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大一时关于古诗十九首和世说新语的碎碎念
有所思——再读古诗十九首 2014-6-11
提起古诗十九首,陡然忆起的还是高一时候受命于语文老师,才不得不翻开阅读材料,划下“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的评述。那时刚刚意气风发地考上心仪的高中,满心以为还是念着诸如“新丰美酒斗十千”抑或“浪遏飞舟”这类春风得意、挥斥方遒的豪情壮语更为恰切。对于情感低回悱恻的《十九首》,当时也只是迫于考试背下“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之类的诗句,吟哦之间,全然不懂“秉烛夜游”之郁积、之放旷、之深慨。
然而人是会病,会老,会死的,总有“一朝春尽红颜老”的一天。随着年纪的增长,许多事情都令人发现世界种种胆寒之处。《明月皎夜光》中作者控诉的友谊遭受背叛、气节失于名利,《涉江采芙蓉》里对于羁旅漂泊的感喟和对家的思念,《今日良宴会》由于贫士失意而志不平而“发志士之悲哉”,这些事件或情感也并非仅仅存在于汉末这样的乱世。许多情、许多事背后的本质并没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消逝,甚至在工业化的浪潮下以另一种形式弥漫在人的心底。《十九首》中所抒发的那些幻灭沉沦、失路之悲,实际上蕴含了其作者面对争战割据之混乱局面的憎恶与无奈;罗萨在小说《河的第三条岸》中描写的那位父亲自我放逐式的沉思,也正可以看做面对文明发展的另一种无所适从。古今中外的文明在这类精神彷徨下总有些相似,这大概就像《百年孤独》里那个蜗居在马孔多的家族,事实上不断经历着一种宿命的轮回,无处逃脱。任何形式的苦难都不是其本身促使人牢骚和忧闷,而是它们唤起的人心深处隐藏的巨大孤独感和无助感逐渐升腾使我们深深的不安。我们的先祖通过“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样的诗句自我慰藉,当代人则沉溺在屏幕文化里自我麻痹。尽管有时刻意的掩饰只会让人的内心更为焦虑,但人们似乎也一直无法找到除了饮鸩止渴之外的良方。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记得有部声名遐迩的英国剧集《Doctor Who》,片中那位掌握时空秘密的Timelord虽然可以任意穿梭时空旅行,却也被生命的不朽所诅咒,只能眼睁睁任由身边一切的鲜活美好都腐朽凋零,只余下了银河中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因为永恒的孤独,非金石之质的无常人生往往不得不忍受“弦断有谁听”的寂寞。永恒的生命尚且有此悲慨,更何况匆匆几十载的人生呢?时光飞逝,青春不再,天涯倦客们怅然喟叹“昼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生年不满百》),“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明月皎夜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葵”(《冉冉生孤竹》)。日月相序,季节更替,漫长的历史会烙下孤独的印记,短暂的光阴也将留下深切的遗憾。
身处纷扰的红尘,面对繁杂的世界,人们看似交集无数,可以随心所欲,诗酒趁年华。“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十九首》的热切却压抑的呼号则无情地粉碎了这一派升平。正如《围城》所言,“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个体意识的存在必然导致某种离群失所的孤独感。这些关于人生的咏叹到最后有太多都是“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邶风•柏舟》)。“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世界本来从不会属于谁,也更谈不上抛弃谁。以前时常幻想,一个人背起行囊,饱览山河万里,走遍海角天涯。没有任何人的陪伴或打扰,只是一个人独享这份空旷寥廓的感觉。后来发现,自由往往也是伴着孤独,也许人类一直就生活在这一悖论之下。
