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巨头是如何“操控”我们的
文:盖得排行_胡狼
营销公关本是现代商业社会的重要一环,但某些商业公司的公关行为却不那么光彩。食品巨头尤其擅长“操控术”,了解它们能让你在消费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美国乳制品业:每年四十亿美元财政补贴
事情得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说起。当时的背景是大萧条导致各种农产品过剩,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案。法案授权联邦政府动用资金收购包括牛奶在内的过剩农产品,企图让牛奶的市场价格回升。
盖得排行在这里并不想讨论罗斯福新政效果到底怎么样。按常理,大萧条结束后,这类临时措施应该取消。殊不知,请神容易送神难,尝到甜头的乳制品企业自然不愿放弃“政府收购牛奶”这个大蛋糕,乳制品企业的代言人——全美牛奶生产商公会,大力游说国会,而国会议员也不希望丢掉他们的选票,于是“由政府购买过量乳制品”的价格支持机制保留了下来。
时间到了20世纪80年代,乳制品企业变得极为贪婪,生产的乳制品大大超过市场需求,以致政府购买的乳制品过多,根本无法消化。过剩的奶酪、黄油和奶粉,总重量累计超过19亿吨,仅仅是每天的存储费用就超过100万美元,每年管理这堆东西则需要花费纳税人40亿美元。这种增长与乳制品的“特殊地位”不无关系,因为乳制品是美国政府收购的一系列农产品中,唯一没有进行数量限制的商品。
事实上,由于“乳脂山”规模太大,政府开始偷偷的将乳制品扔到附近堪萨斯城的一座废弃石灰矿里。《华盛顿邮报》农业版块的记者描述了在那里见到的惊人一幕:“无数的包装袋、桶和箱子深埋在地下,数量多得难以想象,里面装满了奶酪,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浪费,但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处理。”
就这样,乳制品巨头通过政府的乳制品收购计划,创造了一个像共产主义社会一样美好的乐园。他们不用担心生产出来的乳制品卖不出去,不用担心价格过低,同时,他们也没有动力减少成本,进行创新和提高乳制品的质量。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生产更多产品,然后等着政府收购,纳税人的钱就这样进了食品企业的腰包。
美国制糖业和误入歧途的膳食指南
2016年9月,《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揭露了一桩丑闻:美国制糖业曾在20世纪60年代花钱收买科学家影响学术研究,弱化糖制品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转而将饱和脂肪酸推为罪魁祸首。
上世纪中叶,心脏病在美国男性中导致的高死亡率引发了风险饮食因素研究的热潮。糖类和饱和脂肪,被科学家视为最有可能的“罪魁祸首”。美国制糖业敏锐地意识到,风险和机会同时降临了:如果能说服美国人接受低脂饮食,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用饼干取代奶酪作为零食。他们预计碳水化合物(糖)将从脂肪那里夺回20%的市场份额。
1965年,制糖业高管约翰·希克森邀请哈佛大学营养学家马克·赫格斯等三位科学家撰写论文,来反对那些指控糖类的研究,并支付多达5万美金的重金酬谢。马克·赫格斯等人写的论文发表在颇具声望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论文刻意贬低了“减少糖分摄入能帮助改善冠心病”的研究,却又过分强调了那些指责饱和脂肪的证据。这种发表在顶尖科学杂志的论文,往往能够影响科学研究的整体方向。
也许更重要的是,希克森资助的科学家之一马克·赫格斯后来成为了美国农业部营养部门的负责人,并帮助起草了政府的首份(1980年)官方膳食指南——指南中推荐人们低脂饮食。这一政府推荐使得接下来数十年间低脂高碳水的食谱充斥市场。有数据显示,从1965年到2011年,美国人减少了25%的脂肪摄入,增加了超过30%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其中面粉和谷类产品消费增加41%,玉米制品消费更是增加了183%,数字惊人。
