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踢座谈会:老男孩是否实至名归?
作为朴赞郁“复仇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老男孩》(Oldboy, 2003)被誉为韩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电影之一。回顾2000年初,一方面西方观众对于极端题材亚洲电影兴趣倍增,另一方面,“韩流”(Hallyu/Korean Wave)[1] 把韩国文化推向了更广的亚洲甚至全球受众群。本次座谈聚焦《老男孩》,easternKicks 撰稿人们(Anthony、Stephen、Panos和Fausto)围绕影片以小火慢炖展开辩论。
问题一:喜欢《老男孩》吗?为什么?
Anthony:片子很精彩。对我来说,《老男孩》是让我开始关注韩国电影的一部作品。技术熟稔,情节惊悚,又暴力又很巧妙,其产生的价值似乎与片中希望展示的想法和节奏有很大不同。
Fausto:有段时间我极度不接受有人会讨厌《老男孩》,但现在,即使仍然喜欢这部电影,我再不能想象自己在影院疯狂吹捧朴赞郁的样子了。我一直很欣赏《老男孩》把不同情节优雅而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但我更爱的其实是某一些场景,你甚至可以感受到他们制作时能够产生的乐趣。举例来说,崔岷植(Choi Min-sik)和吴达洙(Oh Dal-su)所有对戏,都有一种暴力喜剧感,像是满是血水的沸腾热锅中一剂暴漫式的释放。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能想象场景外围坐着观众,他们发出情景喜剧般的笑声——我觉得这应该是电影的一部分。总之,另一个不得不提的理由是我非常喜欢曹英沃(Jo Yeong-Wook)为电影制作的原声。
Stephen:我记得第一次看《老男孩》,就像后面的很多次一样,我都是震惊的状态。有着奇妙设定的复仇惊悚题材,众多经典难忘的电影片段,加上一个在很多层面具有震撼效果的大结局。尽管我无一例外喜欢朴赞郁电影的视觉表现,我发现他的大部分作品并不够走心,但《老男孩》属于例外——故事里每个人都千疮百孔。
Panos:我当然喜欢《老男孩》,它把剥削[2]/邪典电影的概念(折磨,生吃章鱼,以复古电子游戏风格暴打一群地痞的镜头)和艺术电影[3] 美学(慢节奏,深入塑造人物形象,制作精良的声音和图像)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并反映出独特的朴式风格——黑色幽默和隐晦反讽。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银幕巨作。
问题二:你如何看待《老男孩》在全球被视作亚洲电影先锋?
Fausto:有时候我会希望《老男孩》不再是公众注意的焦点。它的成功给这之后韩国电影的发展造成一定压力,特别是类型片领域。十三年过去了,很多电影还在尝试模仿朴赞郁风格,渴望借此取得相同的成功,但事实上韩国电影产业在这些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围绕韩国电影和亚洲影片的讨论,很多时候都绕不开“复仇”这个主题。说起来都是泪,亚洲电影绝对不止如此,所以现在提及《老男孩》作为韩国甚至亚洲暴力电影的重要参考时,我都会觉得烦。我觉得这样很不好,一部好的作品,却给其他电影人和艺术工作者的努力蒙上一层阴影。毋庸置疑《老男孩》取得的头衔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并不认为它可以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亚洲电影代表。即使只在韩国区域,这些年也有许多其他优秀作品。
Stephen:我对于《老男孩》作为亚洲和韩国电影先锋之作没有意见。但是否有比它更好的电影?当然。但我本质上不反感把一部电影当做标杆和旗帜来引导观众认识另一种文化。毕竟,这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此外,《老男孩》不只是我们这些“无知的西方观众”为韩国电影贴上的一个标签。我记得我最开始评论亚洲电影的时候和韩国政府通过邮件,他们也认为《老男孩》是一部成功的文化输出产品并引以为豪。
Panos:我认为完全不是这样。朴赞郁有着独特的电影风格,远不同于韩国电影的一贯风格(当然,除了复仇这一主题),更不用说其他大东亚地区。《老男孩》如此高的辨识度(甚至在希腊,人们根本不了解亚洲电影但也对这一部有所耳闻),要归功于它通过一系列西方观众喜爱的概念,针对了更广泛的受众群。这其中元素涵盖了剥削电影、艺术电影和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动作惊悚电影。这种混合导致《老男孩》成为最广为人知的当代亚洲电影,并导致群众们误解这也是东亚电影的典型代表——如果真的有这么一说的话,我们讨论的地域范围可包括一系列不同的国家。
Anthony:这个说法很有问题。《老男孩》在开拓韩国电影新浪潮同时也代表了亚洲新“极端”电影。我确实喜欢这种极端暴力电影,但把《老男孩》作为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大陆)的全部代表,也属于对亚洲电影的刻板印象。事实上,这很不应该的,我想这也是我们easternKicks在致力于改变的一点。对了,有人跟我一样站《加油站被袭事件》(Attack the Gas Station)[4] 嘛?
