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课日记(8)
10.31.2016
我不喜欢万圣节。美国的孩子够胖了,这里的糖尿病人比例很高,为什么还要让小孩挨家挨户去讨糖果?灾难。万圣节的装饰很恐怖,有人家把一个骷髅挂在门前。半夜回家不怕吗?不懂。
Anyway,万圣节不算节,学生照例来上课。今天本想在家看书,但一看是节写作课,就接下来了。起的挺早,不慌不忙到了学校,秘书说:你怎么来了?我说来带写作课啊。她说:你肯定吗?我拿出手机一看,傻眼了,不是纪念高中,是中心高中!Holy crap!! 旁边一个退了休的男老师说:可以理解,可以理解,我们都出过这样的事。秘书给中心高打电话告诉他们我10分钟后到。10分钟,哪里有那么快,我开车又不是飞行。
二十分钟后到了学校,没人埋怨,大家很高兴我最终来了,他们今天缺好几个老师。
我知道不少老师出过这样的事,我不断提醒自己千万别搞错,因为搞错实在太容易了,我去三个高中,他们的网站一摸一样,稍不留心就会错。今天是第一次,希望以后别再发生。迟到十分二十分钟学校不会有意见,但让学生们等着,我还是有点过不去。
今天的课对我来说轻松极了,学生写短篇小说,我看我的小说。今天他们要写的题材是fantasy,中文也许是“幻想小说”?尽情发挥想象,只要不是真事儿,写什么都可以:科幻,魔幻…不拘一格。
话说我参加的一个写作班,里面有两位女士就写fantasy,一个是写她家的一群鸡,把它们拟人化了。另一个写的是真人,但事件都十分离奇,吸血鬼啦,人变成一股气消失啦,狼能和人对话啦,等等。这些题材尽管写的好玩,但对我没吸引力,我想当然地认为这样的题材没有市场。问及时,大家都说fantasy的市场很大,年轻人爱读。和这些高中生接触终于证实了这一点,美国的孩子,估计中国的孩子也一样,太喜欢科幻魔幻之类的书和电影了,比如哈利波特。我以前说过,我老公用了几年的时间企图把我变成科幻影迷,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一个年轻的中国网友妹妹的几篇科幻片影评,成功地把我拉进了科幻片影院。
今天我看贝蒂史密斯的小说,没有看学生们的作业。问他们喜欢写作吗,今后打算当作者吗?没有一个说yes。不知道他们的老师有没有失望,她是个出了三本书的fantasy小说作者。虽然书都是自费出版的,却已经拥有了一小批读者。
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进学校的网站,把中心高中彻底从我的名单里取消了。至少可以肯定,我再搞错也不会错到中心高中去。
11.30.2016
代音乐课永远令人心旷神怡!而且音乐课的老师和学生总是那么喜气洋洋,神采飞扬。下辈子要做音乐课的老师啊!
今天学生和我都没什么可做的,学生们看录像,他们自己的演出录像,load进了YouTube,边看边总结经验,看看自己什么地方有问题,写个报告,完事了。我看书,把我的书放在琴架上,蛮方便:) 学生做完后,有的说要去隔壁的练习厅里练琴,我说没问题啊,你们就在这里练好了,我还可以听听 :) 只有一个学生在教室里弹钢琴,其他的还是去了隔壁。我看一排排大提琴很神气,就给它们拍照片,发到Instagram上。
Thursday, December 8, 2016
好久没有记代课日记了,主要原因很明显,被大选冲击了。次原因是,代高中的课真的很平静,没有太多drama,上课时间成了我的读书时间,没有太多可记录的,如果一定要写,会写成了读书笔记。
过去这几年写字是一大乐趣,现在有点时过境迁的恍惚感,少年时那种躲在被窝里茶不思饭不想的读书瘾复发,一目十行读得飞快连做笔记都来不及,一本本读下去,读一本好书显然比我写一堆烂字吸引力要大多了。再说,读书多容易,躺在床上沙发上,坐在教室里,边读边笑边哭,多好。
