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被世界溫柔地對待
大姨娘是奶奶的侄女。今年是她患帕金森癥的第七年。記憶中她的笑容定格在六年前的新正:晴暖的冬日午後,親友團同遊剛剛修葺畢工的大雄寺,金碧輝煌的琉璃瓦與寺旁盈盈一碧的湖水相得益彰,我們在湖邊一條名叫“語兒古道”的木棧上留影,陽光透過漫山遍野的萬節碧瑯玕,在湖面灑下點點流光碎影……不久之後,病來如山倒,大姨娘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隨後我出國唸書,去辭行時她已行動遲緩。她眼神中那份依依惜別之意,似憐眼前人,也似憐自身——目送著遠行之人獨自漸行漸遠,也深明自己從此孤身罹厄、每況愈下的不歸之路。
(一)
帕金森癥因人而異,有的可以拖上幾十年,比如拳王阿裡;而大姨娘現在就已看得到下世的光景。她從手腳不靈活到行動不便,再因爲摔倒而跌斷腰、而徹底癱瘓,一路三跪九叩,直走到沉疴難起的地步。現在她日日夜夜躺在床上,每天最多只能歪著坐十幾二十分鐘,身體已經徹底僵硬,小便無法控制,大便排出困難。背部和臀部因為體重的長期壓迫而長了褥瘡。上唇由於肌肉萎縮而導致嘴巴無法閉合,飲食衹進流質,說話的聲音也早已變得微弱而含混不清了。
我去看她,記憶裏骨架高大的大姨娘,如今病體支離,體重只剩下五六十斤,躺在單人床上,仍顯弱小。輕輕叫了她一聲,她費力地睜開眼,看到兩年沒見的我,眼角慢慢滲出淚,緩緩流下。小時候受了委屈,一個人咬緊牙關,見到親人那一刻才忍不住嚎啕大哭。大姨娘的心情大概也是這樣。只是,她受的折磨、吃的苦頭,精神上、肉體上、哪裡是我可以想象或者體會的呢。六年來病魔纏身,命運跋扈到甚至不許她盡情一慟,只有兩行渾濁的老淚,無聲無息地從一雙枯眼汨汨流出。我輕輕爲她拭淚,說不出話,也沒有資格勸她“別哭。”我只是、也只能、陪著她落淚。
“大姨娘,我看過一部電視劇,叫《一公升的眼淚》,講的是日本的一個小姑娘,才15歲,得了小腦變性萎縮,就是和你的帕金森癥差不多一樣的病。那個女孩子從患病到去世,一直堅持寫日記。後來電視臺就根據她留下的日記拍成了電視劇。她比你好一點,因為她還是個孩子,有爸爸媽媽任勞任怨地照顧陪伴。可是你呢,父母已不能指望,姨父又走得早你連個伴也沒有,只有靠小輩的兒子兒媳。繼明哥雖然至孝,你終究於心不安。這個病,到底還是年少時得比年老時得好一點。”
她說,“還是我們老年人得吧,小孩子得這樣的病,實在太可憐了…”
何嘗不知,絕癥面前,黃髮垂髫,一樣招架無力。大姨娘得這個病的時候才六十出頭。眼前這個60幾歲的老人,和電視裏那個期待嶄新的高中生活的15歲小姑娘,何其無辜,又何嘗有別?查過帕金森患者末期的癥狀,大姨娘接下去的路,遠比現在還要險惡難行。我想她也是早就瞭然於心的。
-你恨不恨?
她微微動了一下頭:不恨了。只是盼著、可以早點走……
我輕輕握住她的手:嗯,你千萬不要帶著恨走。你常說這輩子這樣苦命大概是因爲從前世裏殺人放火投胎而來的。現在這樣,總該兩訖了。很多人修行,也是為了大限到來的時候能夠平靜地走。你一定不要恨。
我知道,這樣的叮囑,一定是難爲我的大姨娘了,因爲就連說的人,也覺得聽來世故又殘酷。但我也不知道,除了放慢語速和盡量用溫柔的語調說出來,怎樣才能曲盡心中那份深綿的不忍。眼淚多餘而無用,所有語言,關懷的話,安慰的話,鼓勵的話,也在這幅活生生的「地獄變」之前顯得輕薄而不堪聞問。記得讀《現實主義的局限》(The Limits of Realism)一書時特別有感觸,作者說現實主義常常訴諸暴力、疾病、死亡等主題,這些涉及身體的最直接最逼迫人心的東西,給人震撼的無力感。讓所謂的辭藻變得輕浮淺薄、意義盡失。那些時刻,文字淪爲純粹的記事工具。而人,同樣的,除了”記錄“/”接受“這點最後的能動性以外,也已經沒有任何還手之力。有那麽一刻,我恍惚著,不知道當一個人所有的能力祗剩下”認命“,僅僅認清這個事實要耗盡多少勇氣、意義又在哪裏。
-如果這個病好了,你想好好活下去嗎?
-不想了。在世為人這件事已經看得很開了…
-大姨娘,怕嗎?