问题三:电影中最精彩和最不如意部分是什么?为什么?
Stephen:我喜欢的片段很多,首先几个镜头完整交代了十年囚禁生活;生吃章鱼;走廊械斗;揭示恐怖的复仇原因 。但是结尾有点站不住脚,刘志泰(Yoo Ji-tae)也太年轻,怎么看也不像崔岷植的同学。
Panos:我觉得最棒的地方有走廊打架的场景,这是目前我认为最棒的打架镜头,并且它是一镜到底;结尾如同希腊悲剧的情绪净化(catharsis)[5],通过极度屈辱的方式揭露真相(也许有点夸张,但是朴赞郁写剧本的时候一定想到了俄狄浦斯)。我觉得影片最糟糕地方是剧本极端到显得有些不现实,哪怕这服务于朴赞郁想要表达的人性和复仇的主题,为了完成电影的整体美学呈现。
Anthony:喜欢的嘛,有吴大秀(崔岷植太棒了!)跟着电视学习打斗招数,然后把所学全数运用在可能是你见过最原创也最难忘的一个长镜头里(在狭窄的酒店走廊手持铁锤);当他意识到女朋友的真实身份时;噢,还有生吃章鱼。
Fausto: 吴大秀突然从十五年的监禁中释放、满脸粗心大意的画面很可爱。这也是奠定全片基调的镜头,有趣又不乏严肃,迅速向观众交待了朴赞郁冷酷的黑色幽默。从这里你了解到朴赞郁的创作理念。我能说这是史上最好的电影开头吗?
问题四:《老男孩》在邪典届的地位(cult status),是否实至名归?
Panos:这个问题很难。影片中确实有很多邪典电影的概念,再次举例说,像是生吃章鱼和金秉玉(Kim Byung-ok)扮演的韩先生。但事实上,影片中艺术电影的元素还是更占上峰。如果一定要分类,“经典”是更合适的标签。
Anthony:《老男孩》第一次在英国小范围上映的时候,我在布莱顿最爱的电影院工作(如果你好奇的话,是 The Duke Of York 电影院)。现场几乎没有观众,我也没能说服任何人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但现在只要我提起我是东亚电影的影迷。。。你懂的。不错,《老男孩》肯定值它获得的地位,前提是你至少让两个人以上就邪典的含义达成一致。
Fausto:是的,实至名归。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它让全球范围观众认识到,以《老男孩》为代表、植根于韩国文化的新韩国电影(New Korean Cinema)所获的的成就;其次,《老男孩》也侧面证明了在《共同警备区域》(Joint Security Area,2000)和《我要复仇》(Sympathy for Mr. Vengeance,2002)获的成功之后,朴赞郁制作世界级电影的能力。
Stephen: 如 Anthony 所言,我觉得重要在于你如何定义邪典。在西方语境中,我认为大多数观众的态度是只要没得到主流认可的电影都会被称作邪典电影(主流电影像是《卧虎藏龙》)。被赋予这一标签的电影的成功之道一般是,有一部分有限但充满热诚的影迷,他们日后会成为这部电影成功的群众基础。如此说来《老男孩》确实是邪典电影,也值得这个称号。
最后也是最无聊的一个问题:喜欢原作还是翻拍?
