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糜烂,但生活就是这样
前几天逃了两节课,在寝室待了一早上。今天又起晚了,踩着上课铃进了教室。不想听课,在最后一排坐下,看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
村上春树的书很多人说看不懂,但估计是老师的课上得更无趣,我觉得挺好看。一口气几乎把书全看完了,还差一点没看下课了。有个情节,在酒吧里,一个法国水兵问正在看棒球的作者为什么没有修克•波科斯和乔尼•阿里的磁带。
“没人喜欢”我说
“那么法国哪个歌手受人喜欢?”
“亚当莫”
“那是比利时人”
“米歇尔•波尔奈列夫”
“狗屎!”
说罢,水兵返回自己的桌子了。
这几句我很喜欢,不动声色的叛逆者。 回寝室和同学聊天的时候,向他们推荐这本书,我说非常好看。
“我不信你两节课把村上的书看完了,还看懂了!”
“为什么非要看懂了,看着觉得舒服,有趣不就好了”
然后吵了几句,大致说我因为村上是名人,就人云亦云的说他的书好看,其实根本看不懂。村上的书对我们学生来说,一点意义没有,还十分难看。后一句他没说,我自己补充的。我到底看没看懂?谁他妈知道,好看不就行了。
但我又有点不服气,我确实觉得这书好看啊,怎么就说不出来呢。下午又花了一点时间,把剩下的部分看完了。最后一小部分,讲了一个俄国作家哈尔费尔德的一本叫做《火星的深井》书里的一个故事。作者说他全部的写作方法都是跟他学的。
大概内容是一个对在宇宙徘徊了很久的的少年到火星上的深井里穿行,爬了几十亿年,太阳都快年迈得快熄灭了。于是少年问了风一个问题“得到了什么?”,风回答之后,他就就拿着手枪自杀了。这里莫名其妙,我有些看不懂了。
看完整本书,我还是讲不处哪里好看,但又不服气。晚上被拉去听一个讲座,又把这书再看了一遍。第一遍看这书,只记得两件事。一件是他整日在酒吧里和朋友喝酒吃花生,另件是他描述和几个不同的女孩困觉。
第一个女孩是高中同学。我们都17岁,都深信相互爱着对方。在暮色苍茫的草丛中,她脱下无带鞋,脱下白色棉织袜,脱下浅绿色泡泡纱连衣裙,脱下显然尺寸不合适的式样奇特的三角裤,略一迟疑后把手表也摘了。随即我们在《朝日新闻》的日报版上面抱在一起。
第二个女孩,在车站遇到的。当时正在垃圾箱里找东西吃,他就把女孩带回家了,书里这样写的。
这个绝对寡言少语的少女在我的宿舍住了大约一个星期。她每天睡过中午才醒,吃完饭便吸烟,呆呆地看书,看电视,时而同我进行索然无味的性交。她唯一的持有物是那个白帆布包,里边装有质地厚些的风衣、两件T恤、一条牛仔裤、三条脏乎乎的内裤和一包卫生带。
“从哪儿来的?”有一次我问她。
“你不知道的地方。”如此言毕,便再不肯开口。
一天我从自选商场抱着食品袋回来时,她已不见了,那个白帆布包也没有了。此外还少了几样东西:桌上扔着的一点零钞、一条香烟、以及我的刚刚洗过的T恤。桌上放着一张留言条样的从笔记本撕下的纸条,上面只写着一句话:“讨厌的家伙”。想必指我。
第三个女孩是在大学图书馆里遇到的的法文系的女生。转年春天她在网球场旁边一处好不凄凉的杂木林里上吊死了。尸体直到开学才被发现,整整在风中摇摆了两个星期。如今一到黄昏,再没有人走近那座树林。
我喜欢这种坦诚,把所有的一切包括死亡,用一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气说出来。糜烂,欲望,热情,叛逆……全被包在厚厚棉被里。像是在看一头牛吃下一把草,如此平静。不讲道理,也不标榜伟大。
看第二遍,我发现我第一遍看时把作者的朋友性别都搞错了。更别说那些琐碎的回忆和对话,甚至连书里一个播音员的出现都觉得莫名其妙。没有第一遍看完之后那种全身舒服的感觉,凭什么啊?我想起一部电影《前目的地》,整部电影里所有与故事有关的人物,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小孩,平静的或是疯狂的……全是主角一个人。对了《且听风吟》也要这么看。不要去整理人物关系,也不要管书里提到的那些歌和作品,也不要管是谁在说话。所有人所做所说的一切,都是作者自己一个人在说。这样看下来,你就会感觉十分舒畅。我看完后满脸发烫,抑制不住的莫名兴奋。
书里提到的那个给他启蒙的作家,我有点好奇的搜了一下。查无此人,作者自己虚构的,就是他自己。所以,书里的歌就是歌,人就是人,不要去想这个你不知道那个你没看过。不重要,懂不懂都无妨,不妨碍你听故事就好。
如果你是个好奇心很重的人,你倒是可以去深究一下书里有什么深层的问题。比如书里不断提到8这个数字,讲了很多次哈尔费尔德这个虚构的作家,《火星的深井》这个故事的意义,书里少一个手指的少女(书里的女主角,但我竟然没提),“所有优秀女郎都在加里弗利亚”这个唱片,还有作者朋友的小说……
但不去懂也无所谓,甚至他妈的没必要看这书一眼,喜欢什么样的故事要自己说了算。要我说这本书讲了什么,我觉得是讲的是“我在这里糜烂,但生活就是这样”。
村上春树的书很多人说看不懂,但估计是老师的课上得更无趣,我觉得挺好看。一口气几乎把书全看完了,还差一点没看下课了。有个情节,在酒吧里,一个法国水兵问正在看棒球的作者为什么没有修克•波科斯和乔尼•阿里的磁带。
“没人喜欢”我说
“那么法国哪个歌手受人喜欢?”
