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简评——陈抟高卧
以出世的态度入世
——浅论《陈抟高卧》
马致远一向被看作是散曲界出世的状元,不谈家喻户晓的“枯藤老树昏鸦”代表了其冷淡、远离尘嚣的态度,散曲作品《陈抟高卧》更是寄托了马致远的个人处世态度,将与世无关、隐逸的内心渴望表现地淋漓尽致。
陈抟的状态似乎是住在马致远的追求,保持一身之好,无羁绊、无烦恼。隐士陈抟号“希夷先生”,“希”即视而不见,“夷”听而不闻,也许正是这种淡漠甚至带着点儿冷漠的处世态度才能使其在浊世中抽出身来,保持自我的个性独立,才能心境明朗,冷静地分析自我需求,进而把握社会格局,偶尔踏入凡尘一步,指点世中人一二,让出世的人群获得他们希望获得的权位,让社会离自己预想的样貌更近一步。
古代求隐的文人们大概分两种,一是积极入世而不得,便尝试“曲线救国”的路线,把入世的热切企望藏在隐居行为之下,以才华即将被掩埋的方式给位高权重者发信号,希望这些掌握苍生命运的统治者们邀自己出山,从而间接地达成自己的目的,或以真正的智慧辅佐君主治理社稷,或给自己的浑身解数寻一个平台,又或仅仅谋求一官半职。终南捷径因此几乎在每个时代都是不得志文人的一个备选方案。
还有一种真正的隐逸者,超越了尘世的凡俗纷扰,看透名利荣华到头来终究如烟花一场,便摈弃了熙熙攘攘的社会,以超然的态度享受人生轻松与心境高远之豁达。陈抟正是后者。
然而陈抟又并非单纯地求一己之安,化作神仙以后,预算到中原一带需得赵匡胤百姓方能得安居乐业,于是以真正的博爱者的姿态,为当时尚为布衣的赵匡胤指点迷津,为中原的太平助了一臂之力。而后又飘飘然迹若浮萍,继续逍遥快活的隐者生活。
宋太祖安邦定国过后,自然想到以富贵荣华回馈贵人,甚至上演了“三顾茅庐”而不得。无法,下命令陈抟亲自来见。陈抟也不恼,处朝野侃侃而谈:
贫道呵,爱穿的蔀落衣,爱吃的藜藿食;睡时节幕天席地,黑喽喽鼻息如雷,二三年唤不起。若在那省部里,敢每日画不着卯历。有句话对圣主先提,贫道呵贪闲身外全无事,除睡人间总不知,空教人目占眼舒眉。
陈抟道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的负担,日日如履薄冰,须兢兢业业才能对政务有所交待,而他本身却是提倡养生、自由,与自然为一体的生活方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才是神仙陈抟的终极追求。何况皇帝追求“比而不周”,而陈抟却言是“穷斯滥”,再言官职俸禄最终落得两行史记,最怕“物无葬身之地”,哪有草舌花栏药畦、石洞松窗竹几的自由?
陈抟的高贵之处正在于与尘世各相安好,既能坚定自我的追求,又能同时助社会百姓寻得尘世意义的幸福满足。与一般提倡出世的隐者、神仙相比,他更值得后世顶礼膜拜,因为他追求的是大众的幸福,超越了狭义的自我安定,也许马致远先生正是求而不得,才把自己是最高理想寄托在《陈抟高卧》 之内,以获慰藉式的安宁。
——浅论《陈抟高卧》
马致远一向被看作是散曲界出世的状元,不谈家喻户晓的“枯藤老树昏鸦”代表了其冷淡、远离尘嚣的态度,散曲作品《陈抟高卧》更是寄托了马致远的个人处世态度,将与世无关、隐逸的内心渴望表现地淋漓尽致。
陈抟的状态似乎是住在马致远的追求,保持一身之好,无羁绊、无烦恼。隐士陈抟号“希夷先生”,“希”即视而不见,“夷”听而不闻,也许正是这种淡漠甚至带着点儿冷漠的处世态度才能使其在浊世中抽出身来,保持自我的个性独立,才能心境明朗,冷静地分析自我需求,进而把握社会格局,偶尔踏入凡尘一步,指点世中人一二,让出世的人群获得他们希望获得的权位,让社会离自己预想的样貌更近一步。
古代求隐的文人们大概分两种,一是积极入世而不得,便尝试“曲线救国”的路线,把入世的热切企望藏在隐居行为之下,以才华即将被掩埋的方式给位高权重者发信号,希望这些掌握苍生命运的统治者们邀自己出山,从而间接地达成自己的目的,或以真正的智慧辅佐君主治理社稷,或给自己的浑身解数寻一个平台,又或仅仅谋求一官半职。终南捷径因此几乎在每个时代都是不得志文人的一个备选方案。
还有一种真正的隐逸者,超越了尘世的凡俗纷扰,看透名利荣华到头来终究如烟花一场,便摈弃了熙熙攘攘的社会,以超然的态度享受人生轻松与心境高远之豁达。陈抟正是后者。
然而陈抟又并非单纯地求一己之安,化作神仙以后,预算到中原一带需得赵匡胤百姓方能得安居乐业,于是以真正的博爱者的姿态,为当时尚为布衣的赵匡胤指点迷津,为中原的太平助了一臂之力。而后又飘飘然迹若浮萍,继续逍遥快活的隐者生活。
宋太祖安邦定国过后,自然想到以富贵荣华回馈贵人,甚至上演了“三顾茅庐”而不得。无法,下命令陈抟亲自来见。陈抟也不恼,处朝野侃侃而谈:
贫道呵,爱穿的蔀落衣,爱吃的藜藿食;睡时节幕天席地,黑喽喽鼻息如雷,二三年唤不起。若在那省部里,敢每日画不着卯历。有句话对圣主先提,贫道呵贪闲身外全无事,除睡人间总不知,空教人目占眼舒眉。
陈抟道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的负担,日日如履薄冰,须兢兢业业才能对政务有所交待,而他本身却是提倡养生、自由,与自然为一体的生活方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才是神仙陈抟的终极追求。何况皇帝追求“比而不周”,而陈抟却言是“穷斯滥”,再言官职俸禄最终落得两行史记,最怕“物无葬身之地”,哪有草舌花栏药畦、石洞松窗竹几的自由?
陈抟的高贵之处正在于与尘世各相安好,既能坚定自我的追求,又能同时助社会百姓寻得尘世意义的幸福满足。与一般提倡出世的隐者、神仙相比,他更值得后世顶礼膜拜,因为他追求的是大众的幸福,超越了狭义的自我安定,也许马致远先生正是求而不得,才把自己是最高理想寄托在《陈抟高卧》 之内,以获慰藉式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