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他们的名字让我低下了头
1996年,我刚上高中。
最初的感觉特别良好。但很快,我的心态就起了变化,越活越没自信。成年后,我曾反复琢磨过这件事情,最终得出了一个连自己都感到惊讶的结论:问题的根源,出在鞋上。
当年,我脚上穿的是一双蜻蜓牌的白球鞋。说起这种球鞋,80后可能还有点印象,90后应该就都不知道了。鉴于此,稍微科普一下:蜻蜓牌白球鞋,通体雪白帆布面,极致轻薄绿胶底,是那个时代中学生的标配运动鞋之一。它最大的优点是便宜,十几块钱就能买一双。而最大的缺点是震脚。穿着它跑起步来,脑袋里咚咚直响,好像有人在用鼓槌敲打你的后脑勺。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鞋简直low爆了。可刚上高中那会儿,我并不在意。因为我当时觉得人不low,就穿什么都不low。北京人嘛,总有种来历不明的优越感。这让我天真地认为,自信的气质是不需要借助任何外接设备或道具,就能直接释放出来的。
然而没过多久,我的想法就改变了。
1
最初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大都和我一样,脚上穿的不是蜻蜓就是回力或者京字儿。可慢慢的,开始有人穿起了“阿彪锐耐”(阿迪、彪马、锐步和nike,体育品牌的经典老四样,当时被我们统称为“阿彪锐耐”。请注意“耐”的发音,在这里不读四声读一声)。一时间,原本铁板一块的班集体分成了两拨:穿名牌儿的一拨,不穿名牌儿的一拨。这有点儿像《哈利·波特》的世界观里,魔法师和麻瓜的区别。
“魔法师”是受人瞩目的少数派,晋升到了金字塔的塔尖,并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小团体。在这个小团体内部,还原创了一个名叫“踩一脚”的社交游戏:每当有人穿了新款球鞋来学校,必然引来同族的围观和讨论。然后,围观者们会轮番踩一脚对方的新鞋。看上去,好像是在进行一场隆重的宗教仪式。只不过,其效果不是为了给新鞋洗礼,而是为了让其蒙尘。
这个游戏只对内部人士开放。也就是说,如果是魔法师之间彼此踩踏,被踩的人不仅不会急眼,反而还会跟着一起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可如果新鞋被“麻瓜”踩了,那“魔法师”一定会心生不满。有一次,还因此引发过真正的冲突。
而至于麻瓜,则是默默无闻的大多数,沉淀在金字塔的塔基。我就属于这个群体。虽然我们的人数众多,却无法在群体内部推行“踩一脚”的游戏。毕竟,球鞋就像是“魔术师”的飞行扫把,而“踩一脚”就像是魁地奇。没有扫把的麻瓜,怎么可能玩得了魁地奇呢?所以,我们终日只能玩一些不用道具支持的传统游戏,比如“锯人”(此游戏有点十八禁,懂的自然就懂了,在这里不解释)。
在如此格局之下,魔法师和麻瓜之间渐渐形成了一堵看不见的高墙,砌墙用的砖,不仅来自一个个牛哄哄的国际体育品牌,也来自每个人的分别心。在这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理论恐怕只能成立一半:墙外的麻瓜想进去,而墙里的魔法师却绝不想出来。
2
被定义成麻瓜之后,我的自信心倍受打击,行为方式也跟着出现了变化。这一点,从我和别人打招呼的方式中,就能看出端倪。
如你所知,北京人在和别人打招呼时,有个独一无二的动作,叫做昂首示意。说白了,就是头向上扬,用下巴颏冲对方的鼻子虚晃一枪。该动作的技术要领是速度得快,讲究干净利落脆。据我统计,从开始到结束,不能超过2毫秒。只有这样,才能看着轻狂,显着飒。