Anthony:有翻拍?噢我记起来了,我已经选择性忽略了。
Fausto:我们都知道这类作品被翻拍的结果,不是糟糕透顶,就是索然无味。先不说改编朴赞郁电影所有的关键情节点到一部好莱坞大片有多难, 斯派克·李(Spike Lee)[6] 实际上导了一部故事独立的电影。原版中一些尖锐情节被削弱,其他稍微改编,构成一部经典李氏作品。我本以为这会是一部可怕的失败之作,但其实成果还不错,中规中矩,不如原著但可以一看,特别你是斯派克·李的影迷的话。总的来说,我钟爱原著但不反感翻拍版本。
Stephen:我喜欢《老男孩》。虽然我很喜欢斯派克·李的作品,我甚至不那么反对好莱坞翻拍外国电影。就本片来说,我只能说不。
Panos:翻拍是对任何喜欢原版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惩罚。对于我们“影评人”来说,如果我们给一部糟糕的电影写一篇赞赏有加的评论,就意味着我们每年都要惩罚性地看到这种翻拍作品。我以前倒是很喜欢斯派克·李。
-
译者注:
[1] 韩流,是指韩国文化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现象。最初为中文媒体所提出,后被韩国媒体广泛用于指代本国文化产业的输出,Hallyu 也已成文英文专有词汇。韩流在世界范围的流行使韩国软实力世界排名和国家形象得到提高,韩流作为文化产业得到韩国政府的大力扶植。
[2] 剥削电影(Exploitation film)是一种以“剥削”为促销题材的电影类型,常将主题剥削得过火。剥削电影大大仰赖煽色腥的广告宣传,以及露骨、夸大其词的议题描绘,却无视于电影自身的内在品质,剥削电影往往被广泛认为是品质低劣的产物。此类电影最开始出现于1920年代,却于60、70年代欧美地区放松电影的审查制度才开始普及。
[3] 艺术电影(Art-house Cinema)是指一种着重艺术性、而非商业性的电影。大多为独立电影,也有大制片厂制作。艺术电影以特定观众为观影对象,而非普罗大众。因此艺术电影一直被冠上严肃沉重的刻板印象。
[4]《加油站被袭事件》是由金相辰执导,李成宰、刘五性、姜成镇、刘智泰主演的喜剧犯罪电影。影片讲述了4个无聊的街头小混混抢劫一家加油站,阴差阳错地鸠占鹊巢,开门做起加油生意的故事。该片于1999年10月2日在韩国上映。一句话评价:四个青春叛逆英雄的一次超现实主义抢劫。
[5] 净化作用(Catharsis)是一种利用音乐与艺术来纯洁心里,抚平悲伤的方式,由亚里士多德提出。
[6] 译者注:斯派克·李(Spike Lee,1957年3月20日-),美国电影制作人、导演、剧本写作者及演员。2013年,执导翻拍自韩国朴赞郁同名电影的动作惊悚片《老男孩》,该片由乔什·布洛林、伊丽莎白·奥尔森合作主演。斯派克·李执导的电影大多以族群之间的紧张关系和纽约小人物为主题,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李氏电影”,他向来以直言不讳、口无遮拦著称,他拍摄的影片在电影界已经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你根本无法将他归为任何类型(网易娱乐评)。
-
作者简介
Stephen Palmer
白天是“百万富翁花花公子”,夜晚是“假面正义复仇者”,Stephen战役….好吧,其实我是一个“电影控”英国人——呆萌,骄傲,热爱亚洲电影以及亚洲文化!