在这个意义上,制糖业这一幕的遗产不在于科学,而在公共政策。所幸制糖业笼罩在科学界的阴云并未持续太久。1990年代以来,科学研究重新把糖的危害纳入视野,过量的糖摄入与各种疾病的关联已重新得到广泛深入的探讨。美国心脏协会、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也把糖列为“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因素。但个人饮食习惯、社会风气和公共政策难以快速转变。制糖业的操纵虽不致长期扭曲科学的进步,但至今对公众的日常生活还深深影响。
饮料巨头:精心布置每个细节,刺激冲动消费
2015年,可口可乐拥有442亿美元总收入,仅广告这一项,他们大手笔地砸了40亿美元。明星大腕在屏幕上大口的喝着可口可乐,把可口可乐塞进每个人的大脑。随着可乐销量的增长,人们的体重也随着增长,伴随而来的是与肥胖相关的疾病。汽水的销售趋势线和肥胖病的趋势线非常吻合,两者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飞涨。
可口可乐销售指导手册为零售商提供了很多方法,甚至可以让最警惕的消费者也防不胜防。它的销售人员会争取人潮较多的陈列位置,其中,货架长度、货品摆放层数、不同类型产品的摆放、造型形状等都经过精心设计,还会配上巨大的标志吸引消费者眼球。在结账区,顾客的冲动购买率会达到最高点,装有可口可乐的大冰柜就摆放在收银机的旁边,顺手拿出一罐,理所当然。
走过超市的货架,不亚于走过一个个“地雷阵”。那些食品饮料的亮丽包装、配方、心理学、是食品巨头精心设计的策略,无形间指使你将产品扔进购物车。在商家刺激下买回的食品可能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伴着生产商的成功营销最后被你吃下肚去。
查看更多榜单或文章,欢迎下载盖得排行APP,或者关注盖得排行微信公众号【 guiderank 】
©文章版权归盖得排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等,以及一切商业用途的使用。获取授权请联系:mp@guiderank.org. 违者必究。
营销公关本是现代商业社会的重要一环,但某些商业公司的公关行为却不那么光彩。食品巨头尤其擅长“操控术”,了解它们能让你在消费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美国乳制品业:每年四十亿美元财政补贴
事情得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说起。当时的背景是大萧条导致各种农产品过剩,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案。法案授权联邦政府动用资金收购包括牛奶在内的过剩农产品,企图让牛奶的市场价格回升。
盖得排行在这里并不想讨论罗斯福新政效果到底怎么样。按常理,大萧条结束后,这类临时措施应该取消。殊不知,请神容易送神难,尝到甜头的乳制品企业自然不愿放弃“政府收购牛奶”这个大蛋糕,乳制品企业的代言人——全美牛奶生产商公会,大力游说国会,而国会议员也不希望丢掉他们的选票,于是“由政府购买过量乳制品”的价格支持机制保留了下来。
时间到了20世纪80年代,乳制品企业变得极为贪婪,生产的乳制品大大超过市场需求,以致政府购买的乳制品过多,根本无法消化。过剩的奶酪、黄油和奶粉,总重量累计超过19亿吨,仅仅是每天的存储费用就超过100万美元,每年管理这堆东西则需要花费纳税人40亿美元。这种增长与乳制品的“特殊地位”不无关系,因为乳制品是美国政府收购的一系列农产品中,唯一没有进行数量限制的商品。
![]() |
事实上,由于“乳脂山”规模太大,政府开始偷偷的将乳制品扔到附近堪萨斯城的一座废弃石灰矿里。《华盛顿邮报》农业版块的记者描述了在那里见到的惊人一幕:“无数的包装袋、桶和箱子深埋在地下,数量多得难以想象,里面装满了奶酪,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浪费,但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处理。”
就这样,乳制品巨头通过政府的乳制品收购计划,创造了一个像共产主义社会一样美好的乐园。他们不用担心生产出来的乳制品卖不出去,不用担心价格过低,同时,他们也没有动力减少成本,进行创新和提高乳制品的质量。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生产更多产品,然后等着政府收购,纳税人的钱就这样进了食品企业的腰包。