有所经历之后再看《十九首》,这才略略体会到刘熙载《艺概》所说的“凿空乱道,读之自觉四顾踌躇,百端交集”是何种韵味。尽管言语和题旨都十分浅近,可当得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这一评价的也只有《古诗十九首》了。《诗经》中《北山》、《巷伯》的作者同样抒发了诸如“骄人好好,旁人草草”的愤懑与不满,但已经成为统治集团中一员的他们,又怎么会有《十九首》作者“欲将以有所为而不得”更为落拓失意呢?所谓“深哀浅貌,短语长情”(陆时庸《古诗镜》),此言不枉。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也许古人以此种明朗单纯之语调,书其深广激切之慷慨,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
这是以这学期一门通识课的论文为基础修改的。写作之时就有点力不从心,码完的时候有更觉恍如隔世。太久不动笔,许多地方连措辞都不知该如何把握了。还是应该感谢附中语文组的,这其中究竟有多少内容是借鉴于当年的语文课,便不足为外人道也了。很久不曾在阅读的间隙留下过只言片语,或许我该庆幸这门通识课给了我一个机会:看看过了一年了我还能写出多少字,结果自然有点落寞的意味。记得前段时间于金庸吧中看见点评人物的征文,当时极想坐在电脑前细细推敲一番最喜欢的女主角黄蓉,权作这么多年对武侠小说热爱的纪念,然后真正打开空荡荡的文档时却丝毫不知从何说起,只剩下模模糊糊的印象混合着各种版本的电视剧在脑海里作怪。思索良久之后只好怅然放弃。也许我一切的才情与意气纵横,都随着初中那会看金庸小说的热情劲一样渐渐消退了。高二那会学《李广列传》的时候因为不同意太史公对卫青偏颇的暗讽,我义无反顾地翻了大版本史记,在随笔里洋洋洒洒写了十几页纸的评述和辩驳——现在是再也没有当初的热情,心境也大不相同了,才不足恃亦当作一缘故。也许还因为现在读书时刻意地有所侧重,哪怕逐字逐句地反复翻阅乔伊斯的《死者》并一个画面不漏地看完Huston改编的电影,所为的也不过是交出一片观点明晰的research paper而不是随兴所至地缅怀Gretta的似水年华或是抒发点不痛不痒的无常喟叹。
捡了这么久的六便士,也是时候抬头看看月亮了。
————————————————————————————————————————————
广陵绝响几回闻(关于世说新语的选段)2014-8-27 23:25
《世说新语》一书颇渊博,附庸风雅或是业余爱好之俦倘若仅仅粗读一遍,无疑难以从宏观上提炼出精深义理,忖度再三还是就一幕印象较深也甚为著名的段子随意发散些许思量。我素来喜读新派武侠,尤其金庸梁羽生两位先生的著作。《笑傲江湖》中曲洋爱乐成痴、连盗十九座汉墓只为一睹《广陵散》真容的狂诞不羁,至今令人记忆犹新;《白发魔女传》里铁珊瑚蒙难一章回目“一曲洞箫,竟成广陵散”,哀恸凄婉,时时泛上心头恍如亲闻其绕梁三日之音。故而嵇康受戮前的一幕,初识便仿佛百感交集,霎时串联出数种风景。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寥寥数语,《雅量》却将嵇康的傲岸风骨毕露无遗。古往今来,临死者状貌万千,或哭天抢地,或低吟饮啜,或狞神厉目,只无论畏惧死亡抑或从容就义,总难逃红尘纷扰的羁绊。纵是如谭嗣同横刀向天、仰天长啸“去留肝胆两昆仑”,也无疑是在豪迈之余彰显一番“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气势风骨。所有人似乎都无一例外地牵挂自己在俗世间的种种,从万贯家财,到青史声名。
嵇康之风度却不囿于此,甚至大异其道。雅兴不减地于刑前奏曲,这需要何等之境界!铮铮琴韵,抚琴者欲奏佳音必先令心静,心外无物,与乐合一,方得无尘之乐,方臻绝世之境。史载《广陵散》琴曲既有雷霆万钧之势,又有幽怨凄清之情,刚柔相济,声情并茂,恰与嵇康愤世嫉俗、桀骜不驯的个性相得益彰。然而倘求奏出真谛,达其至纯至善,又怎能不做到心无杂念呢?素日之中得此心境已属难期,何况置身临刑之际?嵇康超然物外,不与俗尘同列的脱俗气度,着实令人钦佩不已。