原文链接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使用时怀着感恩的心
相关阅读 -朴赞郁:我不认为妥协是艺术的敌人
任何转载、合作请联系 info@tndfilm.com
翻译:姚亚楠 编辑:明日君
更多有意思的小推送见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
![]() |
老男孩原声黑胶封面,插画:Laurent Durieux |
问题一:喜欢《老男孩》吗?为什么?
Anthony:片子很精彩。对我来说,《老男孩》是让我开始关注韩国电影的一部作品。技术熟稔,情节惊悚,又暴力又很巧妙,其产生的价值似乎与片中希望展示的想法和节奏有很大不同。
Fausto:有段时间我极度不接受有人会讨厌《老男孩》,但现在,即使仍然喜欢这部电影,我再不能想象自己在影院疯狂吹捧朴赞郁的样子了。我一直很欣赏《老男孩》把不同情节优雅而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但我更爱的其实是某一些场景,你甚至可以感受到他们制作时能够产生的乐趣。举例来说,崔岷植(Choi Min-sik)和吴达洙(Oh Dal-su)所有对戏,都有一种暴力喜剧感,像是满是血水的沸腾热锅中一剂暴漫式的释放。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能想象场景外围坐着观众,他们发出情景喜剧般的笑声——我觉得这应该是电影的一部分。总之,另一个不得不提的理由是我非常喜欢曹英沃(Jo Yeong-Wook)为电影制作的原声。
Stephen:我记得第一次看《老男孩》,就像后面的很多次一样,我都是震惊的状态。有着奇妙设定的复仇惊悚题材,众多经典难忘的电影片段,加上一个在很多层面具有震撼效果的大结局。尽管我无一例外喜欢朴赞郁电影的视觉表现,我发现他的大部分作品并不够走心,但《老男孩》属于例外——故事里每个人都千疮百孔。
Panos:我当然喜欢《老男孩》,它把剥削[2]/邪典电影的概念(折磨,生吃章鱼,以复古电子游戏风格暴打一群地痞的镜头)和艺术电影[3] 美学(慢节奏,深入塑造人物形象,制作精良的声音和图像)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并反映出独特的朴式风格——黑色幽默和隐晦反讽。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银幕巨作。
![]() |
老男孩,剧照 |
问题二:你如何看待《老男孩》在全球被视作亚洲电影先锋?
Fausto:有时候我会希望《老男孩》不再是公众注意的焦点。它的成功给这之后韩国电影的发展造成一定压力,特别是类型片领域。十三年过去了,很多电影还在尝试模仿朴赞郁风格,渴望借此取得相同的成功,但事实上韩国电影产业在这些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围绕韩国电影和亚洲影片的讨论,很多时候都绕不开“复仇”这个主题。说起来都是泪,亚洲电影绝对不止如此,所以现在提及《老男孩》作为韩国甚至亚洲暴力电影的重要参考时,我都会觉得烦。我觉得这样很不好,一部好的作品,却给其他电影人和艺术工作者的努力蒙上一层阴影。毋庸置疑《老男孩》取得的头衔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并不认为它可以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亚洲电影代表。即使只在韩国区域,这些年也有许多其他优秀作品。
Stephen:我对于《老男孩》作为亚洲和韩国电影先锋之作没有意见。但是否有比它更好的电影?当然。但我本质上不反感把一部电影当做标杆和旗帜来引导观众认识另一种文化。毕竟,这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此外,《老男孩》不只是我们这些“无知的西方观众”为韩国电影贴上的一个标签。我记得我最开始评论亚洲电影的时候和韩国政府通过邮件,他们也认为《老男孩》是一部成功的文化输出产品并引以为豪。
Panos:我认为完全不是这样。朴赞郁有着独特的电影风格,远不同于韩国电影的一贯风格(当然,除了复仇这一主题),更不用说其他大东亚地区。《老男孩》如此高的辨识度(甚至在希腊,人们根本不了解亚洲电影但也对这一部有所耳闻),要归功于它通过一系列西方观众喜爱的概念,针对了更广泛的受众群。这其中元素涵盖了剥削电影、艺术电影和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动作惊悚电影。这种混合导致《老男孩》成为最广为人知的当代亚洲电影,并导致群众们误解这也是东亚电影的典型代表——如果真的有这么一说的话,我们讨论的地域范围可包括一系列不同的国家。
Anthony:这个说法很有问题。《老男孩》在开拓韩国电影新浪潮同时也代表了亚洲新“极端”电影。我确实喜欢这种极端暴力电影,但把《老男孩》作为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大陆)的全部代表,也属于对亚洲电影的刻板印象。事实上,这很不应该的,我想这也是我们easternKicks在致力于改变的一点。对了,有人跟我一样站《加油站被袭事件》(Attack the Gas Station)[4] 嘛?
