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何成为高阶学习者》一文有感
『可自省-知识的幻觉&布鲁姆分类学』一、知识的幻觉是这一年来自身最深切地体会。所以近一年来几乎阅读的都是“非虚构类”的书籍。
这位作者提及的这个概念确实值得警惕。这一个月来开始频繁的进行这项“训练”。只要是不错且能引起共鸣的文章,一定要“强迫”自己写出一些东西,这样才能内化成自己的。所以现在几乎不再收藏文章,而是“点评”后转发。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心理上的障碍:
1.平时自己如果老是看别人发一下有的没的,其实也会有些反感。那自己在他人眼中也是一样的啊!
2.在社交上的频繁出现,自己会有一种“被掏空”的虚无感。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之前将很多自己“点评”过的文章在转发时,设为“私密”,只有自己能够看见。
弊端:人都是爱现的,有时候点评转发至朋友圈,朋友的一个赞,或者具有相同理念的人的互动讨论,会增强自我满足感,从而反过来强化这一行为。
因为“别人”看不到,有时只需要自己明白即可,在表达上便会偷工减料。
后来在一次与同事的聊天中,我提到这件事,有一位同事很真诚的跟我说:睿哥,你应该让我们看到,你转发的东西,我都认真看了。都很有价值。不要屏蔽我们。
我当时很感动且有点小得意。突然明白,我的担心多余了,我应该更多的思考,我转发的文章质量是否上乘。以及自己的思考是否同样值得阅读,具有价值。
这一心理的克服,顺带解决了自己在表达上不够认真的问题。现在我在写的时候,必然要代入读者这一对象。要力求能让读者看明白我写的东西。这种心理上的转变,对于自己而言是大有裨益的。这个时候其实真正看的人有多少,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种公开的方式反向刺激我做到“教是更好的学”。
“被掏空”的虚无感出现的原因无非就是底气不足,底气不足的原因无非就是知识不够。所以除了量的积累,别无他法,越虚无,越要学。我安慰自己的话是:总有一天会度过这个心理关卡。进入一个相对平和区。做一个终生学习和自我迭代者。
二、布鲁姆分类学也好,还是从新手到高手的德雷福斯模型也罢,这些理论相通的地方在于:
1.你老人家首先要动起来
2.一开始就要把自己当成一个“高手”搞
3.找到真正的高手,学习他的高频小套路,何为“高频小套路”?就是那种在一项技能中你知道这点后,你就“茅塞顿开”。举例来说:有些人在蒸鱼时老是把控不住时间,不是担心蒸老了就是担心没蒸熟。高手会告诉你:一条一斤的鱼大火蒸七分钟。以此为标准根据鱼的大小调控时间。
4.按照高手的这些高频小套路,不断刻意练习。
……
做到这一步,后面的道理自己会摸索出来。
我们都知道10000小时定律。
但你真的认为你在某个事情花10000个小时,你就能成为专家,那就大错特错了。
它的重点在于这10000个小时必须是“刻意练习”。
什么是刻意练习。
拿我自己训练马拉松来讲,跑了有三个多月了,按照训练时间来讲,就算每天半小时,都有50个小时了。但我自己真正“刻意练习”的次数只有不到15次。也就是差不多20个小时。这些刻意练习中,利用那些高手指导的呼吸方法、脚掌落地的姿势、精神上的自我激励法等。
效果确实是不错的。差不多刻意的20次练习(当然其它的时间肯定也是有用的),就能完成持续30公里跑。这个是自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