一曲广陵散,余音袅袅,似乎仍然盘桓在死寂的空中。“广陵散于今绝矣!”,苍凉一叹,于这惨淡的气氛之下,人们为这寂寥空阔的琴声所震撼。也许他们会悲恸哭号,也许他们会怅然垂泪。纵然三千太学生死谏未成,事成定局,嵇康不朽的人格亦当不灭。仍是有些惊诧,究竟得有多么大的魅力才能令三千儒生一同上书求情请命?这或许就是所谓英雄的号召力,所谓领袖的力量;也许还源于那个专制森严的中古社会中一种异样的风流气度,振声于风雨飘摇的最后一息原生的自由。区区七字遗言,也饱含了对音乐赤忱的热爱与深切的留恋。人类文明与艺术的流传,正需要一代代人秉承着这样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视之为无上的珍宝与荣光。
观竹林七贤的为人处世之道,似乎或多或少都有一颗跳脱于俗世之外的心。嵇康非尘世凡人,所以他死前最叹息的,是广陵绝响。大人物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总是充满了令人深究的欲望,事实上那些无聊简单甚至匪夷所思的“遗言”也确实凝聚了其波澜壮阔一生的最后一丝牵挂。比如《公民凯恩》里那句经典的Rosebud,那是一种阅尽沧桑之后返璞归真的纯粹。下意识地叹息广陵散之绝于嵇康而言或许最是真实的表现,兴许世上只有琴曲才是知己吧。一生的纠结苦楚,只有在最后时刻才刹那间通透了然,其实最重要的只有那么一个物事而已。广陵绝散,既是一代名曲将要失传的遗憾扼腕,亦是知己陌路的追思之叹。不知嵇康奏广陵散时,内心深处是否也在隐隐追忆“七人常集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呢?当年一纸绝交书,从今以往,勿复相思,而现在真的便要曲终人散了。其实,一切也早已人事全非了。
听说嵇康玉树翩然,见者无不赞叹“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和一曲广陵散,他离世的时候依旧这般风姿特秀,巍峨若玉山之将崩。其为人之岩岩如若孤松之独立,不但扼帝王之腕,也染后世之心。
———————————————————————————————————————————————————————————
拽着假期的尾巴赶出这篇其实都算不上论文的读后感,不由庆幸着上学期一时冲动选的几门跨专业中的一门又到手了两个学分。只可惜拖延症直接导致我无法接着享受此刻这般松快的心情了,毕竟没几天就开学了。
其实说来惭愧,本想借着课堂展示那会的“从世说新语中的游侠论魏晋南北朝的武侠文化”作为期末作业的切入点,仔细探讨一下诸如戴渊这样“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对于张丹枫、唐经天、袁冠男等新派武侠一类经典形象的影响——于任侠放旷之间依旧保持着某种名士风度,“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流俗”。然而碍于所识粗陋,当真动笔也至多不过是管中窥豹,驾驭行文着实力不从心,只好任由自认为还颇为精妙的构想付诸东流了。
前日读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 ,有这样一段话:“……他自己就曾经置身于这种变化之中,他观察过这种变化,写这种变化,正是他的责任,可是现在他再也不会写了。”
我是不曾有过哈里这么多惊心动魄的经历,也不曾目睹东非云雾缭绕的绮丽巅顶,更没有那些对死亡通透的感悟,可我却约略有点明白,有时候无论曾经的生活多么精彩,倘若不以文字记载,而恣意地浪费灵感和才华,实乃真真正正的蹉跎岁月。
“可是他永远不会写了,因为每天什么都不写,贪图安逸,扮演自己所鄙视的角色,就磨钝了他的才能,松懈了他工作的意志,最后他干脆什么都不干了。”
读到这些我内心是震悚的,因为我几乎快彻底抛弃写作的习惯了,连那些少得可怜的机会都毫无愧怍地翻开高中甚至初中的随笔集妄图滥竽充数——包括上头这篇感怀广陵绝响的文章,只怕内里超过60%都是高二时代的手笔。有时觉得,初二、高二那会也算是前十八年的小巅峰了,为文行云流水如今也是一去不复反了,难怪只能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不知道这会再抬头看月亮还来不来得及了。
最后闲扯一句,根据各种史料记载嵇康都是标志美男子一枚,那位被绝交的山巨源就曾给叔夜下过孤松独立、玉山倾倒的评语。只可惜上回携旧友同游六朝博物馆时一睹竹林七贤的壁画我却未能领会到其爽朗清举的特秀之姿。大概是我一直对抽象风格不感冒的缘故,所以难以欣赏个中真谛。
————————————————————————————————————————