Anyway,这段时间比较令我开心的代课里,有一次是代美国文学课,学生的功课是写十四行诗。我好奇心顿生,看了几个学生的作业,哇,真的了不起,至少ABAB CDCD EFEF GG的韵脚都压得很好。我真的很赞赏美国教育的一些环节,我小时候在国内没有这样的写作练习。我们那时要写作文,我不记得要我们写诗词。记得初中时我自己瞎掰了一首锣鼓词,还被学校的宣传队使用了。小时候读诗写诗,画画弹琴,都是自己的兴趣,自己去张罗,没有老师指导。现在国内一定大不一样了。
昨天的课也好,本来昨天代工业科技课,办公室临时给我换成生物课。生物老师叫米勒,他一定是个push over, 学生不太听话,我代过一次不想再代,但又不好抗议,只好再去一次。结果昨天很有收获。米勒让我们去YouTube看一个有关温室效应的纪录片,可我们谁都上不了YouTube,对门另一位年轻的生物老师安德鲁问我要不要看他刚下载的另一部环保纪录片,是刚刚发行的Before the Flood《洪水之前》,美国《国家地理》制作,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持,一共100分钟,影片里有大量的科学数据和资料证实温室效应的确存在 — 说到这里解释一下,美国很多人,多是富有的共和党人,大公司的CEO们,基督教徒们,和没有文化的红脖子以及白垃圾,不相信温室效应,认为那是自由派左派的一派胡言,目的是为了诈他们的钱,所以,温室效应这个在其他国家包括中国被公认的问题,在美国是极有争议的,去年奥巴马好不容易签了巴黎协定,现在川普扬言美国要退出来。
我还没看这部纪录片,于是和学生一起看。影片拍得非常好,大量的访谈,实地考察拍摄,我不能想象在这样事实面前,怎么还会有人否认global warming。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们都看的非常投入,我告诉他们每人都要做笔记,要写一篇至少一页的观后感,里面要列出数据,并要有一段来讲自己今后能为减缓温室效应做点什么,我提示:比如换节能灯泡,少吃牛肉。我非常非常为这些高中的老师的努力而感动,这些24-35岁之间的年轻老师,都属于千禧代,他们中有些人的父母可能否认温室效应存在,但他们是读过大学的年轻人,很多已经和父母的政治观点背道而驰,他们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影响着下一代。所以我觉得美国还是有希望的,这一代人成长起来,可能会和他们父母的看法大相径庭。影片里有一些片段是在北京和昆明拍的,我告诉学生,天空中的雾霾不是电影特殊技术,那污浊的空气是真的。最后我说:我们这一代没有照看好地球,给你们留下了一个危险的环境,现在要看你们了,你们的决定就是你们和你们下一代的未来。学生们的表情严肃认真。
今天代了半天课,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徳裔美国人,橘红的头发,白得透明的皮肤,鼻子周围像银河繁星一样布满了浅褐色的雀斑,精瘦,穿了一条膝盖以上的裙子,腰间一条细长的褐色皮带,长靴子,一件同样长及膝盖的褐色薄毛衣。今天非常冷,她就这么带学生去警察局做什么社会调查。临走前我们聊了几句,立刻彼此喜欢,她要了我的邮件地址,以后有课希望我代。我给了她,但同时告诉她我将离开美国两个月去旅行。这就是我无法建立长期代课关系的原因,我不reliable,指望不上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快老师就会失去耐心。一个按部就班从不缺席的老师比一个有想法的干练老师更有市场。
布里亚纳(女老师的名字)带了一批学生离开后,我开始点名,全部到齐。学生们打开电脑,他们的功课都在电脑里,我知道这是个荣誉班,我不需要多说,我说我只希望今天没有火警演习,外面实在太冷了,正在下雪,温度很低,还刮着小风,跟小刀子似的。话音刚落,火警灯就尖叫着亮起来,“呜呜”旋转极速地闪着红光。Crap!看来都是我jinx的!
