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城市和故事5:佛山新城区水系
“佛山水系”是一个庞大的项目,它基于水系统实施流域的城市规划,生态整治与景观设计。区别于水利部门主导的水域规划,“佛山水系”是在佛山市政府的推动下,以大量的水利、航运、防灾、生态等相关专项规划为基础,探索编制的基于水系的城市规划。与单纯的行政片区或开发地块式的规划对象不同,水体具有流动、冷暖等物理属性;枯荣涨落,清晏污浊等生态属性;当与人们的生存生活发生紧密联系之后,还有饮用灌溉,航运交通,排污泄洪等社会属性;以及作为连续性开放空间,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涌所承载的景观属性。“佛山水系”项目延续了华南理工大学形态规划的优势,同时也对诸如城市用地开发的拆迁安置问题,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多种研究性的解决方案。
由于项目的庞杂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主要采用选点的方式,以若干具代表性的重点区域为示例,推进规划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下面记录的是佛山新城区南片水系规划的工作点滴。
调 研
2007年初,赴佛山作水系调研。第一个引人注意的景象来自一条流经村内的小河涌,水中的小艇竟随微风变换来回漂移。据当地人称此间的河涌基本都已淤塞,长年与外河东平水道少有交流,河涌只以有限的雨水与生活污水作为补给水源。此后通过对地形测绘图的进一步判读,发现所有河涌都标示有两个相反的流向,一个箭头从内涌指向外河,另一个带有风速标记的则方向相反。即在水闸开放,水体自然流通的情况下,平日里自内涌流入外河的河水,将在汛期倒灌进村落所在的土地。与此同时,作为珠江水系一部分的东平水道,在珠江的汛期也会受到海水顶托带来的咸潮影响,这意味着这片土地注定水患频仍、土壤盐渍贫瘠。然而在此,在这片被叫做“南顺二联围”的土地上,还是生长出一个又一个的村庄,从西北到东南,从聚落到村庄。当地人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是怎样真切地与水共生相处,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回到规划现场,佛山新城区的南下开发,在遭遇横贯东西的村落带时便停滞了下来,城市设计的实施在村落前停步,道路修到村边就烂尾,征地工作无法推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规划实施者没有充分考虑,甚至无视“南顺二联围”的各种现状条件。在这片18.7平方公里的真实土地上,散布着高朗的土丘,人们在那定居,修筑祠堂建构住屋;四通八达的河涌,既维系着村落间的交流,也是村民交往营生的手段;连片广袤的水塘,是人们植桑养鱼维持生计的所在。然而此前的城市设计,仅用一张300×300米的路网就简单粗暴地“整平”了这片历经沧海桑田的土地。一位老师表述得很直接“这路网铺得太霸道”。只需要些许的规划经验就会得出,这种横平竖直的僵硬路网在遇到村落、河涌、水塘、耕地时会产生多少问题,征地就是“灾难”的开始,对于祖辈生长于斯的村民是这样,对于规划实施者未尝不是。抛开所有情感的因素,珠三角的人民、这些村民都非常了解自己土地的价值,政府征地补偿与出售给开发商,这两级土地市场之间差价以数倍计。再从学术的角度思考一下,这片叫做“联围”的土地既受制于水患又盐渍贫瘠,为何先民会选择在此落地生根?我们知道百多年前的晚清政府为了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农业发展,用诸如减免税赋、替代徭役、赠与土地等政策鼓励子民垦荒拓土。在沿海地区,一般就是围海围湖造田,像广州的同德围、小谷围,远至香港现存的一些围村。所谓“联围”就是将众多垦荒围湖形成的村子联结成一个大围。可以想象,百年前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携妻负子筚路蓝缕举家垦荒的这些先民的后人,怎会轻易放弃他们对自己的土地所拥有的权利与利益?!