原本,我是昂首示意的忠实信徒。可自从人以鞋分之后,我和同学打招呼的方式也分成了两种。和麻瓜打招呼时,我还是昂首示意,轻松自在。但要是碰到了“魔法师”,我打招呼的方式就会不自觉地变成点头示意。其动作要领刚好和昂首示意相反。
倒不是说,我变谦虚了。只不过,我得借助这个动作打量一下对方脚上的鞋:这孙子今天穿的什么牌子?如果对方穿的是一双……呃,比方说阿迪吧……我就会说:“呦呵,阿迪嘿!这鞋NB啊!你真可以,前两天刚穿了双耐(一声),这么快就换啦?忒喜新厌旧了。”
不过说实在的,这种言不由衷的话,我说着别扭。
原本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因为鞋的事情变得拧巴了。可后来我发现,大多数麻瓜都是如此。甚至,还有比我更拧巴的麻瓜。记得有一次,一个和我一样穿蜻蜓白球鞋的同学在班上引起了轰动,成为了现象级的麻瓜。倒不是因为他成功脱掉国货,鸟枪换炮变身魔法师了。而是因为,他在自己的球鞋两侧,用黑笔一口气画上了阿彪锐耐四个logo。于是,那双蜻蜓最终变成了“左脚阿彪,右脚锐耐”。当时,看到他穿着这双鞋,我脑子里马上出现了天地会青木堂堂主韦小宝的光辉形象:
左脚清明,右脚反复。一片忠心,天地可鉴。
高中三年,我的相关记忆一直朦朦胧胧,残缺不全,只有这双“阿彪锐耐”让我印象深刻。早几年,每当想起这件事情,我总会忍不住骂那个同学是二货,丢尽了我们麻瓜的脸。可现在,在上了些年纪之后,我有时也会扪心自问:难道当时,我就没有往自己的鞋上画阿彪锐耐的冲动吗?我真不敢拍着胸脯说没有。
毕竟在当年,阿彪锐耐的名字已经让我低下了头。
注:本文同步发表于本人微信公号“小广播”,公号ID:awesometales
最初的感觉特别良好。但很快,我的心态就起了变化,越活越没自信。成年后,我曾反复琢磨过这件事情,最终得出了一个连自己都感到惊讶的结论:问题的根源,出在鞋上。
当年,我脚上穿的是一双蜻蜓牌的白球鞋。说起这种球鞋,80后可能还有点印象,90后应该就都不知道了。鉴于此,稍微科普一下:蜻蜓牌白球鞋,通体雪白帆布面,极致轻薄绿胶底,是那个时代中学生的标配运动鞋之一。它最大的优点是便宜,十几块钱就能买一双。而最大的缺点是震脚。穿着它跑起步来,脑袋里咚咚直响,好像有人在用鼓槌敲打你的后脑勺。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鞋简直low爆了。可刚上高中那会儿,我并不在意。因为我当时觉得人不low,就穿什么都不low。北京人嘛,总有种来历不明的优越感。这让我天真地认为,自信的气质是不需要借助任何外接设备或道具,就能直接释放出来的。
然而没过多久,我的想法就改变了。
1
最初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大都和我一样,脚上穿的不是蜻蜓就是回力或者京字儿。可慢慢的,开始有人穿起了“阿彪锐耐”(阿迪、彪马、锐步和nike,体育品牌的经典老四样,当时被我们统称为“阿彪锐耐”。请注意“耐”的发音,在这里不读四声读一声)。一时间,原本铁板一块的班集体分成了两拨:穿名牌儿的一拨,不穿名牌儿的一拨。这有点儿像《哈利·波特》的世界观里,魔法师和麻瓜的区别。
“魔法师”是受人瞩目的少数派,晋升到了金字塔的塔尖,并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小团体。在这个小团体内部,还原创了一个名叫“踩一脚”的社交游戏:每当有人穿了新款球鞋来学校,必然引来同族的围观和讨论。然后,围观者们会轮番踩一脚对方的新鞋。看上去,好像是在进行一场隆重的宗教仪式。只不过,其效果不是为了给新鞋洗礼,而是为了让其蒙尘。
