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颂:商业领域进步的必然
提到“泡沫”,不少批评家们总是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泡沫啊!”,特别在商业领域,必然一个表格拉出来,给你“陈尸”多少家倒掉的创业公司。比如刚刚过去的一轮所谓O2O泡沫,去年开始,扛不住关门的公司不少,于是,近一年,我们便在朋友圈被不断刷新的表格刷屏。
确实,如在技术和商业领域,每隔一段周期,甚至可能就一两年,就会因为一项技术,或者某种商业模式,引得创业者蜂拥而入,资本逐鹿江湖,此中公司几十上百家的飞速增长,融资额几千万上亿的叠加,估值一个个往独角兽猛奔,但是最后常常泡沫破裂,一地鸡毛。但是,这里或许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所谓的“泡沫”究竟是一种社会创新发展的新陈代谢过程,还是一种需要抑制,甚至防范的社会病症?
所谓泡沫,其实本质就一个,局部地区钱太多了。以股市来说,我们刚刚告别的一年多中国特色的疯牛行情就是例子,股价咋上去的?指数咋飙升的?本质机理还是供求关系,财富效应之下,大量资金不断涌入,不断交易之下,个股股价暴涨,推升指数上涌,结果便是股市估值的膨胀,这不是泡沫是什么?是的,这就是泡沫,是的,泡沫总要被刺破,伴随的总是部分人财富的蒸发和痛心疾首的懊恼,甚至泪水,也正是这种泡沫爆破的结果,让很多人一直认为“泡沫”是社会病症。
最近谈的比较多的是各种领域的创业泡沫,而事后,总是有种声音对投资方不解,这帮人“傻”吗?这么多不靠谱的公司也投?是啊,手握或者募集数亿,甚至数十亿的资本的人都傻吗?这个有些悖论吧?不,他们很多人的决策往往带着理性,我们都知道,如今创业的重要资金支持就是“风险投资”,说白了,这就是一批愿意承担风险,谋求高额利润的钱,风险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空气一般的日常承担。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你愿意承担风险,手上一笔钱,你往哪里“砸”?在股票领域,有个所谓“流动性”的概念,就是投资需要考虑变现和退出,往往愿意投当前比较火的,资金流动性强的股票,比如前两年的苹果,近期的Facebook。对于资本来说,同样如此,当一个行业火爆的时候,自然也是机会多多的时候,你找到个项目投入,后面还跟着一帮人提着钱找相关领域的好项目,自然一段时间退出无忧,说白点,就是有人“接盘”嘛,这是资本的本能。当然,你说有高超的资本有更强的趋势预判性,当然也有,但是就如股票领域的巴菲特一样,这样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更多人需要在趋势的中后段进入市场,推动这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快速膨胀,形成泡沫,随着整个行业的估值膨胀,潜在投资回报率也不断下降,风险堆积,直到泡沫破裂,这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性很合理的经济学现象。
接着回到泡沫开始的时候,什么样的技术或者领域有资格形成泡沫?回顾历史,我们不得不说,多少泡沫都有合理之处,背后都有需求或者社会因素在其中。比如O2O领域,你能说从千篇一律的盒饭到可以用App选择更丰富的菜品,没有让你的饮食生活变得更丰富?你能说你不希望在网上就方便的购买合理收益率的固收产品?你能说拿起手机就可以叫车不比你焦急的路边等空载的出租车更省心?是的,正是一些本身体现出需求和商业化前景的模式出现后,一些早期成功的案例,吸引了更多投资进入,开始了泡沫之旅。稍远的有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不久的3D打印泡沫,近期更是从O2O到互联网金融,都已经算泡沫界的“昨日黄花”,网红经济泡沫正在膨胀,后面还跟着VR、AR、人工智能等泡沫界新秀跃跃欲试,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是一帮人不吸取教训的悲剧循环。但是,在我看来,这其中更体现的是商业社会发展的生机勃勃,我看到的更是一种激动人心的希望。