-不怕的,應該、也快了吧…
-大姨娘,做人,空啊。
-是啊,空的。但你還小…不要那樣想…
-大姨娘,我覺得人活著就已經是苦。我衹管自己衹管這輩子,我會對爸媽盡孝,會努力做事,然後等自己什麽時候掛了就無牽無掛地走。我不要和這個世界再有太多瓜葛。
我努力說著一些自認爲歷遍紅塵大徹大悟的話,卻深知這淺薄任性掛在嘴邊的見地,毫不能將我和在生死疲勞之際的大姨娘拉近半分。那最後一句,幾乎帶著有冤無主的哀與恨、哽咽罵來。可是,我能去哪兒爲她申這天大的冤屈呢?
無人可以替她分擔一點,甚至絲毫不能靠近她。
什麼都不能說,什麼也不能做,只能眼睜睜看她眼淚擦了又落。
-大姨娘,你求過觀世音菩薩嗎?菩薩聞聲救苦——
-求過的,菩薩也救不了我·…
微弱的聲音,哀哀欲絕。
我把她的手放回胸口。觸及她身子的一瞬間,忍不住倒吸一口氣,整顆心都揪了起來。自以爲半世文字生涯,卻直到那一刻才知道,什麽叫“形銷骨立,”什麽叫“枯瘦如柴,”什麽叫做,“奄奄待斃。”
她從薄薄的毛巾被下顫巍巍地伸出手,遞來紙巾,蹭了蹭背過身去的我,叫我“不要難過。”
過了一會,她的眼睛閉了起來,是不由自主的。她機械地用食指撐開眼皮。她每天睡眠衹有兩小時。整夜整夜地睡不著,可又常常睜不開眼。那幾千個微茫無告的漫漫長夜,孤獨而清醒的她只能任由病魔一分一秒、不緊不慢地淩遲肉體和意誌。不敢想見,不久的以後——她的眼睛將徹底無法睜開,也將完全喪失發聲的能力——她必須在一片天昏地暗和天聾地啞中,獨自走完這漫長的滅頂之災的最後一程。
正怔忡無言,繼民哥進來幫大姨娘翻身。他見我的樣子,故意笑著岔開去扯些家常。面對大家的殷殷垂詢,他總是無奈地笑。衹有一次,親友聚餐,繼民哥喝了酒,都說杯酒解千愁,可他喝醉後卻哭了,哭得那麽傷心,一邊抽抽噎噎、反反復復地説著:真的,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麽辦了……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當衆失儀,涕泗橫流地説著孩子氣的話,乍一看忍不住笑,但之後更想哭。姨父從生病到去世,他四處奔波延醫問藥。大姨娘從確診到現在,他辭掉工作,在家悉心照拂。頭髮過早地花白了,身上一股煙草味,他的愁悶,毋需多言。猶記小時去筧橋機場送他去新加坡,那個帶著眼鏡清清秀秀的文藝青年,和眼前人判若雲泥。近十年來,爲人子女,不能養老,衹能送終。想來他心裏的苦,也衹有醉酒之後才能哭。我想,支撐繼民哥這些年的,早已不是簡簡單單“盡孝”二字。他的善良、他的忍耐、他的擔當、他的脆弱,都令我肅然起敬,也令我憫然淚下。
(二)
這次暑假回國,若論有所得,大概是對“苦”有了更深的認識。苦苦,壞苦,行苦。苦海無邊。顯而易見的苦自然是苦,然而人生更多的,是不易察覺又無法言説的苦。回想那些親友聚會餐桌上的談話,得意處無非子女的升學以及終身,各自的工作以及收入;感傷處不外是某某抱恙在身,某老近日物故。偶聽得一兩個熟悉的名字,難免唏噓一番。可即使在他們談論“好事情”的歡笑聲裏,我所感到的仍衹是深深的疲倦。
也許,年紀漸長,尤其在自己對老病有了切身體會、離生命的真相也更接近了一些之後,熱情、憧憬、夢想、期望這些曾經熠熠生輝的字眼,都無可避免地變得黯然無光。不知是見地更通透了,抑或僅是生命更蒼白了。猶記八月酷暑的某個周末,應邀去滬上走一遭,才知道自己多年來疏於調理,對身體的虧欠之深——年未三十,精氣神卻已經渙散到連年近半百之人也趕不上的地步。體力一旦跟不上,力不從心的次數多了,難免心浮氣躁。繼而影響睡眠飲食、肝經脾胃。整個人也更加萎靡不振。如此惡性循環,經年累月實同自戕。略讀岐黃之書,目光掃過那些自幼嫺熟於心的老掉牙字眼,諸如“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五內之中,六淫七情,無不發於外,形諸身“ 簡直心驚肉跳——自己的種種病癥,諸如虛寒體質、慢性氣管炎,全都可以按照心病對號入座。比如,自己容易動怒,事稍拂意,即生嗔恨,可怒火上來馬上又轉爲悲哀,郁結心肺,肝和肺自然都出毛病……這種種苦頭,固然與人無尤,自己難辭其咎,可是,到頭來終究忍不住可憐那個愚癡的自己。
