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和理性的博弈——《教育漫话》读书有感
《教育漫话》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洛克(1632一1704)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受限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他的教育观未免带有些许资产阶级色彩和无法割舍的时代因素和一定的局限性。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洛克及其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说人类近代教育史曾是一张“白纸”,那么洛克必在上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说人类近代教育史曾是一团柔软的“蜡块”,那么洛克必在上面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其不朽的著作《教育漫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此撰下此文,分享一下我的一点点感想。
一、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从身体健康,道德培养,知识与技能教育三个方面来阐述洛克的教育思想。
(一)体育(health)
洛克在本书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家庭教育中的体育培养,即健康教育。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来源于健康的身体,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防止在衣着、饮食、药物使用等各方面让孩子养成娇生惯养的习惯,要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强健体魄,才能健康地成长。过于保护和溺爱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洛克坚决反对上流社会对儿童的娇生惯养,主张身体锻炼自幼小开始。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应多注意户外活动,多注意呼吸新鲜空气。洛克说:“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冷水。”洛克认为,儿童的衣服不宜过紧,以免束缚身体,影响发育,衣着也不宜过暖,使身体习惯于气候的变化,增强抗寒能力。常用冷水洗脚、洗澡是锻炼身体的好办法,可使衰弱者恢复健康,健康人增强体质。在饮食方面,应粗食淡饮,少食油腻、肉类食物,儿童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面包、蔬菜和水果。睡眠对于增进儿童健康和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让儿童有充足的睡眠,做到早起早睡。应为儿童选择坚硬的卧床,以锻炼其身体,如果让儿童睡在羽绒被褥里,必会消融其体魄,这是“虚弱的原因,短命的先兆”。
(二)德育(virtue, breeding, intelligence)
在这部分洛克论述了对儿童的德育培养,这正是洛克以培养绅士为目的教育思想的映照。洛克认为:德行在绅士道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真正的绅士要善于获得自己的幸福,而又不妨碍其他人获得幸福;绅士教育中德育的基本原则就是以理智克制欲望。洛克重视说理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但认为主要方法还是通过实践,养成习惯。洛克还重视环境与榜样的作用,主张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洛克还非常重视礼仪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位有礼的绅士,他的言语、行为都要与其等级与地位相符。绅士要做到对人谦恭有礼,举止得体,这样就是掌握了“处世的真诀”。良好的礼仪可以使自己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好感,从而获得一切。为了养成良好的德行与礼仪,完善绅士们的道德教育,洛克主张要多交朋友,趋贵避贱,要多与上流社会圈子里的人相处,而如果一直与下人交往,会受到“邪恶”的影响。
(三)智育(knowledge)
第三部分洛克论述了智育的培养。他认为儿童(未来的绅士)要学习事业家的知识,而不应局限于语言。洛克主张在读、写、算之外,还要学习天文、地理、历史、法律、几何、法语等等,也要学点工业、农业、园艺的知识和技艺,以便于管理生意,并从这些有益的体力活动中得到消遣与娱乐,丰富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洛克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反对死记硬背,重视培养智力,多作实地观察,诱发学习兴趣。洛克认为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其次,只能作为更重要品质的辅助。教育的主要之点是能保持孩子的真纯,培养孩子的优点,温和地改正与消除他的任何不良倾向,使他养成良好的习惯。洛克主张劳逸结合,“把身体上与精神上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是教育上的最大秘诀之一。
二、评价思考
1、健康教育
人类的幸福只有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宁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因此洛克在本书的开篇就首先强调健康的重要性。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生幸福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教育漫画》一开篇就强调“健康之精神”寓于教育,的确,健康的身体是自身取得成就,幸福生活的本钱,在洛克眼里,谈教育首先就要谈健康,健康是我们生存,学习和工作的根本。
洛克把健康的身体看作是人们“能工作”、“能忍耐劳苦”和获得幸福的先决条件。他以其它教育方面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为基础,是第一个提出精密体育理论的教育家。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当下中国,学校,老师家长同心戮力,恨不得把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分数的提高,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成长,绝不是一个鲜红的分数所能代表或给予的,当我们打着“为孩子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旗号为孩子施加压力,不惜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分数,由此造成经常在报端可以看到的让人心情沉重的悲剧报道。有些儿童虽然没有出现类似的严重情况,但“分数”所造成的影响也深深烙在他们的心坎,伴随他们的一生并且随时可能爆发。我国的学校教育一度“智育至上”,只要学习成绩好,别的一概可以忽略,于是出现了多少羸弱的高材生,多少未老先衰的神童,甚至很多英年早逝的高级知识分子也可以算作“智育至上”的牺牲品 。
