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蒂克并未消亡
罗曼蒂克并未消失
估计大部分人选择去看这电影,是因其中演员,大约多数是冲瘫哥去的。葛优给大家的印象基本都是以喜剧人物为主,正是因这样一种长期的惯性思维,导致了许多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失望。昨日在电影院,电影放至一半,就听到周围的观众大呼“看不下去”“看不懂”“导演拍的什么鬼”,甚而竟有一些人起身离场。我与这些人不同,我是等电影字幕都放完,才离开。在观影期间,我一直很冷静,甚至在前半小时,我是有点走神的,实在听不懂上海话,也不太喜欢听,顾此失彼,前部分我竟看起来有些吃力,看了字幕就无法看人物表演,只看人物表演就无法了解其意。当电影演到一半,那首类似于教堂颂歌响起的时候,我瞬间被震撼了,后面紧接着的几首音乐也做得非常不错,我一直想要了解这音乐的作者是何人,本以为是左老板,感觉很像他的风格,为了确定这一事实,我才选择等字幕放完才离场。结果我猜错了,这并不使我懊恼,反而更开心。
接下来谈谈,其他多数观众看不下去的原因。首先介绍一下程耳先生,此人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导演,剪接。为何要把剪接放在最后来提,这是有原因的,剪接在我的理解当中就是整部电影的节奏,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观众对于电影的理解,然这部电影的节奏被导演剪接得不急不慢,就像缓缓流淌的溪水一般,波澜不惊。会让观众有种时光静止,没有尽头一般的错觉。因此大多数观众会有点昏昏入睡,坐立不安。其次是故事的叙述方式,导演采用了一种插叙的手法,在三个时间段里来回穿梭,他觉着这还不够,他还得勾起大家的兴趣,因此在很多片段欲言又止,完全不急着透漏最终答案,让各位去想象去猜测。这一点又是不讨好观众的,现代人都太懒了,只喜欢接受现成的,连思考都觉得费力不讨好。这又是一个观众看不下去的原因之一。第三,导演把一个完整的剧情揉得太碎了,有点在写散文一般,虽形散却神聚。让多数观众会看得模棱两可,最终看完都不能明白自己到底看了个啥。因为观众的思维逻辑不知不觉就被导演带偏了。因此这又是一个观众大呼“导演拍的什么鬼”的原因。而我只想引用章子怡在剧中的一句台词来表达我个人的一个看法,有些导演拍的那个电影啊,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一言以蔽之,或许这部电影还没到这个境界,但就这么个意思啦。
现在来说说,我所理解的剧中的各位演员。首先得谈谈杜淳,此人在剧中饰演一个几乎没啥台词的杀手,他这个角色完全颠覆了我对他之前形象的认知。之前经常看到他演的都是一些都市剧中的公子哥啊之类的,就觉得他不过如此了。让我诧异的是,没想到他能把这个杀手演得如此不动声色,如此稳当,完全不逊色他的领导陆先生。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喜剧大师葛优先生了,他刚出场的时候,竟然不是光头,我还真有点不太习惯,通常只要他一出场,还未开口,观众都会先忍俊不禁一番。他在戏中演一个黑帮的二当家陆先生,他应算是整部电影的灵魂所在了,电影的主题就是围绕他而展开的,葛大师演技就不必多说了,他依然保持了之前的演戏风格,但这次或许因为是角色的关系,他似乎更冷峻了些,整个气场都透露着一股随时杀人于无形的感觉。他是坏人当中的好人,当然也是最罗曼蒂克的重情重义之人。这部剧里有个日本人,名字记不太清了,姑且称之为浅先生。电影刚开头出现的那一段话,就是对此人最好的诠释,大概意思就是说他是一个已经完全隐匿成上海人的间谍了。上海话说得非常顺溜,麻将也打得比一般上海人好,因此他的身份直到电影快接近尾声了才被大家反应过来,导演其实在电影一开头就提示了。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吧。浅先生,我这是第一次见他演戏,演得很不错,如果不是最后他的身份揭露出来,我完全不能把他与日本人联系到一块,简直就是个上海人嘛。最后就得谈到我们的国际章了,她应当是本色出演了,她本身是个演员,在剧中也是饰演个演员,不过还有一个身份,她饰演的这个角色是黑帮老大戴先生的老婆,也就是陆先生的嫂子。刚开始以为她会是一个悲剧人物,等整部电影放完,才发现她原来是整部剧中最不悲剧的一个。她在剧中被渡部当作性奴的那一段,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国际章的演技,那种行尸走肉般的无奈感竟让人心生怜爱起来。
其他像关谷君王传君,佟掌柜闫妮,文艺女神袁泉等等许多剧中人物,由于字数的限制就没过多评论了。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中没有男女主角,每个人物都男女主角,他们都发挥了他们应有的演技,把自己的角色都塑造得相当不错,都是一个完整的主要人物。
最后得聊聊导演的思想,和电影主题。个人认为其中有三个片段表达了导演的思想。第一个就是国际章演花好月圆时说的那段词,我认为这段台词表达了导演对当代娱乐圈众生相的一个看法。第二个就是渡部对待性奴的方式,可以看出现在在日本甚至很多国家中都存在着这种为人不耻的社会事件,导演最后安排浅先生死于国际章的枪下,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最后就是电影的主题也是导演想表达的第三个思想。陆先生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去战后收容所寻找小六,当他找到她的那一刻,陆先生有一段非常文艺的独白,前面几句不太记得,我只记住了最后一句:我有时候会想到你,我想你应该在北方!这么罗曼蒂克的诗意表达,是只有文人才应有的思想吧!没错,这部电影就是根据导演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知道了这点应该更能够理解导演的思想了吧,诗意的事物怎么会消亡呢,我认为罗曼蒂克从未消亡,也永不会消亡!
