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图像
最近关于朋友圈经常提起的一个词是“舒适圈”,以及好像还有几种圈记不太清楚了。大概是说朋友圈里哪怕存在几百个好友,真正能聊起来天的人也不过那么几个人这件事,这个词去定义了这件事里面这些人的范围。
关于程序里面构建的社会的方式其实与建筑构建生活的方式有些类似,两者会关乎人的行为以及现状存在的问题构建一些解决方式,或提出一些新的场所,虚拟的或者真实的,去搭建新的生活方式以及状态。而有些区别的地方可能不光是虚拟现实之间的区别,也包括了其实建筑有关人的行为学的思辨可以建立在比较长久的历史跨度上的经验性讨论上,而由于虚拟平台的讨论相对来说是个互相重建的过程,这种重塑也是近些年以非常快的速度传播开来的,这里传播的媒介是我们的“手机”。
这两种对于生活方式的构建在这些年由于后者的发展之迅速已经几乎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而不得不被划入到历史经验性的前者考虑度量范围内。但这些年有关于虚拟世界的构建或者关于人与手机生活依赖的这一问题的建筑方面的思考在竞赛中还是看到不少,不过大都停留在一种试图的联系上而并没有给出十分令人惊叹的成果来。
这里对于联系两种世界中行为的构建的问题可能看到一定试图的,这是必然的,但不一定是有必要的。两者更像是驱动行为改变的方式,以一种并行的状态相互存在即可,而驱动这种构建的动力并不完全一样。
以一个具象的事件抽象出对这种问题的看法:现在人们都慢慢习惯于朋友圈的存在,其实在朋友圈里人的概念是微弱的,因为这个被构建的世界里大多的表述是图像化的,文字性的,而非人。这种细想来可怕的地方是人在这里是被传递出去的image而定义的:设想那些对你并不了解的“朋友”中,往往是通过你发送的照片,视频以及推送内容甚至是以下的点赞数量来评判或者首先来认知你的。接下来是这种现象潜移默化在控制支配人的现实行为,为了朋友圈而发好看的照片而认真拍照P图等等。这是通过程序构建的朋友圈这样的虚拟社会中对于人的行为的构建,操控。而建筑构建的生活则是在妄图去构建一种关乎身体的暗示而产生的行为的变化。
对于张小龙来说,构建朋友圈的这件事并不是以最后每个人都在拿着手机拍自拍修图为目的的。而对于建筑来说,构建的设想本身是直接在构建行为而设想生活状态的,这其中有关于身体的暗示,光线,尺度,材料,家具乃至program的设定是为了这种结果去的。但显然微信现象级的成功似乎在说明前一种的构建好像可以对人影响来的直接而有效。(当然建筑学在现代主义的转换中至少在住宅上对于人行为的变化也是可圈可点,然而这近半个世纪来说还是很少看到大规模的可以言说之处)
有关于建筑是否需要去构建一种program的必要性不作讨论,to be interesting/to be good的问题可以各有侧重,但如何去构建的问题本身是否可以向虚拟世界的程序借鉴值得考虑。两者同时具有的可选择性,快餐性,持续性等等的共同点,却又截然不同。是否建筑学也可以到了一天部分抛开对于光线,尺度,结构,材料,视线这样的繁复操作,而进入到一种间接场所的营造上或者一种支配者的创造上来获取对于新的生活方式,行为的构建?
猜想的感觉中,被某种美妙空间支配的沉浸不自知的愚昧好像比虚拟的图像控制的来的令人好受一点。
关于程序里面构建的社会的方式其实与建筑构建生活的方式有些类似,两者会关乎人的行为以及现状存在的问题构建一些解决方式,或提出一些新的场所,虚拟的或者真实的,去搭建新的生活方式以及状态。而有些区别的地方可能不光是虚拟现实之间的区别,也包括了其实建筑有关人的行为学的思辨可以建立在比较长久的历史跨度上的经验性讨论上,而由于虚拟平台的讨论相对来说是个互相重建的过程,这种重塑也是近些年以非常快的速度传播开来的,这里传播的媒介是我们的“手机”。
![]() |
大三年级试图用信息传递方式具象化到人体的行为的概念图 |
这两种对于生活方式的构建在这些年由于后者的发展之迅速已经几乎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而不得不被划入到历史经验性的前者考虑度量范围内。但这些年有关于虚拟世界的构建或者关于人与手机生活依赖的这一问题的建筑方面的思考在竞赛中还是看到不少,不过大都停留在一种试图的联系上而并没有给出十分令人惊叹的成果来。
这里对于联系两种世界中行为的构建的问题可能看到一定试图的,这是必然的,但不一定是有必要的。两者更像是驱动行为改变的方式,以一种并行的状态相互存在即可,而驱动这种构建的动力并不完全一样。
以一个具象的事件抽象出对这种问题的看法:现在人们都慢慢习惯于朋友圈的存在,其实在朋友圈里人的概念是微弱的,因为这个被构建的世界里大多的表述是图像化的,文字性的,而非人。这种细想来可怕的地方是人在这里是被传递出去的image而定义的:设想那些对你并不了解的“朋友”中,往往是通过你发送的照片,视频以及推送内容甚至是以下的点赞数量来评判或者首先来认知你的。接下来是这种现象潜移默化在控制支配人的现实行为,为了朋友圈而发好看的照片而认真拍照P图等等。这是通过程序构建的朋友圈这样的虚拟社会中对于人的行为的构建,操控。而建筑构建的生活则是在妄图去构建一种关乎身体的暗示而产生的行为的变化。
对于张小龙来说,构建朋友圈的这件事并不是以最后每个人都在拿着手机拍自拍修图为目的的。而对于建筑来说,构建的设想本身是直接在构建行为而设想生活状态的,这其中有关于身体的暗示,光线,尺度,材料,家具乃至program的设定是为了这种结果去的。但显然微信现象级的成功似乎在说明前一种的构建好像可以对人影响来的直接而有效。(当然建筑学在现代主义的转换中至少在住宅上对于人行为的变化也是可圈可点,然而这近半个世纪来说还是很少看到大规模的可以言说之处)
有关于建筑是否需要去构建一种program的必要性不作讨论,to be interesting/to be good的问题可以各有侧重,但如何去构建的问题本身是否可以向虚拟世界的程序借鉴值得考虑。两者同时具有的可选择性,快餐性,持续性等等的共同点,却又截然不同。是否建筑学也可以到了一天部分抛开对于光线,尺度,结构,材料,视线这样的繁复操作,而进入到一种间接场所的营造上或者一种支配者的创造上来获取对于新的生活方式,行为的构建?
猜想的感觉中,被某种美妙空间支配的沉浸不自知的愚昧好像比虚拟的图像控制的来的令人好受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