這份惻隱之心,竊以爲,恰是漢傳佛教的體貼人意之處,它跟中醫綰和貫通,它不割裂你的身心。它也不追究前因後果,因爲因果也是無法割裂的。心裏的病,身上的痛;不由自主的因,避無可避的果;那個做作的自己,那個受苦的自己……統統被允許被認可被懂得。這份綿綿無盡的大慈大悲,有著海納百川的大乘氣象。這是和強調人的理性和能動性的西洋佛教不同之處。西洋佛教慣把痛苦(pain)和煩惱(suffering)分開,"痛苦"是刀鋸斧鉞加諸於身的切膚之痛,如帕金森癥,"煩惱"則含義更廣,包括痛苦,但更指代失望、憤怒、嫉妒、恐懼、迷惘、焦慮等種種無形之苦。我們被教導:我們的"煩惱"大部分衹是自導自演的一出戲,庸人自擾而已。可“庸人”緣何所以爲庸人?庸人爲什麽咎由自取?這些關涉衆生平等的問題似乎被回避了。
大姨娘得的帕金森癥,是由於大腦失去分泌多巴胺這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功能引起的。多巴胺是一種負責大腦情欲的腦內分泌,一個人在熱戀時,多巴胺分泌得最多,因爲它傳導著興奮、開心、沈醉等神經信息。大姨娘一生人,在郁郁寡歡中度過。印象裏的她,似乎少有眉頭舒展的時候。她出身地主子女,聰穎好學有進取心,初中時被退學。奶奶總記得那個畫面,十幾歲的大姨娘,黃昏的晚風裏一個人坐在弄堂裏傷心地抹眼淚。文革開始後,爲了擺脫鄰裏惡少的霸淩,大姨娘不得已而倉促嫁人。姨父家幾代同堂,醫藥傳家,雖然沒落,家風猶在,進了門的怯怯新婦,熬得辛苦。苦心孤詣把一雙兒女培養成材,之後又爲家中老人送終,再接著一路照顧陪伴患肺癌去世的姨父。大姨娘和姨父這一世夫妻,是苦命人碰上短命人,分明兩個都是好人,日子卻總是過不舒齊。半生劬勞,她本該安樂的晚年生活卻在即將開始的時候戛然而止。有時會想,大姨娘這輩子爲人女、爲人妻、爲人母,有沒有真正過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呢?她的身體缺少多巴胺,那是因爲她這一生太多苦累。臨了,幾十年愁懷悶緒,最終又以殘酷千倍的惡疾示現。苦、苦相依。苦難面前,試問誰是作繭自縛的“庸人”?誰人又膽敢自詡“智者”而指責“庸人”?
那樣的“智者,”充其量不過世智辨聰,小道而已。人與人之間,本無好、壞、高、低的分別。凡此種種人爲構建的參照體系,無非爲了方便無主之人能夠通過比較而在這浮生中有所依祜。生命根本的品質,衹在於有沒有智慧。所以,有的教法或許撻伐“原罪”,佛教呵斥的卻是“無明。” 一個人衹有認識了自己的愚癡,才會體諒別人的痛苦。惟有懂得,才能慈悲。懂得是智慧,智慧就是慈悲。
夏志清先生在《中國現代小説史》一書中說中國人普遍缺乏同情心。其實我們並非缺乏同情心,衹不過我們的同情心的受者僅限於老少羸弱。中國人晚近以來,面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魚肉,不得不服膺於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到中共上臺,又是沒完沒了的馬列鬥爭哲學。國步艱難的一百多年,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伐骨洗髓;一代又一代人,在危機教育的鞭策下戰戰兢兢地成長,自他的對立和對貧窮的恐懼深入血液。衹能拼命在物質中尋求一絲安寧和慰藉。今天所謂的“現代化,”貧瘠到衹剩下“富”“強”。對人性的探索、關懷,對心靈的尊重、解放,以及最核心的啓蒙,都在營營役役你追我趕的名利追逐中被忽略了。在極端的不安全感和不自信中,衹有對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才肯安心地施捨一點同情。當然,“同情心”這個詞本身就包含了一種居高臨下的距離,一個人再有同情心,始終置身事外。真正的善待,基於無我(Anātman)這一洞見的同理心,基於生老病死這最樸實的生命真相,基於衆生平等的平等心,沒有距離,物我同一。或許這就是釋家教導的”不二法門 (non-duality)“,也是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家的“齊同慈愛異骨成親”。而因爲這份巍巍廣大的平等心,我們也才能盡量擺脫恐懼的鉗制,活得謙卑又豁達——老病不是一種懲罰、活著也不是一種獎賞。在目睹他人承受苦難的時候我們愛莫能助,在某一天苦難降臨自身的時候也同樣無能爲力。
惟一能夠的,或許衹是長養並護持那一顆恭敬心和慈悲心。