一个非常直接的视觉冲击来自名叫“小涌”的村子。新修建的公共道路体系全都停止在小涌村的外围,隔着村子的水塘可以看见一条条鲜红的或是黑白的长横幅,写着许多以“惨”字开头的语句。内容多是抗议政府征地过程不透明,违规侵占耕地等等。调研总共涉及的六个村子,从现场的状况看,小涌村的矛盾最突出,这在后来对照06年的地形图进行深入分析时找到部分原因。规划中300×300的路网有些恰好与原有村际道路重合的,这部分的规划最易得到实施;另外,压在水塘与农田上的路网,只要做适当的征地补偿也可以实现;最后就是覆盖在村庄上的路网。不幸的是(到底是谁的不幸?)小涌村的心脏正好被插上了“十字架”,经纬纵横的两条规划干道都从村子中心径直贯穿。这个几何中心的意义远不止于形态。从村子整体的肌理来看,中心地带的建筑群均朝向河涌,以一个“三间两廊”为间距,形成条分理晰的垂直于河涌的巷道。就单体而言,这里也集中着村子的祠堂,桥梁等公共设施。换言之,这里不仅是村子的地理中心,更是宗族中心、文化中心。仅就技术而言,要击破这样一个凝聚力量的所在谈何容易?况乎,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制造对立,制造麻烦?所以在做保留村落专题报告的时候,我写道:从小涌村清晰、明确、肯定的传统岭南水乡肌理可以推测,小涌的宗族力量或是传统势力在村子发展的历程与前景上强势的话语权与执行力。
老大在专题研究的开篇就直接提出:“村落形成一个影响新城区向南推进的减速带,是否可以绕过”?实事求是一点,横亘在二联围北部的六个村子也并不是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可以说珠三角遍布这样的村庄;村民也并不坚定维持村子的现状,很多年轻人都到邻近的佛山或广州寻找工作机会,村里多为留守的老人和学龄孩童。现在的问题是新城区规划强力向南推进,而六个村子自西向东横在当间,要么政府砸钱征地,要么绕过村子不管。前者根据市场法则且依法律进行,便是巨额的财政支出;后者,可以预见将是石牌、冼村、猎德那样的城中村集体闪亮登场;显然,两者都不是好的选项。
分 析 工 作
我们从第三方的立场,不赞成将六个村落在地图上抹掉(且不论其操作性),所以探寻一条使村民分享到地区发展成果且政府能够满意的解决途径,就成为工作进行的主要导向。工作之初,老师提议将规划范围内水系的所有形态提取出来:带状的、面状的、通直的、曲折的、孤置的、成片的,对于富有特质的区域予以保护,且在新开发的地块延续这些传统的肌理与图形。也许由于刚开始接触水系规划,我对这种形态导向的方案的意义持有疑问。随着工作的全面展开,必须承认形态的确是一个有益的切入,来帮助规划者理清历史的脉络,这也是华工类建筑院系比中大类规划院系优势的所在。
规划范围内的六个村子自西向东生长,描述为“生长”的依据来自地方史志。最西端的“小布村”是旧时津渡,在相当一段时期作为二联围与北岸佛山禅城的唯一交通,村子曾经相当发达、历史也最为悠久,现在的渡江大桥下还留存着当年渡口的石牌坊。其余的五个村子在时间与空间上大致都延续这种自西而东的趋势,同时也是二联围内主要河涌的流向。其实这样阐述有点反因为果了,应该说先有河涌存在,然后人们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落脚,随着村民人口的繁衍和移民的增加,一个个村子相继建立。六个村庄的面积相近,间距约在1~1.33公里之间。由于农耕时代,受限于生产力、步行距离、宗族势力等因素,村庄规模都展现着稳定的半径;同时村与村之间也维系着相应的间距,太远则无法进行村际正常的交流,太近则容易由于争夺水源耕地薪柴等资源引起械斗。关于城市边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旧时伦敦城的城墙就是落在能够听到市中心大教堂钟声的最远处。