![]() |
老男孩,剧照 |
问题三:电影中最精彩和最不如意部分是什么?为什么?
Stephen:我喜欢的片段很多,首先几个镜头完整交代了十年囚禁生活;生吃章鱼;走廊械斗;揭示恐怖的复仇原因 。但是结尾有点站不住脚,刘志泰(Yoo Ji-tae)也太年轻,怎么看也不像崔岷植的同学。
Panos:我觉得最棒的地方有走廊打架的场景,这是目前我认为最棒的打架镜头,并且它是一镜到底;结尾如同希腊悲剧的情绪净化(catharsis)[5],通过极度屈辱的方式揭露真相(也许有点夸张,但是朴赞郁写剧本的时候一定想到了俄狄浦斯)。我觉得影片最糟糕地方是剧本极端到显得有些不现实,哪怕这服务于朴赞郁想要表达的人性和复仇的主题,为了完成电影的整体美学呈现。
Anthony:喜欢的嘛,有吴大秀(崔岷植太棒了!)跟着电视学习打斗招数,然后把所学全数运用在可能是你见过最原创也最难忘的一个长镜头里(在狭窄的酒店走廊手持铁锤);当他意识到女朋友的真实身份时;噢,还有生吃章鱼。
Fausto: 吴大秀突然从十五年的监禁中释放、满脸粗心大意的画面很可爱。这也是奠定全片基调的镜头,有趣又不乏严肃,迅速向观众交待了朴赞郁冷酷的黑色幽默。从这里你了解到朴赞郁的创作理念。我能说这是史上最好的电影开头吗?
![]() |
老男孩,剧照 |
问题四:《老男孩》在邪典届的地位(cult status),是否实至名归?
Panos:这个问题很难。影片中确实有很多邪典电影的概念,再次举例说,像是生吃章鱼和金秉玉(Kim Byung-ok)扮演的韩先生。但事实上,影片中艺术电影的元素还是更占上峰。如果一定要分类,“经典”是更合适的标签。
Anthony:《老男孩》第一次在英国小范围上映的时候,我在布莱顿最爱的电影院工作(如果你好奇的话,是 The Duke Of York 电影院)。现场几乎没有观众,我也没能说服任何人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但现在只要我提起我是东亚电影的影迷。。。你懂的。不错,《老男孩》肯定值它获得的地位,前提是你至少让两个人以上就邪典的含义达成一致。
Fausto:是的,实至名归。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它让全球范围观众认识到,以《老男孩》为代表、植根于韩国文化的新韩国电影(New Korean Cinema)所获的的成就;其次,《老男孩》也侧面证明了在《共同警备区域》(Joint Security Area,2000)和《我要复仇》(Sympathy for Mr. Vengeance,2002)获的成功之后,朴赞郁制作世界级电影的能力。
Stephen: 如 Anthony 所言,我觉得重要在于你如何定义邪典。在西方语境中,我认为大多数观众的态度是只要没得到主流认可的电影都会被称作邪典电影(主流电影像是《卧虎藏龙》)。被赋予这一标签的电影的成功之道一般是,有一部分有限但充满热诚的影迷,他们日后会成为这部电影成功的群众基础。如此说来《老男孩》确实是邪典电影,也值得这个称号。
![]() |
老男孩,剧照 |
最后也是最无聊的一个问题:喜欢原作还是翻拍?