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会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在盲目强调学生努力学习,一心只读圣贤书不顾其他的今天,我们是否也该停下匆匆的脚步反思一下,我们早已视而不见的健康,从17世纪的洛克哪里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2、道德教育
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颇深,“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和配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在洛克看来,道德教育要远比智力教育重要的多得多,优良的品德是内心真正的财富,而衬显这品行的是良好的教养。为把孩子培养成谦和明礼、举止优雅、品行端正的绅士,德行无疑是其中的核心 。在孩子的品德教育中,洛克主张及早对儿童进行合理的管教,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被教育学家称为“关键期”。它是指某种知识或行为经验,在人的某一特定时期最易获得和形成,过了这个时期,就不能获得或达不到最好水平。 洛克的观点体现着关键期理论色彩,及早的管束或许是帮助儿童养成谦逊、顺从等品质的最好阶段。在不束缚儿童正常的合理诉求的前提下,教会他们理性的控制自身的欲望,通过适当的练习强化培养良好的习惯,结交善友,从小就有意识的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切不可矫揉造作或是羞涩不善表达。管教儿童要讲究方法,家长老师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模仿正确的言行作参照,奖惩分明而与不能滥用体罚,洛克强调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如果有更好的办法能让儿童认识到要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负责而产生的羞耻之心,万不可使用体罚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片面极端,不分青红皂白的严厉是教育者极其不负责任的的教育行为。
3、智力教育
虽然洛克将智力教育的介绍放在最后,但这并不表示智力教育不重要,虽然心智健康和良好的品德是一个绅士立身之本,然而没有渊博的学识也难逃愚昧的深渊。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好奇心是知识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 。好奇心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引导,不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们能够不断认识新的事物,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常常犯的错误是将孩子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好奇心归咎为淘气,不听话,喜欢让孩子好好听自己的教导,循规蹈矩,做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当孩子不胜其烦的提出各种问题尤其是父母不能很好回答的问题时,总是对孩子加以呵斥,不知不觉中孩子的好奇心在父母的“严加管教”下被渐渐抹杀,成为大人眼中“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却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自己的主见,唯唯诺诺贻害终生。不可否认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洛克强调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忽视兴趣的重要作用,兴趣是促使儿童接触、学习一门知识技能的重要动力源泉,在孩子学习生活中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并加以正确合理的引导,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幸福成长也有助于儿童体验成功,体验勤奋努力后得来的成就感,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正向推动作用。对儿童教授知识要讲究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要着重注意培养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力,教学要由易到难,从简及繁,循序渐进,盈科而进,才能使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三、关于本书的一点思考——欲望服从理性,奖罚问题的处理
洛克在本书第二部分的德育中强调,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不知道听从理智的指导去撇弃眼下的快乐或痛苦纠缠的人,他就缺乏德行与勤勉的真正原则,洛克对儿童德育问题的认识是从对人性欲望的分析入手的,对儿童道德教育也是围绕对欲望的克制与引导而展开的。一切德性和价值的伟大原则和基础便在于: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够不顾自己的爱好而纯粹遵从理性认为是最好的指导,虽然欲望倾向于另一个方向 。可见,他把对欲望的克制与引导看成是德育的基础。
管子有云: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 。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一味的去追求不合理的要求,或为自己所讨厌的而忧愁,患得患失,裹足不前。对欲望不加克制、引导,不听从理性的呼唤,就会缺失德行的原则和方向,流于一无是处的田地。在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意不能盲目按照个人意愿任性而为,而要理性的思考,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
儿童由于年幼,还没有独立的能力去约束自己的欲望,往往受嗜好的支配去行事,因此需要教育者对孩子的言行思想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和管制,其中就必然面对奖励和惩罚这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在管教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这种度的把握则需要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细细揣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过于严厉,要知道这在教育上的害处是极大的。人天生就有趋利避害的倾向,惩罚非但不能克服,反而强化了这种倾向,具体来说要么强化了儿童追求快乐的欲望;要么打击了追求自由的个性,强化了惯于服从的奴性;要么增加教育者与孩子之间的鸿沟,产生叛逆行为,使施教者形象与能力受到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应极力减少以物质奖励的方式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单纯的物质奖励而没有精神的满足和鼓励并不能使儿童学会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有时候往往适得其反。如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用物质甚至是金钱的手段使孩子去努力学习的行为的确有待斟酌。但是我们不得不思索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是否也存在着片面之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财富、美食等)是否应该过于苛责,要知道财富、美食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人们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就好比杀人的不是枪而是开枪的人?教育者有义务引导儿童对自己的欲望形成正确的认识而不是逃避。