总结:事实上我根本是毛姆的脑残粉吧23333333
提起古诗十九首,陡然忆起的还是高一时候受命于语文老师,才不得不翻开阅读材料,划下“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的评述。那时刚刚意气风发地考上心仪的高中,满心以为还是念着诸如“新丰美酒斗十千”抑或“浪遏飞舟”这类春风得意、挥斥方遒的豪情壮语更为恰切。对于情感低回悱恻的《十九首》,当时也只是迫于考试背下“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之类的诗句,吟哦之间,全然不懂“秉烛夜游”之郁积、之放旷、之深慨。
然而人是会病,会老,会死的,总有“一朝春尽红颜老”的一天。随着年纪的增长,许多事情都令人发现世界种种胆寒之处。《明月皎夜光》中作者控诉的友谊遭受背叛、气节失于名利,《涉江采芙蓉》里对于羁旅漂泊的感喟和对家的思念,《今日良宴会》由于贫士失意而志不平而“发志士之悲哉”,这些事件或情感也并非仅仅存在于汉末这样的乱世。许多情、许多事背后的本质并没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消逝,甚至在工业化的浪潮下以另一种形式弥漫在人的心底。《十九首》中所抒发的那些幻灭沉沦、失路之悲,实际上蕴含了其作者面对争战割据之混乱局面的憎恶与无奈;罗萨在小说《河的第三条岸》中描写的那位父亲自我放逐式的沉思,也正可以看做面对文明发展的另一种无所适从。古今中外的文明在这类精神彷徨下总有些相似,这大概就像《百年孤独》里那个蜗居在马孔多的家族,事实上不断经历着一种宿命的轮回,无处逃脱。任何形式的苦难都不是其本身促使人牢骚和忧闷,而是它们唤起的人心深处隐藏的巨大孤独感和无助感逐渐升腾使我们深深的不安。我们的先祖通过“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样的诗句自我慰藉,当代人则沉溺在屏幕文化里自我麻痹。尽管有时刻意的掩饰只会让人的内心更为焦虑,但人们似乎也一直无法找到除了饮鸩止渴之外的良方。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记得有部声名遐迩的英国剧集《Doctor Who》,片中那位掌握时空秘密的Timelord虽然可以任意穿梭时空旅行,却也被生命的不朽所诅咒,只能眼睁睁任由身边一切的鲜活美好都腐朽凋零,只余下了银河中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因为永恒的孤独,非金石之质的无常人生往往不得不忍受“弦断有谁听”的寂寞。永恒的生命尚且有此悲慨,更何况匆匆几十载的人生呢?时光飞逝,青春不再,天涯倦客们怅然喟叹“昼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生年不满百》),“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明月皎夜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葵”(《冉冉生孤竹》)。日月相序,季节更替,漫长的历史会烙下孤独的印记,短暂的光阴也将留下深切的遗憾。
身处纷扰的红尘,面对繁杂的世界,人们看似交集无数,可以随心所欲,诗酒趁年华。“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十九首》的热切却压抑的呼号则无情地粉碎了这一派升平。正如《围城》所言,“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个体意识的存在必然导致某种离群失所的孤独感。这些关于人生的咏叹到最后有太多都是“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邶风•柏舟》)。“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世界本来从不会属于谁,也更谈不上抛弃谁。以前时常幻想,一个人背起行囊,饱览山河万里,走遍海角天涯。没有任何人的陪伴或打扰,只是一个人独享这份空旷寥廓的感觉。后来发现,自由往往也是伴着孤独,也许人类一直就生活在这一悖论之下。