這份赤誠的溫柔和軟弱,是一種珍貴的美德。如同迦陵先生講詩詞裏古人的“弱德之美” (the virtue of passive beauty. e.g. 朱彜尊)。弱德,不是消極地不作為,而是面對即使無法改變的命運殘局或者自身無法扭轉的累世習氣,也仍然明白事理、腳踏實地、無力卻盡力。弱德,是一種態度,是當一個人在言説和行動方面的能力全部喪失之後最後的力量,是“六忍”最高次第的“慈忍。”也許只有當生命的尊嚴被剝奪殆盡,人格被踐踏到低入塵埃,一個飽經如許憂患的人才不會再有怨懟和戾氣,而只有溫暖和柔軟。祂深知傷害的可怕和它帶給人的痛苦,祂看到一丁點的苦難都感到於心不忍,而別人的一絲絲善意,哪怕只是一個友好的眼神,一抹善意的微笑,一句溫柔的話語,都足令祂感激涕零。乃至天地萬物都令祂心生喜愛和感恩。祂不會也不能去製造任何傷害。祂只有謙卑和善意,希望這個世界充滿仁慈,也奢求著命運可以賜予世人仁慈。
這樣的人從實用主義角度看,是一味消耗社會資源的廢物。可祂因受苦而得的深沉廣大的悲心,足令見者動容聞者傷心。世間那麼多茍且之事,應該沒有人忍心對那些只是卑微存活的生命形式苦苦相逼。祂已經沒有任何尊嚴、人格,那些輕易被我們堂而皇之當成攻擊行為和報復心理的藉口的東西;祂只剩下綿綿無盡的慈悲。原來,當承受苦難到極點,就成了慈悲的化身。
如果這是一道選擇題,相信沒有人會主動選擇這條千刀萬剮之路來成就自己的悲心。大姨娘衹是一個普通人,確診之初,看到結局,她曾不斷追尋為什麼偏偏自己得這樣的病。漸漸的,她面對、接受、放下,在自己生命這樣困頓不堪的時刻仍然無怨無恨,不僅沒有一絲苦毒,反而滿懷哀矜。她對兒輩滿懷歉意,對前來探望的親人無比感激……
她在我心裡不是廢物,也不是苦主,而是,菩、薩。
(三)
大姨娘好像真的成了一個殉道者,高高在上,昭告著命運的形格勢禁,教人陡生懼意;
同時她也獨自陷在命運的萬丈深淵,無人可及、被生命徹底孤立。
六年來,親戚中常有人拿大姨娘當例子勸導別人或開解自己。“這樣一點小事算什麼?你怎麼不想想你那得帕金森癥的XYZ?” 甚至我的父母,在糾結取捨的時候也會想到大姨娘,繼而深明大義地覺得人生在世須盡歡,或者明白凡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曾經我隔著屏幕看《一公升的眼淚》一時難過也便過去,因為藤木亞也所遭遇的殘酷之巨令人難以想象,關掉電腦,遠隔時空,似乎她便不是真的。可是當看到大姨娘僵硬的軀體躺在眼前,我無處可逃。古代淩遲正法等大刑常常選在菜市口等公共場合執行,為的不再只是懲罰罪犯一個人,而是殺雞儆猴以儆效尤。被淩遲的人通常會在事先被灌入大量鴉片,進入麻木的狀態,以防止行刑結束之前便痛死過去。但設若對一個失去知覺的犯人行刑,那真正承受、內化那份痛覺和懲罰的受者究竟是誰?是旁觀的人。而大姨娘,是不是因為她清醒地獨自承擔了那份命運的極刑,所以我們才不像古時的看客般充滿代入感、替那個無知無覺的人受苦?才可以全身而退地遠觀、心安理得地施與同情?
人是那樣輕易就變得健忘和麻木。可以在轉身離開病房後言笑晏晏地繼續閑話家常。或者這就是文學中所謂的“荒誕”?哀傷欲絕之際,反而轉成狂歡。因爲太過無奈,於是訴諸漠然。那句初讀無聊又饒舌的話——你不懂你所不懂的直到你懂得爲止 (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until you know it),説的莫非就是這心意的難以相通?
我看到生而爲人如此絕望的孤獨,“同理心”和“慈悲心“在這份絕望面前可以瞬間失去意義。生命到底是什麽?不由自主的開始,無可奈何的結束?是木心說的"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很多年,對世界的恨多於愛,看人生無非空苦。曾經不明白有人自殺爲什麽選擇慘烈至極的方式,譬如臥軌。後來我也理解了海子:用盡最後一點力量和勇氣給自己最殘酷也最徹底的了斷,任肉身由千鈞巨輪滾滾不息地一次次碾過。對自己有多狠,對這個世界就有多恨。當一個人無法愛自己的時候,他也無法愛這個世界。心即宇宙。同樣,憎恨從來都是和恐懼聯係在一起的。恐懼背後,其實是愛(執著clinging)。太愛某個人,太愛某樣事物。當一個人的所愛受到威脅,除了恐懼以外,也會仇恨。因爲無力改變局面,所以選擇自我毀滅。在“我”灰飛煙滅那一刻,“世界”對“我”而言也變得一無所有。
“我”恨世界和人生,因爲怕失去世界和人生。
“我”怕失去世界和人生,因爲太愛這個世界和人生。