——BNU 于泳淏
一、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从身体健康,道德培养,知识与技能教育三个方面来阐述洛克的教育思想。
(一)体育(health)
洛克在本书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家庭教育中的体育培养,即健康教育。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来源于健康的身体,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防止在衣着、饮食、药物使用等各方面让孩子养成娇生惯养的习惯,要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强健体魄,才能健康地成长。过于保护和溺爱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洛克坚决反对上流社会对儿童的娇生惯养,主张身体锻炼自幼小开始。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应多注意户外活动,多注意呼吸新鲜空气。洛克说:“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冷水。”洛克认为,儿童的衣服不宜过紧,以免束缚身体,影响发育,衣着也不宜过暖,使身体习惯于气候的变化,增强抗寒能力。常用冷水洗脚、洗澡是锻炼身体的好办法,可使衰弱者恢复健康,健康人增强体质。在饮食方面,应粗食淡饮,少食油腻、肉类食物,儿童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面包、蔬菜和水果。睡眠对于增进儿童健康和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让儿童有充足的睡眠,做到早起早睡。应为儿童选择坚硬的卧床,以锻炼其身体,如果让儿童睡在羽绒被褥里,必会消融其体魄,这是“虚弱的原因,短命的先兆”。
(二)德育(virtue, breeding, intelligence)
在这部分洛克论述了对儿童的德育培养,这正是洛克以培养绅士为目的教育思想的映照。洛克认为:德行在绅士道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真正的绅士要善于获得自己的幸福,而又不妨碍其他人获得幸福;绅士教育中德育的基本原则就是以理智克制欲望。洛克重视说理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但认为主要方法还是通过实践,养成习惯。洛克还重视环境与榜样的作用,主张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洛克还非常重视礼仪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位有礼的绅士,他的言语、行为都要与其等级与地位相符。绅士要做到对人谦恭有礼,举止得体,这样就是掌握了“处世的真诀”。良好的礼仪可以使自己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好感,从而获得一切。为了养成良好的德行与礼仪,完善绅士们的道德教育,洛克主张要多交朋友,趋贵避贱,要多与上流社会圈子里的人相处,而如果一直与下人交往,会受到“邪恶”的影响。
(三)智育(knowledge)
第三部分洛克论述了智育的培养。他认为儿童(未来的绅士)要学习事业家的知识,而不应局限于语言。洛克主张在读、写、算之外,还要学习天文、地理、历史、法律、几何、法语等等,也要学点工业、农业、园艺的知识和技艺,以便于管理生意,并从这些有益的体力活动中得到消遣与娱乐,丰富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洛克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反对死记硬背,重视培养智力,多作实地观察,诱发学习兴趣。洛克认为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其次,只能作为更重要品质的辅助。教育的主要之点是能保持孩子的真纯,培养孩子的优点,温和地改正与消除他的任何不良倾向,使他养成良好的习惯。洛克主张劳逸结合,“把身体上与精神上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是教育上的最大秘诀之一。
二、评价思考
1、健康教育
人类的幸福只有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宁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因此洛克在本书的开篇就首先强调健康的重要性。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生幸福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教育漫画》一开篇就强调“健康之精神”寓于教育,的确,健康的身体是自身取得成就,幸福生活的本钱,在洛克眼里,谈教育首先就要谈健康,健康是我们生存,学习和工作的根本。
洛克把健康的身体看作是人们“能工作”、“能忍耐劳苦”和获得幸福的先决条件。他以其它教育方面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为基础,是第一个提出精密体育理论的教育家。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当下中国,学校,老师家长同心戮力,恨不得把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分数的提高,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成长,绝不是一个鲜红的分数所能代表或给予的,当我们打着“为孩子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旗号为孩子施加压力,不惜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分数,由此造成经常在报端可以看到的让人心情沉重的悲剧报道。有些儿童虽然没有出现类似的严重情况,但“分数”所造成的影响也深深烙在他们的心坎,伴随他们的一生并且随时可能爆发。我国的学校教育一度“智育至上”,只要学习成绩好,别的一概可以忽略,于是出现了多少羸弱的高材生,多少未老先衰的神童,甚至很多英年早逝的高级知识分子也可以算作“智育至上”的牺牲品 。
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会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在盲目强调学生努力学习,一心只读圣贤书不顾其他的今天,我们是否也该停下匆匆的脚步反思一下,我们早已视而不见的健康,从17世纪的洛克哪里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2、道德教育