一些有益的思考,支持着以形态开始的模糊思想走向明朗,最初解析出来的那些平面的水系形这时开始丰满起来。最先浮上来的是“河涌”,既满足饮水又兼具灌溉交通等维持人们生存生活的功能。然后是“水塘”,这里有几种分类:1.位置在村子当中,单个存在,且周边建筑均朝向水面规律排列的,一般都已经减弱了最初的饮用、浣洗、消防等实用功能,发育为具有村落风水性质的水体。分析测绘图就会发现,村子的祠堂,书塾等大型公共建筑很多时候也坐落在这些水面附近,故此要对这样的水体进行改动都比较困难。2.位置在村子边缘,通常数个成群存在的多为生产性水塘,周边的建筑群往往背对这些水面,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村子常常以成片的鱼塘作为边界。3.还有一种也是成片的鱼塘,区别是相对于村边那些这种鱼塘在形态与排列上更为规则,距离建筑群也更远。不同村子间的鱼塘由于本村周边的土地逐渐开发完而被挤到远离村子的地方而与邻村的鱼塘相遇,它们均有河涌与村子相连,也有陆路相通。
当研究从一系列村落的生长发育聚焦到单个村子,那些先前沉寂在岭南水乡致密建筑深处的河涌开始鲜活起来。每一条被村子命名的河涌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或是说每一条在河涌滋养下生长起来的村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和水系的关系,这也是后来制定针对每个村子的不同对策的基础。
六个村子自西向东依次为小布、藤涌、荷村、大墩、小涌和岳步。
小布村西面是一条深入二联围腹地的大河涌,北面紧邻外河东平水道,东南面则环绕着大片的水塘,在与水的关系中可谓是“全包围结构”。如前文提及,小布存自古就作为津渡的所在,关于这个古渡有一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风水先生掐算出现在小布村所在地面是块宝地,不过对于当时还是河边滩涂的小布来说无人采信,无奈之下风水先生去乡远走,过渡之时向艄公抱怨虽得此天机,却信众难觅云云。说者无意,听着有心,艄公遂卖房卖牛地跑到小布地界炒楼,此后果然发迹。不知先生当年可曾算到小布村将成为佛山新城区CBD开拓的前沿?
距小布不远的东南面是藤涌村,村内建筑肌理致密清晰的部分由主河涌完整环绕,但建筑群在藤涌南面漫过了河涌向更高一级的大涌推进,并以之为新的村界。
接着是荷村,由于建筑在两条流量相近的河涌交汇的地方,也就有别于其他村子连片建筑均朝向相近的肌理,而是顺应水系生长出了两条分量相近的分支。做村子的肌理分析时,在先后顺序上并没有什么标准,但我先选了荷村。也许因为她的名字是一种在清涟的水里濯洗亦不妖娆的植物,不知村子当年可曾莲叶何田田,引得某位避居乡间的诗人月夜行吟?荷村房舍俨然,肌理清晰,推理出了许多普适于其余村子的规律,诸如宗族中心的街巷肌理形式,河涌的兴替,街巷的生成,水塘的自然形成与人为改造……
大墩村位于河涌辐集的所在,故此组团众多肌理纷繁。
小涌村在“S”型主涌和环形次涌的导引下,呈现出的肌理也相当丰富。其中环形次涌是分析得出的,因为现状地形已经有半圆成为了村内道路,但从周边房屋的肌理与河涌的走向判断,村路覆盖下依旧流通着河水,就像现在广州的西关涌。
最东的岳步村在时空上发育得都比较迟,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主涌将房屋分列在两岸,只是这时的陆路交通也开始发达起来,道路作为导向因素之一,随河涌一道扮演着主导村子肌理的角色。
村落在河涌的基础上生长,以各种形式的水面作为村子的边界;深入村子的内部,水系还进一步影响着传统肌理的形成。参照河涌、水塘、巷道等主导因素进行归类,一个完整的村子又可以解析出许多独立组团,这些组团又可以概括为由主导因素、建筑群、巷道共同构成。在这里“巷道”被两次提及,记得《道德经》里“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说法,巷道最初是建筑群立起之后留下的空余之地,在规划里常常被比喻为从地里生长起来的,这时的它以组团元素的身份存在。其后,巷道汇聚,当陆路交通开始赶上水路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部分巷道就上升为影响组团形成的主导因素。