五分钟后回到教室,29个学生安静地做功课,我安静地读保罗.奥斯特的自传《冬日笔记》。抬头看外面的天空,大雪无声降落,一个新的冬天就在窗外。
我不喜欢万圣节。美国的孩子够胖了,这里的糖尿病人比例很高,为什么还要让小孩挨家挨户去讨糖果?灾难。万圣节的装饰很恐怖,有人家把一个骷髅挂在门前。半夜回家不怕吗?不懂。
Anyway,万圣节不算节,学生照例来上课。今天本想在家看书,但一看是节写作课,就接下来了。起的挺早,不慌不忙到了学校,秘书说:你怎么来了?我说来带写作课啊。她说:你肯定吗?我拿出手机一看,傻眼了,不是纪念高中,是中心高中!Holy crap!! 旁边一个退了休的男老师说:可以理解,可以理解,我们都出过这样的事。秘书给中心高打电话告诉他们我10分钟后到。10分钟,哪里有那么快,我开车又不是飞行。
二十分钟后到了学校,没人埋怨,大家很高兴我最终来了,他们今天缺好几个老师。
我知道不少老师出过这样的事,我不断提醒自己千万别搞错,因为搞错实在太容易了,我去三个高中,他们的网站一摸一样,稍不留心就会错。今天是第一次,希望以后别再发生。迟到十分二十分钟学校不会有意见,但让学生们等着,我还是有点过不去。
今天的课对我来说轻松极了,学生写短篇小说,我看我的小说。今天他们要写的题材是fantasy,中文也许是“幻想小说”?尽情发挥想象,只要不是真事儿,写什么都可以:科幻,魔幻…不拘一格。
话说我参加的一个写作班,里面有两位女士就写fantasy,一个是写她家的一群鸡,把它们拟人化了。另一个写的是真人,但事件都十分离奇,吸血鬼啦,人变成一股气消失啦,狼能和人对话啦,等等。这些题材尽管写的好玩,但对我没吸引力,我想当然地认为这样的题材没有市场。问及时,大家都说fantasy的市场很大,年轻人爱读。和这些高中生接触终于证实了这一点,美国的孩子,估计中国的孩子也一样,太喜欢科幻魔幻之类的书和电影了,比如哈利波特。我以前说过,我老公用了几年的时间企图把我变成科幻影迷,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一个年轻的中国网友妹妹的几篇科幻片影评,成功地把我拉进了科幻片影院。
今天我看贝蒂史密斯的小说,没有看学生们的作业。问他们喜欢写作吗,今后打算当作者吗?没有一个说yes。不知道他们的老师有没有失望,她是个出了三本书的fantasy小说作者。虽然书都是自费出版的,却已经拥有了一小批读者。
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进学校的网站,把中心高中彻底从我的名单里取消了。至少可以肯定,我再搞错也不会错到中心高中去。
11.30.2016
代音乐课永远令人心旷神怡!而且音乐课的老师和学生总是那么喜气洋洋,神采飞扬。下辈子要做音乐课的老师啊!
今天学生和我都没什么可做的,学生们看录像,他们自己的演出录像,load进了YouTube,边看边总结经验,看看自己什么地方有问题,写个报告,完事了。我看书,把我的书放在琴架上,蛮方便:) 学生做完后,有的说要去隔壁的练习厅里练琴,我说没问题啊,你们就在这里练好了,我还可以听听 :) 只有一个学生在教室里弹钢琴,其他的还是去了隔壁。我看一排排大提琴很神气,就给它们拍照片,发到Instagram上。
![]() |
看到墙上牌子里的句子吗?我们的快乐地方~ |
![]() |
Thursday, December 8, 2016
好久没有记代课日记了,主要原因很明显,被大选冲击了。次原因是,代高中的课真的很平静,没有太多drama,上课时间成了我的读书时间,没有太多可记录的,如果一定要写,会写成了读书笔记。
过去这几年写字是一大乐趣,现在有点时过境迁的恍惚感,少年时那种躲在被窝里茶不思饭不想的读书瘾复发,一目十行读得飞快连做笔记都来不及,一本本读下去,读一本好书显然比我写一堆烂字吸引力要大多了。再说,读书多容易,躺在床上沙发上,坐在教室里,边读边笑边哭,多好。