愛恨兩端,實同一幻。原來張牙舞爪,不過脆弱的僞裝;唯有安耐忍辱,或許才是真正有力的抵抗。當我粗淺地看到這一點,我漸漸釋懷了從小到大心中所有的恨。我原諒了過去所有令我受傷的人。因爲那傷害我的,其實衹是他的脆弱和痛苦。我甚至也慢慢接受了自己,學著愛自己,並且希望,自己也能夠被原諒和接受。在求學和做人這條路上,還會有無數孤獨、害怕、憤怒的時刻,唯一可以確定並堅信的是:善待這個世界;與此同時,也渴望著,被這個世界溫柔地對待。
開學前,最後一次去看大姨娘。起身告辭的時候,她目送著我,一如當年。清晰的眼神裏,飽含慈愛,少了悲涼。今次一別,來日再見,大概衹能去夢溪陵園撫棺一慟了。我祈求上天垂憐,讓大姨娘早日求仁得仁。當我想起她,不論我在天涯海角,胸口會在剎那間盈滿不忍和悲心,輕輕一戳,就化作綿綿的淚溢出。淚眼婆娑中看這娑婆世界,三界六道,無苦不彰。
Jade. M. Shen
09/02/2016
聖路易斯
(一)
帕金森癥因人而異,有的可以拖上幾十年,比如拳王阿裡;而大姨娘現在就已看得到下世的光景。她從手腳不靈活到行動不便,再因爲摔倒而跌斷腰、而徹底癱瘓,一路三跪九叩,直走到沉疴難起的地步。現在她日日夜夜躺在床上,每天最多只能歪著坐十幾二十分鐘,身體已經徹底僵硬,小便無法控制,大便排出困難。背部和臀部因為體重的長期壓迫而長了褥瘡。上唇由於肌肉萎縮而導致嘴巴無法閉合,飲食衹進流質,說話的聲音也早已變得微弱而含混不清了。
我去看她,記憶裏骨架高大的大姨娘,如今病體支離,體重只剩下五六十斤,躺在單人床上,仍顯弱小。輕輕叫了她一聲,她費力地睜開眼,看到兩年沒見的我,眼角慢慢滲出淚,緩緩流下。小時候受了委屈,一個人咬緊牙關,見到親人那一刻才忍不住嚎啕大哭。大姨娘的心情大概也是這樣。只是,她受的折磨、吃的苦頭,精神上、肉體上、哪裡是我可以想象或者體會的呢。六年來病魔纏身,命運跋扈到甚至不許她盡情一慟,只有兩行渾濁的老淚,無聲無息地從一雙枯眼汨汨流出。我輕輕爲她拭淚,說不出話,也沒有資格勸她“別哭。”我只是、也只能、陪著她落淚。
“大姨娘,我看過一部電視劇,叫《一公升的眼淚》,講的是日本的一個小姑娘,才15歲,得了小腦變性萎縮,就是和你的帕金森癥差不多一樣的病。那個女孩子從患病到去世,一直堅持寫日記。後來電視臺就根據她留下的日記拍成了電視劇。她比你好一點,因為她還是個孩子,有爸爸媽媽任勞任怨地照顧陪伴。可是你呢,父母已不能指望,姨父又走得早你連個伴也沒有,只有靠小輩的兒子兒媳。繼明哥雖然至孝,你終究於心不安。這個病,到底還是年少時得比年老時得好一點。”
她說,“還是我們老年人得吧,小孩子得這樣的病,實在太可憐了…”
何嘗不知,絕癥面前,黃髮垂髫,一樣招架無力。大姨娘得這個病的時候才六十出頭。眼前這個60幾歲的老人,和電視裏那個期待嶄新的高中生活的15歲小姑娘,何其無辜,又何嘗有別?查過帕金森患者末期的癥狀,大姨娘接下去的路,遠比現在還要險惡難行。我想她也是早就瞭然於心的。
-你恨不恨?
她微微動了一下頭:不恨了。只是盼著、可以早點走……
我輕輕握住她的手:嗯,你千萬不要帶著恨走。你常說這輩子這樣苦命大概是因爲從前世裏殺人放火投胎而來的。現在這樣,總該兩訖了。很多人修行,也是為了大限到來的時候能夠平靜地走。你一定不要恨。
我知道,這樣的叮囑,一定是難爲我的大姨娘了,因爲就連說的人,也覺得聽來世故又殘酷。但我也不知道,除了放慢語速和盡量用溫柔的語調說出來,怎樣才能曲盡心中那份深綿的不忍。眼淚多餘而無用,所有語言,關懷的話,安慰的話,鼓勵的話,也在這幅活生生的「地獄變」之前顯得輕薄而不堪聞問。記得讀《現實主義的局限》(The Limits of Realism)一書時特別有感觸,作者說現實主義常常訴諸暴力、疾病、死亡等主題,這些涉及身體的最直接最逼迫人心的東西,給人震撼的無力感。讓所謂的辭藻變得輕浮淺薄、意義盡失。那些時刻,文字淪爲純粹的記事工具。而人,同樣的,除了”記錄“/”接受“這點最後的能動性以外,也已經沒有任何還手之力。有那麽一刻,我恍惚著,不知道當一個人所有的能力祗剩下”認命“,僅僅認清這個事實要耗盡多少勇氣、意義又在哪裏。
-如果這個病好了,你想好好活下去嗎?
-不想了。在世為人這件事已經看得很開了…
-大姨娘,怕嗎?
-不怕的,應該、也快了吧…
-大姨娘,做人,空啊。
-是啊,空的。但你還小…不要那樣想…
-大姨娘,我覺得人活著就已經是苦。我衹管自己衹管這輩子,我會對爸媽盡孝,會努力做事,然後等自己什麽時候掛了就無牽無掛地走。我不要和這個世界再有太多瓜葛。
我努力說著一些自認爲歷遍紅塵大徹大悟的話,卻深知這淺薄任性掛在嘴邊的見地,毫不能將我和在生死疲勞之際的大姨娘拉近半分。那最後一句,幾乎帶著有冤無主的哀與恨、哽咽罵來。可是,我能去哪兒爲她申這天大的冤屈呢?