规 划 工 作
由于上一版城市设计已被部分实施,300×300米的路网结构不可能推翻,只能做局部的合理化调整。为应对上一版规划实施在村落面前遭遇的窘境,我们在分析工作的基础上,提取了这样一些原则指导保留村落对策的制定。
首先,主干道尽量在村外绕行并在现有村际道路上进行扩容,村内交通经由原村路与外围主干道的搭接实现。其次,必须穿越村子的交通,选线应在建筑肌理单薄的区域;这一原则在图纸的层面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得出,但其背后的现实意义是:肌理单薄的区域往往建设历史比较短,也意味着改造起来对传统产生的冲击相对较弱,故而政府在这些区域开展的征地与开发工作就比较容易进行。接下来我们把从整个村子里解析出来的组团分别“打包”,即每个由主导元素、建筑、巷道构成的组团都被独立对待,一旦任一元素遭到破坏则整体取消该组团。例如,主导元素的水塘被填埋,则受其控制的建筑群和巷道都将一并取消,土地转做它用。再如,作为组团构成元素的建筑由于修筑新干道而需拆迁,那么其所在组团的河涌、水塘或是巷道的土地性质都将转变。这些组团的土地一部分将归入城市绿地系统,以免费开放的城市公园的形式管理,同时规划会对公园建设提出设计指引,以期保持整体的岭南水乡气氛。另一部分则使用于居住、商业、教育、交通等开发,这些新开发的用地建议优先提供给村民,为的是让当地民众能够参与地区的发展的进程并从中分享利益。
结 语
想将所有村子凝固在某个时期某种状态的意图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不管发展是不是什么硬道理,一个地区总会向前走,就像生命的诞生、成长、成熟、衰弱、消亡。规划和规划师都不是万能的,只是说,在这个过程中规划师也许可以扮演积极点的角色,基于专业的知识,基于积累的经验,多少总还基于学者的良知。
由于项目的庞杂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主要采用选点的方式,以若干具代表性的重点区域为示例,推进规划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下面记录的是佛山新城区南片水系规划的工作点滴。
调 研
2007年初,赴佛山作水系调研。第一个引人注意的景象来自一条流经村内的小河涌,水中的小艇竟随微风变换来回漂移。据当地人称此间的河涌基本都已淤塞,长年与外河东平水道少有交流,河涌只以有限的雨水与生活污水作为补给水源。此后通过对地形测绘图的进一步判读,发现所有河涌都标示有两个相反的流向,一个箭头从内涌指向外河,另一个带有风速标记的则方向相反。即在水闸开放,水体自然流通的情况下,平日里自内涌流入外河的河水,将在汛期倒灌进村落所在的土地。与此同时,作为珠江水系一部分的东平水道,在珠江的汛期也会受到海水顶托带来的咸潮影响,这意味着这片土地注定水患频仍、土壤盐渍贫瘠。然而在此,在这片被叫做“南顺二联围”的土地上,还是生长出一个又一个的村庄,从西北到东南,从聚落到村庄。当地人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是怎样真切地与水共生相处,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回到规划现场,佛山新城区的南下开发,在遭遇横贯东西的村落带时便停滞了下来,城市设计的实施在村落前停步,道路修到村边就烂尾,征地工作无法推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规划实施者没有充分考虑,甚至无视“南顺二联围”的各种现状条件。