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凤是在挑战现代人的心理底线吗
标签:罗玉凤 社会 评论 择偶 芙蓉姐姐 杂谈 心理 情感 分类:生活随笔
一个身高仅1米46,小教大专文凭(其自述),且其貌不扬的重庆妹子罗玉凤,最近成了网络上迅速窜红的超级雷人,凤姐的语录相当经典,比如“嫁人要嫁北大清华硕士生;我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我现在都是看社会人文类的书,例如《知音》《故事会》……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六百年没有人能超过我”。罗玉凤步芙蓉姐姐后尘,以史无前例的超级自信无比火辣的挑战现代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你能接受罗玉凤的奇谈怪论吗?很显然网络上分成了两派,一派俨然立挺,“信凤姐,得自信”,罗玉凤都能这样,我们对生活还有什么理由不充满信心?一派则显然把罗玉凤当成了智障人士,现代“怀具”的代表人物,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把无知和愚蠢当成资本炫耀。凤姐的心理有问题吗?
芙蓉姐姐的自恋人们尚可容忍,因为芙蓉姐姐确实还有那么一点自恋的资本。其能唱能跳还能写,撇开有色眼镜,你不能不承认人家确实是一个才女,最起码的还有那以胖为美的大“S”造型和身段,饱人眼福。而罗玉凤有什么?罗玉凤并非赵传式的“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的自我解嘲,以及在现代社会高强度下的自我心灵缓释,为搞怪而搞怪,为藐视门阀而藐视一切。显然凤姐所忽略的毫不讲究的世俗社会的所谓门当户对,选择了高的离谱的择偶标准,除了解释为幻想狂和臆想症外,不知道还能有何种解释?
很自然的想起一句话,如果说一个人的裸奔可以吸引大众的眼球,那么第二个人也效仿之,人们就有理由怀疑此人有某种不雅的癖好了,话糙理端。凤姐如果不是心理有问题,那就是凤姐丑人多作怪,拿现代人开涮,耍着玩。所以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凤姐出于无聊的心理,没准围观的人看耍猴,而猴却兴灾乐祸的在看人们的笑话哩。
一直怀疑罗玉凤身后有推手,借助一个弱智者的天真恶搞现代人,一个丑女惊世骇俗的语言如果不是网络的推波助澜,估计人们也就一笑了之,当不了真,可阅完所有的媒体报道,我还是吃惊了,人们把不正常的事情当成正常的新闻来报道,除了一种猎奇的心理外,还有一种戏谑和玩笑的意味蕴藏其中。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以一种玩笑和无聊的心态来调侃类似凤姐这样的智障者,那么就有必要来审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了。罗玉凤事件更是对媒体人的一种考量,这种考量,让我看到了媒体人的倒退和浅薄。如果说网络上藏污纳垢,以丑为美的话,首先要诘问的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自己的心理有问题,我们把凤姐当成了一种玩物,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所以该宽恕的不是凤姐,应该躬身自省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其实不必置疑,凤姐具有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其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无限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认识。自恋性人格障碍患者经常自我满足的一句话是,“我不爱我谁爱我?”。比如凤姐的名言之一,“有中国人民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交通银行、中国人寿、友邦保险等金融公司驻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向我表达爱意,愿意与我结婚,而本人觉得他们年老色衰,说不定今天结婚,明天就死掉了,所以不愿意。”有人相信吗?可能天底下就凤姐一个人确信无疑。
超级自信有错吗?没错。问题是超级自信后个人私欲的极度膨胀,以及发展下去与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这种巨大的反差最终会导致精神分裂,那样是会毁灭一个人的灵魂的,就如同我始终相信,凤组的心理迟早会有一个临界点,要么抑郁成症,要么自我毁灭。她的征婚广告和人生信条从来不会有成功的希望,如果她真的成功了,那么不是她疯掉了,而是我们都疯了,社会也疯掉了。现代人的自私就在于明知这是一个陷阱,是一个色彩缤纷的肥皂泡,却偏偏看着罗玉凤往里面跳,看着罗玉凤沉浸在肥皂泡中充满臆想而不吹破它。
我想问得是人们既然知道凤姐心理有问题,又为什么要迅速捧红她呢?是现代人闲得无聊,还是我们的生活中缺少“杯具”人为转换为喜剧的色彩?缺少这种感官和心理的双重刺激?果真如此,那就是我们做为现代正常人所唯独缺少的一种厚道和人文主义关怀了,媒体几乎千篇一律的长篇累牍报道凤姐的超级雷人语言,却偏偏少有人从人道的立场出发,给凤姐把把脉,让凤组从极度癫狂的状态中迅速冷却下来。凤姐的所作所为,透露出现代人的残忍和冷漠,我们岂不是比凤姐更无知,更丑陋,所谓的人性在凤姐故作姿态的扭捏中显得尤其粗俗不堪,凤姐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让我看到了网络的浅薄和世俗的冰冷。在这个意义上,需要怜悯的仅仅只是罗玉凤一个人吗?