無人可以替她分擔一點,甚至絲毫不能靠近她。
什麼都不能說,什麼也不能做,只能眼睜睜看她眼淚擦了又落。
-大姨娘,你求過觀世音菩薩嗎?菩薩聞聲救苦——
-求過的,菩薩也救不了我·…
微弱的聲音,哀哀欲絕。
我把她的手放回胸口。觸及她身子的一瞬間,忍不住倒吸一口氣,整顆心都揪了起來。自以爲半世文字生涯,卻直到那一刻才知道,什麽叫“形銷骨立,”什麽叫“枯瘦如柴,”什麽叫做,“奄奄待斃。”
她從薄薄的毛巾被下顫巍巍地伸出手,遞來紙巾,蹭了蹭背過身去的我,叫我“不要難過。”
過了一會,她的眼睛閉了起來,是不由自主的。她機械地用食指撐開眼皮。她每天睡眠衹有兩小時。整夜整夜地睡不著,可又常常睜不開眼。那幾千個微茫無告的漫漫長夜,孤獨而清醒的她只能任由病魔一分一秒、不緊不慢地淩遲肉體和意誌。不敢想見,不久的以後——她的眼睛將徹底無法睜開,也將完全喪失發聲的能力——她必須在一片天昏地暗和天聾地啞中,獨自走完這漫長的滅頂之災的最後一程。
正怔忡無言,繼民哥進來幫大姨娘翻身。他見我的樣子,故意笑著岔開去扯些家常。面對大家的殷殷垂詢,他總是無奈地笑。衹有一次,親友聚餐,繼民哥喝了酒,都說杯酒解千愁,可他喝醉後卻哭了,哭得那麽傷心,一邊抽抽噎噎、反反復復地説著:真的,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麽辦了……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當衆失儀,涕泗橫流地説著孩子氣的話,乍一看忍不住笑,但之後更想哭。姨父從生病到去世,他四處奔波延醫問藥。大姨娘從確診到現在,他辭掉工作,在家悉心照拂。頭髮過早地花白了,身上一股煙草味,他的愁悶,毋需多言。猶記小時去筧橋機場送他去新加坡,那個帶著眼鏡清清秀秀的文藝青年,和眼前人判若雲泥。近十年來,爲人子女,不能養老,衹能送終。想來他心裏的苦,也衹有醉酒之後才能哭。我想,支撐繼民哥這些年的,早已不是簡簡單單“盡孝”二字。他的善良、他的忍耐、他的擔當、他的脆弱,都令我肅然起敬,也令我憫然淚下。
(二)
這次暑假回國,若論有所得,大概是對“苦”有了更深的認識。苦苦,壞苦,行苦。苦海無邊。顯而易見的苦自然是苦,然而人生更多的,是不易察覺又無法言説的苦。回想那些親友聚會餐桌上的談話,得意處無非子女的升學以及終身,各自的工作以及收入;感傷處不外是某某抱恙在身,某老近日物故。偶聽得一兩個熟悉的名字,難免唏噓一番。可即使在他們談論“好事情”的歡笑聲裏,我所感到的仍衹是深深的疲倦。
也許,年紀漸長,尤其在自己對老病有了切身體會、離生命的真相也更接近了一些之後,熱情、憧憬、夢想、期望這些曾經熠熠生輝的字眼,都無可避免地變得黯然無光。不知是見地更通透了,抑或僅是生命更蒼白了。猶記八月酷暑的某個周末,應邀去滬上走一遭,才知道自己多年來疏於調理,對身體的虧欠之深——年未三十,精氣神卻已經渙散到連年近半百之人也趕不上的地步。體力一旦跟不上,力不從心的次數多了,難免心浮氣躁。繼而影響睡眠飲食、肝經脾胃。整個人也更加萎靡不振。如此惡性循環,經年累月實同自戕。略讀岐黃之書,目光掃過那些自幼嫺熟於心的老掉牙字眼,諸如“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五內之中,六淫七情,無不發於外,形諸身“ 簡直心驚肉跳——自己的種種病癥,諸如虛寒體質、慢性氣管炎,全都可以按照心病對號入座。比如,自己容易動怒,事稍拂意,即生嗔恨,可怒火上來馬上又轉爲悲哀,郁結心肺,肝和肺自然都出毛病……這種種苦頭,固然與人無尤,自己難辭其咎,可是,到頭來終究忍不住可憐那個愚癡的自己。
這份惻隱之心,竊以爲,恰是漢傳佛教的體貼人意之處,它跟中醫綰和貫通,它不割裂你的身心。它也不追究前因後果,因爲因果也是無法割裂的。心裏的病,身上的痛;不由自主的因,避無可避的果;那個做作的自己,那個受苦的自己……統統被允許被認可被懂得。這份綿綿無盡的大慈大悲,有著海納百川的大乘氣象。這是和強調人的理性和能動性的西洋佛教不同之處。西洋佛教慣把痛苦(pain)和煩惱(suffering)分開,"痛苦"是刀鋸斧鉞加諸於身的切膚之痛,如帕金森癥,"煩惱"則含義更廣,包括痛苦,但更指代失望、憤怒、嫉妒、恐懼、迷惘、焦慮等種種無形之苦。我們被教導:我們的"煩惱"大部分衹是自導自演的一出戲,庸人自擾而已。可“庸人”緣何所以爲庸人?庸人爲什麽咎由自取?這些關涉衆生平等的問題似乎被回避了。