在这片18.7平方公里的真实土地上,散布着高朗的土丘,人们在那定居,修筑祠堂建构住屋;四通八达的河涌,既维系着村落间的交流,也是村民交往营生的手段;连片广袤的水塘,是人们植桑养鱼维持生计的所在。然而此前的城市设计,仅用一张300×300米的路网就简单粗暴地“整平”了这片历经沧海桑田的土地。一位老师表述得很直接“这路网铺得太霸道”。只需要些许的规划经验就会得出,这种横平竖直的僵硬路网在遇到村落、河涌、水塘、耕地时会产生多少问题,征地就是“灾难”的开始,对于祖辈生长于斯的村民是这样,对于规划实施者未尝不是。抛开所有情感的因素,珠三角的人民、这些村民都非常了解自己土地的价值,政府征地补偿与出售给开发商,这两级土地市场之间差价以数倍计。再从学术的角度思考一下,这片叫做“联围”的土地既受制于水患又盐渍贫瘠,为何先民会选择在此落地生根?我们知道百多年前的晚清政府为了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农业发展,用诸如减免税赋、替代徭役、赠与土地等政策鼓励子民垦荒拓土。在沿海地区,一般就是围海围湖造田,像广州的同德围、小谷围,远至香港现存的一些围村。所谓“联围”就是将众多垦荒围湖形成的村子联结成一个大围。可以想象,百年前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携妻负子筚路蓝缕举家垦荒的这些先民的后人,怎会轻易放弃他们对自己的土地所拥有的权利与利益?!
一个非常直接的视觉冲击来自名叫“小涌”的村子。新修建的公共道路体系全都停止在小涌村的外围,隔着村子的水塘可以看见一条条鲜红的或是黑白的长横幅,写着许多以“惨”字开头的语句。内容多是抗议政府征地过程不透明,违规侵占耕地等等。调研总共涉及的六个村子,从现场的状况看,小涌村的矛盾最突出,这在后来对照06年的地形图进行深入分析时找到部分原因。规划中300×300的路网有些恰好与原有村际道路重合的,这部分的规划最易得到实施;另外,压在水塘与农田上的路网,只要做适当的征地补偿也可以实现;最后就是覆盖在村庄上的路网。不幸的是(到底是谁的不幸?)小涌村的心脏正好被插上了“十字架”,经纬纵横的两条规划干道都从村子中心径直贯穿。这个几何中心的意义远不止于形态。从村子整体的肌理来看,中心地带的建筑群均朝向河涌,以一个“三间两廊”为间距,形成条分理晰的垂直于河涌的巷道。就单体而言,这里也集中着村子的祠堂,桥梁等公共设施。换言之,这里不仅是村子的地理中心,更是宗族中心、文化中心。仅就技术而言,要击破这样一个凝聚力量的所在谈何容易?况乎,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制造对立,制造麻烦?所以在做保留村落专题报告的时候,我写道:从小涌村清晰、明确、肯定的传统岭南水乡肌理可以推测,小涌的宗族力量或是传统势力在村子发展的历程与前景上强势的话语权与执行力。
老大在专题研究的开篇就直接提出:“村落形成一个影响新城区向南推进的减速带,是否可以绕过”?实事求是一点,横亘在二联围北部的六个村子也并不是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可以说珠三角遍布这样的村庄;村民也并不坚定维持村子的现状,很多年轻人都到邻近的佛山或广州寻找工作机会,村里多为留守的老人和学龄孩童。现在的问题是新城区规划强力向南推进,而六个村子自西向东横在当间,要么政府砸钱征地,要么绕过村子不管。前者根据市场法则且依法律进行,便是巨额的财政支出;后者,可以预见将是石牌、冼村、猎德那样的城中村集体闪亮登场;显然,两者都不是好的选项。
分 析 工 作