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颇深,“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和配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在洛克看来,道德教育要远比智力教育重要的多得多,优良的品德是内心真正的财富,而衬显这品行的是良好的教养。为把孩子培养成谦和明礼、举止优雅、品行端正的绅士,德行无疑是其中的核心 。在孩子的品德教育中,洛克主张及早对儿童进行合理的管教,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被教育学家称为“关键期”。它是指某种知识或行为经验,在人的某一特定时期最易获得和形成,过了这个时期,就不能获得或达不到最好水平。 洛克的观点体现着关键期理论色彩,及早的管束或许是帮助儿童养成谦逊、顺从等品质的最好阶段。在不束缚儿童正常的合理诉求的前提下,教会他们理性的控制自身的欲望,通过适当的练习强化培养良好的习惯,结交善友,从小就有意识的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切不可矫揉造作或是羞涩不善表达。管教儿童要讲究方法,家长老师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模仿正确的言行作参照,奖惩分明而与不能滥用体罚,洛克强调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如果有更好的办法能让儿童认识到要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负责而产生的羞耻之心,万不可使用体罚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片面极端,不分青红皂白的严厉是教育者极其不负责任的的教育行为。
3、智力教育
虽然洛克将智力教育的介绍放在最后,但这并不表示智力教育不重要,虽然心智健康和良好的品德是一个绅士立身之本,然而没有渊博的学识也难逃愚昧的深渊。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好奇心是知识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 。好奇心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引导,不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们能够不断认识新的事物,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常常犯的错误是将孩子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好奇心归咎为淘气,不听话,喜欢让孩子好好听自己的教导,循规蹈矩,做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当孩子不胜其烦的提出各种问题尤其是父母不能很好回答的问题时,总是对孩子加以呵斥,不知不觉中孩子的好奇心在父母的“严加管教”下被渐渐抹杀,成为大人眼中“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却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自己的主见,唯唯诺诺贻害终生。不可否认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洛克强调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忽视兴趣的重要作用,兴趣是促使儿童接触、学习一门知识技能的重要动力源泉,在孩子学习生活中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并加以正确合理的引导,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幸福成长也有助于儿童体验成功,体验勤奋努力后得来的成就感,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正向推动作用。对儿童教授知识要讲究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要着重注意培养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力,教学要由易到难,从简及繁,循序渐进,盈科而进,才能使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三、关于本书的一点思考——欲望服从理性,奖罚问题的处理
洛克在本书第二部分的德育中强调,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不知道听从理智的指导去撇弃眼下的快乐或痛苦纠缠的人,他就缺乏德行与勤勉的真正原则,洛克对儿童德育问题的认识是从对人性欲望的分析入手的,对儿童道德教育也是围绕对欲望的克制与引导而展开的。一切德性和价值的伟大原则和基础便在于: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够不顾自己的爱好而纯粹遵从理性认为是最好的指导,虽然欲望倾向于另一个方向 。可见,他把对欲望的克制与引导看成是德育的基础。
管子有云: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 。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一味的去追求不合理的要求,或为自己所讨厌的而忧愁,患得患失,裹足不前。对欲望不加克制、引导,不听从理性的呼唤,就会缺失德行的原则和方向,流于一无是处的田地。在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意不能盲目按照个人意愿任性而为,而要理性的思考,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
儿童由于年幼,还没有独立的能力去约束自己的欲望,往往受嗜好的支配去行事,因此需要教育者对孩子的言行思想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和管制,其中就必然面对奖励和惩罚这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在管教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这种度的把握则需要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细细揣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过于严厉,要知道这在教育上的害处是极大的。人天生就有趋利避害的倾向,惩罚非但不能克服,反而强化了这种倾向,具体来说要么强化了儿童追求快乐的欲望;要么打击了追求自由的个性,强化了惯于服从的奴性;要么增加教育者与孩子之间的鸿沟,产生叛逆行为,使施教者形象与能力受到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应极力减少以物质奖励的方式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单纯的物质奖励而没有精神的满足和鼓励并不能使儿童学会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有时候往往适得其反。如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用物质甚至是金钱的手段使孩子去努力学习的行为的确有待斟酌。但是我们不得不思索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是否也存在着片面之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财富、美食等)是否应该过于苛责,要知道财富、美食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人们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就好比杀人的不是枪而是开枪的人?教育者有义务引导儿童对自己的欲望形成正确的认识而不是逃避。
——BNU 于泳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