Anyway,这段时间比较令我开心的代课里,有一次是代美国文学课,学生的功课是写十四行诗。我好奇心顿生,看了几个学生的作业,哇,真的了不起,至少ABAB CDCD EFEF GG的韵脚都压得很好。我真的很赞赏美国教育的一些环节,我小时候在国内没有这样的写作练习。我们那时要写作文,我不记得要我们写诗词。记得初中时我自己瞎掰了一首锣鼓词,还被学校的宣传队使用了。小时候读诗写诗,画画弹琴,都是自己的兴趣,自己去张罗,没有老师指导。现在国内一定大不一样了。
昨天的课也好,本来昨天代工业科技课,办公室临时给我换成生物课。生物老师叫米勒,他一定是个push over, 学生不太听话,我代过一次不想再代,但又不好抗议,只好再去一次。结果昨天很有收获。米勒让我们去YouTube看一个有关温室效应的纪录片,可我们谁都上不了YouTube,对门另一位年轻的生物老师安德鲁问我要不要看他刚下载的另一部环保纪录片,是刚刚发行的Before the Flood《洪水之前》,美国《国家地理》制作,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持,一共100分钟,影片里有大量的科学数据和资料证实温室效应的确存在 — 说到这里解释一下,美国很多人,多是富有的共和党人,大公司的CEO们,基督教徒们,和没有文化的红脖子以及白垃圾,不相信温室效应,认为那是自由派左派的一派胡言,目的是为了诈他们的钱,所以,温室效应这个在其他国家包括中国被公认的问题,在美国是极有争议的,去年奥巴马好不容易签了巴黎协定,现在川普扬言美国要退出来。
我还没看这部纪录片,于是和学生一起看。影片拍得非常好,大量的访谈,实地考察拍摄,我不能想象在这样事实面前,怎么还会有人否认global warming。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们都看的非常投入,我告诉他们每人都要做笔记,要写一篇至少一页的观后感,里面要列出数据,并要有一段来讲自己今后能为减缓温室效应做点什么,我提示:比如换节能灯泡,少吃牛肉。我非常非常为这些高中的老师的努力而感动,这些24-35岁之间的年轻老师,都属于千禧代,他们中有些人的父母可能否认温室效应存在,但他们是读过大学的年轻人,很多已经和父母的政治观点背道而驰,他们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影响着下一代。所以我觉得美国还是有希望的,这一代人成长起来,可能会和他们父母的看法大相径庭。影片里有一些片段是在北京和昆明拍的,我告诉学生,天空中的雾霾不是电影特殊技术,那污浊的空气是真的。最后我说:我们这一代没有照看好地球,给你们留下了一个危险的环境,现在要看你们了,你们的决定就是你们和你们下一代的未来。学生们的表情严肃认真。
今天代了半天课,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徳裔美国人,橘红的头发,白得透明的皮肤,鼻子周围像银河繁星一样布满了浅褐色的雀斑,精瘦,穿了一条膝盖以上的裙子,腰间一条细长的褐色皮带,长靴子,一件同样长及膝盖的褐色薄毛衣。今天非常冷,她就这么带学生去警察局做什么社会调查。临走前我们聊了几句,立刻彼此喜欢,她要了我的邮件地址,以后有课希望我代。我给了她,但同时告诉她我将离开美国两个月去旅行。这就是我无法建立长期代课关系的原因,我不reliable,指望不上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快老师就会失去耐心。一个按部就班从不缺席的老师比一个有想法的干练老师更有市场。
布里亚纳(女老师的名字)带了一批学生离开后,我开始点名,全部到齐。学生们打开电脑,他们的功课都在电脑里,我知道这是个荣誉班,我不需要多说,我说我只希望今天没有火警演习,外面实在太冷了,正在下雪,温度很低,还刮着小风,跟小刀子似的。话音刚落,火警灯就尖叫着亮起来,“呜呜”旋转极速地闪着红光。Crap!看来都是我jinx的!
五分钟后回到教室,29个学生安静地做功课,我安静地读保罗.奥斯特的自传《冬日笔记》。抬头看外面的天空,大雪无声降落,一个新的冬天就在窗外。
![]() |
这是我家的街道,但雪是一天的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