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程耳---他要是拍电视剧,我一定不看
丑话说在前面, 我对于程耳的了解过程应该说是相当简单,先是看了最近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然后觉得不错,继而对程耳这个人产生兴趣,于是搜来了《边境风云》再看。(《第三个人》总感觉是初期作品有些粗糙,而且还是悬疑诡异型的实在看不下去没看)只是一个非资深影迷简单的说说想法,有程耳的粉看到吐槽不要太重。 正文: 都说程耳电影个人风格相当浓重,在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纷乱,垃圾横行的大背景下,简直就是一股墨流。对,不是清流,而是墨流(本人自创词汇),使用在此处形容程耳电影人物寡言沉默高逼格,画风偏向冷色调,电影气氛压抑的特征。 一个一个来说,对,作为非资深影迷一些拍摄手法,师承何派,我不太懂也就不说了。 回来,但是寡言高逼格的人物在程耳电影里面确实都是合理的,就在于程耳每一部电影的故事背景都是非常特殊的。《边境风云》里发生在中缅交界的贩毒集团,警察与被生活压抑的普通人之间。贩毒是刀口舔血的买卖由不得你不沉着冷静有时还得为了安全尽量保持孤独,警察只能说和毒贩打交道他们同样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而牙医一家人同样是和正常人生活不太一样的,这里不再细说。《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故事背景同样特殊,以上海滩黑帮领袖陆先生的视野展开。黑帮内部争斗,国仇家恨,各方势力交织,背景够乱,但却是一言不合就会死的残酷。导演逼格很高哪一部电影都是冲突强烈,人物事件总是触及人性的最底层。毒贩能留存一丝温情,日本卧底人面兽心,黑帮头子一人决人生死却又痴情无比,总是让人唏嘘。 程耳电影为数不多,但是就从仅有的三部来看,灰暗总是从始至终的色调。当然色调偏冷是和整个故事背景相契合的。毕竟贩毒这样的事情就应该在阴冷的角落,残酷的旧上海也不会有太多温情可言。但这样的冷色调又偏偏有一种艺术感,杀人选在了一望无际的荒草地,天蓝云白,地上目光尽处皆是令人心醉的枯草黄,近处的几棵小树作为点缀同样不偏不倚。但,这里偏偏用来杀人,一种深深的违和感油然而生。还有最后的晚餐那一幕,三口人围着一张方桌,所有人都沉默,灯光昏暗,至少有两个人各怀心思,本来一顿饭吃得暗流涌动。 再说压抑,其实差不多也是前两条的重复。说些别的,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表层的压抑下,藏着的是让人流泪的感动。感动,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了。不谈《第三个人》,就另外两部,男主角都是高冷的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但隐藏在其下的深情又是如此的炽烈。程耳笔下似乎都是些亦正亦邪的人物,陆先生身处杀戮中心却恪守道义,毒贩身不由己但最终救赎了自己。这样的人物设定下让总体来说化为邪派的角色饱含深情不那么难以接受,却更加深震撼。《消亡史》里,陆先生周旋于各方势力,斗智斗勇但始终心里挂念着小六。初始,陆先生只是老板的手下,小六作为老板的情人被要求杀掉,陆先生不能违抗老板,他能做的有限,却总算为小六捡回了一条命。之后陆先生翻云覆雨叱咤上海滩的时候,小六已不再他身边,他周旋于各方势力委曲求全的时候,小六不在他身边。但抗战结束,陆先生做的第一件事却是找她,找那个一直被他珍藏在心底的小六,陆先生风尘仆仆一扇门有一扇门的推开,失望失望不断地失望。直到最后他终于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影子,巧言令色如他只剩下了相顾无言。小六爱陆先生吗?不一定。陆先生爱小六吗?不必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算不得有情人终成眷属,但痴心人终得回报。 《边境风云》里毒贩与小女孩的爱情不知所起,但一往而深。如父爱一样的情感是如何变成了爱情,我不知道原因,也或许孤独中的依靠本就是爱情,参见《这个杀手不太冷》,总感觉很像。他为女孩盖教书的房子,因施工者的偷工减料而导致儿童死伤,他愤而开枪。但这不算,不够炽烈!当他想改邪归正不干毒品生意时被小弟抢班夺权只剩被活埋的命运时,他只恳求饶过他最在乎的那个小女孩,他低声下气抱着夺权者的脚恳求,被一脚踢开,再恳求,再被踢开,直到精疲力竭,或是绝望心死躺倒在土坑里。这可以算,有点炽烈。当他逃离贩毒集团,却发现自己的加入让这个家庭更举步维艰,返回内地过幸福日子遥遥无期的时候,他想干完最后一票。最后的晚餐,年迈的父亲知晓他的结局有愧疚却不能说出口;小安什么都不知道,这段晚饭的时光虽然沉默但在她看来确是幸福;而他,聪明如他又怎么会不知道警察和小安父亲的计划,但那又怎样?命运逃不了,而他的决定同样不会改。他去了,一去不复返。他还是回来了,回来,受死!不,受不受死不重要,他只是来送钥匙的。 两个男人,若加上张默饰演的警察或许是三个,沉默的爱炽烈无比,他们都智慧勇敢但在这些感情里,却有如飞蛾扑火般让人感动! 好话说在后面, 程耳真的是个好导演,希望能不忘初心,不断拍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