有所经历之后再看《十九首》,这才略略体会到刘熙载《艺概》所说的“凿空乱道,读之自觉四顾踌躇,百端交集”是何种韵味。尽管言语和题旨都十分浅近,可当得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这一评价的也只有《古诗十九首》了。《诗经》中《北山》、《巷伯》的作者同样抒发了诸如“骄人好好,旁人草草”的愤懑与不满,但已经成为统治集团中一员的他们,又怎么会有《十九首》作者“欲将以有所为而不得”更为落拓失意呢?所谓“深哀浅貌,短语长情”(陆时庸《古诗镜》),此言不枉。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也许古人以此种明朗单纯之语调,书其深广激切之慷慨,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
这是以这学期一门通识课的论文为基础修改的。写作之时就有点力不从心,码完的时候有更觉恍如隔世。太久不动笔,许多地方连措辞都不知该如何把握了。还是应该感谢附中语文组的,这其中究竟有多少内容是借鉴于当年的语文课,便不足为外人道也了。很久不曾在阅读的间隙留下过只言片语,或许我该庆幸这门通识课给了我一个机会:看看过了一年了我还能写出多少字,结果自然有点落寞的意味。记得前段时间于金庸吧中看见点评人物的征文,当时极想坐在电脑前细细推敲一番最喜欢的女主角黄蓉,权作这么多年对武侠小说热爱的纪念,然后真正打开空荡荡的文档时却丝毫不知从何说起,只剩下模模糊糊的印象混合着各种版本的电视剧在脑海里作怪。思索良久之后只好怅然放弃。也许我一切的才情与意气纵横,都随着初中那会看金庸小说的热情劲一样渐渐消退了。高二那会学《李广列传》的时候因为不同意太史公对卫青偏颇的暗讽,我义无反顾地翻了大版本史记,在随笔里洋洋洒洒写了十几页纸的评述和辩驳——现在是再也没有当初的热情,心境也大不相同了,才不足恃亦当作一缘故。也许还因为现在读书时刻意地有所侧重,哪怕逐字逐句地反复翻阅乔伊斯的《死者》并一个画面不漏地看完Huston改编的电影,所为的也不过是交出一片观点明晰的research paper而不是随兴所至地缅怀Gretta的似水年华或是抒发点不痛不痒的无常喟叹。
捡了这么久的六便士,也是时候抬头看看月亮了。
————————————————————————————————————————————
广陵绝响几回闻(关于世说新语的选段)2014-8-27 23:25
《世说新语》一书颇渊博,附庸风雅或是业余爱好之俦倘若仅仅粗读一遍,无疑难以从宏观上提炼出精深义理,忖度再三还是就一幕印象较深也甚为著名的段子随意发散些许思量。我素来喜读新派武侠,尤其金庸梁羽生两位先生的著作。《笑傲江湖》中曲洋爱乐成痴、连盗十九座汉墓只为一睹《广陵散》真容的狂诞不羁,至今令人记忆犹新;《白发魔女传》里铁珊瑚蒙难一章回目“一曲洞箫,竟成广陵散”,哀恸凄婉,时时泛上心头恍如亲闻其绕梁三日之音。故而嵇康受戮前的一幕,初识便仿佛百感交集,霎时串联出数种风景。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寥寥数语,《雅量》却将嵇康的傲岸风骨毕露无遗。古往今来,临死者状貌万千,或哭天抢地,或低吟饮啜,或狞神厉目,只无论畏惧死亡抑或从容就义,总难逃红尘纷扰的羁绊。纵是如谭嗣同横刀向天、仰天长啸“去留肝胆两昆仑”,也无疑是在豪迈之余彰显一番“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气势风骨。所有人似乎都无一例外地牵挂自己在俗世间的种种,从万贯家财,到青史声名。
嵇康之风度却不囿于此,甚至大异其道。雅兴不减地于刑前奏曲,这需要何等之境界!铮铮琴韵,抚琴者欲奏佳音必先令心静,心外无物,与乐合一,方得无尘之乐,方臻绝世之境。史载《广陵散》琴曲既有雷霆万钧之势,又有幽怨凄清之情,刚柔相济,声情并茂,恰与嵇康愤世嫉俗、桀骜不驯的个性相得益彰。然而倘求奏出真谛,达其至纯至善,又怎能不做到心无杂念呢?素日之中得此心境已属难期,何况置身临刑之际?嵇康超然物外,不与俗尘同列的脱俗气度,着实令人钦佩不已。
一曲广陵散,余音袅袅,似乎仍然盘桓在死寂的空中。“广陵散于今绝矣!”,苍凉一叹,于这惨淡的气氛之下,人们为这寂寥空阔的琴声所震撼。也许他们会悲恸哭号,也许他们会怅然垂泪。纵然三千太学生死谏未成,事成定局,嵇康不朽的人格亦当不灭。仍是有些惊诧,究竟得有多么大的魅力才能令三千儒生一同上书求情请命?这或许就是所谓英雄的号召力,所谓领袖的力量;也许还源于那个专制森严的中古社会中一种异样的风流气度,振声于风雨飘摇的最后一息原生的自由。区区七字遗言,也饱含了对音乐赤忱的热爱与深切的留恋。人类文明与艺术的流传,正需要一代代人秉承着这样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视之为无上的珍宝与荣光。