Anthony:有翻拍?噢我记起来了,我已经选择性忽略了。
Fausto:我们都知道这类作品被翻拍的结果,不是糟糕透顶,就是索然无味。先不说改编朴赞郁电影所有的关键情节点到一部好莱坞大片有多难, 斯派克·李(Spike Lee)[6] 实际上导了一部故事独立的电影。原版中一些尖锐情节被削弱,其他稍微改编,构成一部经典李氏作品。我本以为这会是一部可怕的失败之作,但其实成果还不错,中规中矩,不如原著但可以一看,特别你是斯派克·李的影迷的话。总的来说,我钟爱原著但不反感翻拍版本。
Stephen:我喜欢《老男孩》。虽然我很喜欢斯派克·李的作品,我甚至不那么反对好莱坞翻拍外国电影。就本片来说,我只能说不。
Panos:翻拍是对任何喜欢原版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惩罚。对于我们“影评人”来说,如果我们给一部糟糕的电影写一篇赞赏有加的评论,就意味着我们每年都要惩罚性地看到这种翻拍作品。我以前倒是很喜欢斯派克·李。
![]() |
老男孩(2013),海报 |
-
译者注:
[1] 韩流,是指韩国文化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现象。最初为中文媒体所提出,后被韩国媒体广泛用于指代本国文化产业的输出,Hallyu 也已成文英文专有词汇。韩流在世界范围的流行使韩国软实力世界排名和国家形象得到提高,韩流作为文化产业得到韩国政府的大力扶植。
[2] 剥削电影(Exploitation film)是一种以“剥削”为促销题材的电影类型,常将主题剥削得过火。剥削电影大大仰赖煽色腥的广告宣传,以及露骨、夸大其词的议题描绘,却无视于电影自身的内在品质,剥削电影往往被广泛认为是品质低劣的产物。此类电影最开始出现于1920年代,却于60、70年代欧美地区放松电影的审查制度才开始普及。
[3] 艺术电影(Art-house Cinema)是指一种着重艺术性、而非商业性的电影。大多为独立电影,也有大制片厂制作。艺术电影以特定观众为观影对象,而非普罗大众。因此艺术电影一直被冠上严肃沉重的刻板印象。
[4]《加油站被袭事件》是由金相辰执导,李成宰、刘五性、姜成镇、刘智泰主演的喜剧犯罪电影。影片讲述了4个无聊的街头小混混抢劫一家加油站,阴差阳错地鸠占鹊巢,开门做起加油生意的故事。该片于1999年10月2日在韩国上映。一句话评价:四个青春叛逆英雄的一次超现实主义抢劫。
[5] 净化作用(Catharsis)是一种利用音乐与艺术来纯洁心里,抚平悲伤的方式,由亚里士多德提出。
[6] 译者注:斯派克·李(Spike Lee,1957年3月20日-),美国电影制作人、导演、剧本写作者及演员。2013年,执导翻拍自韩国朴赞郁同名电影的动作惊悚片《老男孩》,该片由乔什·布洛林、伊丽莎白·奥尔森合作主演。斯派克·李执导的电影大多以族群之间的紧张关系和纽约小人物为主题,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李氏电影”,他向来以直言不讳、口无遮拦著称,他拍摄的影片在电影界已经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你根本无法将他归为任何类型(网易娱乐评)。
-
作者简介
Stephen Palmer
白天是“百万富翁花花公子”,夜晚是“假面正义复仇者”,Stephen战役….好吧,其实我是一个“电影控”英国人——呆萌,骄傲,热爱亚洲电影以及亚洲文化!
原文链接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使用时怀着感恩的心
相关阅读 -朴赞郁:我不认为妥协是艺术的敌人
任何转载、合作请联系 info@tndfilm.com
翻译:姚亚楠 编辑:明日君
更多有意思的小推送见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