估计大部分人选择去看这电影,是因其中演员,大约多数是冲瘫哥去的。葛优给大家的印象基本都是以喜剧人物为主,正是因这样一种长期的惯性思维,导致了许多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失望。昨日在电影院,电影放至一半,就听到周围的观众大呼“看不下去”“看不懂”“导演拍的什么鬼”,甚而竟有一些人起身离场。我与这些人不同,我是等电影字幕都放完,才离开。在观影期间,我一直很冷静,甚至在前半小时,我是有点走神的,实在听不懂上海话,也不太喜欢听,顾此失彼,前部分我竟看起来有些吃力,看了字幕就无法看人物表演,只看人物表演就无法了解其意。当电影演到一半,那首类似于教堂颂歌响起的时候,我瞬间被震撼了,后面紧接着的几首音乐也做得非常不错,我一直想要了解这音乐的作者是何人,本以为是左老板,感觉很像他的风格,为了确定这一事实,我才选择等字幕放完才离场。结果我猜错了,这并不使我懊恼,反而更开心。
接下来谈谈,其他多数观众看不下去的原因。首先介绍一下程耳先生,此人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导演,剪接。为何要把剪接放在最后来提,这是有原因的,剪接在我的理解当中就是整部电影的节奏,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观众对于电影的理解,然这部电影的节奏被导演剪接得不急不慢,就像缓缓流淌的溪水一般,波澜不惊。会让观众有种时光静止,没有尽头一般的错觉。因此大多数观众会有点昏昏入睡,坐立不安。其次是故事的叙述方式,导演采用了一种插叙的手法,在三个时间段里来回穿梭,他觉着这还不够,他还得勾起大家的兴趣,因此在很多片段欲言又止,完全不急着透漏最终答案,让各位去想象去猜测。这一点又是不讨好观众的,现代人都太懒了,只喜欢接受现成的,连思考都觉得费力不讨好。这又是一个观众看不下去的原因之一。第三,导演把一个完整的剧情揉得太碎了,有点在写散文一般,虽形散却神聚。让多数观众会看得模棱两可,最终看完都不能明白自己到底看了个啥。因为观众的思维逻辑不知不觉就被导演带偏了。因此这又是一个观众大呼“导演拍的什么鬼”的原因。而我只想引用章子怡在剧中的一句台词来表达我个人的一个看法,有些导演拍的那个电影啊,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一言以蔽之,或许这部电影还没到这个境界,但就这么个意思啦。
现在来说说,我所理解的剧中的各位演员。首先得谈谈杜淳,此人在剧中饰演一个几乎没啥台词的杀手,他这个角色完全颠覆了我对他之前形象的认知。之前经常看到他演的都是一些都市剧中的公子哥啊之类的,就觉得他不过如此了。让我诧异的是,没想到他能把这个杀手演得如此不动声色,如此稳当,完全不逊色他的领导陆先生。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喜剧大师葛优先生了,他刚出场的时候,竟然不是光头,我还真有点不太习惯,通常只要他一出场,还未开口,观众都会先忍俊不禁一番。他在戏中演一个黑帮的二当家陆先生,他应算是整部电影的灵魂所在了,电影的主题就是围绕他而展开的,葛大师演技就不必多说了,他依然保持了之前的演戏风格,但这次或许因为是角色的关系,他似乎更冷峻了些,整个气场都透露着一股随时杀人于无形的感觉。他是坏人当中的好人,当然也是最罗曼蒂克的重情重义之人。这部剧里有个日本人,名字记不太清了,姑且称之为浅先生。电影刚开头出现的那一段话,就是对此人最好的诠释,大概意思就是说他是一个已经完全隐匿成上海人的间谍了。上海话说得非常顺溜,麻将也打得比一般上海人好,因此他的身份直到电影快接近尾声了才被大家反应过来,导演其实在电影一开头就提示了。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吧。浅先生,我这是第一次见他演戏,演得很不错,如果不是最后他的身份揭露出来,我完全不能把他与日本人联系到一块,简直就是个上海人嘛。最后就得谈到我们的国际章了,她应当是本色出演了,她本身是个演员,在剧中也是饰演个演员,不过还有一个身份,她饰演的这个角色是黑帮老大戴先生的老婆,也就是陆先生的嫂子。刚开始以为她会是一个悲剧人物,等整部电影放完,才发现她原来是整部剧中最不悲剧的一个。她在剧中被渡部当作性奴的那一段,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国际章的演技,那种行尸走肉般的无奈感竟让人心生怜爱起来。
其他像关谷君王传君,佟掌柜闫妮,文艺女神袁泉等等许多剧中人物,由于字数的限制就没过多评论了。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中没有男女主角,每个人物都男女主角,他们都发挥了他们应有的演技,把自己的角色都塑造得相当不错,都是一个完整的主要人物。
最后得聊聊导演的思想,和电影主题。个人认为其中有三个片段表达了导演的思想。第一个就是国际章演花好月圆时说的那段词,我认为这段台词表达了导演对当代娱乐圈众生相的一个看法。第二个就是渡部对待性奴的方式,可以看出现在在日本甚至很多国家中都存在着这种为人不耻的社会事件,导演最后安排浅先生死于国际章的枪下,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最后就是电影的主题也是导演想表达的第三个思想。陆先生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去战后收容所寻找小六,当他找到她的那一刻,陆先生有一段非常文艺的独白,前面几句不太记得,我只记住了最后一句:我有时候会想到你,我想你应该在北方!这么罗曼蒂克的诗意表达,是只有文人才应有的思想吧!没错,这部电影就是根据导演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知道了这点应该更能够理解导演的思想了吧,诗意的事物怎么会消亡呢,我认为罗曼蒂克从未消亡,也永不会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