这个游戏只对内部人士开放。也就是说,如果是魔法师之间彼此踩踏,被踩的人不仅不会急眼,反而还会跟着一起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可如果新鞋被“麻瓜”踩了,那“魔法师”一定会心生不满。有一次,还因此引发过真正的冲突。
而至于麻瓜,则是默默无闻的大多数,沉淀在金字塔的塔基。我就属于这个群体。虽然我们的人数众多,却无法在群体内部推行“踩一脚”的游戏。毕竟,球鞋就像是“魔术师”的飞行扫把,而“踩一脚”就像是魁地奇。没有扫把的麻瓜,怎么可能玩得了魁地奇呢?所以,我们终日只能玩一些不用道具支持的传统游戏,比如“锯人”(此游戏有点十八禁,懂的自然就懂了,在这里不解释)。
在如此格局之下,魔法师和麻瓜之间渐渐形成了一堵看不见的高墙,砌墙用的砖,不仅来自一个个牛哄哄的国际体育品牌,也来自每个人的分别心。在这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理论恐怕只能成立一半:墙外的麻瓜想进去,而墙里的魔法师却绝不想出来。
2
被定义成麻瓜之后,我的自信心倍受打击,行为方式也跟着出现了变化。这一点,从我和别人打招呼的方式中,就能看出端倪。
如你所知,北京人在和别人打招呼时,有个独一无二的动作,叫做昂首示意。说白了,就是头向上扬,用下巴颏冲对方的鼻子虚晃一枪。该动作的技术要领是速度得快,讲究干净利落脆。据我统计,从开始到结束,不能超过2毫秒。只有这样,才能看着轻狂,显着飒。
原本,我是昂首示意的忠实信徒。可自从人以鞋分之后,我和同学打招呼的方式也分成了两种。和麻瓜打招呼时,我还是昂首示意,轻松自在。但要是碰到了“魔法师”,我打招呼的方式就会不自觉地变成点头示意。其动作要领刚好和昂首示意相反。
倒不是说,我变谦虚了。只不过,我得借助这个动作打量一下对方脚上的鞋:这孙子今天穿的什么牌子?如果对方穿的是一双……呃,比方说阿迪吧……我就会说:“呦呵,阿迪嘿!这鞋NB啊!你真可以,前两天刚穿了双耐(一声),这么快就换啦?忒喜新厌旧了。”
不过说实在的,这种言不由衷的话,我说着别扭。
原本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因为鞋的事情变得拧巴了。可后来我发现,大多数麻瓜都是如此。甚至,还有比我更拧巴的麻瓜。记得有一次,一个和我一样穿蜻蜓白球鞋的同学在班上引起了轰动,成为了现象级的麻瓜。倒不是因为他成功脱掉国货,鸟枪换炮变身魔法师了。而是因为,他在自己的球鞋两侧,用黑笔一口气画上了阿彪锐耐四个logo。于是,那双蜻蜓最终变成了“左脚阿彪,右脚锐耐”。当时,看到他穿着这双鞋,我脑子里马上出现了天地会青木堂堂主韦小宝的光辉形象:
左脚清明,右脚反复。一片忠心,天地可鉴。
高中三年,我的相关记忆一直朦朦胧胧,残缺不全,只有这双“阿彪锐耐”让我印象深刻。早几年,每当想起这件事情,我总会忍不住骂那个同学是二货,丢尽了我们麻瓜的脸。可现在,在上了些年纪之后,我有时也会扪心自问:难道当时,我就没有往自己的鞋上画阿彪锐耐的冲动吗?我真不敢拍着胸脯说没有。
毕竟在当年,阿彪锐耐的名字已经让我低下了头。
注:本文同步发表于本人微信公号“小广播”,公号ID:awesomet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