说到罗玉凤,我想到了刘德华的超级粉丝杨丽娟,正是因为网络媒体不负责任的好奇、探秘和大肆渲染,以及由此形成的声势浩大的嘲讽、调侃、指责,而让这位患有轻微人格分裂症的花季少女险些走投无路,心理崩溃而差点选择轻生,这种悲剧从来不会从网络上消失,甚至一定程度上还有反弹和生级的可能,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习惯于把自己会心的微笑建立在他人的无知之上,仿佛这种看客的心理表现充分说明了自己的睿智,而实质上与鲁迅先生笔下血腥的看客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我很赞同本家蔡骏的一句话,要正确看待罗玉凤的成长背景和家庭环境以及所受教育。罗玉凤不是一个异类,更不该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对于她,我们更多的是同情,以及适时伸出的援助之手。在此我真诚奉劝征婚女凤姐,天涯何处无芳草,凤姐何必北大找?北大本来数量少,而且质量未必好。同时警醒网络上所有的看客,到底谁更该救赎?爱人者人恒爱之,憎人者人恒憎之,罗玉凤给现代人上了很好的一课。
一个身高仅1米46,小教大专文凭(其自述),且其貌不扬的重庆妹子罗玉凤,最近成了网络上迅速窜红的超级雷人,凤姐的语录相当经典,比如“嫁人要嫁北大清华硕士生;我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我现在都是看社会人文类的书,例如《知音》《故事会》……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六百年没有人能超过我”。罗玉凤步芙蓉姐姐后尘,以史无前例的超级自信无比火辣的挑战现代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你能接受罗玉凤的奇谈怪论吗?很显然网络上分成了两派,一派俨然立挺,“信凤姐,得自信”,罗玉凤都能这样,我们对生活还有什么理由不充满信心?一派则显然把罗玉凤当成了智障人士,现代“怀具”的代表人物,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把无知和愚蠢当成资本炫耀。凤姐的心理有问题吗?
芙蓉姐姐的自恋人们尚可容忍,因为芙蓉姐姐确实还有那么一点自恋的资本。其能唱能跳还能写,撇开有色眼镜,你不能不承认人家确实是一个才女,最起码的还有那以胖为美的大“S”造型和身段,饱人眼福。而罗玉凤有什么?罗玉凤并非赵传式的“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的自我解嘲,以及在现代社会高强度下的自我心灵缓释,为搞怪而搞怪,为藐视门阀而藐视一切。显然凤姐所忽略的毫不讲究的世俗社会的所谓门当户对,选择了高的离谱的择偶标准,除了解释为幻想狂和臆想症外,不知道还能有何种解释?