我们从第三方的立场,不赞成将六个村落在地图上抹掉(且不论其操作性),所以探寻一条使村民分享到地区发展成果且政府能够满意的解决途径,就成为工作进行的主要导向。工作之初,老师提议将规划范围内水系的所有形态提取出来:带状的、面状的、通直的、曲折的、孤置的、成片的,对于富有特质的区域予以保护,且在新开发的地块延续这些传统的肌理与图形。也许由于刚开始接触水系规划,我对这种形态导向的方案的意义持有疑问。随着工作的全面展开,必须承认形态的确是一个有益的切入,来帮助规划者理清历史的脉络,这也是华工类建筑院系比中大类规划院系优势的所在。
规划范围内的六个村子自西向东生长,描述为“生长”的依据来自地方史志。最西端的“小布村”是旧时津渡,在相当一段时期作为二联围与北岸佛山禅城的唯一交通,村子曾经相当发达、历史也最为悠久,现在的渡江大桥下还留存着当年渡口的石牌坊。其余的五个村子在时间与空间上大致都延续这种自西而东的趋势,同时也是二联围内主要河涌的流向。其实这样阐述有点反因为果了,应该说先有河涌存在,然后人们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落脚,随着村民人口的繁衍和移民的增加,一个个村子相继建立。六个村庄的面积相近,间距约在1~1.33公里之间。由于农耕时代,受限于生产力、步行距离、宗族势力等因素,村庄规模都展现着稳定的半径;同时村与村之间也维系着相应的间距,太远则无法进行村际正常的交流,太近则容易由于争夺水源耕地薪柴等资源引起械斗。关于城市边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旧时伦敦城的城墙就是落在能够听到市中心大教堂钟声的最远处。
一些有益的思考,支持着以形态开始的模糊思想走向明朗,最初解析出来的那些平面的水系形这时开始丰满起来。最先浮上来的是“河涌”,既满足饮水又兼具灌溉交通等维持人们生存生活的功能。然后是“水塘”,这里有几种分类:1.位置在村子当中,单个存在,且周边建筑均朝向水面规律排列的,一般都已经减弱了最初的饮用、浣洗、消防等实用功能,发育为具有村落风水性质的水体。分析测绘图就会发现,村子的祠堂,书塾等大型公共建筑很多时候也坐落在这些水面附近,故此要对这样的水体进行改动都比较困难。2.位置在村子边缘,通常数个成群存在的多为生产性水塘,周边的建筑群往往背对这些水面,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村子常常以成片的鱼塘作为边界。3.还有一种也是成片的鱼塘,区别是相对于村边那些这种鱼塘在形态与排列上更为规则,距离建筑群也更远。不同村子间的鱼塘由于本村周边的土地逐渐开发完而被挤到远离村子的地方而与邻村的鱼塘相遇,它们均有河涌与村子相连,也有陆路相通。
当研究从一系列村落的生长发育聚焦到单个村子,那些先前沉寂在岭南水乡致密建筑深处的河涌开始鲜活起来。每一条被村子命名的河涌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或是说每一条在河涌滋养下生长起来的村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和水系的关系,这也是后来制定针对每个村子的不同对策的基础。
六个村子自西向东依次为小布、藤涌、荷村、大墩、小涌和岳步。
![]() |
小布村的水系、巷道和建筑 |
小布村西面是一条深入二联围腹地的大河涌,北面紧邻外河东平水道,东南面则环绕着大片的水塘,在与水的关系中可谓是“全包围结构”。如前文提及,小布存自古就作为津渡的所在,关于这个古渡有一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风水先生掐算出现在小布村所在地面是块宝地,不过对于当时还是河边滩涂的小布来说无人采信,无奈之下风水先生去乡远走,过渡之时向艄公抱怨虽得此天机,却信众难觅云云。说者无意,听着有心,艄公遂卖房卖牛地跑到小布地界炒楼,此后果然发迹。不知先生当年可曾算到小布村将成为佛山新城区CBD开拓的前沿?