为什么泡沫中蕴含希望?回到2000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似乎找个常用英文单词,后面挂个.com就能火,是的,比如大家早已陌生的“中华网”,带着China.com的品牌当时以20美元挂牌,股价最高飙到200美元以上,此后跌至不到1美元,直到申请破产,类似案例比比皆是。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信息社会的种子也在当时播下,对未来美好的期待下,类似今天的O2O领域,是个各类创业者,尝试把一切已有行业进行在线化的尝试,而资本自然愿意在各条赛道下注,最终泡沫迅速膨胀,很多尝试宣告失败。但是,我们也发现,伴随泡沫的过程,往往也是大量创新和尝试加速推进的过程,在资本“丧心病狂”的支持下,创业者们当然愿意进行各种尝试,而且其中有很多是时机未到的超前的尝试。然而,泡沫之后,互联网技术和相关商业模式的探索却没有停滞,此后,互联网用户倒是迅速膨胀,很多当年超前的商业模式倒是在如今如鱼得水,而在那一轮泡沫中,也让大量的参与者在挫折中成长和成熟,更是催生了更多优秀的企业和出色的互联网企业家。如果这个例子还不能说明问题,看看如今我们视为带着暮气的一些传统行业,比如石油,比如铁路,那都是泡沫界的前辈,修铁路更是美国商业泡沫史的经典案例,但是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靠谱的商业模式得以构建,资源得以整合,优秀的企业脱颖而出,而成本也随之下降。
所以,泡沫在我看来本身只是一种经济和商业现象,更是推动一个社会不断前进的此起彼伏的浪潮。正是资本和创业者的合力推动的泡沫,进一步吸引更多资本和优秀的人才参与,让其中的竞争更加激烈,让其中的尝试更加多样,加快了相关领域的试错和探索,加速了成熟商业模式的构建,说白了,它加速了错误模式的失败,也加快了正确模式的验证。当年千团大战,绝大多数公司不知踪影,但是如美团这样的巨头也涌现出来;当年搞电商的公司也很多,泡沫散去,也主要是阿里、京东、苏宁几家;至于专车领域更是经典,甚至泡沫刚起来,就迅速白热化,很快格局定下,尽管还有人哭着喊着,Uber、滴滴估值有泡沫,但是你现在能想象专车都没了,退回过去?是的,它们的估值或许会价值回归,但是它们就是这个领域泡沫期淡去后的赢家,具备了进一步壮大的基础,而与此同时,我们享有的服务形式又上了一个台阶。
对于泡沫的鞭挞,很多时候源于泡沫破灭后的“惨状”,不说可能引发经济危机的,仅就行业而言,常常是企业关门,大幅裁员,一派萧条景象,仿佛泡沫造就了一出出人间悲剧。但是,竞争格局下的企业兴衰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儿,此起彼伏的泡沫过去这么多了,难道社会的失业率就大幅提升了?这有点像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技术可能引发大规模失业的恐惧,从自动化生产线,到互联网,再到近期火热的人工智能,每一轮技术革新都伴随这种恐惧。但是事实却是,更多就业机会被创造出来,是的,技术革新下可能造成一些行业的衰亡,但是社会整体却机会更多,比如电商冲击了商场,但是更多人在网上开店,低成本的渠道加大了商品流通,甚至促使厂家需要增加人手生产产品,而与之相关的如物流行业蓬勃发展,又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而此起彼伏的泡沫,伴随的也是类似过程,泡沫破灭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资源整合过程,强大的企业崛起,吸收了一批资源,也释放了一批资源的,当然这个过程伴随着裁员,但是无论人和资本自然会在新的机会和行业寻找机会,这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一个个泡沫膨胀又破碎的过程中,作为政府,我认为需要做的并不是刻意抑制,也不必提供过多助力。留有空间,保障规则或许是更好的定位,就如曾经的P2P乱象,让互联网金融一度成为贬义词,其造成的大量个人投资者的损失已经涉及规则的破坏和法律的践踏,这样的局面,政府是理应出手的。而就个人来说,需要的还是学习与提高,需要的是观察和思考,或许不能目光如炬的预判准确,但是至少保证我们在泡沫的起起落落中有不断提高的能力。
欢迎关注俺公众号:关于电影两三事,aboutfilms
确实,如在技术和商业领域,每隔一段周期,甚至可能就一两年,就会因为一项技术,或者某种商业模式,引得创业者蜂拥而入,资本逐鹿江湖,此中公司几十上百家的飞速增长,融资额几千万上亿的叠加,估值一个个往独角兽猛奔,但是最后常常泡沫破裂,一地鸡毛。但是,这里或许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所谓的“泡沫”究竟是一种社会创新发展的新陈代谢过程,还是一种需要抑制,甚至防范的社会病症?