美国制糖业和误入歧途的膳食指南
2016年9月,《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揭露了一桩丑闻:美国制糖业曾在20世纪60年代花钱收买科学家影响学术研究,弱化糖制品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转而将饱和脂肪酸推为罪魁祸首。
上世纪中叶,心脏病在美国男性中导致的高死亡率引发了风险饮食因素研究的热潮。糖类和饱和脂肪,被科学家视为最有可能的“罪魁祸首”。美国制糖业敏锐地意识到,风险和机会同时降临了:如果能说服美国人接受低脂饮食,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用饼干取代奶酪作为零食。他们预计碳水化合物(糖)将从脂肪那里夺回20%的市场份额。
1965年,制糖业高管约翰·希克森邀请哈佛大学营养学家马克·赫格斯等三位科学家撰写论文,来反对那些指控糖类的研究,并支付多达5万美金的重金酬谢。马克·赫格斯等人写的论文发表在颇具声望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论文刻意贬低了“减少糖分摄入能帮助改善冠心病”的研究,却又过分强调了那些指责饱和脂肪的证据。这种发表在顶尖科学杂志的论文,往往能够影响科学研究的整体方向。
也许更重要的是,希克森资助的科学家之一马克·赫格斯后来成为了美国农业部营养部门的负责人,并帮助起草了政府的首份(1980年)官方膳食指南——指南中推荐人们低脂饮食。这一政府推荐使得接下来数十年间低脂高碳水的食谱充斥市场。有数据显示,从1965年到2011年,美国人减少了25%的脂肪摄入,增加了超过30%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其中面粉和谷类产品消费增加41%,玉米制品消费更是增加了183%,数字惊人。
在这个意义上,制糖业这一幕的遗产不在于科学,而在公共政策。所幸制糖业笼罩在科学界的阴云并未持续太久。1990年代以来,科学研究重新把糖的危害纳入视野,过量的糖摄入与各种疾病的关联已重新得到广泛深入的探讨。美国心脏协会、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也把糖列为“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因素。但个人饮食习惯、社会风气和公共政策难以快速转变。制糖业的操纵虽不致长期扭曲科学的进步,但至今对公众的日常生活还深深影响。
![]() |
饮料巨头:精心布置每个细节,刺激冲动消费
2015年,可口可乐拥有442亿美元总收入,仅广告这一项,他们大手笔地砸了40亿美元。明星大腕在屏幕上大口的喝着可口可乐,把可口可乐塞进每个人的大脑。随着可乐销量的增长,人们的体重也随着增长,伴随而来的是与肥胖相关的疾病。汽水的销售趋势线和肥胖病的趋势线非常吻合,两者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飞涨。
可口可乐销售指导手册为零售商提供了很多方法,甚至可以让最警惕的消费者也防不胜防。它的销售人员会争取人潮较多的陈列位置,其中,货架长度、货品摆放层数、不同类型产品的摆放、造型形状等都经过精心设计,还会配上巨大的标志吸引消费者眼球。在结账区,顾客的冲动购买率会达到最高点,装有可口可乐的大冰柜就摆放在收银机的旁边,顺手拿出一罐,理所当然。
走过超市的货架,不亚于走过一个个“地雷阵”。那些食品饮料的亮丽包装、配方、心理学、是食品巨头精心设计的策略,无形间指使你将产品扔进购物车。在商家刺激下买回的食品可能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伴着生产商的成功营销最后被你吃下肚去。
查看更多榜单或文章,欢迎下载盖得排行APP,或者关注盖得排行微信公众号【 guiderank 】
©文章版权归盖得排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等,以及一切商业用途的使用。获取授权请联系:mp@guiderank.org.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