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与复合人才
刚参加工作时的职位是手机现场应用工程师,我们的客户是手机设计和生产厂商。我的工作是给手机设计和生产工程师解答在使用公司元器件等产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时公司里带我的那位姐姐一直给我强调我们要Professional,要专业。但那时我不能够理解何为专业,因为初入职场的各种不适应还让我无暇顾及到专业性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对公司意味着什么。
后来读了研究生,现在的工作也已脱离了能被同事或客户称呼为“某工”的范畴,但术业有专攻,何为专业到底还是要弄明白。
最近我博客的服务器从国外搬到了国内,从申请新域名、域名备案、网站搬家前前后后也花了不少时间。其中自己搞不掂的就是网站搬家,因为新的服务器是腾讯云,不像从前有一个面板可供傻瓜式操作,但我觉得应该不难,于是花了一个上午加上一个晚上时间去研究(安装面板也遭遇了登录的失败,也不理解何为纯净系统?),最终还是没能搞定。后来还是求助于万能的某宝,支付了几十块钱,很快就搞定了。
这件事情让我有了一点感触:专业的事还是要专业的人来做。当我把网站搬家这个“烂摊子”交给店家后,店家就说了一句“稍等”,这句“稍等”让我对自己因瞎折腾而浪费掉的时间感到十分羞愧,同时也对专业人士产生了十足的信任感,相信交给他肯定没问题。
于是我对何为专业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当我们把一些工作交给他们的时候,我们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完成。而这份信任背后所隐藏的力量就是专业。
专业性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一个特征和发展趋势:记得很小的时候每逢过年,妈妈都会提前给我和姐姐做一身新衣服,后来根本不自己做衣服了,商店买就是了,并且还更加舒适美观。现在想想,其实很多产品在家庭范围内都不再生产了,对于城市的年轻家庭来说,更多的是“吃饭靠外卖,家庭卫生靠家政”了。如果让你回到男耕女织的时代,从生活便利性的角度你是一定不愿意回去的。这个方面来看,社会分工的确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社会分工不同,就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去从事,接受大学教育也是为了培养专业技能,以适应这个社会的分工。看看大学里的专业设置——文科、理科、工科、社会、艺术等每个大类下面又有详细的小分类——就知道专业化不仅在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反过来,正是社会的进步衍生出了更多的专业:以前并没有电脑和手机,因此也就没有“IT男”这一职业,随着IT技术的发展,我们使用的电脑和手机也越来越便携和高效;律师这一职业的出现,也是随着社会制度逐渐法制化才产生的,以前地方官负责判案导致了不少冤假错案,而律师制度的出现,推动了社会制度更加完善,也让社会更加公平;现在去医院看病,也是根据疾病类别选择去找不同科室的医生诊断并治疗,你一定不会在打算做心脏搭桥手术时选择一个骨科大夫吧。
理所当然,我们将IT工程师、律师、医生都当作专业人士,并且在寻求服务的时候会给予充分信任。所以说,我们给予的信任是专业化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这些年很多公司都在谈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严格意义上,复合型人才一定是建立在某一或两方面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的,比如一个从业10年的律师同时具备5年的管理公司的经验,那么这种人才就是复合型人才。但现实生活中,当每家公司都在呼唤复合型人才的时候,有没有思考一下,你所找寻的人才是前面这个“10年律师+5年管理”的行业翘楚,还是具备“1年律师+1年销售+1年管理+其他各项短暂经历的“技能””的“什么都会的”看似“复合型”的人才呢?