大姨娘得的帕金森癥,是由於大腦失去分泌多巴胺這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功能引起的。多巴胺是一種負責大腦情欲的腦內分泌,一個人在熱戀時,多巴胺分泌得最多,因爲它傳導著興奮、開心、沈醉等神經信息。大姨娘一生人,在郁郁寡歡中度過。印象裏的她,似乎少有眉頭舒展的時候。她出身地主子女,聰穎好學有進取心,初中時被退學。奶奶總記得那個畫面,十幾歲的大姨娘,黃昏的晚風裏一個人坐在弄堂裏傷心地抹眼淚。文革開始後,爲了擺脫鄰裏惡少的霸淩,大姨娘不得已而倉促嫁人。姨父家幾代同堂,醫藥傳家,雖然沒落,家風猶在,進了門的怯怯新婦,熬得辛苦。苦心孤詣把一雙兒女培養成材,之後又爲家中老人送終,再接著一路照顧陪伴患肺癌去世的姨父。大姨娘和姨父這一世夫妻,是苦命人碰上短命人,分明兩個都是好人,日子卻總是過不舒齊。半生劬勞,她本該安樂的晚年生活卻在即將開始的時候戛然而止。有時會想,大姨娘這輩子爲人女、爲人妻、爲人母,有沒有真正過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呢?她的身體缺少多巴胺,那是因爲她這一生太多苦累。臨了,幾十年愁懷悶緒,最終又以殘酷千倍的惡疾示現。苦、苦相依。苦難面前,試問誰是作繭自縛的“庸人”?誰人又膽敢自詡“智者”而指責“庸人”?
那樣的“智者,”充其量不過世智辨聰,小道而已。人與人之間,本無好、壞、高、低的分別。凡此種種人爲構建的參照體系,無非爲了方便無主之人能夠通過比較而在這浮生中有所依祜。生命根本的品質,衹在於有沒有智慧。所以,有的教法或許撻伐“原罪”,佛教呵斥的卻是“無明。” 一個人衹有認識了自己的愚癡,才會體諒別人的痛苦。惟有懂得,才能慈悲。懂得是智慧,智慧就是慈悲。
夏志清先生在《中國現代小説史》一書中說中國人普遍缺乏同情心。其實我們並非缺乏同情心,衹不過我們的同情心的受者僅限於老少羸弱。中國人晚近以來,面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魚肉,不得不服膺於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到中共上臺,又是沒完沒了的馬列鬥爭哲學。國步艱難的一百多年,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伐骨洗髓;一代又一代人,在危機教育的鞭策下戰戰兢兢地成長,自他的對立和對貧窮的恐懼深入血液。衹能拼命在物質中尋求一絲安寧和慰藉。今天所謂的“現代化,”貧瘠到衹剩下“富”“強”。對人性的探索、關懷,對心靈的尊重、解放,以及最核心的啓蒙,都在營營役役你追我趕的名利追逐中被忽略了。在極端的不安全感和不自信中,衹有對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才肯安心地施捨一點同情。當然,“同情心”這個詞本身就包含了一種居高臨下的距離,一個人再有同情心,始終置身事外。真正的善待,基於無我(Anātman)這一洞見的同理心,基於生老病死這最樸實的生命真相,基於衆生平等的平等心,沒有距離,物我同一。或許這就是釋家教導的”不二法門 (non-duality)“,也是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家的“齊同慈愛異骨成親”。而因爲這份巍巍廣大的平等心,我們也才能盡量擺脫恐懼的鉗制,活得謙卑又豁達——老病不是一種懲罰、活著也不是一種獎賞。在目睹他人承受苦難的時候我們愛莫能助,在某一天苦難降臨自身的時候也同樣無能爲力。
惟一能夠的,或許衹是長養並護持那一顆恭敬心和慈悲心。
這份赤誠的溫柔和軟弱,是一種珍貴的美德。如同迦陵先生講詩詞裏古人的“弱德之美” (the virtue of passive beauty. e.g. 朱彜尊)。弱德,不是消極地不作為,而是面對即使無法改變的命運殘局或者自身無法扭轉的累世習氣,也仍然明白事理、腳踏實地、無力卻盡力。弱德,是一種態度,是當一個人在言説和行動方面的能力全部喪失之後最後的力量,是“六忍”最高次第的“慈忍。”也許只有當生命的尊嚴被剝奪殆盡,人格被踐踏到低入塵埃,一個飽經如許憂患的人才不會再有怨懟和戾氣,而只有溫暖和柔軟。祂深知傷害的可怕和它帶給人的痛苦,祂看到一丁點的苦難都感到於心不忍,而別人的一絲絲善意,哪怕只是一個友好的眼神,一抹善意的微笑,一句溫柔的話語,都足令祂感激涕零。乃至天地萬物都令祂心生喜愛和感恩。祂不會也不能去製造任何傷害。祂只有謙卑和善意,希望這個世界充滿仁慈,也奢求著命運可以賜予世人仁慈。