观竹林七贤的为人处世之道,似乎或多或少都有一颗跳脱于俗世之外的心。嵇康非尘世凡人,所以他死前最叹息的,是广陵绝响。大人物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总是充满了令人深究的欲望,事实上那些无聊简单甚至匪夷所思的“遗言”也确实凝聚了其波澜壮阔一生的最后一丝牵挂。比如《公民凯恩》里那句经典的Rosebud,那是一种阅尽沧桑之后返璞归真的纯粹。下意识地叹息广陵散之绝于嵇康而言或许最是真实的表现,兴许世上只有琴曲才是知己吧。一生的纠结苦楚,只有在最后时刻才刹那间通透了然,其实最重要的只有那么一个物事而已。广陵绝散,既是一代名曲将要失传的遗憾扼腕,亦是知己陌路的追思之叹。不知嵇康奏广陵散时,内心深处是否也在隐隐追忆“七人常集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呢?当年一纸绝交书,从今以往,勿复相思,而现在真的便要曲终人散了。其实,一切也早已人事全非了。
听说嵇康玉树翩然,见者无不赞叹“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和一曲广陵散,他离世的时候依旧这般风姿特秀,巍峨若玉山之将崩。其为人之岩岩如若孤松之独立,不但扼帝王之腕,也染后世之心。
———————————————————————————————————————————————————————————
拽着假期的尾巴赶出这篇其实都算不上论文的读后感,不由庆幸着上学期一时冲动选的几门跨专业中的一门又到手了两个学分。只可惜拖延症直接导致我无法接着享受此刻这般松快的心情了,毕竟没几天就开学了。
其实说来惭愧,本想借着课堂展示那会的“从世说新语中的游侠论魏晋南北朝的武侠文化”作为期末作业的切入点,仔细探讨一下诸如戴渊这样“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对于张丹枫、唐经天、袁冠男等新派武侠一类经典形象的影响——于任侠放旷之间依旧保持着某种名士风度,“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流俗”。然而碍于所识粗陋,当真动笔也至多不过是管中窥豹,驾驭行文着实力不从心,只好任由自认为还颇为精妙的构想付诸东流了。
前日读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 ,有这样一段话:“……他自己就曾经置身于这种变化之中,他观察过这种变化,写这种变化,正是他的责任,可是现在他再也不会写了。”
我是不曾有过哈里这么多惊心动魄的经历,也不曾目睹东非云雾缭绕的绮丽巅顶,更没有那些对死亡通透的感悟,可我却约略有点明白,有时候无论曾经的生活多么精彩,倘若不以文字记载,而恣意地浪费灵感和才华,实乃真真正正的蹉跎岁月。
“可是他永远不会写了,因为每天什么都不写,贪图安逸,扮演自己所鄙视的角色,就磨钝了他的才能,松懈了他工作的意志,最后他干脆什么都不干了。”
读到这些我内心是震悚的,因为我几乎快彻底抛弃写作的习惯了,连那些少得可怜的机会都毫无愧怍地翻开高中甚至初中的随笔集妄图滥竽充数——包括上头这篇感怀广陵绝响的文章,只怕内里超过60%都是高二时代的手笔。有时觉得,初二、高二那会也算是前十八年的小巅峰了,为文行云流水如今也是一去不复反了,难怪只能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不知道这会再抬头看月亮还来不来得及了。
最后闲扯一句,根据各种史料记载嵇康都是标志美男子一枚,那位被绝交的山巨源就曾给叔夜下过孤松独立、玉山倾倒的评语。只可惜上回携旧友同游六朝博物馆时一睹竹林七贤的壁画我却未能领会到其爽朗清举的特秀之姿。大概是我一直对抽象风格不感冒的缘故,所以难以欣赏个中真谛。
————————————————————————————————————————
总结:事实上我根本是毛姆的脑残粉吧2333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