所谓泡沫,其实本质就一个,局部地区钱太多了。以股市来说,我们刚刚告别的一年多中国特色的疯牛行情就是例子,股价咋上去的?指数咋飙升的?本质机理还是供求关系,财富效应之下,大量资金不断涌入,不断交易之下,个股股价暴涨,推升指数上涌,结果便是股市估值的膨胀,这不是泡沫是什么?是的,这就是泡沫,是的,泡沫总要被刺破,伴随的总是部分人财富的蒸发和痛心疾首的懊恼,甚至泪水,也正是这种泡沫爆破的结果,让很多人一直认为“泡沫”是社会病症。
最近谈的比较多的是各种领域的创业泡沫,而事后,总是有种声音对投资方不解,这帮人“傻”吗?这么多不靠谱的公司也投?是啊,手握或者募集数亿,甚至数十亿的资本的人都傻吗?这个有些悖论吧?不,他们很多人的决策往往带着理性,我们都知道,如今创业的重要资金支持就是“风险投资”,说白了,这就是一批愿意承担风险,谋求高额利润的钱,风险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空气一般的日常承担。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你愿意承担风险,手上一笔钱,你往哪里“砸”?在股票领域,有个所谓“流动性”的概念,就是投资需要考虑变现和退出,往往愿意投当前比较火的,资金流动性强的股票,比如前两年的苹果,近期的Facebook。对于资本来说,同样如此,当一个行业火爆的时候,自然也是机会多多的时候,你找到个项目投入,后面还跟着一帮人提着钱找相关领域的好项目,自然一段时间退出无忧,说白点,就是有人“接盘”嘛,这是资本的本能。当然,你说有高超的资本有更强的趋势预判性,当然也有,但是就如股票领域的巴菲特一样,这样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更多人需要在趋势的中后段进入市场,推动这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快速膨胀,形成泡沫,随着整个行业的估值膨胀,潜在投资回报率也不断下降,风险堆积,直到泡沫破裂,这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性很合理的经济学现象。
接着回到泡沫开始的时候,什么样的技术或者领域有资格形成泡沫?回顾历史,我们不得不说,多少泡沫都有合理之处,背后都有需求或者社会因素在其中。比如O2O领域,你能说从千篇一律的盒饭到可以用App选择更丰富的菜品,没有让你的饮食生活变得更丰富?你能说你不希望在网上就方便的购买合理收益率的固收产品?你能说拿起手机就可以叫车不比你焦急的路边等空载的出租车更省心?是的,正是一些本身体现出需求和商业化前景的模式出现后,一些早期成功的案例,吸引了更多投资进入,开始了泡沫之旅。稍远的有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不久的3D打印泡沫,近期更是从O2O到互联网金融,都已经算泡沫界的“昨日黄花”,网红经济泡沫正在膨胀,后面还跟着VR、AR、人工智能等泡沫界新秀跃跃欲试,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是一帮人不吸取教训的悲剧循环。但是,在我看来,这其中更体现的是商业社会发展的生机勃勃,我看到的更是一种激动人心的希望。
为什么泡沫中蕴含希望?回到2000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似乎找个常用英文单词,后面挂个.com就能火,是的,比如大家早已陌生的“中华网”,带着China.com的品牌当时以20美元挂牌,股价最高飙到200美元以上,此后跌至不到1美元,直到申请破产,类似案例比比皆是。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信息社会的种子也在当时播下,对未来美好的期待下,类似今天的O2O领域,是个各类创业者,尝试把一切已有行业进行在线化的尝试,而资本自然愿意在各条赛道下注,最终泡沫迅速膨胀,很多尝试宣告失败。