這樣的人從實用主義角度看,是一味消耗社會資源的廢物。可祂因受苦而得的深沉廣大的悲心,足令見者動容聞者傷心。世間那麼多茍且之事,應該沒有人忍心對那些只是卑微存活的生命形式苦苦相逼。祂已經沒有任何尊嚴、人格,那些輕易被我們堂而皇之當成攻擊行為和報復心理的藉口的東西;祂只剩下綿綿無盡的慈悲。原來,當承受苦難到極點,就成了慈悲的化身。
如果這是一道選擇題,相信沒有人會主動選擇這條千刀萬剮之路來成就自己的悲心。大姨娘衹是一個普通人,確診之初,看到結局,她曾不斷追尋為什麼偏偏自己得這樣的病。漸漸的,她面對、接受、放下,在自己生命這樣困頓不堪的時刻仍然無怨無恨,不僅沒有一絲苦毒,反而滿懷哀矜。她對兒輩滿懷歉意,對前來探望的親人無比感激……
她在我心裡不是廢物,也不是苦主,而是,菩、薩。
(三)
大姨娘好像真的成了一個殉道者,高高在上,昭告著命運的形格勢禁,教人陡生懼意;
同時她也獨自陷在命運的萬丈深淵,無人可及、被生命徹底孤立。
六年來,親戚中常有人拿大姨娘當例子勸導別人或開解自己。“這樣一點小事算什麼?你怎麼不想想你那得帕金森癥的XYZ?” 甚至我的父母,在糾結取捨的時候也會想到大姨娘,繼而深明大義地覺得人生在世須盡歡,或者明白凡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曾經我隔著屏幕看《一公升的眼淚》一時難過也便過去,因為藤木亞也所遭遇的殘酷之巨令人難以想象,關掉電腦,遠隔時空,似乎她便不是真的。可是當看到大姨娘僵硬的軀體躺在眼前,我無處可逃。古代淩遲正法等大刑常常選在菜市口等公共場合執行,為的不再只是懲罰罪犯一個人,而是殺雞儆猴以儆效尤。被淩遲的人通常會在事先被灌入大量鴉片,進入麻木的狀態,以防止行刑結束之前便痛死過去。但設若對一個失去知覺的犯人行刑,那真正承受、內化那份痛覺和懲罰的受者究竟是誰?是旁觀的人。而大姨娘,是不是因為她清醒地獨自承擔了那份命運的極刑,所以我們才不像古時的看客般充滿代入感、替那個無知無覺的人受苦?才可以全身而退地遠觀、心安理得地施與同情?
人是那樣輕易就變得健忘和麻木。可以在轉身離開病房後言笑晏晏地繼續閑話家常。或者這就是文學中所謂的“荒誕”?哀傷欲絕之際,反而轉成狂歡。因爲太過無奈,於是訴諸漠然。那句初讀無聊又饒舌的話——你不懂你所不懂的直到你懂得爲止 (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until you know it),説的莫非就是這心意的難以相通?
我看到生而爲人如此絕望的孤獨,“同理心”和“慈悲心“在這份絕望面前可以瞬間失去意義。生命到底是什麽?不由自主的開始,無可奈何的結束?是木心說的"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很多年,對世界的恨多於愛,看人生無非空苦。曾經不明白有人自殺爲什麽選擇慘烈至極的方式,譬如臥軌。後來我也理解了海子:用盡最後一點力量和勇氣給自己最殘酷也最徹底的了斷,任肉身由千鈞巨輪滾滾不息地一次次碾過。對自己有多狠,對這個世界就有多恨。當一個人無法愛自己的時候,他也無法愛這個世界。心即宇宙。同樣,憎恨從來都是和恐懼聯係在一起的。恐懼背後,其實是愛(執著clinging)。太愛某個人,太愛某樣事物。當一個人的所愛受到威脅,除了恐懼以外,也會仇恨。因爲無力改變局面,所以選擇自我毀滅。在“我”灰飛煙滅那一刻,“世界”對“我”而言也變得一無所有。
“我”恨世界和人生,因爲怕失去世界和人生。
“我”怕失去世界和人生,因爲太愛這個世界和人生。
愛恨兩端,實同一幻。原來張牙舞爪,不過脆弱的僞裝;唯有安耐忍辱,或許才是真正有力的抵抗。當我粗淺地看到這一點,我漸漸釋懷了從小到大心中所有的恨。我原諒了過去所有令我受傷的人。因爲那傷害我的,其實衹是他的脆弱和痛苦。我甚至也慢慢接受了自己,學著愛自己,並且希望,自己也能夠被原諒和接受。在求學和做人這條路上,還會有無數孤獨、害怕、憤怒的時刻,唯一可以確定並堅信的是:善待這個世界;與此同時,也渴望著,被這個世界溫柔地對待。
開學前,最後一次去看大姨娘。起身告辭的時候,她目送著我,一如當年。清晰的眼神裏,飽含慈愛,少了悲涼。今次一別,來日再見,大概衹能去夢溪陵園撫棺一慟了。我祈求上天垂憐,讓大姨娘早日求仁得仁。當我想起她,不論我在天涯海角,胸口會在剎那間盈滿不忍和悲心,輕輕一戳,就化作綿綿的淚溢出。淚眼婆娑中看這娑婆世界,三界六道,無苦不彰。
Jade. M. Shen
09/02/2016
聖路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