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苹果过剩开始度过的周日时光
这周我妈来看我,给我带了一大大大包苹果。然而上个月我爸来看我时带的苹果还没有吃完。漫漫雾霾冬,无法立时消费的物资,我们是不是应该像聪明的古人那样把它们都保存起来在食物匮乏的时候嘲笑那些不会过日子的人,避免我上周因为某人出差前买了一堆香梨就不负责任的离开后每天过着刨梨堆找烂梨追着它们腐去的速度而食用的悲惨生活。
我们可以做果酱是不是?我们可以用糖和水和热量充分的调动果肉里的果胶让它们变成黏乎乎香喷喷的不明物体然后在寒冷的时候用来温暖疲惫的身心对不对?
说干就干,我选、我洗、我削、我切、我加糖放水、我起锅、我再起一口锅,我坐等,我搅拌,我再等,我搅拌,我接着等,我再搅拌,我仍旧等,我继续搅拌,我等等等到花儿也谢了,我只好捣一捣,我再捣一捣,我关了火坚持不懈的捣三捣。我觉得筋疲力尽了,差不多了吧。
我承认,感觉水分有点多,但是味道还是可以的。遍寻网页看看问题何在,可能应该先弄碎再煮,加点柠檬啥的。但是总算觉得没有白费功夫,今晚再做羊排也可以配着吃了,这样想来,心里不由得有点小激动。嗯,想起腐国遍地都是的各地特产的果酱,想起吃遍了货架上每一个味道的果酱攒了一堆玻璃瓶的日子。哪怕有新鲜食品的今日,保存带来的别样味道还是有凝聚了时间的快乐。
果酱来果酱去,英文的果酱似乎没有中文这么简单明了,就像奶酪一样,果酱的名称也是繁复,别的不说,至少marmalade和jam是耳熟能详。苹果酱是哪一种呢?有云,marmalade源自拉丁文melimelum,意为甜甜的苹果。这一看“苹果”担着命名的荣耀。但又有云,marmalade源自葡语marmelo,意为quince果酱。这是什么鬼?这东西名为“榅桲”(Cydonia oblonga斜体 Mill.),蔷薇科苹果亚科,又叫木梨,有趣的是它原产自中亚和高加索山区,很早引入西方,竟然是“金苹果”的原型。谁让它是金黄的颜色呢。在中国主要在新疆栽培,早已成为抓饭的材料。讲真,这说不清梨形还是苹果形的样子乍一看很像库尔勒香梨(Pyrus sinkiangensis斜体 Yu)呢,谁让都是蔷薇科的,虽然新疆梨是梨属的。Quince至今都是果酱的极佳材料,我竟然都没有见过。
那jam又源自何处?八成跟它的动词意有关,至少在18世纪早期还是”press tightly”的意思,但是再早呢?犹未可知了。不过据说公元2世纪的罗马人就会做苹果果酱了。真是棒棒哒!
现在jam和marmalade各自是啥估计也是能够引起像豆腐脑甜咸那样的永无止境的讨论的。不少人认为是跟放多少糖煮有关,还有人说jam嘛,是从整个儿或者碎块的水果开始加工的,而marmalade是把水果压碎或者过筛以后开始加工的。回到英语本身,marmalade通常是柑橘属的水果果酱,而jam或者可以平行使用的preserve指的是其他水果果酱。这样看来,我们的苹果果酱就要叫做apple jam啦。
有糖大法好啊。要是没有阿拉伯人把亚洲的糖介绍到欧洲,就没有五花八门的香喷喷的果酱,白瞎了欧洲的各种berries了。也就没有后面那么多热爱果酱的人了。
做果酱的乐趣在于留住时间,与微生物作斗争,守着锅子闻着香气在热腾腾的氤氲里想象吃货的幸福,抵消一下雾霾带来的浓重怨气。
然后花两个小时翻看一下水果的保存历史看看会种、会吃、会保存起来吃、会告诉后人应当怎么吃得更开心,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The history of jam
Nicolas Appert
Apple Jam
Fruit Perserves
Quince
中国植物志
我们可以做果酱是不是?我们可以用糖和水和热量充分的调动果肉里的果胶让它们变成黏乎乎香喷喷的不明物体然后在寒冷的时候用来温暖疲惫的身心对不对?
说干就干,我选、我洗、我削、我切、我加糖放水、我起锅、我再起一口锅,我坐等,我搅拌,我再等,我搅拌,我接着等,我再搅拌,我仍旧等,我继续搅拌,我等等等到花儿也谢了,我只好捣一捣,我再捣一捣,我关了火坚持不懈的捣三捣。我觉得筋疲力尽了,差不多了吧。
我承认,感觉水分有点多,但是味道还是可以的。遍寻网页看看问题何在,可能应该先弄碎再煮,加点柠檬啥的。但是总算觉得没有白费功夫,今晚再做羊排也可以配着吃了,这样想来,心里不由得有点小激动。嗯,想起腐国遍地都是的各地特产的果酱,想起吃遍了货架上每一个味道的果酱攒了一堆玻璃瓶的日子。哪怕有新鲜食品的今日,保存带来的别样味道还是有凝聚了时间的快乐。
果酱来果酱去,英文的果酱似乎没有中文这么简单明了,就像奶酪一样,果酱的名称也是繁复,别的不说,至少marmalade和jam是耳熟能详。苹果酱是哪一种呢?有云,marmalade源自拉丁文melimelum,意为甜甜的苹果。这一看“苹果”担着命名的荣耀。但又有云,marmalade源自葡语marmelo,意为quince果酱。这是什么鬼?这东西名为“榅桲”(Cydonia oblonga斜体 Mill.),蔷薇科苹果亚科,又叫木梨,有趣的是它原产自中亚和高加索山区,很早引入西方,竟然是“金苹果”的原型。谁让它是金黄的颜色呢。在中国主要在新疆栽培,早已成为抓饭的材料。讲真,这说不清梨形还是苹果形的样子乍一看很像库尔勒香梨(Pyrus sinkiangensis斜体 Yu)呢,谁让都是蔷薇科的,虽然新疆梨是梨属的。Quince至今都是果酱的极佳材料,我竟然都没有见过。
那jam又源自何处?八成跟它的动词意有关,至少在18世纪早期还是”press tightly”的意思,但是再早呢?犹未可知了。不过据说公元2世纪的罗马人就会做苹果果酱了。真是棒棒哒!
现在jam和marmalade各自是啥估计也是能够引起像豆腐脑甜咸那样的永无止境的讨论的。不少人认为是跟放多少糖煮有关,还有人说jam嘛,是从整个儿或者碎块的水果开始加工的,而marmalade是把水果压碎或者过筛以后开始加工的。回到英语本身,marmalade通常是柑橘属的水果果酱,而jam或者可以平行使用的preserve指的是其他水果果酱。这样看来,我们的苹果果酱就要叫做apple jam啦。
有糖大法好啊。要是没有阿拉伯人把亚洲的糖介绍到欧洲,就没有五花八门的香喷喷的果酱,白瞎了欧洲的各种berries了。也就没有后面那么多热爱果酱的人了。
做果酱的乐趣在于留住时间,与微生物作斗争,守着锅子闻着香气在热腾腾的氤氲里想象吃货的幸福,抵消一下雾霾带来的浓重怨气。
然后花两个小时翻看一下水果的保存历史看看会种、会吃、会保存起来吃、会告诉后人应当怎么吃得更开心,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The history of jam
Nicolas Appert
Apple Jam
Fruit Perserves
Quince
中国植物志
© 本文版权归 Amoonappl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