![]() |
藤涌村的水系、巷道和建筑 |
距小布不远的东南面是藤涌村,村内建筑肌理致密清晰的部分由主河涌完整环绕,但建筑群在藤涌南面漫过了河涌向更高一级的大涌推进,并以之为新的村界。
![]() |
荷村的水系、巷道和建筑 |
接着是荷村,由于建筑在两条流量相近的河涌交汇的地方,也就有别于其他村子连片建筑均朝向相近的肌理,而是顺应水系生长出了两条分量相近的分支。做村子的肌理分析时,在先后顺序上并没有什么标准,但我先选了荷村。也许因为她的名字是一种在清涟的水里濯洗亦不妖娆的植物,不知村子当年可曾莲叶何田田,引得某位避居乡间的诗人月夜行吟?荷村房舍俨然,肌理清晰,推理出了许多普适于其余村子的规律,诸如宗族中心的街巷肌理形式,河涌的兴替,街巷的生成,水塘的自然形成与人为改造……
![]() |
大墩村的水系、巷道和建筑 |
大墩村位于河涌辐集的所在,故此组团众多肌理纷繁。
![]() |
小涌村的水系、巷道和建筑 |
小涌村在“S”型主涌和环形次涌的导引下,呈现出的肌理也相当丰富。其中环形次涌是分析得出的,因为现状地形已经有半圆成为了村内道路,但从周边房屋的肌理与河涌的走向判断,村路覆盖下依旧流通着河水,就像现在广州的西关涌。
![]() |
岳布村的水系、巷道和建筑 |
最东的岳步村在时空上发育得都比较迟,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主涌将房屋分列在两岸,只是这时的陆路交通也开始发达起来,道路作为导向因素之一,随河涌一道扮演着主导村子肌理的角色。
村落在河涌的基础上生长,以各种形式的水面作为村子的边界;深入村子的内部,水系还进一步影响着传统肌理的形成。参照河涌、水塘、巷道等主导因素进行归类,一个完整的村子又可以解析出许多独立组团,这些组团又可以概括为由主导因素、建筑群、巷道共同构成。在这里“巷道”被两次提及,记得《道德经》里“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说法,巷道最初是建筑群立起之后留下的空余之地,在规划里常常被比喻为从地里生长起来的,这时的它以组团元素的身份存在。其后,巷道汇聚,当陆路交通开始赶上水路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部分巷道就上升为影响组团形成的主导因素。
规 划 工 作
由于上一版城市设计已被部分实施,300×300米的路网结构不可能推翻,只能做局部的合理化调整。为应对上一版规划实施在村落面前遭遇的窘境,我们在分析工作的基础上,提取了这样一些原则指导保留村落对策的制定。
首先,主干道尽量在村外绕行并在现有村际道路上进行扩容,村内交通经由原村路与外围主干道的搭接实现。其次,必须穿越村子的交通,选线应在建筑肌理单薄的区域;这一原则在图纸的层面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得出,但其背后的现实意义是:肌理单薄的区域往往建设历史比较短,也意味着改造起来对传统产生的冲击相对较弱,故而政府在这些区域开展的征地与开发工作就比较容易进行。接下来我们把从整个村子里解析出来的组团分别“打包”,即每个由主导元素、建筑、巷道构成的组团都被独立对待,一旦任一元素遭到破坏则整体取消该组团。例如,主导元素的水塘被填埋,则受其控制的建筑群和巷道都将一并取消,土地转做它用。再如,作为组团构成元素的建筑由于修筑新干道而需拆迁,那么其所在组团的河涌、水塘或是巷道的土地性质都将转变。这些组团的土地一部分将归入城市绿地系统,以免费开放的城市公园的形式管理,同时规划会对公园建设提出设计指引,以期保持整体的岭南水乡气氛。另一部分则使用于居住、商业、教育、交通等开发,这些新开发的用地建议优先提供给村民,为的是让当地民众能够参与地区的发展的进程并从中分享利益。
结 语
想将所有村子凝固在某个时期某种状态的意图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不管发展是不是什么硬道理,一个地区总会向前走,就像生命的诞生、成长、成熟、衰弱、消亡。规划和规划师都不是万能的,只是说,在这个过程中规划师也许可以扮演积极点的角色,基于专业的知识,基于积累的经验,多少总还基于学者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