“亚当莫”
“那是比利时人”
“米歇尔•波尔奈列夫”
“狗屎!”
说罢,水兵返回自己的桌子了。
这几句我很喜欢,不动声色的叛逆者。 回寝室和同学聊天的时候,向他们推荐这本书,我说非常好看。
“我不信你两节课把村上的书看完了,还看懂了!”
“为什么非要看懂了,看着觉得舒服,有趣不就好了”
然后吵了几句,大致说我因为村上是名人,就人云亦云的说他的书好看,其实根本看不懂。村上的书对我们学生来说,一点意义没有,还十分难看。后一句他没说,我自己补充的。我到底看没看懂?谁他妈知道,好看不就行了。
但我又有点不服气,我确实觉得这书好看啊,怎么就说不出来呢。下午又花了一点时间,把剩下的部分看完了。最后一小部分,讲了一个俄国作家哈尔费尔德的一本叫做《火星的深井》书里的一个故事。作者说他全部的写作方法都是跟他学的。
大概内容是一个对在宇宙徘徊了很久的的少年到火星上的深井里穿行,爬了几十亿年,太阳都快年迈得快熄灭了。于是少年问了风一个问题“得到了什么?”,风回答之后,他就就拿着手枪自杀了。这里莫名其妙,我有些看不懂了。
看完整本书,我还是讲不处哪里好看,但又不服气。晚上被拉去听一个讲座,又把这书再看了一遍。第一遍看这书,只记得两件事。一件是他整日在酒吧里和朋友喝酒吃花生,另件是他描述和几个不同的女孩困觉。
第一个女孩是高中同学。我们都17岁,都深信相互爱着对方。在暮色苍茫的草丛中,她脱下无带鞋,脱下白色棉织袜,脱下浅绿色泡泡纱连衣裙,脱下显然尺寸不合适的式样奇特的三角裤,略一迟疑后把手表也摘了。随即我们在《朝日新闻》的日报版上面抱在一起。
第二个女孩,在车站遇到的。当时正在垃圾箱里找东西吃,他就把女孩带回家了,书里这样写的。
这个绝对寡言少语的少女在我的宿舍住了大约一个星期。她每天睡过中午才醒,吃完饭便吸烟,呆呆地看书,看电视,时而同我进行索然无味的性交。她唯一的持有物是那个白帆布包,里边装有质地厚些的风衣、两件T恤、一条牛仔裤、三条脏乎乎的内裤和一包卫生带。
“从哪儿来的?”有一次我问她。
“你不知道的地方。”如此言毕,便再不肯开口。
一天我从自选商场抱着食品袋回来时,她已不见了,那个白帆布包也没有了。此外还少了几样东西:桌上扔着的一点零钞、一条香烟、以及我的刚刚洗过的T恤。桌上放着一张留言条样的从笔记本撕下的纸条,上面只写着一句话:“讨厌的家伙”。想必指我。
第三个女孩是在大学图书馆里遇到的的法文系的女生。转年春天她在网球场旁边一处好不凄凉的杂木林里上吊死了。尸体直到开学才被发现,整整在风中摇摆了两个星期。如今一到黄昏,再没有人走近那座树林。
我喜欢这种坦诚,把所有的一切包括死亡,用一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气说出来。糜烂,欲望,热情,叛逆……全被包在厚厚棉被里。像是在看一头牛吃下一把草,如此平静。不讲道理,也不标榜伟大。
看第二遍,我发现我第一遍看时把作者的朋友性别都搞错了。更别说那些琐碎的回忆和对话,甚至连书里一个播音员的出现都觉得莫名其妙。没有第一遍看完之后那种全身舒服的感觉,凭什么啊?我想起一部电影《前目的地》,整部电影里所有与故事有关的人物,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小孩,平静的或是疯狂的……全是主角一个人。对了《且听风吟》也要这么看。不要去整理人物关系,也不要管书里提到的那些歌和作品,也不要管是谁在说话。所有人所做所说的一切,都是作者自己一个人在说。这样看下来,你就会感觉十分舒畅。我看完后满脸发烫,抑制不住的莫名兴奋。
书里提到的那个给他启蒙的作家,我有点好奇的搜了一下。查无此人,作者自己虚构的,就是他自己。所以,书里的歌就是歌,人就是人,不要去想这个你不知道那个你没看过。不重要,懂不懂都无妨,不妨碍你听故事就好。
如果你是个好奇心很重的人,你倒是可以去深究一下书里有什么深层的问题。比如书里不断提到8这个数字,讲了很多次哈尔费尔德这个虚构的作家,《火星的深井》这个故事的意义,书里少一个手指的少女(书里的女主角,但我竟然没提),“所有优秀女郎都在加里弗利亚”这个唱片,还有作者朋友的小说……
但不去懂也无所谓,甚至他妈的没必要看这书一眼,喜欢什么样的故事要自己说了算。要我说这本书讲了什么,我觉得是讲的是“我在这里糜烂,但生活就是这样”。
来自 豆瓣App