但是,我们也发现,伴随泡沫的过程,往往也是大量创新和尝试加速推进的过程,在资本“丧心病狂”的支持下,创业者们当然愿意进行各种尝试,而且其中有很多是时机未到的超前的尝试。然而,泡沫之后,互联网技术和相关商业模式的探索却没有停滞,此后,互联网用户倒是迅速膨胀,很多当年超前的商业模式倒是在如今如鱼得水,而在那一轮泡沫中,也让大量的参与者在挫折中成长和成熟,更是催生了更多优秀的企业和出色的互联网企业家。如果这个例子还不能说明问题,看看如今我们视为带着暮气的一些传统行业,比如石油,比如铁路,那都是泡沫界的前辈,修铁路更是美国商业泡沫史的经典案例,但是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靠谱的商业模式得以构建,资源得以整合,优秀的企业脱颖而出,而成本也随之下降。
所以,泡沫在我看来本身只是一种经济和商业现象,更是推动一个社会不断前进的此起彼伏的浪潮。正是资本和创业者的合力推动的泡沫,进一步吸引更多资本和优秀的人才参与,让其中的竞争更加激烈,让其中的尝试更加多样,加快了相关领域的试错和探索,加速了成熟商业模式的构建,说白了,它加速了错误模式的失败,也加快了正确模式的验证。当年千团大战,绝大多数公司不知踪影,但是如美团这样的巨头也涌现出来;当年搞电商的公司也很多,泡沫散去,也主要是阿里、京东、苏宁几家;至于专车领域更是经典,甚至泡沫刚起来,就迅速白热化,很快格局定下,尽管还有人哭着喊着,Uber、滴滴估值有泡沫,但是你现在能想象专车都没了,退回过去?是的,它们的估值或许会价值回归,但是它们就是这个领域泡沫期淡去后的赢家,具备了进一步壮大的基础,而与此同时,我们享有的服务形式又上了一个台阶。
对于泡沫的鞭挞,很多时候源于泡沫破灭后的“惨状”,不说可能引发经济危机的,仅就行业而言,常常是企业关门,大幅裁员,一派萧条景象,仿佛泡沫造就了一出出人间悲剧。但是,竞争格局下的企业兴衰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儿,此起彼伏的泡沫过去这么多了,难道社会的失业率就大幅提升了?这有点像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技术可能引发大规模失业的恐惧,从自动化生产线,到互联网,再到近期火热的人工智能,每一轮技术革新都伴随这种恐惧。但是事实却是,更多就业机会被创造出来,是的,技术革新下可能造成一些行业的衰亡,但是社会整体却机会更多,比如电商冲击了商场,但是更多人在网上开店,低成本的渠道加大了商品流通,甚至促使厂家需要增加人手生产产品,而与之相关的如物流行业蓬勃发展,又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而此起彼伏的泡沫,伴随的也是类似过程,泡沫破灭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资源整合过程,强大的企业崛起,吸收了一批资源,也释放了一批资源的,当然这个过程伴随着裁员,但是无论人和资本自然会在新的机会和行业寻找机会,这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一个个泡沫膨胀又破碎的过程中,作为政府,我认为需要做的并不是刻意抑制,也不必提供过多助力。留有空间,保障规则或许是更好的定位,就如曾经的P2P乱象,让互联网金融一度成为贬义词,其造成的大量个人投资者的损失已经涉及规则的破坏和法律的践踏,这样的局面,政府是理应出手的。而就个人来说,需要的还是学习与提高,需要的是观察和思考,或许不能目光如炬的预判准确,但是至少保证我们在泡沫的起起落落中有不断提高的能力。
欢迎关注俺公众号:关于电影两三事,aboutfi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