搞明白何为专业人士以及什么是复合型人才其实不仅对企业有帮助,受益最大的其实还是自己——“专业性与复合型”让我们对目前从事的事业是否处于正确的道路有了可以判断的依据。因为我们必然是先经历专业的磨练,才能走向复合的高度。从用人的角度来说,如果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专业性的磨练,只依靠各种花哨的经历去博取工作的成就,那么长期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谈到投资,市场上的大多散户就像查理芒格口中的司机,80%的司机认为自己驾驶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这种盲目自信是对市场的藐视,也是对投资专业性的忽视。而横亘在专业投资机构和散户投资者之间的那道墙除了盲目自信,还包括彼此缺乏信任。而我们需要时间这一把武器去拆除这堵墙。
补充说明:上述所谓专业化并不一定是指以往所学的知识,这涉及到你是否在实践中使用这些知识并融会贯通,毕竟专业化需要时间的磨练。而判断标准我觉得很简单,换位思考就行了——在你的专业范围内,别人是否完全信任你,将这一工作交予你的时候感到放心并且你能够比非专业人士更好地完成。因为专业不是自己给自己的评语,而是你的服务对象给你的评价。
后来读了研究生,现在的工作也已脱离了能被同事或客户称呼为“某工”的范畴,但术业有专攻,何为专业到底还是要弄明白。
最近我博客的服务器从国外搬到了国内,从申请新域名、域名备案、网站搬家前前后后也花了不少时间。其中自己搞不掂的就是网站搬家,因为新的服务器是腾讯云,不像从前有一个面板可供傻瓜式操作,但我觉得应该不难,于是花了一个上午加上一个晚上时间去研究(安装面板也遭遇了登录的失败,也不理解何为纯净系统?),最终还是没能搞定。后来还是求助于万能的某宝,支付了几十块钱,很快就搞定了。
这件事情让我有了一点感触:专业的事还是要专业的人来做。当我把网站搬家这个“烂摊子”交给店家后,店家就说了一句“稍等”,这句“稍等”让我对自己因瞎折腾而浪费掉的时间感到十分羞愧,同时也对专业人士产生了十足的信任感,相信交给他肯定没问题。
于是我对何为专业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当我们把一些工作交给他们的时候,我们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完成。而这份信任背后所隐藏的力量就是专业。
专业性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一个特征和发展趋势:记得很小的时候每逢过年,妈妈都会提前给我和姐姐做一身新衣服,后来根本不自己做衣服了,商店买就是了,并且还更加舒适美观。现在想想,其实很多产品在家庭范围内都不再生产了,对于城市的年轻家庭来说,更多的是“吃饭靠外卖,家庭卫生靠家政”了。如果让你回到男耕女织的时代,从生活便利性的角度你是一定不愿意回去的。这个方面来看,社会分工的确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社会分工不同,就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去从事,接受大学教育也是为了培养专业技能,以适应这个社会的分工。看看大学里的专业设置——文科、理科、工科、社会、艺术等每个大类下面又有详细的小分类——就知道专业化不仅在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反过来,正是社会的进步衍生出了更多的专业:以前并没有电脑和手机,因此也就没有“IT男”这一职业,随着IT技术的发展,我们使用的电脑和手机也越来越便携和高效;律师这一职业的出现,也是随着社会制度逐渐法制化才产生的,以前地方官负责判案导致了不少冤假错案,而律师制度的出现,推动了社会制度更加完善,也让社会更加公平;现在去医院看病,也是根据疾病类别选择去找不同科室的医生诊断并治疗,你一定不会在打算做心脏搭桥手术时选择一个骨科大夫吧。
理所当然,我们将IT工程师、律师、医生都当作专业人士,并且在寻求服务的时候会给予充分信任。所以说,我们给予的信任是专业化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这些年很多公司都在谈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严格意义上,复合型人才一定是建立在某一或两方面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的,比如一个从业10年的律师同时具备5年的管理公司的经验,那么这种人才就是复合型人才。但现实生活中,当每家公司都在呼唤复合型人才的时候,有没有思考一下,你所找寻的人才是前面这个“10年律师+5年管理”的行业翘楚,还是具备“1年律师+1年销售+1年管理+其他各项短暂经历的“技能””的“什么都会的”看似“复合型”的人才呢?
搞明白何为专业人士以及什么是复合型人才其实不仅对企业有帮助,受益最大的其实还是自己——“专业性与复合型”让我们对目前从事的事业是否处于正确的道路有了可以判断的依据。因为我们必然是先经历专业的磨练,才能走向复合的高度。从用人的角度来说,如果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专业性的磨练,只依靠各种花哨的经历去博取工作的成就,那么长期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谈到投资,市场上的大多散户就像查理芒格口中的司机,80%的司机认为自己驾驶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这种盲目自信是对市场的藐视,也是对投资专业性的忽视。而横亘在专业投资机构和散户投资者之间的那道墙除了盲目自信,还包括彼此缺乏信任。而我们需要时间这一把武器去拆除这堵墙。
补充说明:上述所谓专业化并不一定是指以往所学的知识,这涉及到你是否在实践中使用这些知识并融会贯通,毕竟专业化需要时间的磨练。而判断标准我觉得很简单,换位思考就行了——在你的专业范围内,别人是否完全信任你,将这一工作交予你的时候感到放心并且你能够比非专业人士更好地完成。因为专业不是自己给自己的评语,而是你的服务对象给你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