过类似的,称这样的人为taker,ta们会经常性的去试探别人够不够爱自己,却很少想着去爱别人。其实再深点说就是ta们面对生活的态度过于消极,生怕付出爱会受伤,所以不愿意先主动表达爱意。有个哥们儿跟我说过一个感慨,他说找对象找个能量值高的才行,不然你咋爱都是错。我觉得他体会的这个能量值就是一个人内心的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高的人往往敢爱敢恨,也才更容易获得爱和幸福。
还有一种人经常会拿工作,生活中的麻烦来说事儿,我最近太忙了顾不上关心你,其实问题应该是态度上的,ta根本不愿意去关心你。这话说出来一点儿都不虚,我们都是人,人性中有的倾向性大家都会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信你自己回想下自己说工作忙不能关心亲人爱人的时候,是不是当时自己内心有那么一丢丢的不愿意呢?而真正决定关不关心的往往是这点儿不愿意的态度。所以我觉得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爱没有能不能,只有愿不愿意。日子可以因为清贫而苦,可生活却只能因为有爱才有温度。
恨也一样,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一个态度。关于态度我们真的是完全自主的,记得李笑来在他的书中举了个例子,二战期间一个心理学家被关进纳粹集中营,他每天经受各种折磨,身边好多人受不了死了,他在快要崩溃的时候告诉自己,我现在选择不了我的处境,但无论怎样我都还有自由选择我面对的态度,我要把这当成是对我人生的一个考验,最后这个心理医生活着走出了集中营。
感情是我们人和人之间建立的一种强有力的连接,其实真实的世界中个体与个体间的连接性比较差,只是我们人和人之间可以通过构建的一些共同意义而连接在了一起。两个人之间的连接可能很弱,一旦彼此态度不对或者其他原因分开后,可能再也无法建立连接,你想想上学期间有多少好朋友可能天天在一起吃饭,可现在呢?甚至连联系方式都没了。
爱情应该是我们怀着去爱彼此的态度,然后构建起一个强有力的感情连接。因为有爱在,这个感情连接才会使得彼此沟通顺畅,更容易彼此产生内心的共鸣,能够互相促进成长成熟,一起把生活过的舒适而温馨。如果没有爱或者不是因为爱而构建起来的强有力的感情连接,则会给彼此带来很大的伤害,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共生绞杀,分开时撕心裂肺的难受,和好后很快就会进入不断的争吵和互相折磨,没有办法,这是一个推来推去的博弈游戏,一方的服软,反而成了另一方的胜利炫耀,变本加厉在所难免。
到底是性格表现上相同的更适合在一起呢?还是性格互补的更适合在一起呢?其实都不重要,只有从内心里互相有去爱对方的态度,最终爱都会使彼此不断成长成熟,最后慢慢都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格,自然性格也就比较全面了。谈爱恨,不能潦草
爱和恨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对待对方的一种态度,而态度的自主权完全在我们自己。爱没有能不能,只有愿不愿意,恨也一样。
感情是我们人类大脑通过构建出来的共同意义而建立的一种强烈连接。强烈的感情会在彼此间形成一种共鸣,使彼此能够更好的体会到归属感,从而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到底是性格表现上相似的适合在一起呢?还是性格表现上互补的更适合在一起呢?其实都不重要,只有从心底里拥有着互相爱对方的态度,最终爱才会使彼此不断成长成熟,最后慢慢都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格,自然性格也就比较全面了。如果没有爱的话,两个性格无论互补还是相同,相处时间久了总能看到彼此的缺点而抱怨。
因为真实的世界不存在很强的连接性,而我们人又需要很强的连接性来寻求内心的归属感。自然更好的爱情该是能够给彼此的未来带来很强的连接性,也就是爱情会使我们不自觉地把彼此的未来连接在一起,憧憬和规划着有彼此的未来。如果两个人谈了好久却始终无法把彼此纳入自己的未来,那就很可能只剩下情却没有了爱。这种连接不过只是因为彼此相处熟悉而产生的一种被动亲切感,时间越久越会让彼此更加害怕失去这仅有的亲切感,但却很可能进入彼此共生绞杀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