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好的大厨是我爹
我出生在江南水乡——无锡,在吴侬软语的童谣声和咕嘟咕嘟的大米香中长大。 家里掌厨的是个男人,从小到大,他给我做了许许多多的好吃的,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厨。 大厨是个捣腾不锈钢材的汉子,却把菜刀与大勺耍完得极好,完美诠释着四季之味。 春&鲜 春天的时候,插下一把把孕育着一整年收获的秧苗,田头的野菜正时尝鲜时。 我最喜大厨做的马兰头拌香干,一小把嫩生生里的马兰头,洗净,切碎,与香干分别焯水,一起拌上佐料,最后淋上具有点睛之笔的小磨香油,尝一口,那野生马兰特有的香气,是其他蔬菜复刻不了的春之味。 从小被称之为“汤司令”的我,更翘首盼望着春笋的上市,因为这预告着厨房里将会诞生的另一种美食——腌笃鲜。大厨喜欢买新鲜的猪后腿,抹上花椒盐,腌制起来,做成咸肉入汤 ,这是整碗汤是否好吃的双主角之一。每次都少不了买上几张千张皮,划成长条,卷成百叶结放入汤中。我最爱的便是这个,笋是那么的嫩,煸过的咸肉肥而不腻,焦香肆意,而汤的精华,肉的油脂香和笋的鲜甜味,都被满满得吸收在了百叶结弯弯绕绕中的小缝隙,一口下去,鲜哒哒里,一碗哪够欸。 夏&爽 绿色越来越浓郁,连池塘都铺了一片碧莲,哦,是知了的叫声切换了季节。闷热的天气,人都蔫了,就想来点爽口的提提劲。 于是大厨的凉拌功夫便重出江湖。带上香油,陈醋,花椒面辣椒油行走于灶头之间。当然蒜瓣,香菜,小葱等利器那也是不可少滴,毕竟杀菌提味一把抓嘛! 凉拌菜首要法则:焯 甭管你是啥蔬菜或豆制品,到了大厨手里,能焯就绝不让你生着。照顾自家孩子的肠胃,他便从食物的细节做起。 凉拌菜第二法则:料 焯好放凉的菜品,看着那小清新的样,是时候下点猛料啦,跟着大厨左手右手一把盐,右手左手一把糖,等等——糖,对,我们无锡人啊,菜里就爱那点微微甜! 凉拌菜终极法则:拌 这个基本无技术含量,把佐料与菜品拌匀即可。很多时候大厨都是交给我来收尾,毕竟,谁让猴孩子我好动又爱掺和呢! 秋&润 秋风杂秋雨,夜凉添几许,唯有秋令食,才能有慰藉。 秋天的天气干燥,大厨爱做汤。 在我小时候广东的汤品在无锡并不流行,特别是炖鸽子之类的。 有一年一只受了点小伤的鸽子误打误撞飞到了我家的天井里,大厨看了看伤势,说是气枪打的,怕是救不活了。我这头刚泪水涟涟的送走它,大厨那头就磨刀霍霍向鸽子。 晚餐之时,红枣,枸杞,山药,木耳,一众配角众星捧月的围着那鸽子出场了,我傻楞傻楞的看着那碗汤,又是好奇又是不忍。毕竟,邻居养了一群鸡,我见惯了,觉得它们生来就是给我吃的,无论是烧煮煎炸,都是行走的美味。但是这鸽子,我甚少见过,更别说吃了,家里那时候也舍不得买(贵啊!)怀着复杂的心情,最后我还是喝了那鸽汤,那么小一只,大厨忙活了一下午,就只有一碗的量。家里谁也不吃,连拿筷子沾点汤头水都没有,就为让我尝尝鲜顺带补补身。 长大后我烤乳鸽,炖鸽汤也吃过不少,但唯有那一碗说不清道不明滋味的鸽子汤,倒是在我的味觉记忆里存在了很久很久。 冬&浓 谁说江南的冬天不冷的,雪下的不成气候,风可是刮得太肆虐。 “冻得瑟瑟千里的阴天,来一碗虎皮蛋烧肉吧!” 大厨喜欢在冬天做些浓油酱赤的东西,酱排骨,酿面筋之类的。虎皮蛋烧肉做的多些,大抵是他觉得有蛋又有肉,营养多一些。 所谓虎皮蛋,便是煮熟油炸好的鹌鹑蛋。有时得了好的土鸡蛋,也能入菜。 红烧肉选择带皮的小五花,一瓶上好的酱油,还有那增色不少的黄冰糖与大料包。 接下来的一切,就都交给大厨与时间。 等待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香味一点一点的随着热气冒出来,锅子里咕嘟咕嘟的声音每一下都落在了我的心上,而大厨看着我那谗样,便在收汁前用勺子舀一点汤汁给我解馋。 这慢火细炖的红烧肉,吃起来肥而不腻,酱香浓郁,丝丝入扣。而浸润在汤汁里,炸过的鹌鹑蛋便起了一层皱巴巴的斑纹,咬下一口,起酥的皮里都是饱满的汁水,渗到蛋黄里,都是那么绵软香甜。大概这就是“虎皮蛋烧肉”一称的由来。 外面寒风冷冽,但是一屋肉香,配着一碗白米饭,怕是再也不冷,身心都暖了。 四季更迭了好些年,我已长大,去过一些地方,也尝过一些美食,但是在我心里,最好吃的食物仍旧是自家小厨房烧的,那掌勺的必须是我爹,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厨,我说不清他哪里好,但是谁也替代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