很自然的想起一句话,如果说一个人的裸奔可以吸引大众的眼球,那么第二个人也效仿之,人们就有理由怀疑此人有某种不雅的癖好了,话糙理端。凤姐如果不是心理有问题,那就是凤姐丑人多作怪,拿现代人开涮,耍着玩。所以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凤姐出于无聊的心理,没准围观的人看耍猴,而猴却兴灾乐祸的在看人们的笑话哩。
一直怀疑罗玉凤身后有推手,借助一个弱智者的天真恶搞现代人,一个丑女惊世骇俗的语言如果不是网络的推波助澜,估计人们也就一笑了之,当不了真,可阅完所有的媒体报道,我还是吃惊了,人们把不正常的事情当成正常的新闻来报道,除了一种猎奇的心理外,还有一种戏谑和玩笑的意味蕴藏其中。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以一种玩笑和无聊的心态来调侃类似凤姐这样的智障者,那么就有必要来审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了。罗玉凤事件更是对媒体人的一种考量,这种考量,让我看到了媒体人的倒退和浅薄。如果说网络上藏污纳垢,以丑为美的话,首先要诘问的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自己的心理有问题,我们把凤姐当成了一种玩物,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所以该宽恕的不是凤姐,应该躬身自省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其实不必置疑,凤姐具有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其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无限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认识。自恋性人格障碍患者经常自我满足的一句话是,“我不爱我谁爱我?”。比如凤姐的名言之一,“有中国人民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交通银行、中国人寿、友邦保险等金融公司驻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向我表达爱意,愿意与我结婚,而本人觉得他们年老色衰,说不定今天结婚,明天就死掉了,所以不愿意。”有人相信吗?可能天底下就凤姐一个人确信无疑。
超级自信有错吗?没错。问题是超级自信后个人私欲的极度膨胀,以及发展下去与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这种巨大的反差最终会导致精神分裂,那样是会毁灭一个人的灵魂的,就如同我始终相信,凤组的心理迟早会有一个临界点,要么抑郁成症,要么自我毁灭。她的征婚广告和人生信条从来不会有成功的希望,如果她真的成功了,那么不是她疯掉了,而是我们都疯了,社会也疯掉了。现代人的自私就在于明知这是一个陷阱,是一个色彩缤纷的肥皂泡,却偏偏看着罗玉凤往里面跳,看着罗玉凤沉浸在肥皂泡中充满臆想而不吹破它。
我想问得是人们既然知道凤姐心理有问题,又为什么要迅速捧红她呢?是现代人闲得无聊,还是我们的生活中缺少“杯具”人为转换为喜剧的色彩?缺少这种感官和心理的双重刺激?果真如此,那就是我们做为现代正常人所唯独缺少的一种厚道和人文主义关怀了,媒体几乎千篇一律的长篇累牍报道凤姐的超级雷人语言,却偏偏少有人从人道的立场出发,给凤姐把把脉,让凤组从极度癫狂的状态中迅速冷却下来。凤姐的所作所为,透露出现代人的残忍和冷漠,我们岂不是比凤姐更无知,更丑陋,所谓的人性在凤姐故作姿态的扭捏中显得尤其粗俗不堪,凤姐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让我看到了网络的浅薄和世俗的冰冷。在这个意义上,需要怜悯的仅仅只是罗玉凤一个人吗?
说到罗玉凤,我想到了刘德华的超级粉丝杨丽娟,正是因为网络媒体不负责任的好奇、探秘和大肆渲染,以及由此形成的声势浩大的嘲讽、调侃、指责,而让这位患有轻微人格分裂症的花季少女险些走投无路,心理崩溃而差点选择轻生,这种悲剧从来不会从网络上消失,甚至一定程度上还有反弹和生级的可能,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习惯于把自己会心的微笑建立在他人的无知之上,仿佛这种看客的心理表现充分说明了自己的睿智,而实质上与鲁迅先生笔下血腥的看客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我很赞同本家蔡骏的一句话,要正确看待罗玉凤的成长背景和家庭环境以及所受教育。罗玉凤不是一个异类,更不该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对于她,我们更多的是同情,以及适时伸出的援助之手。在此我真诚奉劝征婚女凤姐,天涯何处无芳草,凤姐何必北大找?北大本来数量少,而且质量未必好。同时警醒网络上所有的看客,到底谁更该救赎?爱人者人恒爱之,憎人者人恒憎之,罗玉凤给现代人上了很好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